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海市长宁区民办新世纪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展开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共20分)
1. 下列描述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A. 死灰复燃B. 聚沙成塔C. 木已成舟D. 冰雪融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死灰复燃”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对。
B、“聚沙成塔”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
C、“木已成舟”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
D、“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
故选A。
2. 氯元素的符号是
A. ClB. CLC. AlD. AL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故氯元素的符号是:Cl。
故选A。
3.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 O2B. N2C. HeD. CO2
【答案】B
【解析】
【详解】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是氮气,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其化学式为:N2,故选B。
4. 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矿泉水B. 蒸馏水C. 食盐水D. 汽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矿泉水含多种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
B.蒸馏水中只含水,所以属于纯净物。
C.食盐水中由食盐和水,所以属于混合物
D.汽水中含有多种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
故选:B
【点睛】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
混合物:混合了多种物质。
5. 将液体盛放在一支18mL的试管中加热,液体最多可取
A. 2 mLB. 3 mLC. 5 mLD. 6 mL
【答案】D
【解析】
【详解】用试管加热液体试剂时,药品的量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即,故选D。
6. 下列化学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 NeB. 2MgC. F2D. N
【答案】A
【解析】
【详解】
A、Ne既能表示氖元素,还能表示氖单质。故对。
B、2Mg表示2个镁原子。故错。
C、F2既表示氟气单质,还能表示1个氟气分子。故错。
D、N既表示氮元素,还能表示1个氮原子。故错。
故选A。
7. 下列符号与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A. 2S:2个硫元素B. 2S:2个硫单质
C. 2H2O:2个水分子D. H2O:1个水分子中含1个氢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2S表示2个硫原子。故错。
B、2S表示2个硫原子。故错。
C、2H2O表示2个水分子。故对。
D、H2O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2个氢原子。故错。
故选C。
8. 密封食品由平原带上高原,有时会破袋,从微观角度对该现象最合理解释是
A. 微粒的质量很小B.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C. 微粒间存在间隙D. 微粒的体积很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密封食品由平原带上高原,有时会破袋,因为分子间有间隙。高原比平原压强小,压强越小间隙越大,故密封食品由平原带上高原,有时会破袋。
故选C。
9. 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以下做法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 查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 因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故不予理睬
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 酒精的化学式是C2H6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酒精是氧化物B. 酒精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 酒精中含有9个原子D. 酒精中各元素质量比为2:6: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酒精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酒精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C、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每个酒精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共9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酒精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16=12:3:8,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化学实验须关注操作过程的先后顺序。下列实验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再把导管放入水中
B. 判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时,先产生少量气泡,再待液体回流并产生一段稳定的液柱
C. 用电子天平称量时,先放称量纸,后去皮
D. 用氯酸钾制氧气排水法收集结束时,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答案】A
【解析】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先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然后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故选项A说法错误。
B、判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时,先产生少量气泡,再待液体回流并产生一端稳定的液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B说法正确。
C、用电子天平称量物体时。应先放称量纸,后去皮,故选项C说法正确。
D、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满气体后,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睛】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2. 有关过滤操作正确的是
A. 玻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B. 漏斗下端高于烧杯上沿
C. 液面要低于漏斗边缘D. 先放置烧杯,再调整铁圈高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一端,不是紧靠,避免使滤纸破损,导致实验失败。故错。
B、漏斗下端伸入烧杯中,紧贴烧杯内壁。故错。
C、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故对。
D、先放置烧杯,再将漏斗放置于铁圈中,最后调整铁圈高度。故错。
故选C。
13. 有关微粒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B.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D.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故错。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故错。
C、物质可由原子、离子、分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错。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重新组成新的分子,有新物质生成。故对。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微粒。从原子与分子定义入手分析解题。本题难点为把握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
14. 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在这一过程中,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与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氯酸钾的质量等于氯化钾的质量加上氧气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混合物的质量逐渐减小,直到完全反应质量不再变化,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质量不变,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先逐渐增大,直到反应结束后不再变化,为一定值,且一开始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为零。
故选B。
15. 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
B. 该反应有2种生成物
C. 每个生成物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
D. 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3:1
【答案】CD
【解析】
【详解】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所以是化合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前后一样的分子是剩余不参加反应的,所以该反应只有1种生成物,选项说法错误。
C.每个生成物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选项说法正确。
D. 反应前后一样的分子是剩余不参加反应的,所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6:2=3:1,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D。
16. 有关化合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 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中元素都是一化合态存在的
C. 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答案】BD
【解析】
【详解】A.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比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就不是化合反应,说法错误。
B.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元素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说法正确。
C.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比如甲烷和氧气反应就不是化合反应,说法错误。
D.单质中元素显0价,在化合物中一定不会显0价,故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17. 实验室使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中,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A. 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末端放在集气瓶口处
B. 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口应向上
C. 用药匙向试管中加入药品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 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毛玻璃片,瓶口向上放置在桌面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末端尽可能伸入集气瓶底部,使收集的氧气更加纯净。故错。
B、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口应向下。故错。
C、用药匙向试管中加入药品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故错。
D、氧气比空气密度大。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毛玻璃片,瓶口向上放置在桌面上。故对。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氯酸钾制取氧气。从实验的操作要点入手分析解题。本题难点为收集氧气的细节。
二、简答题(共30分)
18. 下图是氧气性质的实验,请回答问题。
(1)实验一: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____火焰,生成的___(填化学式)会引起酸雨污染。
(2)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是_______。
(3)实验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光,而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红光,这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_______有关。
【答案】(1) ①. 蓝紫色 ②. SO2
(2)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放出大量热
(3) ①. 白 ②. 浓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产生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其化学式为SO2。
【小问2详解】
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放出大量热。
【小问3详解】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热量;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在空气中燃烧则没有在氧气中燃烧剧烈,而空气中氧气浓度远低于纯氧的浓度,表明了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19. 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难溶性杂质,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制成精盐的操作流程如下:
(1)操作I的名称是_______,操作Ⅱ与操作I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2)操作Ⅱ是蒸发,可以除去_______,最后得到的精盐属于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甲、乙小组同学用电子天平称得了以下实验数据。
实验小组称量精盐时连同蒸发皿一起称量,其优点是_______。
甲组实验产率偏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写一点即可)
计算乙组同学得到的产率,并填入上表。
(4)溶解粗盐时,应加入适量的水,其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①. 过滤 ②. 玻璃棒
(2) ①. 溶液中的水 ②. 混合物
(3) ①. 80% ②. 称量的精盐质量更加准确,减小实验误差 ③. 过滤时,滤纸破损,泥沙等不溶物进入溶液
(4)加水过多,最后蒸发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和时间;加水过少,则可能不能完全溶解食盐,造成氯化钠不能完全被提出。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滤是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方法。操作I结束后,产生溶液和滤渣,故操作I的名称为过滤。操作Ⅱ为蒸发,操作I为过滤,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过滤中用玻璃棒引流,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
小问2详解】
操作Ⅱ是蒸发,可以除去溶液中的水。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最后得到的精盐属于混合物,过滤无法除去可溶性的氯化镁和氯化钙。
小问3详解】
。实验小组称量精盐时连同蒸发皿一起称量,其优点是避免精盐在蒸发皿中残留,产生较大误差。使称量的精盐质量更加准确,减小实验误差。甲组实验产率偏高,其原因可能是过滤时,滤纸破损,泥沙等不溶物进入溶液,使最后精盐质量偏高,从而产率偏大。
【小问4详解】
溶解粗盐时,应加入适量的水,其原因是:加水过多,最后蒸发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和时间;加水过少,则可能不能完全溶解食盐,造成氯化钠不能完全被提出。
【点睛】本题考查粗盐提纯。从流程入手分析操作名称,把握好过滤与蒸发的关键点从而解题。本题难点为分析溶解粗盐时,应加入适量的水的原因。
20.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收集气体。请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_______。
(2)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化学反应式是_______,氧元素的存在形态由_______变成_______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
(3)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收集装置应该选择_____,开始收集的适宜时刻是____。
(4)A装置加入药品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
a先加氯酸钾,后加二氧化锰
b.先加二氧化锰,后加氯酸钾
c.加入混合均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前,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_______。
【答案】(1)锥形瓶 (2) ①. ②. 化合
③. 游离
④. A
(3) ①. C ②. 导管口的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
(4) ①. c
②. 过氧化氢溶液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析实验图示装置可知,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是锥形瓶。
故填:锥形瓶。
【小问2详解】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化学反应式为:;反应物是氯酸钾,生成物是氧气,氯酸钾是固体化合物,而氧气是气体单质,所以氧元素的存在形态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故选A为发生装置。
【小问3详解】
收集氧气有两种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相对于向上排空气法而言,收集的气体更为纯净一些,所以收集装置应该选择C;导管口刚有气体放出时不宜收集,否则容易收集开始排出的空气导致气体不纯,开始收集的适宜时刻是:导管口的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
【小问4详解】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氯酸钾是反应物,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向试管中加入药品的正确操作是加入混合好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因为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越好;
用B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适合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分液漏斗中加入的是液体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
21. 几种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图所示),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室常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_______,若测出的氧气含量低于1/5,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写一条即可)。
(2)运用传感器技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得到数据变化曲线如下图。AF曲线表示的是反应过程中压强变化,应在_______(选填“A”、“B”、“C”、“D”、“E”或“F”)时打开弹簧夹。曲线X和Y表示的是反应过程中温度和氧气浓度变化趋势,其中温度变化曲线是_______(选填“X”或“Y”),请结合X、Y两条曲线,分析BD曲线变化的原因。_______。
【答案】(1) ①. 瓶内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后,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②. 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漏气或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2) ①. D ②. X ③. 实验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装置中的压强增大,燃烧停止后,装置中的气体体积减少,温度降低,装置中的压强逐渐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开始,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燃烧停止后,装置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瓶中,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瓶中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即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内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后,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若测出的氧气含量低于五分之一,即装置中剩余的气体的体积偏大,则可能的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全部消耗、装置漏气有空气进入或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气体膨胀体积偏大。
【小问2详解】
红磷燃烧停止后,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瓶中,装置中的压强迅速增大,直至恢复至大气压,所以AF曲线表示的是反应过程中压强变化,应在D时打开弹簧夹,故填D;
实验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温度逐渐升高,直至燃烧停止,然后装置中的温度逐渐降低,最后恢复至常温,由图可知,温度变化曲线是X,故填X;
由图可知,BD曲线表示实验过程中,装置中的压强先增大后减小,原因是实验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装置中的压强增大,燃烧停止后,装置中的气体体积减少,温度降低,装置中的压强逐渐减小,故填实验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装置中的压强增大,燃烧停止后,装置中的气体体积减少,温度降低,装置中的压强逐渐减小。粗盐的质量(g)
蒸发皿的质量(g)
蒸发皿+精盐的质量(g)
甲
5.0
50.4
55.5
102%
乙
5.0
51.5
55.5
_______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长宁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长宁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共6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杨浦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