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海)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01(测试范围:第1-2章)
展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满分5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一、单选题(14分)
1.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B.天然气燃烧
C.铁高温加热成铁水D.橙子榨汁
【答案】B
【详解】A、海水晒盐,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天然气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高温加热成铁水,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橙子榨汁,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钙的元素符号
A.CaB.ClC.CuD.C
【答案】A
【详解】A. Ca为钙元素的元素符号,选项正确;
B. Cl为氯元素的元素符号,选项错误;
C. Cu为铜元素的元素符号,选项错误;
D. C碳元素的元素符号,选项错误,故选A。
3. 粗盐提纯实验中的一些操作,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量取液体B. 称量固体C. 过滤D. 点燃酒精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量取液体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称量固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过滤将固体和液体分开,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4.下列选项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氧化物
D.可吸入颗粒物
【答案】A
【详解】A.二氧化碳无毒,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A符合题意;
B.SO2属于大气污染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氮氧化物属于大气污染物,故C不符合题意;
D.可吸入颗粒物(PM2.5)属于大气污染物,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5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可表示化合物的是
A.B.
C.D.
【答案】D
【详解】A、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表示单质,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由同种原子构成,表示单质,不符合题意;
C、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表示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表示化合物,符合题意。
故选D。
6.密封食品由平原带上高原,有时会破袋,从微观角度对该现象最合理解释是
A.微粒的质量很小B.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C.微粒间存在间隙D.微粒的体积很小
【答案】C
【详解】密封食品由平原带上高原,有时会破袋,因为分子间有间隙。高原比平原压强小,压强越小间隙越大,故密封食品由平原带上高原,有时会破袋。
故选C。
7.只含游离态氧元素的物质是
A.氧气B.空气C.二氧化碳D.水
【答案】A
【分析】游离态:单质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只要判断各物质中是否含有单质即可。
【详解】A、氧气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正确;
B、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中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水中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
C、二氧化碳中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
D、水中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
故选A。
8.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产生红色火焰B.铁丝:发出耀眼的白光
C.镁带:生成白色固体D.硫粉:火焰呈淡蓝色
【答案】C
【详解】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不产生红色火焰,选项错误;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选项错误;
C. 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发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选项正确;
D.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选项错误,故选C。
9.物质的用途和其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作燃料B.氢气填充升空气球—密度小于空气
C.稀有气体制霓虹灯—通电发出有色光D.氮气作保护气—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A
【详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A错误;
B、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可用于填充升空气球,故B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可用于制霓虹灯,故C正确;
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故D正确。
故选:A。
10.能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三瓶气体的方法是
A.倒入澄清石灰水B.插入燃着的木条
C.闻气味D.观察颜色
【答案】B
【详解】A、空气中虽然含有二氧化碳,但含量太少,倒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氧气和氮气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倒入澄清石灰水也都无明显现象,因此,倒入澄清石灰水无法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选项A不正确;
B、三瓶气体中分别插入燃着的木条,如果燃烧现象无明显变化,则该气体是空气;如果木条燃烧得更旺,则该气体是氧气;如果木条火焰熄灭,则该气体是氮气。此法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选项B正确;
C、三种气体均无气味,闻气味无法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选项C不正确;
D、空气、氧气和氮气都是无色气体,因此观察颜色无法鉴别这三种气体,选项D不正确。故选B。
11.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氦气:HaB.2个氮原子:2N2
C.正一 价钠元素:NaD.3个氧分子:3O2
【答案】D
【详解】A、氦气的符号为He,该选项不正确;
B、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则2个氮原子的符号为2N,该选项不正确;
C、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化合价,则正一价的钠元素的符号为,该选项不正确;
D、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则3个氧分子的符号为3O2,该选项正确。
故选D。
12.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生成物有 3 种物质B. 反应物都是单质
C. 有一种生成物能够引起酸雨D.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1:2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反应为硫化氢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
【详解】A. 生成物有2种物质,错误;
B. 反应物中,硫化氢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错误;
C. 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能够引起酸雨,正确;
D. 参加反应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2:3,错误。
故选C。
13.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
B.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但不能构成物质
【答案】C
【详解】A、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所以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此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所以此选项中的条件必须强调只在化学变化中,此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所以此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能够构成物质,比如说一些金属单质是由金属元素的原子直接构成的,所以此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C。
14.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在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答案】D
【详解】A、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开始分解,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一开始固体质量不变,后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会减少至零,不符合题意;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故集气瓶内气体体积逐渐减小,但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故最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体积的,不符合题意;
D、在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多选题 (6分 第15—17题有1—2个正确选项)。
15. 从化学方程式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A. 反应物的种类和质量
B 反应条件
C. 各种生成物的质量比
D. 化学反应中涉及的所有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的种类,但不能确定反应物的质量,故A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生成号上下方的是反应条件,可以确定反应条件,故B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故C正确;
D、有催化剂参与的化学反应中,无法确定催化剂与其它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故D错误。
故选BC。
16.关于摩尔质量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摩尔质量是18g
B.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都等于它的式量
C.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ag,则该氢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6.02×1023g/ml
D.氧气的式量、1ml氧气的质量、氧气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都是相等的
答案】CD
【详解】A、1ml水的质量是18g,因此水的摩尔质量是18g/ml,故选项A说法错误;
B、摩尔质量以g/ml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但它们单位不同,故选项B说法错误;
C、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ag,则该氢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6.02×1023g/ml,故选项C说法正确;
D、氧气的式量、1ml氧气的质量、氧气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都是相等的,都是18,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CD。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一定是纯净物
C.由多种物质组成的一定是混合物D.混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答案】BC
【详解】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有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故选项A说法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B说法正确;
C、由多种物质组成的一定是混合物,故选项C说法正确;
D、混合物中不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也可能只含一种元素,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BC。
三、填空题(11分)
18 。2022年北京冬奥会秉持“绿色冬奥”、“科技冬奥”,使用了多种“黑科技”。
(1)开幕式的烟花燃放量仅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10%,有效减少了CO2、SO2、CO的排放,这些物质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______。烟花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硝酸钾等物质,黑火药是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冬奥场馆提供的直饮水经过二氧化氯(ClO2)消毒处理。ClO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1 ml ClO2中约含有______个氯原子,含______g氧元素,与______ml HClO所含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3)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裁判塔采用的是耐火候钢,这种钢材自带防火和防腐功能。红热的钢针放入水中会发生反应3Fe+4H2OX+4H2↑,其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其中氢元素以化合态存在的物质是______。
【答案】(1) ①. CO2 ②. 混合物
(2) ①. 67.5g/ml ②. 6.02×1023 ③. 32 ④. 2
(3) ①. Fe3O4 ②. H2O
【解析】
【小问1详解】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黑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硝酸钾等物质,黑火药是混合物;
【小问2详解】
二氧化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7.5,因此二氧化氯的摩尔质量是67.5g/ml,1 ml ClO2中有1 ml 氯原子,约含有6.02×1023个氯原子,含氧元素的质量为:=32g;1 ml ClO2中有2 ml 氧原子,1 ml HClO中含有1ml的氧原子,因此1 ml ClO2和2 ml HClO中所含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小问3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反应前Fe、H、O原子的个数分别是:3、8、4,反应后Fe、H、O原子的个数分别是:0、8、0,则X的化学式是:Fe3O4;其中氢元素以化合态存在的物质是H2O。
19.小刚利用如图为反应容器,研究“化学变化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1)锥形瓶中两种溶液混合后出现的现象是
(2)要完成这个研究,还需要的仪器是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
A.原子种类B.分子种类C.元素种类D.物质种类
【答案】(1)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托盘天平(合理即可)
(3)AC
【详解】(1)锥形瓶中两种溶液混合后,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现象是: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化学变化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故需要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故还需要托盘天平;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种类改变,分子种类改变。
故选AC。
四、实验题(12分)
20.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同学们可以通过下列实验认识空气。
(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如图1),实验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的变化趋势(如图2)。结合曲线解释CD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 。
(2)实验室制取氧气并进行相关性质实验。
①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氧气,其中二氧化锰作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编号A~F),用装置F收集氧气,气体收集完毕时,应先 (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若测得收集的氧气纯度偏低,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时应预先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细沙,细沙的作用是 。
④若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现要得到0.2ml氧气,理论上需要分解多少克过氧化氢?(请写出计算过程)
④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实验室用水和电石(主要成分是CaC2)制取乙炔气体(C2H2),反应生成乙炔和氢氧化钙,此反应非常剧烈。乙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的气体。为得到平稳的气流,实验室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宜选用 (填编号A~F,下同),理论上可使用的收集装置是 。
【答案】(1) 反应过程中集气瓶内的氧气被消耗,并且温度降低,导致压强降低
(2) 加快反应速度/催化 2KClO32KCl+3O2↑ A 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集气瓶未装满水/导管口未出现连续均匀气泡就开始收集气体 3Fe+2O2Fe3O4 防止黑色熔融物溅落造成集气瓶底破裂 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为x,则
解得x=0.4ml
过氧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34,则所需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4ml×34g/ml=13.6g
答:需要过氧化氢13.6克。 B E/F
【详解】(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且实验结束后,装置中的温度降低,压强也会减小。
(2)①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并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则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为催化作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若收集的气体不纯,可能为集气瓶未装满水或导管口未出现连续均匀气泡就开始收集气体。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水或细沙,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造成集气瓶底破裂。
③见答案。
④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反应为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发生装置选固液常温装置,且B中分液漏斗能通过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选B;
乙炔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的气体,则收集装置选E或F。
五、实验题(7分)
21.某兴趣小组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 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含量(如图1所示)。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低于1/5,可能的原因是 (回答一点即可)。
(3)兴趣小组同学对图1实验进行了改进,设计并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
①实验前,先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实验时,先将注射器的活塞移动到20mL刻度处,再用弹簧夹将软管夹紧,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红磷,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③燃烧结束,待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会移动,活塞前沿从原来的20mL刻度处,最终停在约 mL(填整数)刻度处。
思考1:若小组同学进行图2所示实验时不使用弹簧夹,红磷燃烧的过程中不断推拉注射器的活塞,使红磷充分反应。实验结束后,注射器活塞会从原来的20mL刻度处,最终停留在约为 mL(填整数)刻度处。
思考2:对照图1实验,你认为图2实验有何优点? (回答一点即可)
【答案】(1)氮气/
(2)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等到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合理即可)
(3) 红磷燃烧放出白烟 12 8 节约药品现象明显(合理即可)
【详解】(1)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组成;
(2)红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低于五分之一说明气压差不足,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等到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合理即可);
(3)②红磷燃烧会生成白色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因此现象是:红磷燃烧放出白烟;
③由于开始前止水夹是关闭的,因此红磷燃烧只会消耗试管内的氧气,则消耗的气体体积是,则最终活塞会停在20mL-8mL=12mL处;
思考1:若开始的时候不夹紧弹簧夹,则会消耗装置内的所有氧气即,则最终活塞会停在20mL-12mL=8mL处;
思考2:如图,利用图2装置由于装置为试管,体积较小,则优点是节约药品现象明显(合理即可)。
期末测试卷01-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挑战满分冲刺卷(上海沪教版): 这是一份期末测试卷01-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挑战满分冲刺卷(上海沪教版),文件包含期末测试卷01原卷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挑战满分冲刺卷上海沪教版doc、期末测试卷01解析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挑战满分冲刺卷上海沪教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测试卷04(测试范围:第1-2章)-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讲与练(沪教版·上海): 这是一份期中测试卷04(测试范围:第1-2章)-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讲与练(沪教版·上海),文件包含期中测试卷04测试范围第1-2章-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讲与练沪教版·上海-原卷版docx、期中测试卷04测试范围第1-2章-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讲与练沪教版·上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测试卷03(测试范围:第1-2章)-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讲与练(沪教版·上海): 这是一份期中测试卷03(测试范围:第1-2章)-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讲与练(沪教版·上海),文件包含期中测试卷03测试范围第1-2章-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讲与练沪教版·上海-原卷版docx、期中测试卷03测试范围第1-2章-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同步讲与练沪教版·上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