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全国部分地区省,市,县,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真题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时再次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使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B. 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
C. 废弃塑料制品直接露天焚烧D. 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2.2022年2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开幕式的下列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雪花”飞舞B. 升奥运五环旗C. 点燃奥运圣火D. 放飞和平鸽
3.如图是有关实验室制取氢气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连接仪器B. 量取液体
C. 倾倒稀硫酸D. 氢气验纯
4.某同学从衡阳到西藏旅游,到达西藏后,发现从衡阳带来的密封饼干包装袋鼓起了。包装袋鼓起的原因是( )
A. 袋内饼干的体积变大B. 袋内气体分子的体积变大
C. 袋内气体分子个数增多D. 袋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5.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AB. BC. CD. D
6.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是一种氧化物B. 煮沸水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 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D. 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氢气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雾
B. 向碳酸中滴加石蕊后,溶液由紫色变成蓝色
C.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8.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
A. 锅内油着火用锅盖盖灭B. 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C.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D. 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9.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X Y ZB. X Z YC. Y Z XD. Z Y X
10.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1.在人们担心化石能源将被耗尽时,科学家发现在我国南海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可燃冰”,但目前在开采技术上还存在困难,可能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环境。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可燃冰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1体积可燃冰可储载100∼200倍体积的甲烷气体,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
回答下列问题:
(1)可燃冰属于 ______(填字母)。
A.纯净物
B.混合物
(2)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3)甲烷中氢为+1价,碳为 ______价。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______(填字母)。
A.氢气
B.可燃冰
C.酒精
D.汽油
(5)目前可燃冰不全面推广使用的原因是 ______。
12.图(1)是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化学反应中Se原子容易 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2)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
(3)钠元素与硒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
(4)图(2)中反应后生成的丙物质各元素质量比为 ______。
(5)写出甲与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13.下列是常用实验仪器,据图作答:
(1)认识仪器:仪器B的名称是 ______。
(2)制取气体: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表明氧气已集满的现象是 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名称是 ______,组装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需选择的仪器是 ______(填字母序号)。
14.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现在从含有金属镁、铁、铜粉末的垃圾中,分离和提取出重要化工原料MgSO4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图。请回答:
(1)操作a的名称是 ______;
(2)在步骤①步骤②中,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 ______(填①或②);
(3)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4)实验步骤②中除了加入稀硫酸外,还可选用下列试剂 ______(填标号);
A.硫酸铜溶液
B.硫酸亚铁溶液
C.稀盐酸
(5)在反应中除生成了硫酸镁外,还能得到的金属是 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5.草酸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易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小明首先根据生成物中有水,可推测草酸中含有 ______元素。
(2)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 ______,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小明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
①为防止出现实验事故,实验开始时应先 ______(填字母)。
A.在A处点燃酒精灯
B.通入气体一会儿排净试管内的空气
②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讨论交流: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个缺陷: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6.学习化学后,小红同学知道了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她收集了干燥的鸡蛋壳拿去实验室,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有关实验数据如表:
(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 ______g。
(2)请你帮助小红同学计算她收集的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使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既能节约化石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废旧电池中含有有毒的重金属,深埋处理会污染土壤、地下水等,不利于环境保护,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C、废弃塑料制品直接露天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而加剧空气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D、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直接灌溉农田会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不利于环境保护,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A。
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防止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 “雪花”飞舞,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 升奥运五环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 点燃奥运圣火,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 放飞和平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解析】解: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手不能放在导管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很小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到达西藏后,发现从衡阳带来的密封饼干包装袋鼓起了,是因为西藏海拔高,气压减小,袋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故选:D。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A、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B、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该选项正确。
C、稀硫酸能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不能和铜、金反应,该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氮气不能,该选项正确。
故选:A。
A、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
C、稀硫酸能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不能和铜、金反应。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6.【答案】C
【解析】解: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煮沸水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是生活中常用的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故B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故C错误;
D、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氢气,正极得到氧气,故D正确。
故选:C。
A、根据水的组成分析;
B、根据生活中常用的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分析;
C、根据水的构成分析;
D、根据电解水的结论分析.
本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水的组成、构成、电解水实验的结论的知识,属于基本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7.【答案】C
【解析】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碳酸显酸性,向稀硫酸中滴加石蕊溶液后,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8.【答案】B
【解析】解:A、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B、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相当于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故正确;
C、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D、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故选:B。
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
灭火的原理有:(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9.【答案】A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三种金属中X活动性最强;
把Y和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说明金属Y在活动性顺序中位于H之前而Z位于H之后,Y的活动性比Z强;
综上所述,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Y>Z;
故选:A。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有:
1.表明了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前强后弱).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活动性就越强;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参加反应时,现象就越明显、越剧烈.
2.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氢前置换氢).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3.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金属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前置后,盐可溶,K、Ca、Na除外).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可以根据以上几点来完成该题的分析解答.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题意,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0.【答案】C
【解析】解:A、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选项推理错误。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D、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单质生成,但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CO+CuO−△Cu+CO2,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A、根据燃烧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1.【答案】BCH4+2O2−点燃CO2+2H2O−4A开采技术上还存在困难,可能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环境
【解析】解:(1)可燃冰中含有甲烷、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
(3)甲烷中氢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碳为−4价。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氢气,是因为氢气燃烧生成水,产物不污染环境。
(5)目前“可燃冰”不全面推广使用的原因是开采技术上还存在困难,可能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1)B。
(2)CH4+2O2−点燃CO2+2H2O。
(3)−4。
(4)A。
(5)开采技术上还存在困难,可能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环境。
(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2)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4)氢气燃烧生成水。
(5)目前“可燃冰”不全面推广使用的原因是开采技术上还存在困难,可能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环境。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答案】得到 22.99Na2Se氧、碳元素的质量比为4:3H2O+CH4−高温CO+3H2
【解析】解:(1)化学反应中S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
(3)钠元素与硒元素化合价分别为+1,−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钠元素与硒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e。
(4)图(2)中反应后生成的丙物质各元素质量比为氧、碳元素的质量比为16:12=4:3。
(5)甲与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O+CH4−高温CO+3H2。
故答案为:(1)得到;
(2)22.99;
(3)Na2Se;
(4)氧、碳元素的质量比为4:3;
(5)H2O+CH4−高温CO+3H2。
(1)根据化学反应中S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进行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4)根据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5)根据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粒的模型等,注意理解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3.【答案】试管 2KClO3−MnO2△2KCl+3O2↑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 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ABED
【解析】解:(1)仪器B的名称是试管。故答案为:试管;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KClO3−MnO2△2KCl+3O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表明氧气已集满的现象是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故答案为:2KClO3−MnO2△2KCl+3O2↑;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名称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易溶于水,故组装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需选择的仪器是ABED。故答案为: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ABED(字母可不讲顺序)。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
(2)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表明氧气已集满的现象是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易溶于水分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4.【答案】过滤 ① Mg+H2SO4=MgSO4+H2↑A铁和铜
【解析】解:(1)由实验过程可知,操作a能将固液分离,名称是过滤。
(2)步骤①用磁铁吸引,能将镁、铁、铜的粉末中的铁粉分离,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利用物质物理性质,在步骤②加入稀硫酸时,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发生化学变化,利用物质化学性质。
(3)在步骤②加入稀硫酸时,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
(4)步骤②是将镁转化为硫酸镁,除了加入稀硫酸外还可选用硫酸铜溶液,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铜。
(5)步骤①用磁铁吸引,能将镁、铁、铜的粉末中的铁粉分离,在步骤②加入稀硫酸时,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剩余铜,在反应中除生成了硫酸镁外,还能得到的金属是铁和铜。
故答案为:(1)过滤;
(2)①;
(3)Mg+H2SO4=MgSO4+H2↑;
(4)A;
(5)铁和铜。
(1)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回答;
(2)根据流程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分析;
(3)根据步骤②中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步骤②是将镁转化为硫酸镁,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流程分析回答。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实验目的、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分离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氢和氧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缺陷是没有处理尾气;解决方法:在最右端加一盏酒精灯点燃尾气,或用气球收集尾气集中处理
【解析】解:(1)小明首先根据生成物中有水,可推测草酸中含有氢和氧元素。
(2)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①为防止出现实验事故,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气体一会儿排净试管内的空气。
②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讨论交流:缺陷是没有处理尾气;解决方法:在最右端加一盏酒精灯点燃尾气,或用气球收集尾气集中处理。
故答案为:(1)氢和氧。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黑色固体变为红色;缺陷是没有处理尾气;解决方法:在最右端加一盏酒精灯点燃尾气,或用气球收集尾气集中处理。
(1)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2)加热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2.2
【解析】解:(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50g+12.5g−160.3g=2.2g。
(2)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2.2g
10044=x2.2g
x=5g
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g12.5g×100%=40%。
答: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
故答案为:(1)2.2;
(2)40%。
根据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炭粉中少量的CuO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用肥皂水
C
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滴加稀硫酸
D
鉴别N2与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和稀盐酸总质量
鸡蛋壳的质量
烧杯和剩余物总质量
150g
12.5g
160.3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流程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流程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