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凡有景点处,即可产生景观书写的模式化可能;而最常见、最基础的景观书写模式,是“焦点模式”。所谓“焦点模式”,即在特定时间点聚焦某个空间点而形成构图。古人本有“时景”之说,意谓“景则由时而现,时则因景可知”,萧驰据此指出:“对中国景观传统而言,由特定地理方位与特定时间交汇而形成的具体‘时象’或许是最具特色亦最重要之一项。”这提醒我们,艺术作品中的“焦点模式”必须具备“时间点”和“空间点”两个要素,才有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
②白居易笔下的孤山寺,苏轼笔下的望湖楼,都曾被“焦点模式”所眷顾。比如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写暮色中的“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刻画了具体时间点中的空间点。苏轼名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也是选取了特定的时间点(雨后、醉后)和空间点(望湖楼下)。再如“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这是对湖面景物和风俗的细腻捕捉。由此辐射到了更广阔的湖面,比如放生池在望湖楼西北方向,位于白沙堤北岸,而荷花、献花女、木兰舟则可能散布在水域的任意角落。苏诗的妙处在于:他没有让景物全部变得清晰,而是聚焦于当下切近区域,让其他景物陈列在广大的背景区域,随时听候调遣。这种写法,正是典型的“焦点模式”。
③然而,无论在白居易还是在苏轼手中,“焦点模式”都没有成为最具特色、最成体系的书写模式,因为在白居易和苏轼的时代,西湖“景点”本身的丰富性和体系性尚未建立起来。当“焦点模式”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停留在散见各处或零星迸发的状态,另外两种模式主导了白、苏诗歌对于西湖景观的书写。
④当白居易在湖面泛舟,如果没有注目于孤山或白沙堤,他的眼睛往往处于“失焦”状态。如《答客问杭州》:“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写绿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此诗首尾二联是套话,中间四句依次写山、湖、城、船。这样的诗,读起来琳琅满目,但从景观学来看是支离破碎的;它们是诗人在充分了解杭州之后,站在制高点进行俯瞰和想象的产物,而不是感官细节的准确记录,因此呈现出全面但模糊的景观风貌。“全景模式”体现了郡守意识、史官意识、地志传统的综合影响,对于提高西湖景区的独立价值与美学品位而言居功至伟,从而帮助白居易成为西湖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然而,“全景模式”不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因为它倾向于取消景物之间的纵深关系和时间关系,而着重表现平面关系。
⑤两度官杭的苏轼也对“全景模式”应用自如,尤其体现在有美堂吟咏中。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作《有美堂记》奠定了北宋人书写有美堂的心态基础和审美基础:“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从……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可见,郡守意识、地志视野、全景模式,成为“有美”二字的标准解释。苏轼伴杭期间也遵循此种习俗。比如《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这个冗长的诗题比诗歌二首本身更富有画意,后者只有一联写西湖景观,且极度敷衍:“凭君遍绕湖边寺,涨绿晴来已十分。”
⑥如果苏轼沉迷于有美堂宴饮及“全景模式”书写,他就不可能成为西湖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如前所述,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对于“焦点模式”有新的发展,呈现出初步的体系性书写,但是当他写到第五首,苏轼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深情而深思的本性,写了一首纯然抒情的绝句:“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此种宕开一笔、超然物外的写法,是苏诗具有“理趣”的关键,但对于写景而言,却暗藏巨大的解构风险。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激泡晴方好,山色空濠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没有提到一处景点,而是将西湖景观模糊化、整体化、抽象化,成为一种强烈主体感觉的外化投影。此种“不识西湖真面目”之感,恰恰制造了无尽的美感,勾起了读者无穷的好奇心,成为苏轼书写西湖的一大法宝,或者更进一步说,是苏轼重“神”不重“形”的美学观在西湖书写中的反映。此种写法,即可称作“主体模式”。它成就了苏轼书写西湖的超凡脱俗气质,同时也极易造成景观审美本身的弱化乃至消隐。
⑦在白居易、苏轼的西湖诗歌中,“全景模式”和“主体模式”这两种景观书写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都展露无遗。在“全景模式”下,西湖景观是全面而模糊的;在“主体模式”下,西湖景观是优美而模糊的;模糊,或者说景点细节的不饱满、不明确,以及景点之间关系的不清晰,成为二者共同的劣势,事实上也就预示了后世诗人努力的方向。
(节选自谢琰《论西湖诗歌的景观书写模式——以白居易、苏轼、杨万里为中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焦点模式”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停留在散见各处或零星迸发的状态,所以另外两种模式主导了白、苏诗歌对于西湖景观的书写。
B.白居易《答客问杭州》一诗在景观描写上支离破碎,体现了“全景模式”不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的缺点。
C.苏轼关于有美堂的吟咏受郡守意识、地志视野、全景模式的影响,缺少对西湖美景饱满的细节性描摹。
D.苏轼重“神”不重“形”的美学观映射在西湖书写上即将西湖景观模糊化、整体化、抽象化,成为一种强烈主体感觉的外化投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不同的诗人按照同一种模式去书写西湖景观时,他们的书写模式一般也存在细节差别和程度差异。
B.苏轼名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采用“焦点模式”,使望湖楼附近的景观获得了出色的细节感与初步的体系性。
C.苏诗宕开一笔、超然物外的写法,是苏诗具有“理趣”的关键,但也极易造成景观审美本身的弱化乃至消隐。
D.相比“焦点模式”,作者认为白居易、苏轼的西湖诗歌中,“全景模式”和“主体模式”这两种景观书写模式一无可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白居易
B.“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C.“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白居易
D.“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苏轼
4.无论是诗歌中的景观审美,还是现实中的旅游开发,归根结底是发现更多的“焦点”并且懂得如何将它们布置为一个体系。请结合文本,对现实中的旅游开发提两个意见。(4分)
5.《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其二)》是杨万里书写西湖的最著名诗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首诗的景观书写模式。(6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约翰·克利斯朵夫①(节选)
罗曼·罗兰
摆脱了!……摆脱了别人,摆脱了自己!……一年以来把他束缚着的情欲之网突然破裂了。怎么破裂的呢?他完全不知道。他的生命奋发之下,所有的锁链都松解了。
克利斯朵夫非常畅快地呼吸着,可不大明白自己有了什么改变。他送了高脱弗烈特②回来,寒气凛冽的旋风在城门洞里打转。行人都低着头。上工的姑娘们气愤愤地和往裙子里直钻的狂风撑持;她们停下来喘着气,鼻子和腮帮都给吹得通红,脸上露着愤怒的神色,真想哭出来。可克利斯朵夫快活地笑了。他所想的并非眼前的这阵风暴,而是他才挣脱出来的精神上的风暴。他望着严冬的天色,盖满着雪的城市,一边挣扎一边走路的人们;他看看周围,想想自己:一点束缚也没有了。他是孤独的……孤独的!多快乐啊,独立不羁,完全自主!多快乐:摆脱了他的束缚,摆脱了往事的纠缠,摆脱了所爱所憎的面目的骚扰!多快乐:生活而不为生活俘虏,做着自己的主人!……
回到家里,浑身是雪。他高兴地抖了抖,像条狗似的。母亲在走廊里扫地,他从旁边走过,把她从地上抱起,嘴里唧唧哝哝地亲热地叫了几声,像对付小娃娃那样。
他连奔带爬地上楼,进了卧室。天那么黑,他照着小镜子竟不大看得清自己。可是他心里快活极了。又矮又黑,难于转身的卧房,他觉得差不多是个王国。他锁上了门,心满意足地笑着。啊,他终于把自己找到了!误入歧途已经有多少时候,他急于要在自己的思想中沉浸一番。
母亲招呼他吃饭了。他昏昏沉沉地下楼,好似在野外过了一整天以后的情形;脸上那种光彩甚至使鲁意莎③问他有什么事。
“天哪!”她很不放心地说,“我敢打赌他又爱上了什么人了!”
克利斯朵夫放声大笑,把饭巾丢在空中。
“又爱上了什么人!”他喊道,“啊!天!……不,不!那已经够了!你放心。嘿!那是完啦,完啦,一辈子完啦!”
说罢,他喝了一大杯凉水。
“我就是乐,没有什么理由。”
他肘子靠在桌上,和她对面坐着,把他将来要干的事通通告诉她。她又亲切又不大相信地听着,提醒他汤要凉了。他知道她并没有听,可也不在乎;因为他是说给自己听的。
让自己在思想的湖上漂浮,多甜蜜,多快乐!躺在一条小船里头,浴着阳光,水面上清新的微风在脸上轻轻拂过,他悬在空中,睡着了。在他躺着的身子底下,在摇摆的小船底下,他感觉到深沉的水波;他懒懒地把手浸在水里。他抬起身子把下巴搁在船边上,像儿时那样望着湖水流过。他看见水中映出多少奇怪的生灵像闪电般飞逝,一批过了又是一批,从来没有相同的。他对着眼前这种奇幻的景象笑了,对着自己的思想笑了;他不需要固定他的思想。挑选吗?干吗要在这千千万万的梦境中挑选呢?有的是时间!……将来再说吧!等到他要的时候,只消撒下网去就能把在水里发光的怪物捞起……现在先让它们过去,等将来再说吧!
既然痛恨从前没有热情就写下来的作品,再加上他矫枉过正的脾气,他就打定主意,从此不受热情驱策决不写作。他也不愿意再去捕捉自己的思想,发誓除非创作的欲望像打雷似的威逼他,他是永远放弃音乐的了。
这样等待的时候自有一种悲怆而痛快的感觉。虽然你受着压迫,浑身难过,可是你感觉到血管里头有的是烧着整个宇宙的烈火。陶醉的灵魂在锅炉里沸腾,像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像一个孕妇似的,你的心不声不响地看着自己,焦急地听着脏脏的颤动,想道:“我会生下些什么来呢?”
瞧,它不是来了吗?生命的各个隐蔽的部分,都有乌云升起。一堆堆蓝得发黑的东西,不时给狂暴的闪电撕破一下;它们飞驰的迅速使人眼花缭乱,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心灵。这时可突围而出,在你意识消灭的时候统治一切,显得巨大无比,莫可名状。
克利斯朵夫快乐得狂叫了。
欢乐,如醉如狂的欢乐,好比一颗太阳照耀着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成就,创造的欢乐,神明的欢乐!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的。便是那些在巨大的火焰旁边没有地位的——野心家,自私的人,一事无成的浪子——也想借一点暗淡的光辉取暖。
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创造是消灭死。
克利斯朵夫受着光明照耀的时候,一阵电流在身上流过,使他发抖了。那好像在黑夜茫茫的大海中突然出现了陆地。也好像在人堆里忽然遇到一双深沉的眼睛瞪了他一下。
克利斯朵夫一味体验着这种灵感的乐趣,对其余的一切都厌弃了。有经验的艺术家当然知道灵感是难得的,凡是由直觉感应的作品必须靠智力完成;所以他尽量挤压自己的思想,把其中所有的神圣的浆汁吸收干净,甚至还常常加些清水。他抱着不可能的梦想,只愿意产生一些从头至尾都是自然而然流出来的作品。
他低着头摸索前进,受着多少矛盾的、在胸中互相击撞的力的鼓动,在支离破裂的作品中放进一股暗晦而强烈的生命,那是他无法表白,但是使他志得意满,非常高兴的。
(有删改)
【注】①克利斯朵夫,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衰落的音乐世家,音乐天赋惊人,被人称为“在世的莫扎特”。克利斯朵夫性格真诚又热情,对一切庸俗、虚伪的事物都极其厌恶。本文节选自他在父亲去世后,需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爱情,心绪烦乱,意志消沉,整天在酒馆里买醉。在这个时候,自小就教他安贫乐道、真诚谦虚的舅父再一次指引他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使他重新振作起来。②高脱弗烈特,克利斯朵夫的舅父。③鲁意莎,克利斯朵夫的母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对上工姑娘的描写,意在与克利斯朵夫当时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突出他摆脱束缚后的快乐。
B.克利斯朵夫向母亲诉说他将来要做的事情,但又“知道她并没有听”,可见母子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
C.文中通过克利斯朵夫幻想“在思想的湖上漂浮”,展现了其灵魂的觉醒,为他创作观念的改变作铺垫。
D.结尾说克利斯朵夫“志得意满,非常高兴”,再次表现了灵感与创造促使了他成长,突出了小说主题。
7.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沉浸:表现了克利斯朵夫走出歧途、找回自我后的巨大幸福感。
B.威逼:原意是用强力威胁逼迫,这里强调创作欲望的有力冲击。
C.迸射:充满了动感,凸显了人生的欢乐有时来得令人猝不及防。
D.挤压:活化了克利斯朵夫创作的过程——倾其所有,尽其所能。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极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9.克利斯朵夫的心理随着思想认识的发展而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段一: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当。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值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父为子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匈奴绐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慕义归武。汉尊武以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
(节选自《新序·节士》)
文段二:
汉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独于苏子卿加优宠,盖以其奉使持节,褒劝忠义也。上官安谋反,武子元与之有谋,坐死。武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宣帝立,录群臣定策功,赐爵关内侯者八人,刘德、苏武食邑。张晏曰:“旧关内侯无邑,以武守节外国,德宗室俊彦,故特令食邑。”帝闵武年老,子坐事死,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曰:“前发匈奴时,胡妇实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赎之。”上许焉。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称祭酒甚优宠之皇后父、帝舅、丞相、御史、将军皆敬重武。后图画中兴辅佐有功德知名者于麒麟阁,凡十一人,而武得预。
(节选自《容斋随笔》)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对应的字母涂黑,多写不得分。(3分)
上以为A郎B又以武弟子C为右曹D以武著节E老臣F令朝G朔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武皇帝,即汉武帝刘彻,“孝武皇帝”是他的谥号。
B.文中“当”字与《屈原列传》中“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的“当”字意思相同。
C.子卿,苏武的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取字。
D.文中“坐死”中加点的“坐”字与古诗《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武面对利诱威逼,始终没有投降,反而是心志愈加坚定,他认为臣子侍奉君主如同儿子侍奉父亲,死而无憾。
B.匈奴起初哄骗汉朝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派遣使者去请求放了苏武,匈奴仰慕苏武的忠义,就放苏武回去了。
C.宣帝即位后论功行赏,封赏了八个人为关内侯,并破例赐给苏武和刘德二人封地,以此来表彰他们忠义的品质。
D.宣帝怜悯苏武年老,儿子又因牵连被杀,得知他在匈奴还有一个儿子后,便答应了苏武想要把儿子赎回的请求。
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个句子4分,共8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
14.“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两句是在赞扬苏武的节义,请分析两则文段在凸显苏武的节义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蔡山人①
李白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②,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③。
采珠勿惊龙④,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注】①山人,隐居在山中的士人。②倪,边际。③燕客,战国辩士蔡泽,游学于诸侯,不遇。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跃马疾驱,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④典出《庄子·杂篇》,后以“骊龙颌下取明珠”比喻冒险贪求,自取其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的情感变化曲折,前四句写诗人不为世道所容而被迫游走四方,感情由悲愤不平转入低沉悲伤。
B.“唐生”句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暗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是对小人的有力回击。
C.七、八句是诗人警示自己要避开世俗诱惑与世人排挤,保持清醒心智,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实际上是借送别来浇心中块垒,表达的多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16.本诗与《将进酒》都表现出诗人“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请赏析本诗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痛心小人当道、君子不为所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在《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地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土壤是一种近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年.没有人能完整见证一厘米土壤的形成,A_________,可能只需要一场暴雨、一次污染事件。
①根据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显示,②世界范围内正面临土壤侵蚀、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种威胁。③每年因侵蚀造成的谷物损失可高达约760万吨。④近年来,⑤频频见诸于媒体的土壤污染事件,⑥更让人们对这一宝贵资源的安全充满忧虑。
土壤的进一步丧失,不仅将严重威胁到粮食生产和安全,有可能使数百万人陷入饥饿和贫穷,还将加剧对自然的破坏,摧毁人类共同的家园。然而,人们在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时候,常常B________。作为地球皮肤的土壤,需要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大”是迷人的,却也折磨人。它是农人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农人的手。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对一个孩子来说,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20.文中加点的词语语意相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1.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及意义。(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泥土开裂,庄稼抽穗,流水浇灌,这些像呢喃、像交头接耳的声音是枕边的耳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四、写作(60分)
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专题的小组研习活动中,大家读了“以下关于“始”“终”的文句颇有感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之一,对于一件事情的“始”和“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作为研习成果,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12月份月考语文答案
1.A (强加因果。)
2.D (一无可取即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与文意不符。)
3.B (第四段阐述了“全景模式”主导了白居易诗歌对于西湖景观的书写,并分析了“全景模式”的特点。A选项与C选项中都是“焦点模式”,有时间点“曙霞(早晨)”和“明月(夜归)”,有空间点“望海楼”、“护江堤”、“十里沙堤”等;D选项是“主体模式”,“人生飘若浮”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主体感觉;B选项总写杭州西湖风景如画以及湖山相依的地貌,全面模糊,没有焦点,符合“全景模式”的特点。)
4.一是要有明确的景点位置作为核心要素,框定景观的空间范围;二是要有明确的时间点,再辅以天气因素使景观的细节特色得以呈现;三是可从纵深关系、时间关系或平面关系来安排景观,建立景点的丰富性和体系性。(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5.《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其二)》采用了“焦点模式”。(2分)这首诗有具体的时间点“晓”、“六月”和具体的空间点“净慈寺”。(2分)这首诗在景观刻画上不仅聚焦于眼前的“荷花”和“莲叶”,还用“接天”营造了广大的背景区域。(2分)
6.B(“可见母子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错)
7.C(“令人猝不及防”错)
8.①运用夸张,写出克利斯朵夫强烈的创作欲望,富有感染力;②运用比喻,写出了创作的酝酿过程,生动形象;③借助想象,刻画心理活动,写出了他对创作成果的期待,具体鲜活。
(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摆脱束缚,获得了思想的自由,内心感到快乐;②决定只有受热情驱使才会创作,内心悲怆而痛快;③意识到未来的创造会带给自己快乐和满足,对此充满期待。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BDF 句意: 皇帝任命他为郎,又任命苏武弟弟的儿子为右曹,因苏武是坚守节义的老臣,(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
11.D (原文中的“坐”可解释为判罪、定罪,“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解释为因为,两者意思不同。)
12.C (破例赐给二人封地,苏武是体现忠义,但刘德是因为在宗室中出类拔萃。)
13. (1)砍下树木作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响应,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陈涉。
(2)(苏武)数次被燕王指控,他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廷尉上奏请求皇上逮捕苏武,霍光扣压了奏章。
14.①文段一主要通过苏武面对卫律劝降时的言行直接表现其节义。
②文段二主要通过宣帝对苏武的特殊恩宠以及皇亲、大臣们对苏武的尊重间接表现其节义。
参考译文:
文段一:
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让苏武以移中监的身份出使匈奴。此时匈奴(派到汉朝的)使者很多都投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要苏武投降来相抵。单于派显贵的大臣、之前的汉人卫律说服苏武投降,苏武没有听从。于是又拿出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尊贵的地位(来诱惑苏武)。苏武始终没有听从。于是卫律断绝苏武的饮食,苏武很多天都没有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用厚毡毛衣服一起捆住他每日暴晒,苏武的心意更加坚定,始终没有屈服。苏武说:“臣子侍奉君主,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受腰斩、砍头、烹煮的刑罚也不害怕,尊贵的官职。显赫的地位也不以为荣。”匈奴也因此看重苏武。苏武留在匈奴十多年,终究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过来转过去;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过来卷过去。”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匈奴哄骗汉朝说苏武已经死了,之后汉朝听说苏武还活着,派遣使者去请求放了苏武,匈奴仰慕苏武的忠义,就放苏武回去了。汉武帝尊崇苏武让他担任典属国,尊贵显荣和别的大臣不一样。
文段二:
汉朝对待士大夫刻薄寡恩,但唯独对苏武恩宠有加,这是因为他奉命出使时一直都保持着节操,以此来褒奖勉励他的忠义之举。上官安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参与了这次密谋,结果被斩杀。苏武素来与上官桀、桑弘羊有老交情,数次被燕王指控,他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廷尉上奏请求皇上逮捕苏武,霍光扣压了奏章。宣帝即位,在策书上记录下群臣的功劳,封赏关内侯爵位八人,其中刘德和苏武还有封地。张晏说:“过去关内侯是没有封地的,因为苏武出使时一直保持节操,刘德是宗室中出类拔萃的,因此破例赐给他们封地。”宣帝怜悯苏武年老,儿子又牵连被杀,于是询问苏武身边的侍从:“苏武在匈奴待了那么长时间,有没有儿子?”苏武回答说:“此前出使匈奴时,娶的匈奴妇人真的为我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通国,(那边)有消息传来,希望通过使者把他赎回来。”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苏通国到了汉朝后,皇帝任命他为郎,又任命苏武弟弟的儿子为右曹,因苏武是坚守节义的老臣,(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祭酒,恩宠有加。皇后的父亲、皇帝的舅舅、丞相、御史、将军都很尊重苏武。后来朝廷在麒麟阁给辅佐帝王中兴汉室有功德且很著名的大臣画像中,一共十一个人,而苏武能够入选其中。
15.A(“转入低沉悲伤”错)
16.①夸张,世人排挤“我”,而“我”却想象乘“无倪舟”去往无边际的远方,表达追求自由的洒脱;②用典,借蔡泽勉励自己虽不得志,却仍可大器晚成的自信;③象征,借“松月”象征仕途不顺却仍保持高洁的品性。(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1)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6分,每空1分)
18.A而土壤的毁灭B忽视脚下所踏立的土壤(4分。每空2分)
19.(1)①“根据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或“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显示”(2)③每年因侵蚀造成的谷物损失可高达760万吨(3)⑤频频见诸媒体的土壤污染事件(3分。改对一处1分)
20.①“缓慢”写庄稼一日日的生长,过程漫长;②“急遽”写随着四季轮回,青黄荣枯变化之快;③看似矛盾的语言,准确地写出了庄稼人独特的感受。(4分。①②各1分,③2分)
21.表递进,连接各种色彩,呈现色彩的变化,表现了作物的生长过程。(3分。用法1分,意义2分)
22.①原句前三句每句都在动词前面有“在”,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画面感更强,情感更饱满;②原句用博喻强调声音细微至极的特点;③原句后四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层次感强。(6分。每点2分)
23.作文
参照高考的阅卷标准。
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
安徽省宣城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宣城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