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 熔化和凝固课时练习
展开双基过关
知识点一、物体变化:
1.物质的三种状态:
(1)固态:形状和体积固定,如钢铁、木头等。
(2)液态:体积固定,形状不固定,如水、酒精、汽油等。
(3)气态: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如氢气、氧气等。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叫物态变化。
3.水的三态及变化:
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如冰、霜、冰雹、雪等;液体,如水;气态,如水蒸气。这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辨析:
(1)物态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物质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2)物体只是形状发生改变不是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通常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基础自测:
1.下列情况中,哪一个过程属于物态变化【 】
A. 一块铁放在火炉中烧红 B. 一根铁丝被折弯
C. 一瓶冰冻可乐拿出冰箱后出汗 D. 一个玻璃杯被打碎
2.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 )
A.扫地时灰尘到处飞舞B.洒在地下的水变干
C.早晨地上的霜D.冰雕变小了
知识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化成水。
2.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有的物质(如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有的物质(如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先变软,后变稀,最后熔化为液态,且持续加热,温度一直升高。
3.水浴法加热: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利用热水给加装入试管中的海波和石蜡,这种方法叫水浴法。优点: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还可以控制物质温度上升的速度。
4.凝固:物质从液体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炽热的铁水冷却后变成各种零件。
5.液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有的物质,如海波,在凝固过程中,持续对外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有的物质,如石蜡,在凝固过程中,由稀变软,再变硬,不断向外放热,温度持续降低。
基础自测
3.下列现象或过程中由于熔化而形成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秋天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C. 隆冬清晨植物叶片上的霜 D. 冰雪消融
4. 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 湖水结冰 B. 雾气消散 C. 露珠形成 D. 冰雪消融
5.用如(1)图左所示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其过程如下: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海波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如(1)图右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____分钟。如图(2)所示,是物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下对应的三种物理模型,海波在54℃时的状态,应该是(2)图中的______模型。
知识点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和非晶体:
(1)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如冰、萘、石英、明矾、海波、食盐、各种金属等。
(3)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玻璃、沥青、橡胶、塑料、石蜡、蜂蜡等。
2.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2)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
(3)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基础自测
6.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7.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18min时处于 态。
知识点四、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1.熔化吸热
(1)概述: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常用于制冷。
(2)实例:夏天吃雪糕感觉凉快,是因为雪糕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2.凝固放热
(1)概述:液体凝固时都要放出热量,常用于保温。
(2)实例:冬天,北方地窖口放几桶水,目的是水凝固放热,使地窖中的蔬菜保存较长时间;人们研制一种颗粒状聚乙烯,掺进墙或地板的水泥中,通过材料的熔化和凝固,使房间温度保持在15-40℃。
3.晶体熔化和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4.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时的比较
基础自测
8.下列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B C D
A.气结成露 B.水滴成冰 C.雪融成溪 D.气凝成霜
9.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到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成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考点突破
考点1.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应用
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
(1)仔细读题,弄清楚题中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
(2)联系熔化和凝固的概念,与题干结合分析得出答案。
例1.3D打印机是“万能万物”制造机,其打印过程需遵循一定的步骤:先是设计目标物,再将设计的文件以标准格式传送给一台3D打印机,然后通过电脑控制把固态的“打印材料”在高温下先________成液态材料,液态材料再一层层叠加起来,然后再由________,就可以制造出汽车配件、航模、人体组织等物体了,这样就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了实物。
例2.质量相同的0℃冰比0℃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__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考点2.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分析
方法:认清图像的特点,巧辨解题:
(1)判断熔化、凝固过程:图像上升是熔化过程;下降是凝固过程。
(2)判断晶体、非晶体:图像有一段水平线段的是晶体,没有水平线段的是非晶体。
(3)判断熔点(凝固点):图像中间有一段水平直线对应的温度即为熔点(凝固点)。
例3.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第5min,晶体开始熔化
B. 晶体熔化过程持续20min
C.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收热量
D. 晶体的熔点是80℃
例4.某物质在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这种物质( )
A.是非晶体B.在t1时刻是固态
C.在t2时刻是液态D.在t2时刻正放热
考点3.晶体和非晶体
方法:平常需要多积累和记忆一些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常见的晶体有:石英、云母、明矾、食盐、海波、金属等;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
例5.下列各物质中,全部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
A. 石英、玻璃、金属B. 冰、食盐、金属
C. 松香、水晶、金属D. 海波、金刚石、沥青
考点4.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探究
方法:固体熔化规律实验考查的三个角度:
(1)对实验操作的理解,比如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加热方式及其原因、温度计的放置要求及读数等;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象、根据实验数据(或图象)分析得出结论或判断物质是否是晶体等;
(3)对实验过程或实验设计进行评估及改进等。
例6.(2021·湖南怀化市·中考真题)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固体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
(2)每隔1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图内中BC段物体处于______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此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比较图内中的AB段与CD段可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CD段的比热容。(加热过程中可认为被加热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双基过关
知识点一、物体变化:
1.物质的三种状态:
(1)固态:形状和体积固定,如钢铁、木头等。
(2)液态:体积固定,形状不固定,如水、酒精、汽油等。
(3)气态: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如氢气、氧气等。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叫物态变化。
3.水的三态及变化:
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如冰、霜、冰雹、雪等;液体,如水;气态,如水蒸气。这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辨析:
(1)物态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物质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2)物体只是形状发生改变不是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通常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基础自测:
1.下列情况中,哪一个过程属于物态变化【 】
A. 一块铁放在火炉中烧红 B. 一根铁丝被折弯
C. 一瓶冰冻可乐拿出冰箱后出汗 D. 一个玻璃杯被打碎
【答案】C
【解析】A .一块铁放在火炉中烧红了,温度改变了,但状态没变,故A错误;
B.一根铁丝被折弯了,形状发生了改变,但状态没变,故B错误;
C. 一瓶冰冻可乐拿出冰箱后出汗,物质发生的是液化现象,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故C正确;
D.玻璃杯被打碎了,玻璃发生了形状改变,但状态没变,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 )
A.扫地时灰尘到处飞舞B.洒在地下的水变干
C.早晨地上的霜D.冰雕变小了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
解答:解:
A、扫地时灰尘到处飞舞,灰尘的位置不断变化,但始终是固态颗粒,状态没有变化.故A正确;
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汽化现象,状态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
C、春天冰雪融化,是冰熔化成水,状态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
D、高温下铁块变成铁水,是铁块熔化成铁水,状态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物态变化概念的理解,抓住“物态”是否“变”,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
知识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化成水。
2.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有的物质(如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有的物质(如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先变软,后变稀,最后熔化为液态,且持续加热,温度一直升高。
3.水浴法加热: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利用热水给加装入试管中的海波和石蜡,这种方法叫水浴法。优点: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还可以控制物质温度上升的速度。
4.凝固:物质从液体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炽热的铁水冷却后变成各种零件。
5.液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有的物质,如海波,在凝固过程中,持续对外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有的物质,如石蜡,在凝固过程中,由稀变软,再变硬,不断向外放热,温度持续降低。
基础自测
3.下列现象或过程中由于熔化而形成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秋天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C. 隆冬清晨植物叶片上的霜 D. 冰雪消融
【答案】D
【解析】
A、滴水成冰,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错误;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冰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正确。
4. 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 湖水结冰 B. 雾气消散 C. 露珠形成 D. 冰雪消融
【答案】 A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判断物质的初态和末态即可。
A.湖水是液态,冰是固态,因此湖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雾气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雾气消散是汽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水蒸气是气态,露珠是液态,因此露珠的形成是液化过程,故C不合题意;
D.冰雪是固态,水是液态,因此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故D不合题意。
5.用如(1)图左所示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其过程如下: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海波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如(1)图右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____分钟。如图(2)所示,是物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下对应的三种物理模型,海波在54℃时的状态,应该是(2)图中的______模型。
【答案】(1)慢 (2)6 乙
【解析】(1)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固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由图知,海波从第4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0分钟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10min−4min=6min。由图可知:图丙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是固体分子的排列模型;图乙分子排列没有固定的位置,比较松散,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图甲分子排列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海波在54℃时的状态,是液态,应该是((2)图中的乙模型。
知识点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和非晶体:
(1)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如冰、萘、石英、明矾、海波、食盐、各种金属等。
(3)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玻璃、沥青、橡胶、塑料、石蜡、蜂蜡等。
2.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2)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
(3)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基础自测
6.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答案】C
【解析】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210℃,甲没有熔点,故B错误;
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
D、乙物质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7.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18min时处于 态。
【答案】晶体 液
【解析】(1)由图可见,该物质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
(2)由图象可见,物质的熔化过程是从第5min到第15min,在第18min时物质早已熔化完毕,因此在第18min时物质处于液态。
知识点四、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1.熔化吸热
(1)概述: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常用于制冷。
(2)实例:夏天吃雪糕感觉凉快,是因为雪糕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2.凝固放热
(1)概述:液体凝固时都要放出热量,常用于保温。
(2)实例:冬天,北方地窖口放几桶水,目的是水凝固放热,使地窖中的蔬菜保存较长时间;人们研制一种颗粒状聚乙烯,掺进墙或地板的水泥中,通过材料的熔化和凝固,使房间温度保持在15-40℃。
3.晶体熔化和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4.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时的比较
基础自测
8.下列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B C D
A.气结成露 B.水滴成冰 C.雪融成溪 D.气凝成霜
【答案】C
【解析】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 A 不合题意;水结冰是凝固,凝固放热,故 B 不合题意;雪融成溪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 C 符合题意;气凝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 D 不合题意。
9.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到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成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答 解: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开水倒入杯中,此时晶体物质被熔化,此过程晶体物质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55℃以下时,此时晶体物质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故选A.
【点评】物态变化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留心观察生活,本题也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考点突破
考点1.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应用
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
(1)仔细读题,弄清楚题中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
(2)联系熔化和凝固的概念,与题干结合分析得出答案。
例1.3D打印机是“万能万物”制造机,其打印过程需遵循一定的步骤:先是设计目标物,再将设计的文件以标准格式传送给一台3D打印机,然后通过电脑控制把固态的“打印材料”在高温下先________成液态材料,液态材料再一层层叠加起来,然后再由________,就可以制造出汽车配件、航模、人体组织等物体了,这样就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了实物。
【答案】熔化 液态凝固成固态
【解析】3D打印机通过电脑控制把固态的“打印材料”在高温下先熔化成液态材料,液态材料再一层层叠加起来,然后再由液态凝固成固态,就可以制造出汽车配件、航模、人体组织等物体了。
例2.质量相同的0℃冰比0℃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__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答案】熔化 保持不变
【解析】
解:0℃的冰变成0℃的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物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从而会降低周围的温度,所以0℃的冰效果会更好。
故答案为:熔化;保持不变。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在熔化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此题结合冰、水实例考查学生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理解与应用,要会结合物态变化特点分析解答,体现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考点2.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分析
方法:认清图像的特点,巧辨解题:
(1)判断熔化、凝固过程:图像上升是熔化过程;下降是凝固过程。
(2)判断晶体、非晶体:图像有一段水平线段的是晶体,没有水平线段的是非晶体。
(3)判断熔点(凝固点):图像中间有一段水平直线对应的温度即为熔点(凝固点)。
例3.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第5min,晶体开始熔化
B. 晶体熔化过程持续20min
C.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收热量
D. 晶体的熔点是80℃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第10min,晶体开始熔化,故A错误;
B.晶体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
t=25min-10min=15min
故B错误;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所以晶体的熔点是80℃,故D正确。
故选D。
例4.某物质在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这种物质( )
A.是非晶体B.在t1时刻是固态
C.在t2时刻是液态D.在t2时刻正放热
【答案】D
【解析】A、由图知,该物质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在t1时刻该物质还没有开始凝固,处于液态,故B错误;
CD、在t2时刻是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时不断放热,但温度没有降低,故C错误,D正确。
考点3.晶体和非晶体
方法:平常需要多积累和记忆一些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常见的晶体有:石英、云母、明矾、食盐、海波、金属等;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
例5.下列各物质中,全部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
A. 石英、玻璃、金属B. 冰、食盐、金属
C. 松香、水晶、金属D. 海波、金刚石、沥青
【答案】B
【解析】
海波、金刚石、食盐、以及所有金属都是常见的晶体.而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是常见的非晶体.
对照常见的晶体和非晶态可知:A中玻璃,C中松香,D中的沥青都是非晶体.而B中的冰、食盐、金属都是晶体.
故选B.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以及常见的晶体和非晶态都有哪些.
【考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晶体和非晶态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考点4.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探究
方法:固体熔化规律实验考查的三个角度:
(1)对实验操作的理解,比如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加热方式及其原因、温度计的放置要求及读数等;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象、根据实验数据(或图象)分析得出结论或判断物质是否是晶体等;
(3)对实验过程或实验设计进行评估及改进等。
例6.(2021·湖南怀化市·中考真题)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固体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
(2)每隔1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图内中BC段物体处于______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此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比较图内中的AB段与CD段可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CD段的比热容。(加热过程中可认为被加热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答案】-7 晶体 固液共存 不变 小于
【详解】
(1)[1]温度计的示数是从零刻度往下,故是零下,分度值为1℃,故读数为-7℃。
(2)[2]如图丙所示,熔化时温度不变,故是晶体。
(3)[3][4] 图内中BC段,温度不变,此时丙物质在熔化,故状态为固液共存态;此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直保持在0℃不变。
(4)[5] 比较图内中的AB段与CD段可知,AB段加热3min即升温20℃,而CD段升温20℃需要6min,故CD段比热容大于AB段比热容。
项目
名
称
晶体
非晶体
熔化
凝固
熔化
凝固
相同点
熔化都要吸热;凝固都要放热。
不同点
图像
熔点
(凝固点)
有
有
无
无
温度变化
吸热,温度不变
放热,温度不变
吸热,温度升高
放热,温度下降
特征
吸(放)热,固液共存,温度不变
先变软再变稀
先变稠,再变硬
项目
名
称
晶体
非晶体
熔化
凝固
熔化
凝固
相同点
熔化都要吸热;凝固都要放热。
不同点
图像
熔点
(凝固点)
有
有
无
无
温度变化
吸热,温度不变
放热,温度不变
吸热,温度升高
放热,温度下降
特征
吸(放)热,固液共存,温度不变
先变软再变稀
先变稠,再变硬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升华和凝华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升华和凝华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升华,凝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 汽化和液化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 汽化和液化同步测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汽化,沸腾,蒸发,液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温度精练: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温度精练,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温度和摄氏温度,温度计,体温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