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教科书P41例1,完成教科书P43“练习八”中第6、7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把乘积相等的式子转化成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比例的乘积形式与比值形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师:请你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4∶5 8∶10)
【学情预设】可以组成比例,4∶5=0.8,8∶10=0.8,比值相等,所以4∶5=8∶10。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在4∶5=8∶10这个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内项。
师: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如果有困难
教学笔记
可以看看教科书第41页上面的一段文字。(板书两个比例:2.4∶1.6=60∶40 =)
【学情预设】学生对于指出第一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会很轻松,对于第二个比例可能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内项与外项正好形成交叉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形式的比例,明确四个项及每个项的位置都相同,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因而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是不变的。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主发现并猜想。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三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三个比例:4∶5=8∶10 2.4∶1.6=60∶40
=)
【学情预设】预设1:4×10=40,5×8=40,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预设2:2.4×40=96,1.6×60=96,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预设3:3×15=45,5×9=45,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验证猜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时,注意让学生弄清楚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的两个内项是哪两个数,两个外项是哪两个数,原因是什么。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进行验证?(举例验证)
活动要求:
(1)小组内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2)通过举例验证,能得出什么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写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然后在小组内交换验证: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如果发现不是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原因,通常是比例写得不对或者计算出错。
3.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4.完善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或=,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
师:我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写成3∶0=4∶0吗?
【学情预设】预设1:3×0=0×4,符合比例的基本性质。
预设2:不可以,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除数不能为0。
预设3:如果把它写成分数形式,分母都是0,是没有意义的。
师生一起总结并板书:a∶b=c∶d ad=bc(b、d均不为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不同的比例对这个基本性质进行验证,抓住关键词“积”。
三、沟通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大家再想一想比和比例之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验证猜想的环节是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小组合作,验证规律的一般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主。
间到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我们来梳理一下。
小组内讨论、梳理,教师指导。
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从意义、项数、基本性质几个方面来梳理总结。(学生表述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表述得完整些。)
课件出示表格。
【设计意图】比和比例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分属于不同的知识领域。整体进行梳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自主练习,知识应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1“做一做”。
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题目要求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教师指导解题的方法和格式: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可以先假设上面四组中的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再看该比例里的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内项的积是否相等。若相等,则假设成立,该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若不相等,则假设不成立,该组中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课件出示正确解答)
师:要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还有什么方法?(求比值的方法)
课件出示总结。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在练习中,沟通两种判断是否成比例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时要抓住“比值相等”,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时,要抓住“乘积相等”。
2.课件出示教科书P43“练习八”第7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24∶8=9∶3,8∶24=3∶9等比例,但不一定能把8个比例全部写出来。教师可以追问:到底可以写出多少个不同的比例呢?怎样才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一起总结:根据等式24×3=8×9,用24和3作外项,8和9作内项,可以写出4个比例。再用24和3作内项,8和9作外项,也可以写出4个比例,一共可以写出8个比例。(课件出示完整解答)
【设计意图】把乘积的形式写成比例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渗透数学的有序思想,还为后面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准备。如果说比值相等是正比例的形式,那么乘积相等就是反比例的形式。
3.独立完成教科书P43“练习八”第6题。
解答完毕后,集中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1分=60秒,54∶45=,72∶60=,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小红说得对。
预设2:1分=60秒,45∶60=,54∶72=,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小红说得对。
预设3:1分=60秒,假设54∶45=72∶60,因为54×60=72×45,所以小红说得对。
……
只要学生的解答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中倡导思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鼓励学
教学笔记
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判断。让学生明确,只要先列出相应量之间的比,就可以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加以判断。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探究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开放。
作业设计
见“”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
一、填一填。
1.在比例6∶4.5=32∶24里,两个外项分别是( )和( ),两个内项分别是( )和( )。它们的关系是:( )×( )=( )×( )。
2.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
教学笔记
另一个内项是( )。
3.
二、用6,5和12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
1.把6和5同时作为外项(或内项),再配上( )可以组成比例。组成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把5和12同时作为外项(或内项),再配上( )可以组成比例。组成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6和12同时作为外项(或内项),再配上( )可以组成比例。组成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6 24 4.5 32 6 24 4.5 32 2.
3.6 1.2 21
二、1. 2.5 6∶12=2.5∶5 12∶6=5∶2.5
2. 10 5∶10=6∶12 10∶5=12∶6
3. 14.4 6∶5=14.4∶12 5∶6=12∶14.4(比例均不唯一)
教学笔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整理,加深理解概念,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 比例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 比例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揭示解比例的意义,学习解分数形式的比例,巩固练习,知识应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版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照片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求比值,探规律,归纳概念,理解比例的意义,巩固概念,知识应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