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 第十一课《核舟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十一课《核舟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导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读。注意难读字的音,反复朗读,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情感。
背。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写。看清字的写法。
释。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先口译,后改写。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了解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
《诗经》的 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二、预习任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关雎》的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2.《关雎》中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爱慕与喜悦<河边邂逅,一见钟情(前四句)>---相思与失望<朝思暮想,辗转反侧(中八句)>---幻想与愉悦<琴瑟钟鼓,幻想迎娶(后八句)>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篇,也称“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三种。
305 诗三百 风、雅、颂 赋、比、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关雎( ) 窈窕( ) 好逑( ) 寤寐( ) 荇菜( ) 芼之( )
未晞( ) 水中坻( ) 溯洄( ) 蒹葭() 水之涘( ) 水中沚( )
jū tiǎ qiú wù xìng mà xī chí sù jiā sì zhǐ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一、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自读课文。
一读,正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yǎ tiǎ)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 mèi) 芼(mà)
二读,注意停顿。
三读,读注释,并归纳基础知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二、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口译全诗。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每节内容。
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偶像的向往之情。
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
第三节:直接描写对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第四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琴瑟去取悦心中偶像。
第五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钟敲去取悦心中偶像。
2.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
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3.这首诗讲了一 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4.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求
四、品读全诗
1.君子追求的对象如何?
外貌:窈窕;心地:淑;行为:流、采、芼
2.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___关关鸣叫的雎鸠,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
描写的人物有: ___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
产生的效果是: __ 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3.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爱慕与喜悦<河边邂逅,一见钟情(前四句)>---相思与失望<朝思暮想,辗转反侧(中八句)>---幻想与愉悦<琴瑟钟鼓,幻想迎娶(后八句)>
4.结合诗句具体说说《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从诗中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以看出,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____________的情感,(喜悦和爱慕 )
(2)从诗中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焦虑、苦闷、失望)
(3)从诗中的“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看出,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陶醉和幸福)
(4)全诗表达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真挚、直率、纯洁、质朴、美好)
五、探究写法
1.托物起兴。
2.重章叠句。
3.均为四言。
六、随堂检测
1.本诗以 _________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雎鸠、荇菜)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4.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_______________,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______________。(思念、追求的过程 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5.诗中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联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请举出一些例子。(如:窈窕 参差 辗转)
6.诗中用了起兴的写法,写雎鸠鸟的鸣叫象征了什么?(男欢女爱)
7.“之”字的用法。
在河之洲/左右流之/寤寐求之/求之不得(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荇菜”/代词,指“窈窕淑女”/代词,指“窈窕淑女”)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导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关雎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堂互动探究,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学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