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重庆市铜梁一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15题,45分)
1. 李斯特氏菌是一种致死食源性细菌,当它侵入人体后,该菌的一种名为InIC的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Tuba膜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在人类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使人患脑膜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李斯特氏菌的线粒体和核糖体中含有核酸
B. 该细菌寄生在人体细胞内通过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InIC蛋白
C. Tuba蛋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而InIC蛋白则不需要
D. 该菌能在人类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该菌的一种InIc蛋白可通过抑制人类细胞中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说明该菌在人体细胞间快速传递与细胞膜的特性发生改变有关。
【详解】A、根据题意,李斯特氏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线粒体,A错误;
B、该细菌寄生在人体细胞内通过自身的核糖体合成InIC蛋白,B错误;
C、Tuba蛋白是人体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而InIC蛋白是细菌的蛋白质,细菌没有内质网,C正确;
D、该菌能在人类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化合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是因为水分子之间有氢键的存在
B. 细胞膜外侧糖被与细胞间信息传递功能有关
C. 长链中存在碳碳双键的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其所形成的脂肪不容易凝固
D. 糖原和纤维素功能不同原因之一是它们的基本单位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当一个水分子的氧端(负电性区)靠近另一个水分子的氢端(正电性区)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就形成一种弱的引力,这种弱的引力称为氢键。每个水分子可以与周围水分子靠氢键相互作用在一起。氢键比较弱,易被破坏,只能维持极短时间,这样氢键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同时,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水的这种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详解】A、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水的这种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A正确;
B、糖被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具有识别功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功能有关,B正确;
C、脂肪酸的碳链中存在双键,这样的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不易凝固;脂肪酸的碳链中不存在双键,这样的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易凝固,C正确;
D、糖原和纤维素均为多糖,其基本单位均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3. 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图是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形脂质体”。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脂质体的“膜”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B. 图中脂质体所运载的药物B为水溶性药物
C. 脂质体膜上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从而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
D. 由于脂质体表面不具备可供白细胞识别的糖蛋白,故能避免被白细胞识别和清除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药物A位于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为水溶性药物,药物B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为脂溶性药物。
【详解】A、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相似,两者均以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作为基本支架,A正确;
B、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具有疏水性,图中药物A位于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为水溶性药物,药物B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为脂溶性药物,B错误;
C、脂质体膜上镇嵌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从而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从而杀死癌细胞,C正确;
D、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隐形脂质体”在运送药物的过程中,能避免被吞噬细胞识别和清除,原因可能是脂质体表面不具备可供吞噬细胞识别的糖蛋白,D正确。
故选B。
4. 中心体位于细胞的中心部位,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和周围蛋白质构成。从横切面看,每个中心粒是由9组微管组成,微管属于细胞骨架。中心体能使细胞产生纤毛和鞭毛,并影响其运动能力;在超微结构的水平上,中心体调节着细胞的运动。下列关于中心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若其中心体功能发生障碍,该细胞将有可能不能正常进行分裂
B. 中心体在细胞进入分裂期后开始复制随后移向细胞的两极并控制染色体的移动和分布
C. 白细胞追踪吞噬并分解病原体的过程与溶酶体和中心体有关
D. 中心体异常会造成纤毛运动能力过弱,使气管的病原体不易被清除,从而易患慢性支气管炎
【答案】B
【解析】
【分析】中心体:(1)分布: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如藻类);(2)形态: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许多管状物组成)及周围物质组成;(3)作用: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形成纺锤体。
【详解】A、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如果中心体功能发生障碍,细胞将有可能不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A正确;
B、中心体在间期进行复制,B错误;
C、中心粒能使细胞产生纤毛和鞭毛,并影响其运动能力,在超微结构的水平上,调节着细胞的运动。因此白细胞追踪吞噬并分解病原体与溶酶体有关,也与中心体有关,C正确;
D、气管上皮细胞中心体异常易患慢性支气管炎,与纤毛运动能力过弱,使气管的病原体不易被清除有关,D正确。
故选B。
5. 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可通过抑制线粒体的功能来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甲双胍可能对线粒体中葡萄糖分解过程具有抑制作用
B. 激活型RagC和mRNA通过核孔复合物运输的方向是相同的
C. 核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核糖体上合成的RNA聚合酶进入核内需要通过两层膜
D. 据图可知ACAD10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无活型RagC运进细胞核和激活型RagC运出细胞核都要消耗ATP,无活型和激活型RagC的相互转化不需要ATP;激活型RagC促进mTORC1在核膜传递信息,使核内SKN1受到抑制,不激活ACAD10,细胞就正常生长。
【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基质被分解,不会进入线粒体体内,二甲双胍能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对线粒体中ATP的合成有抑制作用,A错误;
B、从图中可知激活型RagC和mRNA通过核孔复合物运输的方向是相同的,都是从核孔出去,B正确;
C、核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核糖体上合成的RNA聚合酶进入核内通过核孔,不需要穿过膜,C错误;
D、激活型RagC促进mTORC1在核膜传递信息,使核内SKN1受到抑制,不激活ACAD10,细胞就正常生长,所以ACAD10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B。
6. 芹菜液泡膜上存在Na+/H+反向转运载体蛋白,它可利用液泡内外H+的电化学梯度将H+运出液泡,同时将Na+由细胞质基质转入液泡。物质转运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l-、H2O由细胞质基质进液泡方式都是易化扩散
B. Na+、H+由细胞质基质进液泡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C. 增加Na+进入液泡可能提高芹菜抗盐能力
D. ATP供能受阻对Na+进入液泡无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H+进入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故跨膜方式为主动运输,则液泡内的细胞液中H+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说明H+运出液泡是顺浓度梯度,因此方式是协助扩散;液泡膜上的Na+/H+反向转运蛋白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转运到液泡内,说明Na+进入液泡的直接驱动力是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因此该过程Na+的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由题图可知:H2O和Cl-均需要借助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易化扩散)的方式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A正确;
B、由图可知,H+进入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故跨膜方式为主动运输,而液泡膜上的Na+/H+反向转运蛋白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转运到液泡内,说明Na+进入液泡的直接驱动力是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因此该过程Na+的进入液泡的方式也是主动运输,B正确;
C、增加 Na+进入液泡会增加芹菜液泡的渗透压,可能提高芹菜抗盐能力,C正确;
D、ATP供能受阻会影响H+进入液泡,进而影响液泡膜两侧的H+浓度差,对 Na+进入液泡有影响,D错误。
故选D。
7. 加酶洗衣粉中添加了经过改造的、更稳定的酶,因此具有比普通洗衣粉更强的去污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洗衣粉添加的酶可以提供更多能量来增强去污效果
B. 加酶洗衣粉通过酶催化,增加污渍在水中的溶解度来达到去污效果
C. 加酶洗衣粉相比于普通洗衣粉对各种污渍的去污能力都显著提升
D. 在适当温度的水中清洗衣物,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加酶洗衣粉的功效
【答案】D
【解析】
【分析】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详解】A、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但是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加酶洗衣粉通过酶催化,将衣物上的大分子污渍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使其更容易从衣物上脱落,来达到较好的去污效果,B错误;
C、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加酶洗衣粉不是对任何污渍都有较强的去污能力,C错误;
D、加酶洗衣粉中的酶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达到较高的活性,因此在适当温度的水中清洗衣物,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加酶洗衣粉的功效,D正确。
故选D。
8. 磷酸肌酸(C~P)是一种存在于肌肉和其他兴奋性组织(如脑和神经)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它和ATP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细胞在急需供能时,在酶的催化下,磷酸肌酸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余下部分为肌酸(C),可以在短时间内维持细胞中ATP的含量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分子ATP水解后可得1分子腺苷、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
B. 磷酸肌酸可作为能量的存储形式,能直接为肌肉细胞供能
C. 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中磷酸肌酸与肌酸含量比值会有所下降
D. PCR过程中ATP水解后可以作为子链延伸的原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合成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磷酸肌酸ATP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1分子ATP初步水解可得到一分子ADP和一分子磷酸,ATP彻底水解后得到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A错误;
B、磷酸肌酸可作为能量的存储形式,但不能直接为肌肉细胞供能,直接能源物质是ATP,B错误;
C、剧烈运动时,消耗ATP加快,ADP转化为ATP的速率也加快,磷酸肌酸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产生肌酸,导致磷酸肌酸和肌酸含量的比值会有所下降,C正确;
D、ATP水解后的产物是核糖核苷酸,而PCR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D错误。
故选C。
9. 为研究细胞呼吸,取右侧装置2组,甲组为A处放一定质量的某种种子、B处放一定量NaOH溶液,乙组为A处放等量同种种子、B处放等量蒸馏水。相同时间后,观察液滴移动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组液滴一定是右移或不移动
B. 甲组液滴移动的量可代表种子呼吸产生的CO2量
C. 设计乙组装置是测定种子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
D. 为了提高实验精确度,可再设置一个A中为等量煮熟的种子,B中为等量NaOH溶液的丙装置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乙组B处放等量蒸馏水,对装置内气体变化无影响,液滴移动是由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的差值决定的,若种子仅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量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液滴不移动;若种子进行无氧呼吸,则不消耗氧气,但释放二氧化碳,使装置内气压增大,液滴右移;但种子还可能以脂肪等为底物进行细胞呼吸,若以脂肪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量大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液滴左移,A错误;
B、甲组B处放一定量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组装置内的气压变化仅由氧气量变化引起,B错误;
C、乙组B处放等量蒸馏水,对装置内气体变化无影响,液滴移动是由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的差值决定的,C正确;
D、本实验是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不需要再设置一个A中为等量煮熟的种子,B中为等量NaOH溶液的丙装置,D错误。
故选C
【点睛】
10. 如图甲为光合作用在某温度条件下,植物光合速率测定装置图,图乙中a、b为测定过程中某些生理指标相对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装置在较强光照下有色液滴向左移动,再放到黑暗环境中有色液滴向右移动
B. 若将图甲中的CO2缓冲液换成质量分数为1%的NaOH溶液,光照等其他条件不变,则植物幼苗叶绿体产生NADPH的速率将不变
C. 一定光照条件下,如果再适当升高温度,净光合速率会发生图乙中从b到a的变化,则总光合速率也应当发生从b到a的变化
D. 若图乙表示图甲植物叶绿体NADP+短时间由a到b的变化,则可能是适当提高了CO2缓冲液的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甲:装置中二氧化碳缓冲液是为了维持二氧化碳的稳定,液滴的移动取决于氧气的差值变化。
【详解】A、在较强光照下,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图甲装置有色液滴向右移动,再放到黑暗环境中,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有色液滴向左移动,A错误;
B、将图甲中的CO2缓冲液换成质量分数为1%的NaOH溶液,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吸收,光合作用只能利用来自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光合速率下降,暗反应减弱会抑制光反应的进行,故植物幼苗叶绿体产生NADPH的速率将减小,B错误;
C、图甲为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条件下的反应,再适当升高温度,光合速率下降,真光合速率会发生图乙中从b到a的变化,同时呼吸速率可能增大,故可能会发生从a到b的变化,C错误;
D、若图乙表示图甲植物叶绿体NADP+短时间由a到b的变化,说明暗反应速率增大,则可能是适当提高了CO2缓冲液的浓度,D正确。
故选D。
11. 科研人员用生长状况相近的天竺葵放入3个相同透明玻璃容器形成密闭气室,在不同的光照处理下,利用传感器定时测量气室中CO2浓度,结果如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Ⅱ组和Ⅲ组x1后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释放CO2相等
B. Ⅰ组因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不能用于光合作用导致气室气压升高
C. Ⅲ组x1前净光合速率先增后降最终为0
D. 0—x1气室中Ⅲ组天竺葵固定CO2的量为(y3-y1)/x1ppm
【答案】D
【解析】
【分析】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Ⅰ组给予黑暗条件,因此Ⅰ组的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在氧气充足时,消耗等量的氧气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Ⅱ组中装置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表示此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零。Ⅲ组在短期内二氧化碳的速率下降,表明在0~x1时段,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此后由于二氧化碳的限制,使得净光合速率等于零。
【详解】A、Ⅱ组和Ⅲ组有光,可进行光合作用,x1后装置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表示此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零,但由于根茎等很多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叶肉细胞自身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
B、I组为黑暗处理,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的体积相同,因此装置中CO2的浓度增大,是无氧呼吸产生的结果,即Ⅰ组因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导致气室气压升高,B错误;
C、Ⅲ组装置内部的CO2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因此x1前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直至净光合速率为零,C错误;
D、在0~x1时段,Ⅲ组天竺葵净光合速率可以表示为(y2-y1)/x1ppm/s,此时的呼吸速率为(y3-y2)/x1ppm/s,因此天竺葵的真光合固定的CO2的平均速率为(y3-y1)/x1ppm/s,D正确。
故选D。
12. 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相等
B. 在中期,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看见赤道板同时8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其上
C. 在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
D. 在末期,核膜重新形成,每个细胞核内有8个核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经过间期DNA复制,前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染色体数是核DNA数的一半,A错误;
B、中期染色体缩短变粗,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但赤道板是虚拟的,实际观察不到,B错误;
C、在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同源染色体分开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形成,每个细胞核内有8条染色体,8个核DNA,与原来细胞相同,D正确。
故选D。
13. 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6P标志的蛋白质能形成多种水解酶说明S酶不具有专一性
B. 溶酶体的酶和运往细胞膜的蛋白加工都先后经过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加工
C. S酶功能减弱的细胞在“饥饿”状态下的生存能力降低
D. 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A错误;
B、由题意可知,部分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无需高尔基体加工,在S酶的作用下会转变为溶酶体酶,B错误;
C、在S酶的作用下形成溶酶体酶,溶酶体酶会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S酶功能减弱的细胞在“饥饿”状态下细胞自噬减弱,其生存能力降低,C正确;
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不能被识别,最终会被分泌到细胞外,D错误。
故选C。
14. 酵母菌往往聚集在一起生活,在营养物质匮乏状态下酵母菌菌落中衰老的个体会发生程序性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养物质匮乏增强酵母菌细胞自噬进而诱发细胞坏死
B. 酵母菌的细胞分化过程受某些信号分子的调控,从而影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衰老的酵母菌会出现细胞核体积变大、细胞中各种酶的活性都降低、代谢减弱等现象
D. 酵母菌细胞增殖过程染色体复制后精确的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衰老的学说: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
【详解】A、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A错误;
B、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分化过程,B错误;
C、衰老的酵母菌会出现细胞核体积变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代谢变慢等现象,但与衰老有关的酶活性会增强,C错误;
D、酵母菌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后精确的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D。
15. 对样品进行染色后,再通过显微镜观察,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藻细胞无须染色,可以直接制片观察叶绿体形态和细胞质流动
B.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用甲紫染色后,可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移动过程
C. 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Ⅲ试剂染色制片即可观察细胞中的橘黄色脂肪颗粒
D. 用荧光染料分别对小鼠和人细胞膜蛋白标记后,诱导融合越快说明跨膜运输的能力越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检测脂肪实验中,用苏丹III染液对花生子叶薄片进行染色,需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黑藻含有叶绿体,可用做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材料。
【详解】A、黑藻细胞液泡无色,但含有绿色的叶绿体,因此可用黑藻叶片作为实验材料制片观察叶绿体形态和细胞质流动, 不需要染色处理,A正确;
B、由于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所以不能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移动过程,B错误;
C、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III试剂染色后,需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用显微镜才能可观察其中的脂肪颗粒,C错误;
D、用荧光染料分别对小鼠和人细胞膜标记后,诱导融合可以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特点,诱导融合越快说明流行性越强,D错误。
故选B。
第Ⅱ卷(55分)
二、非选择题(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答案,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5小题,共55分)
16. α-鹅膏蕈碱是从鬼笔鹅膏(一种毒蘑菇)中分离出的肽类化合物,其结构如图所示。α-鹅膏蕈碱能与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Ⅱ牢固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使单链RNA合成受阻,蛋白质合成量减少。
(1)两个氨基酸分子通过___方式形成肽键。一个α-鹅膏蕈碱分子中含有___个肽键,由___种氨基酸参与合成,此化合物中游离氨基数量___个。
(2)毒蘑菇中的α-鹅膏碱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通过高温烹饪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某些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的毒性原因是___。从其空间结构分析含有α-鹅膏碱蘑菇高温使其毒性降低___(明显/不明显),其原因是___。
(3)根据题意推测,α-鹅膏蕈碱可能影响标号1-4中___处的化学键形成,进而阻止RNA的形成。
【答案】(1) ①. 脱水缩合 ②. 8 ③. 7 ④. 1
(2) ①. 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失活 ②. 不明显 ③. 空间结构更稳定(空间结构呈双环结构更稳定)
(3)3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可知,图为8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环状肽,含有8个肽键。根据题意可知,乙为RNA片段,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
【小问1详解】
两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根据图可知,一个α-鹅膏蕈碱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R基有7种,因此一个α-鹅膏蕈碱由7种氨基酸参与合成;由于R基中含有一个氨基,所以此环状肽中游离氨基的数量是1个。
【小问2详解】
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可以通过高温烹饪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某些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的毒性;α-鹅膏碱空间结构更稳定(空间结构呈双环结构更稳定),所以α-鹅膏碱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因此高温使其毒性降低不明显。
【小问3详解】
图乙为RNA的部分片段,5是由一分子鸟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根据题意推测,α-鹅膏蕈碱可能影响磷酸二酯键、即图中标号3处的化学键形成,进而阻止RNA的形成。
17. 人体缺乏尿酸氧化酶,导致体内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存在形式为尿酸盐)。尿酸盐经肾小球滤过后,部分被肾小管细胞膜上具有尿酸盐转运功能的蛋白URAT1和GLUT9重吸收,最终回到血液。尿酸盐重吸收过量会导致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目前,E是针对上述蛋白治疗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常用临床药物。为研发新的药物,研究人员对天然化合物F的降尿酸作用进行了研究。给正常实验大鼠(有尿酸氧化酶)灌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获得了若干只高尿酸血症大鼠。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见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分泌蛋白相似,URAT1和GLUT9在细胞内的合成、加工和转运过程需要___及线粒体等细胞器(答出两种即可)共同参与。肾小管细胞通过上述蛋白重吸收——尿酸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的功能特性。
(2)药物E能明显抑制尿酸盐的重吸收但几乎不会影响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原因是:___。
(3)空白对照组为灌服生理盐水的正常实验大鼠,模型组选择的大鼠是___。治疗组处理方法为___。
(4)根据尿酸盐转运蛋白检测结果,推测F降低治疗组大鼠血清尿酸盐含量的根本原因可能是___,减少尿酸盐重吸收。
【答案】(1) ①.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②. 选择透过性
(2)水和尿酸盐重吸收所需要的转运蛋白不同(URAT1和GLUT9蛋白对运输的物质具有特异性或水分子不通过URAT1和GLUT9蛋白运输)
(3) ①. 高尿酸血症大鼠 ②. 被灌服化合物F的高尿酸血症大鼠
(4)减少URAT1和GLUT9基因的表达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小问1详解】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加工和转运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共同参与,由于URAT1和GLUT9与分泌蛋白相似,因此URAT1和GLUT9在细胞内的合成、加工和转运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共同参与。肾小管细胞通过URAT1和GLUT9蛋白重吸收尿酸盐,说明细胞膜可以选择吸收特定物质,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小问2详解】
由于水和尿酸盐重吸收所需要的转运蛋白不同,所以药物E能明显抑制尿酸盐的重吸收但几乎不会影响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即药物E主要抑制了尿酸盐重吸收所需要的转运蛋白。
【小问3详解】
由题意及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尿酸氧化酶活性的高低,因变量是血清尿酸盐的含量和转运蛋白的含量。给正常实验大鼠(有尿酸氧化酶)灌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获得的高尿酸血症大鼠为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的正常实验大鼠为对照组。题中显示,为研发新的药物,研究人员对天然化合物F的降尿酸作用进行了研究,所以治疗组处理方法为被灌服化合物F的高尿酸血症大鼠。
【小问4详解】
根据尿酸盐转运蛋白检测结果,模型组灌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后转运蛋白增加,灌服F的治疗组转运蛋白和空白组没有区别,此组转运蛋白数量减少,可能是表达受抑制,可推测F降低治疗组大鼠血清尿酸盐含量的原因可能是F抑制转运蛋白URAT1和GLUT9基因的表达,减少了尿酸盐重吸收,从而治疗疾病。
18. 低温迫使植物细胞产生大量对细胞有害的过氧化产物,如脂质过氧化产物(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够消除过氧化产物,从而增强植物的抗冷性。研究人员进行了“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实验,步骤及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①是___。实验设计时每组取50株水稻幼苗,而不是1株,目的是___。
(2)本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至少写两点)
(3)组别1和2对照可得结论是___。组别2-8可得到的结论是___。
(4)在5℃条件下,2.0mml/L的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是___(填“增强”或“减弱”)依据是___。
【答案】(1) ①. 5℃的蒸馏水浇灌 ②. 减少误差,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土壤条件,光照强度,培养时间,幼苗生长情况,浇灌量等
(3) ①. 低温下,水稻幼苗自身通过提高SOD活性增强植物抗冻性 ②. 随浇灌水杨酸浓度的增加,抗冻性先增加后降低
(4) ①. 减弱 ②. 2.0mn/L水杨酸浇灌时,SOD活性小于组别2
【解析】
【分析】1、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对照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未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
3、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小问1详解】
本实验是“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影响”的实验,自变量是水杨酸的浓度,因变量是SOD的活性,分析表格可知,第2组实验与第1、3~8组实验形成对照,根据实验设计时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可知①是5℃的蒸馏水浇灌,②是5℃,其作用是作为对照组,实验设计时每组取50株水稻幼苗,而不是1株,目的是求平均值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小问2详解】
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水杨酸的浓度,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都是无关变量,如蒸馏水和水杨酸的浇灌量、光照强度、培养时间、幼苗的发育情况等。
【小问3详解】
分析表格知,组别1和2的自变量是培养温度,温度降低,SOD活性升高,抗冻性强,即低温下,水稻幼苗自身通过提高SOD活性增强植物抗冻性;组别2~8的自变量是水杨酸的浓度,组别2~8可得到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水扬酸溶液浓度的增加,水稻幼苗的抗冷性增强;当水扬酸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水稻幼苗的抗冷性开始减弱。
【小问4详解】
第6组与第2组对比,其自变量是水杨酸的浓度,分别是2.0mml/L和0,而6组中SOD的活性较2组低,说明在5℃的环境下,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l/L的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起减弱作用。
19. 景天科植物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其部分代谢途径如图1;将小麦绿色叶片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测量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结果如图2,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植物气孔开闭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推测景天科植物生活环境最可能是___,依据是___。该类植物夜晚吸收的CO2___(填“能”或“不能”)合成葡萄糖,原因是___。
(2)结合图1可知,景天科植物参与卡尔文循环的CO2直接来源于___过程。
(3)如果白天适当提高CO2浓度,景天科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是___(填“增加”或“降低”或“基本不变”)。
(4)图2曲线中a点以后的短时间内,叶片细胞内C3的量将___。
(5)图2中如果叶片的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在5~15min内,小麦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是___ ml。
【答案】(1) ①. 干旱炎热 ②. 白天关闭气孔,夜晚开放气孔 ③. 不能 ④. 无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
(2)苹果酸脱羧作用和呼吸作用
(3)基本不变 (4)减少
(5)6×10-8
【解析】
【分析】图1中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即图中A过程;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即图中B过程;图2中a点之前没有光照,只进行呼吸作用,a点之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小问1详解】
景天科植物晚上气孔开放,吸收二氧化碳储存起来,白天气孔关闭,原因可能是天气炎热,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由此推知该植物生活的环境最可能是炎热干旱;炎热的天气使能适应环境的植物生存下来,所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夜晚没有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该类植物夜晚吸收的CO2不能合成葡萄糖。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卡尔文循环的二氧化碳一方面来自苹果酸的脱羧作用,一方面来自线粒体,即细胞呼吸作用。
【小问3详解】
景天科植物白天苹果酸转化为CO2,参与卡尔文循环,CO2充足,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白天适当提高CO2浓度,光合作用速率基本不变。
【小问4详解】
a点之后植物受到光照,光反应增强,NADPH和ATP生成量增多,因此短时间内C3还原变快,含量减少。
【小问5详解】
由0~5min氧气下降速率可知小麦叶片呼吸作用速率为(1÷5) ×10-7 = 2×10-8ml/min,由5~15min氧气增加量可求得,净光合速率为(4÷10) ×10-7 = 4×10-8ml/min,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为6×10-8ml/min。
20. 某植物(2n=10)的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为21小时,依次为G1期(相关蛋白质合成)、S期(DNA合成期)、G2期(相关蛋白质合成)、M期(分裂期),其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G1期、S期、G2期统称为___,该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会出现一排囊泡,囊泡会彼此融合其内部的物质被用来形成___进而扩展成新的细胞壁。
(2)细胞内有一种调控细胞分裂黏连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细胞内的水解酶会在一定时期将其分解,导致着丝粒分裂。推测:黏连蛋白合成的时期是___期(填G1、S、G2、或M),被水解发生的时期是___期(填前、中、后或末)。
(3)假设该植物根尖细胞的所有胸腺嘧啶都已被3H标记,挑选一个正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放入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42小时后,培养液中单个细胞内能检测出放射性的染色单体有___条,同时若用荧光标记技术对所有端粒进行标记(染色体的着丝粒不考虑端部类型)细胞中能观察到___个荧光位点。
【答案】(1) ①. 间期 ②. 细胞板
(2) ①. G1 ②. 后
(3) ①. 10 ②. 40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①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有适度生长;②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③中期:染色体受纺锤丝牵引,排在赤道板上,赤道板并非细胞结构,而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该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④后期:着丝粒断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⑤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细胞质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小问1详解】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G1期、S期、G2期统称为分裂间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会出现细胞板进而扩展成新的细胞壁,同时细胞壁内侧会形成新的细胞膜结构。
【小问2详解】
G1期主要合成S期需要的蛋白质,说明黏连蛋白合成的时期是在该时期,G2期主要合成M期需要的蛋白质,黏连蛋白被水解,使着丝粒一分为二,发生在后期。
【小问3详解】组别
处理
培养温度
SOD活性/[U/(g·min)]
1
25℃的蒸馏水浇灌
25℃
7.3
2
①
②
9.4
3
5℃的0.5mml/L水杨酸浇灌
5℃
10.3
4
5℃的1.0mml/L水杨酸浇灌
5℃
11.6
5
5℃的1.5mml/L水杨酸浇灌
5℃
13.6
6
5℃的2.0mml/L水杨酸浇灌
5℃
8.5
7
5℃的2.5mml/L水杨酸浇灌
5℃
7.9
8
5℃的3.0mml/L水杨酸浇灌
5℃
6.5
重庆市铜梁一中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铜梁一中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重庆铜梁一中等三校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重庆铜梁一中等三校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6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铜梁一中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铜梁一中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