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含解析)(19份)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教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1礼法合一的法律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儒家的德治思想
(1)背景
①西周礼制,“敬天保民”思想。
②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主要观点
①人性本善,为政以德②施行仁政、宽刑薄赋
评价
重视民主和蛮夷;但不适应于列国纷争的时代
2.法家的法治思想
(1)背景
①夏商西周的法律实践。②春秋时期出现成文法法。③各国纷纷变法革新,法律作用日益突出。
(2)主要观点
①人性本恶,严刑峻法。②法术势驾驭臣下
影响
①有利于富国强兵②有利于各国君主加强权力。③为秦统一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②汉承秦制,制成《九章律》。法律文告称“令”。令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
①立法频繁②律令儒家化。
3.唐朝
①宽刑省狱②继承汉晋以来立法和法律经验③礼法结合
编纂《唐律疏议》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多以此为蓝本创造自己的法律。
4.宋元
①沿袭唐朝法律体系②元朝广泛缘引唐律
5.明清
明代以唐律为蓝本制度,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非常重视例律,制定《大清律例》。
考点02上下结合的教化
一、汉朝的教化
二、唐朝的礼治
颁行《大唐开元礼》,推广魏晋以来的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的教化
(1)儒学全民化(通俗化)①编蒙学教材②深入族规、家训
(2)基层教化——乡约
①宋朝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圣谕
③清朝前期宣讲内容变为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谕
④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礼法合一的法律
此考点属于新教材内容,考查频率较低。一方面从礼法结合的特点来考查古代中国法律的独特性。注意法律的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加强君权。另一方面从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凸显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例1】
(2021.湖北)
1.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例2】
(2014.全国)
2.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变1】
3.《大明律》将唐律的十二篇改为七篇,除第一篇仍为名例律外,其他六篇则按六部设目,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为构架的格局。《明会典》也以六部官制为纲,规定了文武衙门的组成、权限和活动原则。明代这些举措旨在( )
A.规范政府行政活动B.防止宦官干预朝政
C.削弱武人政治地位D.革除唐宋律例弊端
【变2】
4.汉代法律规定,幼者不得告发长辈犯罪,不得殴打长辈,否则以不孝罪论处。同时还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也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汉代( )
A.基层治理卓有成效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律令呈现伦理色彩D.法律的实用性增强
古代中国法律的不断完善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但本质上服务于封建统治和加强君权。
上下结合的教化
此考点的考查频率很高。一方面考查教化与儒家思想的相关联,凸显主流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考查明清时期乡约与法律结合,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例1】
(2022.北京)
5.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例2】
(2022.海南)
6.《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例3】
(2021.全国)
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例4】
(2021.广东)
8.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例5】
(2020.全国)
9.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据此可知,宗谱的纂修
A.适应了八股取士的基本要求B.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思想
C.维护了基层士绅的特权地位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变1】
10.明清时期的民间建筑的彩绘流行以“卧冰求鲤”“芦衣顺母”“丁兰刻木”‘桃园三结义”苏双赠马”“八里桥饯行”等情节为重点表现内容,强调装饰内容和色彩严格程式化的等级制度。这种建筑彩绘的流行
A.强化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B.确立了心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C.冲击了官府森严的等级制度D.阻断了西方文化的传播进程
【变2】
11.从宋代开始,金花夫人成为珠三角颇流行的一种民间女性神祇,主事生育。明中期,广东地方政府建金花庙。明后期,因士大夫在乡村积极推行儒家正统,金花夫人遭到强制打压。清代,在地方官府的参与下,人们将金花夫人塑造成了一个更符合儒家礼制的神祇形象,地方官府不断修葺金花庙,信众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广东经济和文化实力上升B.儒家正统垄断民间信仰
C.广东地区出现自治化倾向D.政府加强思想观念控制
古代中国的教化内容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局限在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封建统治。
一、单选题
12.《秦律》在量刑上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教唆类犯罪、集团犯罪、累犯、预谋犯罪往往从重,案发前自首、主动消除犯罪后果者从轻,并且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这表明秦律( )
A.在法条中渗透-定的理性倾向B.立足于“轻罪重罚”的量刑原则
C.推动法律由野蛮逐渐走向文明D.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仁政”理念
13.《贞观律》中规定对贪赃枉法重罪惩治,对于官员倚仗权势谋取利益,也严格禁止。唐高宗登基不久后,褚遂良买了属下一块田地,占了些许便宜,被监察官员上奏弹劾,最终背上了不当得利的罪名,不仅失去了宰相之位,还影响了大半辈子的清白声誉。据此可知,唐朝前期( )
A.专制集权加强B.法律严苛且轻罪重罚
C.依法从严治吏D.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
14.明朝中后期,政府刊刻的日用类书籍摘引了许多古代贤达关于童蒙教育和四礼仪节方面的著述,如《司马温公家仪》《袁氏家范》等,使得“原来均属上层社会教育其子弟,维系家门及延续家风必采之道,如今亦见之于士民通用的民间日用类书籍中,以为四民共同参考使用”。明代政府这一做法( )
A.推动民间教化,利于基层治理B.旨在使儒学思想实现世俗化
C.降低法律效能,发挥名门作用D.体现了基层管理的礼法并用
15.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亲自参与并制定了开皇律,废除多种酷刑,规定民众如果有冤屈,可以逐级上诉直至朝廷,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这反映出隋朝( )
A.开皇律令推动了开皇之治B.法律制定满足了百姓利益
C.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D.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16.宋代《吕氏乡约》的核心精神有四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德业相劝强调个人应该修身以提升道德,同时读书、治田、营家,改善家庭经济。过失相规,是针对个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处罚措施。礼俗相交,规定了日常生活中乡人之间交往的系列规则。材料反映了该乡约( )
A.以性恶论为基础来教化约束民众B.是中央集权弱化背景下的自治法
C.有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的功能D.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
17.唐朝统治者非常重视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担任国家司法官吏,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都要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试判”才能履职。安史之乱前,四品、五品以上官员不用参加“试判”;安史之乱后,四品、五品官员履任新职也“并请试判”。这体现出唐朝( )
A.士人具有强烈进取意识B.注重提高司法实践效果
C.司法机构保持高效运转D.法律体系不断充实完善
18.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19.《唐律》第三篇中有关职制的律条达五十九条之多,这些律条对官吏违制失职、稽缓公事、贪墨枉法等罪行及处置方式分门别类、胪列叙述,而且以疏议形式详加解释。这表明( )
A.唐律注重官吏的道德素养B.官吏职制律令开始形成
C.唐代治吏法网已较为严密D.唐律承袭魏晋监察体制
20.《大明律》将唐律的十二篇改为七篇,除第一篇仍为名例律外,其他六篇则按六部设目,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为构架的格局。《明会典》也以六部官制为纲,规定了文武衙门的组成、权限和活动原则。明代这些举措旨在( )
A.规范政府行政活动B.防止宦官干预朝政
C.削弱武人政治地位D.革除唐宋律例弊端
21.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22.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
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
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害其亲者,轘之。”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下诏:“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盗罪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迟在西晋时“盗”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概括。拓跋氏隆兴之时,规定:“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太武帝以降,对于盗取官财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盗劫官私财物者流放至边地,甚至处以死刑。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亲自勘定流刑:“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流徒限制,帝亲临决之。”流刑自此入律成为正刑。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朝法律特点
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述为明代律令对政府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这些律令的颁布旨在规范政府行政活动,A项正确;B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所示并非武人政治,更不能说明对武人政治地位的削弱,排除C项;明代律令更改是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革除唐宋律例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长幼尊卑,容忍包庇家庭成员的部分罪行等,反映出汉代法律具有伦理色彩,C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治理成效无关﹐排除A项;汉代法律中浓厚的儒家伦理思想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排除B项;律令注重血缘伦理不能说明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
8.A
【详解】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
9.B
【详解】材料中宗谱的主要内容是“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符合儒家伦理道德,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思想,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适应八股取士的基本要求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表明,修纂宗谱并非基层士绅独有,排除C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排除D项。
10.A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民间彩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明清民间建筑的彩绘的情节都是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主流价值,故选A项;明清时期的心学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B项;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强化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而不是冲击,故排除C项;儒家思想的流行并不会阻断西方文化的传播进程.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故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政府对民间信仰的金花夫人的态度,经历了严厉打击、改造渗透的过程,反映出明清时期政府加强思想观念控制,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广东经济和文化实力上升,排除A项;儒家正统垄断民间信仰与金花夫人的信众越来越多等不符,排除B项;广东地区出现自治化倾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秦律》在量刑上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教唆类犯罪、集团犯罪、累犯、预谋犯罪往往从重,案发前自首、主动消除犯罪后果者从轻,并且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可知,《秦律》在量刑上区分考虑不同状况,因此体现出一定的理性特点和倾向,A项正确;立足于“轻罪重罚”的量刑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推动法律由野蛮逐渐走向文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仁政”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贞观律》中规定对贪赃枉法重罪惩治,对于官员倚仗权势谋取利益,也严格禁止”可知,材料表明即使是德高望重的褚遂良因不当得利的罪名,同样受到处罚,这体现了唐朝依法从严治吏,C项正确;专制集权加强主要体现在皇权的加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依法从严治吏,不代表轻罪重罚,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对官吏从严治理,没有涉及官员道德素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依据材料“原来均属上层社会教育其子弟,维系家门及延续家风必采之道,如今亦见之于士民通用的民间日用类书籍中,以为四民共同参考使用”,可以看出明朝政府通过摘引许多古代贤达关于童蒙教育和四礼仪节方面的著述,来加强对民间的教化,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以维护统治,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的教化以便维护统治,儒学思想世俗是其手段,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对法律效能的降低,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基层的教化,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隋文帝亲自参与开皇律的制定,废除酷刑和审慎对待犯人,在开国之初就通过法律的手段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巩固统治,C项正确;开皇律确实可以为开皇之治提供法律保障,但是题干信息反映不出其与开皇之治的关系,排除A项;开皇律并不是为了满足百姓的利益,而是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且法律是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而并不能达到满足百姓利益的结果,排除B项;法律制定有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但是并不能达到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吕氏乡约》涉及教化民众,约束乡民行为和处理公共事务的内容,C项正确;《吕氏乡约》强调个人修身,这是性善论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弱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材料表明,唐朝司法行政人员履职都要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试判”,参加“试判”的官员范围广泛,体现出唐朝注重提高司法实践效果,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
18.A
【详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有关职制的律条达五十九条之多,这些律条对官吏违制失职、稽缓公事、贪墨枉法等罪行及处置方式分门别类、胪列叙述,而且以疏议形式详加解释”可知,《唐律》中有关职制的条例众多,并且对官吏违制的罪行及处置方式进行分门别类形式加以解释,说明《唐律》对官吏监管的严密的规定,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唐律》治吏法网较为严密,没有涉及官吏道德素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对官吏职制律令的制定情况,但无法得出“开始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唐律对魏晋监察体制的继承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述为明代律令对政府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这些律令的颁布旨在规范政府行政活动,A项正确;B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所示并非武人政治,更不能说明对武人政治地位的削弱,排除C项;明代律令更改是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革除唐宋律例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制向封建制过渡,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部分的法律制度也发⽣了深刻的变⾰。法律由秘密变为公开,体现奴⾪主贵族意志的奴⾪制法逐步被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制法所取代。新兴地主阶级坚决要求将成⽂法公布于世,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种种权利,摆脱旧贵族的压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C项正确;等级秩序并未瓦解,排除A项;制定成文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法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率先”一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家庭教育既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博学技能教育,体现了家庭教育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教育受到冲击,而是强调家庭教育注重道德和博学技能,排除A项;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素质的民众,有利封建社会的法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学的信息,得不出家庭教育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且私学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3.(1)特点:强调君主权威;渗透儒家伦理;犯罪惩戒与制度引导结合;继承前朝并有所发展;加大盗劫官财的惩处力度。
(2)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北魏初期吏治腐败,掠夺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适应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前朝立法奠定了基础;统治者积极推动,支持改革。
【详解】(1)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害其亲者,轘之。’ ”可推出强调君主权威;根据材料“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可推出渗透儒家伦理;根据材料“太武帝以降,对于盗取官财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盗劫官私财物者流放至边地,甚至处以死刑。”可推出继承前朝并有所发展;加大盗劫官财的惩处力度。根据材料“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可推出犯罪惩戒与制度引导结合。
(2)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并结合所学可推出北魏统一北方,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适应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需要;根据材料“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并结合所学可推出北魏初期吏治腐败,掠夺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以及材料中法制改革渗透儒家伦理可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且法律制度不断更新,可得出前朝立法奠定了基础以及统治者积极推动,支持改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十三古代欧洲的法律与教化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罗马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十三古代欧洲的法律与教化小题狂练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人对他的邻居承诺,《十二铜表法》规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小题狂练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