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君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
《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摘编自《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
材料二
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
“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B.“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
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
D.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C.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
D.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B.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
C.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4.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5.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夫妻粉
庞泽云
雨镇这个地方,最有名的是“夫妻粉”。这粉摊经过几代的单传,传到了鲍大勺手里,那手艺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摊上只有两张案桌,是用四条长板凳支起的。案桌周围参差不齐地摆着几把竹椅、几个方凳和几个石礅。旁边,是一张放调料、碗具、家什的条桌和一个泥炉。泥炉上架着一只深底铁锅,锅上没有盖儿,却横着一个钻着密密麻麻小眼的桃木压漏。因为夫妻粉的传统忌用现成干粉条,说是“干粉不鲜”;都是把粉面和好了,放入压漏里挤压,直接从眼儿里落水下锅的。这样,煮出来的粉晶莹透亮,有鲜气。
这粉摊虽说简陋,却天天都挤满了食客,人们宁肯站着吃,从街沿这边站到街沿那边,也要来光顾。人多逼得手脚忙乱,两口子半天下来,身上都是汗。
是的,这粉摊有些与众不同:只卖半天。倒不是怕忙,而是要用半天去预备调料。饭靠火候,酒靠窖,百样佳肴靠调料嘛!这粉,绝就绝在调料上。
咋绝?酱油醋,葱姜蒜,味精白糖辣子面。这些普通的玩意儿它都下,自不必说。可有两样东西,却是外界人不大晓得的,那就是娃娃椒和雅鱼汤。
娃娃椒是离雨镇十五里地青溪山上的特产。一般的椒,一粒就是一粒,可娃娃椒大粒上还背着个小粒,肉头厚,润色好,油气重,不但麻味浓,还有一股醉鼻舒肺的特殊香气。这娃娃椒在青溪山上只有几十棵树,夹杂在遍坡遍岭的普通野椒之中;而且,还专爱往那悬崖峭壁上长。
雅鱼则是雨镇边羌江里的独产珍品。肉细嫩,且无刺,熬出汤来,又白又酽又鲜。可是,这鱼专生于江边激流拍岸处的石穴、石腔,要得此物还有几分危险。历来夫妻粉的摊主儿都有“上青溪,悬采娃娃椒;下羌江,险捉雅御鱼”的本事。不然,就当不了摊主。
然而,也曾有人把以上调料样样数数弄了个齐,但做出粉来,却仍然比不上“夫妻粉”。他们不晓得,这料的齐全,还只是事情的一半;还有那怎样配料的另一半呢?
配调料也像和墙泥、抓中药一样,得严格地讲究比例,这就全靠人的摸索了。
如今的鲍大勺,是朗个在配调料?那是金口玉牙也问不出来的。人们只是传说着,说他都是五更半夜起来配,把窗户掩了,把门闩子上了,还要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
在鲍大勺这辈夫妻粉摊的食客中,有一个是最为精细的了,那就是糖酒公司退休的袁老头儿。这老头原是公司的品酒员,那味觉器官灵得令人吃惊。用这张嘴来吃粉,那体验当然就比别人更为深、细,评价得也就更为中肯。这几年老头儿退休在家,嘴闲得慌,没那么多酒品了,就一头扎进了雨镇的小吃摊儿,这夫妻粉摊当然是常来的。
“喂,鲍老板,”有一回,袁老头儿吃完粉,一边捏着根火柴剔牙,一边就对夫妻粉评起来,“这粉,入口酸辣,入喉麻辣,回味香辣,酸中有甜,甜中有咸,香中透鲜。安逸得很哟!我的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
鲍大勺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自然惬意。一乐之下,便把自己那张竹马架搬了出来,给袁老头儿做了一个专座,只有他来才打开。
随着生意兴隆,票子大把进,婆娘便来话了:“我说,把这套破家什换了吧。马要鞍装,人要衣裳,这粉摊也该伸抖伸抖了。”
“你晓得个球!肥狗有肉在毛里边,乌龟有肉在壳壳头。桌椅吱嘎,篷子补巴,这是祖训。”
“既不肯换摊子,那就多卖半天嘛,”婆娘忍不住又说,“大家都在向钱看,咱不当出头鸟,也别做排尾雁呀。”
“多卖半天?”鲍大勺觉得婆娘说话太可笑,“那找哪个去给我下江捉雅鱼?第二天还卖不卖了?”
“我说你就是个铁脑壳,三根砧子打弯了都打不透。离了红萝卜就不成席啦?没有雅鱼汤,就用草鱼汤顶嘛。”
鲍大勺眼睛一鼓,想发火,但和婆娘的眼光一碰,又马上收住了。他看到婆娘的眼睛有些发红。于是,便赔了个笑脸,口气软软的:
“嘿嘿!这鱼汤怎么能换呢?祖上没这个规矩,再说,让人吃出来,不就丢人现眼了嘛。”
“你呀,就是……”就是什么,婆娘一时找不到合口的词儿,就跳过去说,“那些吃粉的,哪个不是窸窸乎乎,几个三下就搅完了?还像戏台子上吃饭呀,慢下慢下地品?孙二娘开黑店,用人肉包包子,不是看到几根什么毛,武松还吃不出来呢!”
“不会品?袁老头儿会不会品?”
“雨镇上有几个袁老头儿?他不来,又咋样?”
是的,就是袁老头儿不来,也不会影响夫妻粉生意的。夫妻粉名声在外,就是换了鱼汤,一般人马上也不会就吃得出来。特别是那一群一群来雨镇旅游、公干的人,他们晓得个啥?可是,鲍大勺还是不愿这么做。
婆娘拗不过他,最终只好骂一句了事:“你狗日连这点形势都看不清,早晚有你着辣的时候!”
婆娘的话真还说准了。不到两月,鲍大勺碰到了难事:由于农村的承包越来越彻底,青溪山的林坡划给了十户农民。要吃娃娃椒,只剩一条路:买。可是,现时的物价,又兴自调了。物以稀为贵,物以需为贵。娃娃椒对于鲍大勺来说,既需又稀,因此,人家就拿竹杠敲他了。要三十块钱一斤。天哪!比以前整整多了五倍。
这事使鲍大勺很伤心。那十户农民,可以说每回到雨镇赶场,都要吃他的粉,吃过又都不止一次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道,如何如何的好,还说鲍家两口子的品性也好,没有因为有块金招牌,就黑起心肠要高价。可是,这些人的脸,朗个一下子都变了呢?手头有点娃娃椒,熟人熟事的,就能厚起脸皮说出那么高的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从粉摊写起,设施简陋,生意红火,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桃木压漏”的描写巧妙点染出老店的特色。
B.鲍大勺配调料时,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这照应了前文的“几代单传”,也增添了夫妻粉的传奇色彩。
C.袁老头儿是粉摊的常客,也是小镇的美味鉴赏家,他对夫妻粉的盛赞维护了粉摊的招牌,却引发了夫妻两人的争执。
D.农村落实承包责任制,放开物价后,卖娃娃椒的农民跟着涨了价,小说结尾反映了鲍大勺面对社会变革猝不及防的心理。
7.文中插入对娃娃椒和雅鱼的叙写,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段文字叙述了娃娃椒和雅鱼的特点,侧面衬托出鲍大勺谋生的艰辛、开店的诚信。
B.娃娃椒只生长在青溪山上,为后文青溪山林划给农民后,鲍大勺只能高价购买做铺垫。
C.既要到山崖上采椒,又要到江水里捉鱼,采配费时费力,交代了粉摊只卖半天的原因。
D.椒专爱往悬崖峭壁上长,鱼专生于激流石穴中,两者象征了当地人民迎难而上的精神。
8.本文中夫妻俩的对话,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如果作者续写,鲍大勺最终是否会依从婆娘的话,改变夫妻粉的调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无子,国除。
(节选自《后汉书》)
材料二: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才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①。不培而自长,材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才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伤至公之道。
(节选自明朝宋濂《送会稽金生序》)
【注释】①枥:通“栎”,劣质木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下之人A不肖者B常多C而才者D常少E不肖者F如野蒿山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共工,官署名。此官所掌有两说,一说为水官,掌水;一说为工官,为百工之长。王莽时期,改少府为共工。
B.徙,是调职的意思,不表示升官。文中宋弘徙封宣平侯,表示一般的调职。
C.顾,是回头的意思,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的词义不相同。
D.免冠,指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也可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文中指宋弘向皇帝致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弘忠贞刚烈,拒绝从贼。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派人逼迫他做官;无奈之下,他投水自尽,装死避开了赤眉军的征召。
B.宋弘清廉自守,品行高洁。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不贪恋财物;所获得的租俸都拿出来赡养豪门大家族的人,家中没有一点积蓄。
C.宋弘尽职尽责,直言进谏。皇帝多看了几眼新屏风的美女图,宋弘发现后,严肃进言批评;皇帝当即笑着接纳了意见。
D.宋弘忠于婚姻,不贪富贵。皇帝发现姐姐湖阳公主对宋弘有意,帮忙从中撮合,没想到被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为由婉言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请综合甲材料中桓谭的故事和乙材料中关于对待人才的论述,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才。(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
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凉簟、清风,给人以凉爽之感,烘托词人白日里闲眠醒来之后的清爽舒畅。
B.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反用古人之意,展现其心境的超脱与闲适。
C.“自觉功名懒更疏”一句表明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因此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体现词人的懒惰、不思进取。
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公务之闲,下片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
16.有人评价此词“洒脱与沉郁”并存,请结合最后三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其具体原因是“仁以为己任 ”和“死而后已 ”。
(2)《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
(3)《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修身要求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 ① 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 ②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都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 ③ ,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所以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的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
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 ① 。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解释。如果以完全放松的状态作为零点,那么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紧张感来袭,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能力,思考和行动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 ② ,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着。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不要紧张。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 ③ 。专家认为,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给予考生一个独立、安静、不被打扰的备考空间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不要总是围着孩子问“你考得怎么样?感觉如何?”给予考生过多的额外关注,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只有父母的状态正常,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
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劝他的妹妹:“离职时,领导挽留你,说明你对公司很重要。”
B.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说话。
C.当你志在天下时,小恩小怨,你怎么会挂在心头呢?
D.人生无非就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何必太较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蛙坐井,井口就是它的眼界,井外一切无知,也就无所谓境界了。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突破了河之边界,来到北海,看见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
游山者随脚步不断移动,眼前景物也在发生变化,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谁知转过一道山岔,忽又发现曲径通幽,到达别有洞天的境界。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至此止步。
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谈及上述词语中二者或者三者的关系,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泰安一中2022级高二上学期十月份学情诊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
据原文第3段“因此,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原文只是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但并没有说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
2.C
A,由原文“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可知,是力图构建,并非构建了。B因果倒置,原文为“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D中国哲学的乐感文化是成果,由原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可知,不是乐感文化孕育 ,而是“天人合一”产生了“乐”的成果
3.D
ABC的观点都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是儒家德性幸福观的理念;D强调以爱他、利他为起点,达到兼爱的境界,是墨家的理念。
4.
①幸福的对象平民化。“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②幸福的内容生活化。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更加贴近现实,走进生活。
③幸福的内容多元化。将家庭之乐、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
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给4分。
5.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
①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即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修身正己,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
②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即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开掘幸福的起点。
③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即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④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即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给6分。要求结合材料的观点,不能完全脱离材料。仅答概括句得1分,如有其他符合题意答案,酌情给分。
6.C
7.D
8.(6分)(1)多处运用方言,如“伸抖”“着辣”等,体现地域特色,富有乡土气息。
(2)穿插引用民谚俗语,如“马要鞍装,人要衣裳”“桌椅吱嘎,篷子补巴”等,增加了语言的趣谐性。
(3)纯用口语,多用问句,表现了夫妻俩拌嘴的生活气息。
(4)多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
9.(6分)不会改变。理由:(1)鲍大勺是个恪守传统的人,而改变调料违背了祖训。
(2)鲍大勺视袁老头为知音,非常在意顾客的用餐体验。
(3)鲍大勺认为十户农民“厚脸皮”,所以不会仿效。
(4)作者借此肯定在商品经济浪潮中坚守传统的做法。
会改变。理由:(1)鲍大勺在妻子面前赔笑让步,口气已经变软。
除了袁老头,其他人也吃不出差别。
(3)娃娃椒价格大幅上涨,难以维持原来的配料。
(4)作者借此表达对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世道人心的思考。
二、古诗文阅读
10.ACE
11.D D.“文中指宋弘向皇帝致敬”错误。结合语境“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分析,光武帝奇怪……可是现在他叫朝廷耽迷于郑卫淫乐,这是为臣的罪过。此处应是向皇帝表示谢罪。故选D。
12.B B“赡养豪门家族的人”错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译为“所得到的租俸都分送给了远近亲族”,选项对“九族”理解不对。故选B。
13.①宋弘并不请他入坐,责备道:“我推荐您的原因,是希望您以道德辅佐君王。”
②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这以后才是君子。
14.①要让人才物尽其用;②要珍视、爱惜人才;③要能推荐人才;④要能识才。(答出其中任何三点可得满分)
分析:依据“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可概括为:要让人才物尽其用。
依据“自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可概括为:要珍视、爱惜人才。
依据“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可概括为:要能推荐人才。
依据“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可概括为:要能识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弘,字仲子,京兆郡长安县人。宋弘年轻时便很温顺,在哀帝、平帝朝中做过侍中,王莽当朝时他还当过共工。赤眉军攻入长安,派来使者征辟宋弘,宋弘受逼迫,不得已只好从命。行至渭桥时,他便跳了河。家里人把他救了起来,他便装死,这样才免于治罪。
光武帝即位,授予宋弘太中大夫的职务。建武二年,宋弘代替王梁担任大司空,并被封为栒邑侯。他把所得到的租俸都分送给了远近亲族,家中却没有一点积蓄,这种清廉的风格受到了世人的好评。后来又改封为宣平侯。
光武帝曾经向宋弘了解国内通博之士,宋弘便推荐了沛国的桓谭,称他才学广博,几乎可以赶上杨雄与刘向、刘歆父子。光武帝于是任命桓谭为议郎、给事中。此后光武帝每次宴会,总是叫桓谭弹琴,因为他很喜欢那种美妙的轻音乐。宋弘知道后,心中便不高兴,后悔当初推荐了桓谭,(有一次,)宋弘等到桓谭从宫中退出,自己则把朝服穿戴整齐,坐在大司空府堂上,便派一名属吏去传唤桓谭。桓谭进来后宋弘并不请他入坐,责备道:“我之所以推荐您,是希望您以道德辅佐君王,但你现在几次向皇上演奏郑卫淫声,损害了《雅》《颂》正音,这不是忠正之士应当做的。你能够自己改正吗?还是叫我依法纠举呢?”桓谭一再叩头认错,过了好久,宋弘才让他离开。后来光武帝大会群臣,又叫桓谭弹琴,桓谭看见宋弘也在座,便显得非常不安,弹得也不像平常那样熟练自如。光武帝奇怪,便问其中的缘故。宋弘便离开座位,摘下官帽,向光武帝认错:“臣下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够以忠正之节引导君王,可是现在他叫朝廷耽迷于郑卫淫乐,这是为臣的罪过。”光武帝一听,表情发生了变化,马上向宋弘道歉,让他重新戴上官帽,此后便不再让桓谭担任给事中的职务了。宋弘共推荐贤士冯翊、桓梁等三十余人,其中有一些人相继担任了公卿大臣。
有一次,宋弘适逢光武帝设宴会集群臣,席间,他看到皇帝御座旁边有副新屏风,上面画着许多美女,光武帝几次回头去欣赏它。宋弘便严肃地说:“没有看见好德像好色一样深的人。”光武帝听后,当即令人撤去了屏风,并笑着对宋弘说:“我听了你的道义就服从,还可以吧?”宋弘答道:“陛下道德进步,臣高兴得不得了。”
那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死了丈夫,光武帝便与她一起谈论朝廷群臣,悄悄地揣摩公主的想法。公主说:“宋公的威容与道德,所有的朝臣都比不上。”光武帝说:“待我想一个办法。”后来宋弘被光武帝引见,光武帝便叫公主坐到屏风后面,于是对宋弘说:“谚语讲人升了官就换朋友,发了财就换老婆,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答道:“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遗忘,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不能抛弃。”光武帝便回头对公主说:“事情不好办了。”
宋弘在位五年,因为拷讯上党太守没有什么证据,便被免去了司空的职务,回到了自己的邸舍。几年以后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取消了。
材料二:
天下的人,没有才能的人多,但有才能的很少。没有才能的人如同乡野的蒿草和山上劣木,没有培育而在自然生长;而有才能的人像灵芝和佳木,整个时代不能出现一二个。灵芝佳木不容易得到像这样,见到的人如果不喜爱它,不是没有眼睛的人,一定就是没有才识的人,这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自从以前国家强盛时,有才之士满列在朝廷,与他们同时代的人尚且还喜爱他们,更何况是如今丧伤之时,这种爱才之道如发一样还连着不断绝,那么生于这个时候的有才之人就更加不容易得了,怎么可以不加喜爱呢?我奇怪世上的士人,他们的才识不宏大,看见有才能的人,地位比他高的就妒忌他掩盖了自己的名声,年纪小的就厌恶他分享了自己的声誉,互相攻击,妨害了大公大义之道。
15.C“体现词人的懒惰、不思进取”错误,“自觉”一句,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表面为自嘲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
16.①沉郁:“占得人间一味愚”为自嘲之词(1分),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分);②洒脱:带有宽慰之意,词人看破功名,既体现了他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1分),也表达了他旷达处世(1分)、渴望摆脱世俗功名束缚的愿望(1分)。
【参考译文】
簟席生凉,碧纱橱帐,白日里闲眠醒来,枕边轻风拂过。躺在床上听闻向晚的衙门里没什么公事,慢慢地,把床头的几卷书给看完了。抓着脑袋吟诵起归隐的诗句来,自己感到对功名利欲已经没多少兴趣。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
【赏析】
上片写初秋的黄昏,苏轼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这是一个清闲的黄昏。“一枕清风”是苏轼比较喜欢用的一个词组和意象,诗里多次用到。它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卧听”二字表现出苏轼起床的慵懒和悠闲,也说明他早就料到今天“无一事”的状况了。这里实是反用古人之意,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一种超脱的感觉就上来了,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着看起了床头的书卷。这里一个“尽”字,再次把这种悠闲无止境放大,拉长。
下片开始议论,“归欤”二字直接点明了议论的主题,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的矛盾。“自觉”句表面上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式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整个下片议论,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贬低自己,实际却是在表达一种摆脱尘世功名束缚的愿望,同时也是在庆幸自己已经慢慢摆脱了这些束缚。
(1)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8.(3分)①弥足珍贵 ②大有裨益 ③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19.(6分)
①“走出来”使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非遗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被发掘出来的愿望。
②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非遗文化内涵厚重悠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0.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用法的能力。
画横线的“你”是某个明确集团(材料中指考生群体)中的不明确的某一个。
A项,劝说的对象指具体的一个人。 B项,与材料中的用法相同。
C项,泛指任何人。 D项,泛指任何人。
21. (6分)
①但(紧张)不一定/未必是坏事 (关联词“但”“不一定/未必是坏事”各1分)
②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 (关联词搭配、考生和家长的顺序各1分)
③更是考验家长 (关联词和“考验家长”各1分)
23.【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青蛙”“河伯”“游山者”引出“眼界”“境界”“边界”这三个关键词。“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即看到的、具有实在意义的存在,也指见识的广度,如材料中青蛙所看到的“井口”,青蛙只能看到井口上方的天空,而对于井口之外,它则一无所知;“境界”指的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人生感悟等精神层面的表现,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或者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发现,如材料中河伯突破了河之边界看到海,感受了新的境界;“边界”,本意是领土单位或国家地区之间的界线,也可是规则或法律,或者是做人的底线,如游山者,脚步移动,眼界开阔了,但脚底的边界却不能逾越,因为“脚下就是万丈深渊”,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心存敬畏”而及时止步。
由“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可知,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思考,如什么是眼界,如何提高眼界,什么是境界,如何提高境界,什么是边界,如何对待边界。眼界可以是知识,是经验,是能力,是方法;境界可以是目标,是激励,是方向,是追求;边界可以是宽度,是原则,是纪律,是规则,是底线。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中二者或三者,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扩大眼界,才能见识丰富,人生才会有更高的境界;如眼界决定着一个人的境界,而又使人看清边界;如眼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能力空间,境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思想精神道德高度,边界决定我们的前途的安危;如有眼界,有境界,有边界的人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守住底线,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中的现象引出话题,如由青蛙坐井观天引出“眼界”,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有开阔之眼界才能拥有不一样的天空”;接着可以使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分析高远之眼界的价值,如“眼界开阔,就能统览全局”“眼界深远,就更有远见”“眼界广博,见多识广,判断事物更加准确”;然后联系当下,如国家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展现“开阔之眼界”对当下的意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
立意:
1.提升境界,拓宽眼界,守住边界。
2.眼界认知决定人生的高度。
3.敬畏边界,守住底线。
4.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格局。
例文:
扩眼界感新境界,守边界得大境界。
新时代,新征程,新境界。在如今浩瀚的世界,“青蛙坐井”之流必会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而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开阔眼界,感悟新境界。
然而世界洪流暗潮涌动,“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惊险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悬崖也同样警示我们守住边界,方得大境界。在我看来,眼界、边界、境界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开阔眼界才可感知新境界,守边界方成大境界。
开阔眼界,感悟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新境界。
青蛙坐井观天,井口便是它眼界,井外一无所知何谈境界?由此可知,眼界是境界的前提。而庄子《秋水》中的河伯突破了河的边界,方领悟到了北海的新境界。而他感受的大海新景象,也开拓了不为所知的新眼界。由此我们可知,境界为眼界的开阔创造有利条件。正如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不以身残困于残疾的井口,而是相互扶持化“溪流以入江海”,终成“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的佳话,实现了“自强敏天行”的新境界。
守住边界,方得那“百川东到海”的大境界。
何谓边界?边界是一条界线,却往往无形;边界处处都有,却有人坚守,有人逾越。它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为人处世坚守的根本。坚守者往往能在边界之内如鱼得水,“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游刃自如;而逾越者却只能落入无尽深渊,境界也粉碎于谷底。正如杨振宁先生,许下“千里共同途”的誓言,开拓进取,不断取得诺奖、杨-米尔斯理论等突破性成就,但他始终守住“一腔热血为报中华”的边界,冲破阻挠,献身于中国科学建设。在我看来,正因杨先生守住了爱国边界,才能得到坦荡的大境界。
新境界不可止,仍需不断开拓进取。守住边界,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回首往昔,革命热血未凉,是寸寸韶华,点点星光;展望未来,新时代征程未止,是青年可为,未来可期。在“两个一百年”与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上,我们领略到了改革春风前人们不曾领略的新境界,但境界广袤无垠,仍需我们不断学习知识,开拓眼界;而在风云变幻中,我们既要有“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的激昂,又要始终坚守边界,心存敬畏,方能跃进丘壑风光,得包容坦荡的大境界。
让吾辈青年扩眼界,守边界,锐意进取,方得境界,成为时代弄潮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实验部)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