初中沪教版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沪教版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达标测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在pH=2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微溶物看作可溶)
A.Na2SO4 NaCl Na2CO3B.KNO3 KHCO3 KOH
C.Ba(NO3)2 Zn(NO3)2 Fe(NO3)3D.MgSO4 NH4Cl CaCl2
2.等质量的NaCl、KCl、CaCl2分别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质量(用各物质化学式表示)的大小关系有下列几种猜测,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1)NaCl=KCl=CaCl2
(2)CaCl2=NaCl>KCl
(3)CaCl2>NaCl=KCl
(4)NaCl>CaCl2>KCl
(5)CaCl2>NaCl>KCl
A.1个B.2个C.3个D.4个
3.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Mg2+、Ca2+等)和难溶性杂质(泥沙等),以下是粗盐提纯思维导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①通过溶解、过滤操作,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B.蒸发中玻璃棒的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C.任意交换②、③、④中加入试剂的顺序并不影响杂质的除去
D.⑤加入适量稀HCl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Na2CO3和NaOH
4.向10.0g某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加反应)中先后滴加100.0g稀HCl和一定质量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不溶固体或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表示生成气体的质量
B.a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1种
C.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D.检验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可先滴加足量的AgNO3溶液,静置后再滴加少量Ca(NO3)2溶液
5.如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AB.BC.CD.D
6.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
A.石灰石 CaOB.烧碱:Na2CO3
C.熟石灰:Ca(OH)2D.烧碱:KOH
7.如图所示,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盛有另一种物质,挤压滴管滴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鼓起。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是
A.AB.BC.CD.D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尿素与熟石灰研磨没有氨味B.盐都含有金属元素
C.人体缺钙会导致坏血病D.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9.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俗名都正确的是
A.AB.BC.CD.D
10.不外加试剂能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
A.NaOH、FeCl3、H2SO4、NaNO3B.Na2CO3、HCl、BaCl2、Ca(OH)2
C.Na2CO3、NaCl、K2SO4、Ba(OH)2D.KCl、NaNO3、CuSO4、BaCl2
二、判断题
11.对化学反应A+B=C+D,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D不可能是两种沉淀( )
12.粗盐固体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表面变湿——冷凝( )
13.硝酸铵属于复合肥料( )
14.碳酸钠和足量盐酸反应;白色固体表面产生气泡,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 )
15.分离CaO与CaCO3固体混合物: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
三、综合应用题
16.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1)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表示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两种物质能转化,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A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大的金属;B是红棕色粉末;E是“侯氏制碱法”中的“碱”,则C的化学式为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侯氏制碱法”的模拟工艺流程如图:
①操作a的名称是 ,进行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②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为了提高产率,你认为应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 (填“CO2”或“NH3”)一段时间,后通另一种气体,理由是 。(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
④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17.现有一种碱性调味液,是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溶液。为了测定碱性调味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取三份碱性调味液各100g,分别缓慢加入到20g、40g和60g某盐酸中,测得三组实验数据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根据实验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1)100g碱性调味液与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g。
(2)碱性调味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100g碱性调味液与该盐酸反应后溶液pH=7时,需要盐酸的质量为 g。
【实验二】在上述第Ⅲ组反应后的溶液中加AgNO3溶液,测得实验数据见下图:
根据实验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4)某同学计算出碱性调味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5%(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后经检查无数字运算错误。请判断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要指出错误原因。
18.某水泥厂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2g石灰石样品,与200g稀盐酸在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过程中数据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22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质量(x)的比例式 。
(3)向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10.8g水,则最终所得溶液M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若用质量分数36.5%的浓盐酸配制实验所需200g稀盐酸,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
(5)用110t该石灰石可制得含杂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铁粉
铜粉
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
B.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C.
硝酸铜溶液
硝酸银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D.
二氧化锰
氯化钾
加入水,过滤,蒸发
选项
滴管内物质
平底烧瓶内物质
A
水
氢氧化钠
B
水
氧化钙
C
水
硝酸铵
D
稀盐酸
碳酸钙
选项
名称
化学式
俗名
A
氢氧化钠
Na2CO3
烧碱
B
氧化钙
CaO
熟石灰
C
氯化钠
NaCl
食盐
D
氧化铁
FeO
铁锈
第I组
第Ⅱ组
第Ⅲ组
盐酸的质量/g
20
40
6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2.2
4.4
5.5
参考答案:
1.D
【分析】pH=2的溶液中含大量的氢离子。
【详解】A、碳酸根离子能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B、氢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氢离子能与碳酸氢根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铁溶液是黄色溶液,不符合题意;
D、硫酸镁、氯化铵、氯化钙在pH=2的溶液中不能形成沉淀、气体和水,能大量共存,且均是无色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氯化钠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1%;氯化钾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氯化钙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由于加入的质量相等,所以对应的氯元素最多的是氯化钙,其次是氯化钠,最少的是氯化钾。由于加入的硝酸银溶液质量不确定,如果硝酸银溶液过量,则三者得到的沉淀的质量顺序为:CaCl2>NaCl>KCl。如果量很少,连氯化钾都不足以完全反应,则生成的沉淀质量顺序为:NaCl=KCl=CaCl2。加入的硝酸银溶液多一些,只能完全反应氯化钾,则生成的沉淀质量顺序为:CaCl2=NaCl>KCl,如果氯化钠也完全反应,而氯化钙没有完全反应,则生成的沉淀质量顺序为:CaCl2=NaCl>KCl。综上所述,故选C。
3.C
【详解】A、由粗盐得到粗盐的溶液需要通过溶解、过滤操作,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A正确;
B、蒸发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B正确;
C、②、③、④中加入试剂的顺序必须氯化钡在碳酸钠前面,否则过量的氯化钡不能除去,C错误;
D、由于步骤③、④中会剩余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需要加入适量稀HCl来将其除去,D正确。
故选C。
4.C
【分析】向10.0g某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加反应)中先后滴加100.0g稀HCl和一定质量Na2CO3溶液,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乙质量增加表示二氧化碳质量,甲质量减少表示固体质量。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表示固体质量,A错误。
B、加入碳酸钠之后,固体质量没有直接增加,生成气体质量增加,说明刚开始稀盐酸过量,a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钙和过量氯化氢,B错误。
C、设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m,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n,,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m+n=4.4g,故氯化氢质量,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C正确。
D、b点增加碳酸钠溶液,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氯化钙完全反应,氯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此时溶液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检验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可先滴加足量的硝酸钙溶液,静置后再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D错误。
故选:C。
5.C
【详解】A.铁粉中混有少量的铜粉,加入过量稀盐酸,稀盐酸会将铁反应掉,故错误;
B.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时,并不能点燃,故错误;
C.向混有硝酸银的硝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从而把硝酸银除去且不增加新杂质,故正确;
D.氯化钾可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加入水后,过滤,蒸发得到的是氯化钾,故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俗名为生石灰,错误。
B、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俗名为纯碱,错误。
C、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H)2,俗名为熟石灰,正确。
D、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俗名为烧碱,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装置中的压强增大,气球变瘪,选项错误;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装置中的压强增大,气球变瘪,选项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装置中的温度降低,瓶中的气体遇冷收缩,装置中的压强减小,气球鼓起来,选项正确;
D、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装置中的气体增多,装置中的压强增大,气球变瘪,选项错误,故选C。
8.A
【详解】A、尿素不含有铵根离子,与熟石灰研磨没有氨味,正确;
B、盐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故盐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错误;
C、人体缺钙会导致佝偻病或骨质疏松,错误;
D、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错误。
故选A。
9.C
【详解】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或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选项错误;
B、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化学式为CaO,选项错误;
C、氯化钠俗称食盐,化学式为NaCl,选项正确;
D、氧化铁的全称是三氧化二铁,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化学式为Fe2O3,选项错误,故选C。
10.A
【详解】A、FeCl3溶液是黄色的,其他三种均为无色溶液,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与红色沉淀反应的是稀硫酸,剩余的是硝酸钠,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BaCl2、Ca(OH)2与Na2CO3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且沉淀均与稀盐酸反应,现象相同,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Ba(OH)2溶液与Na2CO3、K2SO4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D、CuSO4溶液是蓝色的,BaCl2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11.错误
【详解】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D可能是两种沉淀,如氢氧化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12.错误
【详解】粗盐固体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表面变湿,因为粗盐含氯化钙,氯化钙有吸水性,此过程属于潮解,故错误。
13.错误
【详解】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硝酸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属于复合肥,该说法错误,故填:错误。
14.正确
【详解】碳酸钠和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是白色固体表面产生气泡,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正确。
15.错误
【详解】碳酸钙不溶于水,但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过滤后只能得到碳酸钙,但不能得到氧化钙。
16. HCl(或H2SO4) 或 过滤 漏斗 NH3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先通氨气使溶液呈碱性,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生成更多的碳酸氢钠 CO2
【分析】(1) A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大的金属,则A是铁;B是红棕色粉末,可以转化为铁,则B是氧化铁;E是“侯氏制碱法”中的“碱”,它是纯碱(即碳酸钠);图中C能与铁、氧化铁、碳酸钠都反应,因为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只有酸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碳酸盐反应,所以C是酸,稀盐酸或稀硫酸都符合题意;酸还能与碱反应,某些碱还能跟碳酸钠反应,因此D是碱,且是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中的一种。
【详解】(1)根据分析,C可以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化学式为:HCl(或H2SO4);反应②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的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2)①图中操作a得到固体和液体,故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过滤操作中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②反应Ⅱ中,碳酸氢钠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③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先通氨气使溶液呈碱性,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生成更多的碳酸氢钠,所以为了提高产率,应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NH3一段时间,后通CO2气体。
④从上述流程中可知,反应Ⅱ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是流程中通入饱和食盐水的两种气体之一,故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化学式是:CO2。
17.(1)5.5
(2)设: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答:碱性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3.25%。
(3)50
(4)不正确。把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没有减去。
【详解】(1)根据前两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每20g盐酸完全反应生成2.2g二氧化碳,则60g盐酸完全反应应生成6.6g二氧化碳,在第三组实验中加入60g盐酸只生成5.5g二氧化碳,说明第三组实验中盐酸有剩余,碳酸钠反应完,所以100g碱性调味液与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5.5g。
(2)详见答案。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每生成1.1g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10g,现在共生成5.5g二氧化碳,故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50g。
(4)先计算出碱性调味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判断该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分析错误原因。
设:20g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所用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
故第Ⅲ组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氯化氢的质量=10g×18.25%=1.825g。
设: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银的质量为。
则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银的质量=57.4g-7.175g=50.225g
设:氯化钠的总质量为。
设: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碱性调味液中氯化钠的质量=20.5g-14.625g=5.875g,
碱性调味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5.875%,
因而该计算结果不对,该计算结果为20.5%,根据上述计算可知,把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没有减去时算出的结果是20.5%。
18. 反应后的滤液的质量为20g+200g-8.8g=211.2g,加入10.8g水,则最终所得溶液M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 160g 110t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10t××100%=100t,设110t该石灰石完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m,则有
可制得含杂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110t-44t=66t。
【详解】(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200g-213.2g=8.8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z,则有
故填:;
(3)详见答案;
(4)配制实验所需200g稀盐酸,需要浓盐酸的质量为14.6g÷36.5%=40g,则需要加水的质量为200g-40g=160g,故填:160g;
(5)详见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课后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沪教版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第三课时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沪教版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第一课时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