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课时作业
展开1.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几百次的失败,试验终于成功了,大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B.渔船都扬起白帆,往来拉网,仿佛是成群结队翩翩飞舞的白蝴蝶。
C.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缓步走来,他看上去气宇轩昂,非常富有。
D.他是个健谈的人,跟朋友讲起故事来总是滔滔不绝。
2.(《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经过这一段非常有趣,可以看出汤姆是个( )的孩子。
A.乐观勇敢、足智多谋、有爱心、喜欢冒险
B.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爱吹嘘、喜欢炫耀
3.对“前来迎接的人们加入了这支回小镇的队伍,他们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理解正确的是( )
A.恰当地形容人们找到孩子后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人们对孩子的关心。
B.说明在镇上居民的心中,两个孩子是多么了不起。
4.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是 ( )
A.正当他转身往回走时,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小块亮光,好像是太阳光。
B.大家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C.星期三和星期四整整两天,他们一直卧床不起,好像越躺越难受。
5.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两个走失的孩子一直没有找到, 整个小镇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2)贝琪太累了,她 死在山洞中, 愿意继续往前爬了。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 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文中记叙了主人公 和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繁重的课业和呆板的课堂,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用冒险改变自己的环境。探险的过程充分地表现了主人公的 和叛逆精神。
(2)课文片段中主要写了哪四部分的内容?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①
②
③
④
7.给“莫”字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新字,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1)小孩子总是喜欢 仿大人的动作。
(2)晚上睡觉前.妈妈总喜欢敷一片面 。
(3)骆驼被称为“沙 之舟”。
(4)于是他放下风筝线朝亮光 索着走了过去。
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改成比喻句)
(2)法官说:“两周前我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我这里。”(改成转述句)
(3)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一个人向家里走去。(修改病句)
9.课外赏析。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通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影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 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瞬间﹣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用“ ”画出文中相关内容。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5)作者把 比喻为 的宴席,把 比喻为 的快餐。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7)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0.小练笔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汤姆的洞中奇遇记。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进阶篇)2023-2024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几百次的失败,试验终于成功了,大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B.渔船都扬起白帆,往来拉网,仿佛是成群结队翩翩飞舞的白蝴蝶。
C.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缓步走来,他看上去气宇轩昂,非常富有。
D.他是个健谈的人,跟朋友讲起故事来总是滔滔不绝。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衣衫褴褛指衣服破破烂烂,与“气宇轩昂,非常富有”描述前后矛盾。
故选:C。
2.(《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经过这一段非常有趣,可以看出汤姆是个( )的孩子。
A.乐观勇敢、足智多谋、有爱心、喜欢冒险
B.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爱吹嘘、喜欢炫耀
【解答】《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选文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孩子头儿的形象。课文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经过这一段非常有趣,可以看出汤姆是个乐观勇敢、足智多谋、有爱心、喜欢冒险的孩子。
故选:A。
3.对“前来迎接的人们加入了这支回小镇的队伍,他们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理解正确的是( )
A.恰当地形容人们找到孩子后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人们对孩子的关心。
B.说明在镇上居民的心中,两个孩子是多么了不起。
【解答】《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了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天真浪漫的美国式生活,汤姆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了种种冒险来改变自身的处境。主人公汤姆•索亚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孩童所能经历的一切。在汤姆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许多人童年的幻想。文中“前来迎接的人们加入了这支回小镇的队伍,他们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恰当地形容人们找到孩子后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人们对孩子的关心。
故选:A。
4.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是 ( )
A.正当他转身往回走时,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小块亮光,好像是太阳光。
B.大家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C.星期三和星期四整整两天,他们一直卧床不起,好像越躺越难受。
【解答】比喻句中要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A和C句中都没有喻体,故不是比喻句。
B.把“泪水”比喻成了“雨”,故是比喻句。
故选:B。
5.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因为 两个走失的孩子一直没有找到, 所以 整个小镇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2)贝琪太累了,她 宁可 死在山洞中, 也不 愿意继续往前爬了。
【解答】(1)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可填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2)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选择关系,可填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宁可……也不……”。
故答案为:
(1)因为 所以;
(2)宁可 也不。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 马克•吐温 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文中记叙了主人公 汤姆•索亚 和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繁重的课业和呆板的课堂,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用冒险改变自己的环境。探险的过程充分地表现了主人公的 追求自由 和叛逆精神。
(2)课文片段中主要写了哪四部分的内容?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① 孩子失踪。
② 脱险归来。
③ 探望朋友。
④ 告诉法官。
【解答】(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文中记叙了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繁重的课业和呆板的课堂,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用冒险改变自己的环境。探险的过程充分地表现了主人公的追求自由和叛逆精神。
(2)《汤姆•索亚历险记》课文分四部分。分别为:①孩子失踪;②脱险归来;③探望朋友;④告诉法官。
故答案为:
(1)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 追求自由;
(2)①孩子失踪。
②脱险归来。
③探望朋友。
④告诉法官。
7.给“莫”字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新字,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1)小孩子总是喜欢 模 仿大人的动作。
(2)晚上睡觉前.妈妈总喜欢敷一片面 膜 。
(3)骆驼被称为“沙 漠 之舟”。
(4)于是他放下风筝线朝亮光 摸 索着走了过去。
【解答】故答案为:
(1)模;
(2)膜;
(3)漠;
(4)摸。
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改成比喻句)
汤姆的脸立刻变得像一张白纸一样。
(2)法官说:“两周前我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我这里。”(改成转述句)
法官说,两周前他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他那里。
(3)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一个人向家里走去。(修改病句)
在放学的路上,小明一个人向家里走去。
【解答】(1)改成比喻句,可把“汤姆的脸”比喻成“一张白纸”,如“汤姆的脸立刻变得像一张白纸一样。”
(2)改成转述句。把冒号和引号去掉加上逗号,“我”改为“他”。
(3)修改病句。把“小明”放在“一个人”的前面,这是词序混乱的语病。
故答案为: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像一张白纸一样。
(2)法官说,两周前他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他那里。
(3)在放学的路上,小明一个人向家里走去。
9.课外赏析。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通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影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 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细致 瞬间﹣ 永恒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用“ ”画出文中相关内容。
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作者把 读书 比喻为 细嚼慢咽 的宴席,把 看影视和卡通 比喻为 便捷 的快餐。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阅读书籍
(7)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我赞叹作者的观点。比如我自己看红楼梦或者三国的时候。总是不经意想去翻翻原著,哪怕电视剧拍的再好,永远也比不上阅读文字的那种境界…,并且通过读书一定能积攒自己的才华和词汇,但电视就只是消遣为主
【解答】(1)考查了同音字的辨析。“搏”对打。“博”知道得多。故划去“搏”;“奈”怎样,如何。“耐”忍,受得住。故划去“柰”;“豪”具有杰出才能的人。“毫”。数量极少,一点儿。故划去“豪”;“影”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荧”微弱的光亮。故划去“影”。
(2)考查了对反义词的理解。粗略:大略的,仓促的,不经心的。故反义词为“细致”;瞬间:一眨眼的工夫,转瞬之间。故反义词为“永恒”。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第三自然段可知,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的原因是: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第四自然段可知,读小说和看影片的区别是: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考查了对比喻句的理解。“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 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作者把 读书比喻为 细嚼慢咽的宴席,把看影视和卡通比喻为便捷的快餐。
(6)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读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所以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阅读书籍。
(7)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写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阅读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比如我自己看《红楼梦》或者《三国》电视剧的时候。总是不经意想去翻翻原著,哪怕电视剧拍的再好,永远也比不上阅读文字的那种境界…,并且通过读书一定能积攒自己的才华和词汇,但电视就只是消遣为主。
故答案为:
(1)搏,奈,豪,影。
(2)细致,永恒。
(3)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
(4)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读书,细嚼慢咽,看影视和卡通,便捷;
(6)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7)我赞同作者的观点。比如我自己看红楼梦或者三国的时候。总是不经意想去翻翻原著,哪怕电视剧拍的再好,永远也比不上阅读文字的那种境界…,并且通过读书一定能积攒自己的才华和词汇,但电视就只是消遣为主。
10.小练笔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汤姆的洞中奇遇记。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解答】范文:
孩子们在洞中玩着,闹着,陆续从不同方向汇聚到了山洞的出口。
我和贝琪却在洞中迷路了。我们两个在洞中转悠了很长时间,就是找不到出口。贝琪看了看眼前的这块形状像鸡的石头,说:“汤姆哥哥,我们怎么老在这个地方打转转,这块像鸡一样的石头,我已经看到三次了,我们是不是迷路了?”
我听了仔细观察了一下四周,似曾相识的环境,小时说道:“贝琪,看来我们遇到麻烦了,确实迷路了!”
“那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出去呢?汤姆哥哥,我们会死吗?”说着说着贝琪哭了起来。
我急忙安慰贝琪“没事,想信我一定会把你带出山洞去的!再说大人们发现我们不见了,也一定会来找我们的。”虽然这样安慰贝琪,但我心里也没有底,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是又累又饿了。
洞中黑乎乎的,一点光线也没有,地上潮湿湿的,踩在石头上不小心就会滑到。汤姆说:“贝琪,我们休息一会儿,保存体力,然后再寻找出口。”贝琪平静了下来,她想:汤姆哥哥平时点子多,一定有办法找到出口的。
休息一会后,我们两个又开始寻找出口。摸索着一步步向前走,也不知道是什么方向,脚下的石头不时被他们踢到深沟里发出可怕的响声。就这样我们小小翼翼地向前探路,不知道到过了多少时间,可是转来转去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贝琪又哭了起来,她又累又饿,身上一点气了也没有了,说:“哥哥,你走吧不要管我了,我和你一起走只能拖累你。”我赶紧安慰贝琪,表示要生一起生,要死死在一起,决不会丢下贝琪。
他们就这样反反复复寻找出口,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累的精疲力尽,饿的眼冒金星。汤姆想:这样不行,得想个办法。于是他先让贝琪呆在原地不动,他去探路。征得贝琪的同意后,为了找到出口后能顺利回来,汤姆手拿他们玩耍时的风筝线,边走边放线。
这次我发现了两个通道,一直顺着通道往前走,风筝线在脚下一直延伸。当走到风筝线够不着的地方,就折回来。到了后来又发现了第三个通道,这时我把风筝线全部放开,刚要返回时却看见远处有个亮点,于是丢开绳子,朝小亮点处摸索过去,连头带肩一起伸出洞外,我看见了那宽阔的密西西比河滚滚流过。我激动地跳了起来,高声喊叫:“贝琪,我们得救了!”
汤姆赶紧顺着风筝线往回折。此时,贝琪已经有气无力了,她感觉自己就要死去了,心中祈祷汤姆哥哥能够走出洞去。当汤姆回来告诉她找到出口时,她说:“不可能的。别拿这些来骗我了,你只是安慰我而已。”汤姆不管贝琪怎么说,拉着她顺着风筝线的方向爬去:“相信我,贝琪,我们得救了!”
当他们快爬到洞口时,突然听到了一阵咳嗽声,“有人?”汤姆小声说。于是他们两个停了下来,屏息凝视,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在这吓人的容易迷路的山洞里?借着昏暗的光线,他们终于看清了,原来是逃跑的杀人犯乔埃。乔埃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他也听到了有人的动静,于是撒腿就跑了。
汤姆带着贝琪来到了洞口,当贝琪看到美丽的密西西比河时激动得喊了起来:“我们终于出来了!我们死不了了!”
汤姆和贝琪,这两个患难与共的小伙伴激动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小学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a href="/yw/tb_c16125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汤姆索亚历险记复习练习题</a>,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词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25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汤姆索亚历险记当堂检测题</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拼音写词语,把词语补充完整,选字填空,下列句子中属于比喻句的是,写话,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测试题: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25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骑鹅旅行记测试题</a>,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词语游艺厅,给加点字选正确的义项,填序号,课文回眸室,尼尔斯的历险体现在,修辞手法巧判断,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