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4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考前抢分专练(20份)
新教材2024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考前抢分专练15非选择题提分练一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考前抢分专练15非选择题提分练一,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胆矾2]制备胆矾,8g样品配制成250,00mL,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二甲基亚砜()是一种重要的非质子极性溶剂。铬和锰等过渡金属卤化物在二甲基亚砜中有一定溶解度,故可以应用在有机电化学中。回答下列问题:
(1)铬和锰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之比为 。
(2)已知:二甲基亚砜能够与水和丙酮
()分别以任意比互溶。
①二甲基亚砜分子中硫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
②丙酮分子中各原子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③沸点:二甲基亚砜 丙酮(填“>”或“H ③> 二甲基亚砜相对分子质量大,因此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较大,沸点较高 ④二甲基亚砜与水均为极性分子,且能够与水之间形成氢键
(3)18 (4)[Cr(H2O)5Cl]2+
(5)①4 ②eq \f(16π(r eq \\al(\s\up1(3),\s\d1(1)) +r eq \\al(\s\up1(3),\s\d1(2)) ),3\r(3)a2c)
2.解析:由流程中的信息可知,原料经碳酸钠溶液浸洗后过滤,可以除去原料表面的油污;滤渣固体B与过量的稀硫酸、双氧水反应,其中的CuO、CuCO3、Cu(OH)2均转化为CuSO4,溶液C为硫酸铜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液,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后得到胆矾。
(1)原料表面含有少量的油污,Na2CO3溶液呈碱性,可以除去原料表面的油污,因此,步骤①的目的是:除去原料表面的油污。(2)在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以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生成CuSO4、SO2和H2O,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步骤②中,若仅用浓H2SO4溶解固体B,将生成SO2污染环境。(3)步骤②中,在H2O2存在下Cu溶于稀H2SO4,生成CuSO4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H2O2+H2SO4(稀)===CuSO4+2H2O。(4)胆矾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晶体,因此,经步骤④得到的胆矾,不能用水洗涤的主要原因是:胆矾晶体易溶于水,用水洗涤会导致胆矾的产率降低。(5)ⅰ.H2O2常温下即能发生分解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其分解更快,因此,甲同学认为不可能是步骤②中过量H2O2将I-氧化为I2,理由是:溶液C经步骤③加热浓缩后H2O2已完全分解。ⅱ.I-氧化为I2时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滤液D中含有CuSO4和H2SO4,乙同学通过实验证实,只能是Cu2+将I-氧化为I2,较简单的方案是除去溶液中的Cu2+,然后再向其中加入含有I-的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色;除去溶液中的Cu2+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加入适当的沉淀剂将其转化为难溶物,如加入Na2S将其转化为CuS沉淀,因此,乙同学的实验方案为取少量滤液D,向其中加入适量Na2S溶液,直至不再有沉淀生成,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少量KI溶液;实验结果为:上层清液不变色,证明I-不能被除去Cu2+的溶液氧化,故只能是Cu2+将I-氧化为I2。
答案:(1)除油污 (2)SO2 (3)Cu+H2O2+(稀)H2SO4===CuSO4+2H2O (4)胆矾晶体易溶于水 (5)溶液C经步骤③加热浓缩后双氧水已完全分解 取滤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硫化钠,使铜离子恰好完全沉淀,再加入I-,不能被氧化;结果是上层清液不变色
3.解析:亚铁离子容易被氧气氧化,制备碳酸亚铁过程中应在无氧环境中进行,Fe与稀硫酸反应制备硫酸亚铁,利用反应生成的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故圆底烧瓶内制备硫酸亚铁,利用生成的氢气,使圆底烧瓶中气压增大,将圆底烧瓶中的硫酸亚铁溶液压入三颈烧瓶中,和Na2CO3溶液发生反应制备碳酸亚铁。(1)装置a的作用是液封,防止空气进入三颈烧瓶中氧化Fe2+。(2)可用NaHCO3溶液代替Na2CO3溶液制备碳酸亚铁,则依据电荷守恒、元素质量守恒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2HCO eq \\al(\s\up1(-),\s\d1(3)) ===FeCO3↓+CO2↑+H2O,此法所得产品纯度更高,原因是:碳酸根离子水解呈碱性且碱性较强,反应中易生成氢氧化亚铁(或碳酸氢钠溶液碱性较弱,反应中不易生成氢氧化亚铁)。(3)已知乳酸亚铁固体化学式为[CH3CH(OH)COO]2Fe,乳酸根中含有羟基,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导致消耗高锰酸钾的量增大,而计算中按亚铁离子被氧化,故计算所得乳酸亚铁的质量偏大,产品中乳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会大于100%。(4)平均消耗标准液V=30.00mL,由:Ce4++Fe2+===Ce3++Fe3+,可知25.00mL溶液中n(Fe2+)=n(Ce4+)=0.10ml·L-1×0.030L=0.0030ml,故250mL含有n(Fe2+)=0.0030ml×eq \f(250.00mL,25.00mL)=0.030ml,故产品中乳酸亚铁晶体的纯度为:eq \f(0.030ml×234g·ml-1,7.8g)×100%=90%;若滴定操作时间过长,则亚铁离子容易被氧气氧化,导致标准溶液体积偏小,则产品纯度将偏小。
答案:(1)液封,防止空气进入三颈烧瓶中氧化Fe2+
(2)Fe2++2HCO eq \\al(\s\up1(-),\s\d1(3)) ===FeCO3↓+CO2↑+H2O 碳酸根离子水解呈碱性且碱性较强,反应中易生成氢氧化亚铁(或碳酸氢钠溶液碱性较弱,反应中不易生成氢氧化亚铁)
(3)乳酸根中羟基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4)90% 偏小
4.解析:(1)由化合物Ⅰ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名称是间苯二酚或1,3苯二酚,由化合物Ⅱ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名称是(酚)羟基和酮羰基;(2)由题干流程图可知,Ⅳ转化为Ⅴ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分析流程中Ⅱ到Ⅲ、Ⅳ到Ⅴ为用氯甲基甲醚来取代羟基,而Ⅵ到Ⅶ又恢复羟基,故氯甲基甲醚在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保护酚羟基,防止其被破坏;(3)Ⅴ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u(OH)2+NaOHeq \(――→,\s\up7(△))+Cu2O↓+3H2O;(4)由化合物Ⅲ、Ⅴ合成化合物Ⅵ,先是酮羰基相连的甲基上的C—H键断裂与Ⅴ中的醛基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中间产物X,然后X再发生消去反应生成Ⅵ,故中间产物的结构简式是;(5)化合物Ⅱ的分子式为:C8H8O3,则符合下列条件①能使FeCl3溶液显色即含有酚羟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即有醛基或甲酸酯基,又能发生水解反应含有酯基,结合O个数,综合为含有甲酸酯,若苯环上为两个取代基即—OH、—CH2OOCH有邻、间、对三种,若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即—OH、—OOCH和—CH3,则先考虑前两个有邻、间、对三种位置关系,再连第三个取代基时分别有4种、4种和2种位置关系,故符合条件的分子Ⅱ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有3+4+4+2=13种;(6)根据题干流程图中Ⅲ和Ⅴ合成Ⅵ的信息可知,合成,而催化氧化而得到,水解得到,和Cl2光照条件下生成,合成路线见答案。
答案:(1)间苯二酚或1,3苯二酚 (酚)羟基和酮羰基
(2)取代反应 保护酚羟基,防止其被破坏
(3)+2Cu(OH)2+NaOHeq \(――→,\s\up7(△))+Cu2O↓+3H2O
(4)
(5)13
(6)eq \(――→,\s\up7(NaOH水溶液),\s\d5(△))eq \(――→,\s\up7(O2),\s\d5(Cu、△))eq \(――→,\s\up7(OCH3),\s\d5(Ba(OH)2、乙醇))
5.解析:(1)①根据盖斯定律可知,CO(g)+2H2(g)⇌CH3OH(g) ΔH3=ΔH1-ΔH2=(-50kJ·ml-1)-(+41.1kJ·ml-1)=-91.1kJ·ml-1;反应Ⅰ的Δ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考前抢分专练20非选择题提分练六,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铼中提取铼粉的流程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考前抢分专练19非选择题提分练五,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一种药物的中间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考前抢分专练18非选择题提分练四,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药物Ⅰ的合成路线如下,9kJ·ml-1,3kJ·ml-1 ②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