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拉马克科学地论证了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 拉马克认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C.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存斗争都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科学地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该观点存在局限性,不能科学地论证生物进化的原因,A错误;
B、拉马克认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B正确;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存斗争并非都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但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错误。
故选B。
2. 长瓣兜兰的花瓣基部长有形似蚜虫的小突起能吸引昆虫前来助其传粉。基部吸引某种雌性食蚜蝇前来产卵,食蚜蝇幼虫以蚜虫为食,但长瓣兜兰不能为食蚜蝇幼虫提供营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长瓣兜兰定向产生小突起提供原材料
B. 食蚜蝇在长瓣兜兰花瓣基部产卵后,幼虫将寄生在花瓣基部内
C. 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长瓣兜兰不会与食蚜蝇共同进化
D. 经过长期的选择,花瓣基部有突起的长瓣兜兰对环境适应性更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种群中个体的表现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渐被淘汰而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3、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长瓣兜兰的进化提供原材料,但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定向产生小突起,A错误;
B、虽然食蚜蝇在长瓣兜兰花瓣基部产卵,但长瓣兜兰不能为食蚜蝇幼虫提供营养,因而幼虫不能寄生在花瓣基部内,B错误;
C、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食蚜蝇可以为长瓣兜兰传粉,两者会共同进化,C错误;
D、经过长期的选择,花瓣基部有突起的长瓣兜兰能吸引昆虫前来助其传粉,对环境适应性更强,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考查理解能力,落实学科素养中的生命观念。
3. 下图为人体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代表不同的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液体a、b、c中,化学组成最相近的是b和c
B. 人体脑细胞内的氧气浓度小于b处
C.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D. d中的葡萄糖到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9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为人体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f是呼吸系统。
【详解】A、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液体a、b、c中,化学组成最相近的是b和c,而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正确;
B、b是组织液,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顺浓度梯度的自由扩散,故人体脑细胞内的氧气浓度小于b处,B正确;
C、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因此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正确;
D、d为消化道,d中的葡萄糖到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出小肠(4层)、进入毛细血管(4层)、离开毛细血管(4层)、进入组织细胞(2层),共14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故选D。
4. 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如果该神经纤维在B处用药物普鲁卡因处理,使电流在此处不能通过,将微电极均置于B两侧的膜外,然后在A处给一个适宜刺激(如图2所示),那么测量的结果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1中左电极连接膜内,右电极连接膜外,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呈现负数。
图2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在静息时,膜外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都是0。
【详解】刺激A时,当兴奋传至左电极时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右电极是外正内负,结合图1可知此时电压为负值;随着兴奋传至两电极之间,电压差恢复为0;在B处电流阻断,所以右电极处电位始终呈正值,与左电极没有电位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在医院做尿检,人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出尿液。当成年人因外伤等原因导致意识丧失时,也会出现像婴儿一样尿床的情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 无尿意也能排尿,说明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会根据环境等作出反应,将兴奋信息下传至脊髓
C. 成年人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一定是由于大脑中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受损引起的
D. 在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过程中,还存在着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
【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正确;
B、无尿意也能排尿,说明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会根据环境等作出反应,将兴奋信息下传至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进而控制排尿,即高级中枢能调控低级中枢,B正确;
C、成年人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可能是由于大脑中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受损引起的,也可能是大脑皮层与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受损所致,C错误;
D、在排尿反射的过程中存在正反馈调节,尿道的尿液可刺激尿道感受器并产生冲动,冲动传递到脊髓中的排尿中枢,这样加强了脊髓的活动,使原有的排尿活动加强,该过程中还涉及大脑皮层对脊髓低等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C。
6. 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最美逆行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尿量减少。机体为适应闷热环境,不断进行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机体大量出汗导致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会减少醛固酮的分泌
B. 饮水受限,下丘脑会减少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增加水的重吸收
C. 为适应闷热环境,机体大量出汗,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稳定
D.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的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在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能力增强,排尿减少;反之,重吸收能力减弱,排尿增多。
【详解】A、当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A错误;
B、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B错误;
C、为适应闷热环境,机体大量出汗,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稳定,C错误;
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的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D。
7. 为探究血糖调节机理,科学工作者把正常鼠的胰岛的某一部位作相关处理,构建了甲、丙两种类型的模型鼠,乙为正常鼠。现对这三类模型鼠作进食不运动和进食运动处理,同时测量出了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结合图形和相关知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模型鼠甲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失调,模型鼠丙可能是胰岛A细胞分泌功能失调
B. 若甲鼠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则甲鼠可能是胰岛素受体不足或者受损
C. 进食但不运动,甲鼠血糖浓度下降的原因是血糖转化成了糖原和非糖物质
D. 进食且运动后,丙鼠的血糖浓度持续下降,可能导致休克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促进肝细胞合成肝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进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A、由图示可知,与乙鼠相比,甲鼠在进食后血糖浓度较高,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失调,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模型丙鼠进食后血糖浓度始终偏低,可能是胰岛A细胞分泌功能失调,胰高血糖素偏少,A正确;
B、由图示可知,与乙鼠相比,甲鼠血糖浓度偏高,可能是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低,也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受体出现问题所致,导致胰岛素无法起作用引起,B正确;
C、进食但不运动,甲鼠血糖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形成尿糖,随尿液排出导致血糖浓度下降,C错误;
D、进食且运动后,丙鼠由于血糖浓度持续下降,可能出现低血糖现象,导致休克,D正确。
故选C。
8. 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B. 抗原呈递细胞(APC)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C. 溶菌酶主要由唾液腺、泪腺分泌,因此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脾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等)。
【详解】A、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摄取加工处理呈递抗原,B正确;
C、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的非免疫细胞产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
D、脾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D错误。
故选B。
9. 肺癌是目前全球癌症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抗CTLA-4免疫疗法效果显著。CTLA-4是一种位于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膜蛋白,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的活性,能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肿瘤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有关
B. CTLA-4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 提高膜蛋白CTLA-4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
D. 使用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的条件:靶细胞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免疫监视作用体现在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故肿瘤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有关,A正确;
B、CTLA-4是一种位于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膜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正确;
C、提高膜蛋白CTLA-4活性,则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细胞免疫功能将减弱,C错误;
D、使用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过程中,能增强T细胞的功能,即免疫功能增强,有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C。
10. 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乳酸主要与缓冲物质中的Na2CO3反应
B. 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的原因是葡萄糖提供的能量增加
C. 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
D. 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原因只有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乳酸可与NaHCO3反应产生CO2,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从而使血浆pH值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补充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以减轻脑水肿症状,B错误;
C、若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的水分增多就可能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从而引发组织水肿,故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
D、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但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内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单侧光造成胚芽鞘尖端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B.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片
C. 温特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D.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影响”分布不均匀
【答案】D
【解析】
【分析】1、达尔文的实验:①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会向光弯曲生长;②单侧光照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则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③单侧光照射用锡箔罩子罩住尖端的胚芽鞘,则胚芽鞘直立生长;④单侧光照射用锡箔环罩住尖端下面一段的胚芽鞘,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达尔文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鲍森·詹森的实验:在胚芽鞘的尖端与尖端下面之间插入琼脂片,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的实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将尖端移至切面的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该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实验:①将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②将空白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该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详解】A、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A错误;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
C、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温特没有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C错误;
D、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影响”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正确。
故选D。
12. 双子叶植物在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由弯钩处的下胚轴优先接触土壤,这个局部特化的组织称为“顶端弯钩”(如下图1)。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其部分调节机制如图2所示。当双子叶植物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顶端弯钩的形成过程中生长素发生了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B. 双子叶植物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大于内侧
C. 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与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与茉莉酸表现为相抗衡
D. 植物的生长发育往往取决于激素间的比例关系,而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2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WAG2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促进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通过促进EIN3/EIL1转录因子来促进HLS1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促进顶端弯钩的形成,水杨酸则是通过抑制EIN3/EIL1活性,从而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茉莉酸通过促进MYC2转录因子的作用抑制EIN3/EIL1活性和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
【详解】A、顶端弯钩的形成过程中生长素发生了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因为胚芽鞘发生了弯曲生长,在顶端发生了横向运输,在产生部位到作用发生了极性运输,A正确;
B、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更贴近地面,其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小于内侧,B错误;
C、从图2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WAG2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促进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通过促进EIN3/EIL1转录因子来促进HLS1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促进顶端弯钩的形成,水杨酸则是通过抑制EIN3/EIL1活性,从而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茉莉酸通过促进MYC2转录因子的作用抑制EIN3/EIL1活性和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所以对于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与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与茉莉酸表现为相抗衡,C正确;
D、决定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即不同激素所占的比例,D正确。
故选B。
13. 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会使水稻得恶苗病,体现了植物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B. 光敏色素能感受光照发生形式(结构)转变,经过信号传导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 植物激素作为信号分子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并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D. 生长调节剂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会使水稻得恶苗病,但是并不能体现植物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因为并未从植物体内获取,A错误;
B、光敏色素能感受光照发生形式(结构)转变,经过信号传导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B正确;
C、植物激素作为激素并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C错误;
D、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D错误。
故选B。
14. 2020年2月,东非地区发生25年来最严重蝗灾,民众深陷缺粮窘境,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的变化反映了鸭种群数量和蝗虫种群数量间存在的正反馈调节机制,蝗虫种群K值为N2
B. 曲线甲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是循环因果的关系。
C.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D. 利用昆虫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目的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假设图甲的三个纵坐标为K1、K2、K3(K3最大),则图甲的变化点依次为(N1、K2)→(N2、K1)→(N3、K2)→(N2、K3)→(N1、K2),可知鸭和蝗虫为捕食关系,且蝗虫是被捕食者。
【详解】A、曲线甲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据甲图分析引入鸭后,蝗虫种群K值为N2,A错误;
B、曲线甲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是循环因果的关系,B正确;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错误;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目的是改变种群的性比率,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D错误。
故选B。
1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扶贫是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一种扶贫工作模式。沙丘改造、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封山育林等是生态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沙丘的人工生态改造与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类型相同,且后者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B 若某湿地经过保护后物种丰富度未发生变化,则其群落结构也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C. 封山育林过程将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利用资源的能力更强
D. 退耕还林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伴随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群落演替类型一般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生物种类越来越多;演替的标志是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在演替过程中,只有谁更占优势,而没有谁灭绝谁的问题。
【详解】A、群落演替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沙丘的人工生态改造属于初生演替,而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二者演替类型不同,A错误;
B、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二者并没有绝对关联,故若某湿地经过保护后物种丰富度未发生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可能发生变化,B错误;
C、封山育林过程可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更加适合生物的生存,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利用资源的能力更强,C正确;
D、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并没有消亡,而是优势地位被取代,D错误。
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人和高等动物的小肠肠壁内分布着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黏膜下神经丛,该神经丛可以接受来自脑干的神经支配,同时也参与腺体分泌等局部反射活动,如图所示。
(1)当兴奋传到m点时,m点膜内电位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神经元③兴奋不能引起神经元④出现电位变化,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____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当________神经兴奋时,抑制胃肠蠕动。
(2)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可通过局部反射活动引起腺体的分泌。若图中腺体对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无法做出反应,但来自脑干的兴奋仍可使其分泌,现已确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某突触异常,则由图可知,出现异常的突触在神经元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之间。来自脑干的兴奋仍可使腺体分泌的过程中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这一过程_____________(选“是”或“否”)属于反射。
【答案】(1) ①.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②.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③. 内脏,血管和腺体 ④. 交感
(2) ①. ⑥和② ②.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 ③. 否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在突触间传递时经过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小问1详解】
m点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当兴奋传至m点时,由于钠离子内流,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当兴奋传到m点时,m点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此时表现为动作电位状态;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神经元③兴奋不能引起神经元④出现电位变化;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其功能不受人类的意识支配;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如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而交感神经兴奋时会抑制胃肠蠕动。
【小问2详解】
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可通过局部反射活动引起腺体的分泌。若图中腺体对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无法做出反应,但来自脑干的兴奋仍可使其分泌,说明脑干对腺体的分泌过程的调节是正常的,由图可知,出现异常的突触在神经元⑥和②之间,因而无法调节酸度;来自脑干的兴奋仍可使腺体分泌的过程中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这一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腺体的分泌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17. 胃液的分泌调节,可按食物及有关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人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图1为哺乳动物头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过程;图2是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①~⑥是与免疫有关的细胞,a、b、c表示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有_________。胃液中的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________道防线。
(2)图2中,细胞②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1为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信号2为_______,此外,还需要________(填字母)的作用。有些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出现“白肺”症状,原因是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细胞,________(填序号)对被感染的细胞进行攻击,使其裂解死亡,造成肺部纤维化。
(3)为判断疑似患者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首要措施是采集鼻咽拭子用于病原学检查,目的是检测是否含有病毒的_____________;采集血液样本主要用于血清检查,检测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
(4)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积极给健康个体接种疫苗,目的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神经递质和胃泌素 ②. 一
(2) ①.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性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②. b ③. ⑤
(3) ①. 核酸(RNA) ②. 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4)使健康个体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个体的免疫能力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1详解】
据图1分析,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有传出神经分泌的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中的胃泌素;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胃液中的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小问2详解】
图2中,细胞②属于B细胞,其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1为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信号2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性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b细胞因子的作用;被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能对其进行攻击,使其裂解死亡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对应图中的⑤。
【小问3详解】
患者的呼吸道有病毒存在,采集鼻咽拭子用于病原学检查,目的是检测是否含有病毒的核酸;采集血液样本主要用于血清检查,检测是否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小问4详解】
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健康个体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个体的免疫能力。
18. 《内经》云:“少火生气。” “生气”即指使用激素而发挥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但大量外源性激素的使用,使其变为“壮火”,从而产生类似“壮火”的副作用。许多生命活动的调节也与激素有关。下图表示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其中①②③表示激素,a b c表示腺体。
(1)如果上图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则a为_________,①为___。
(2)如果上图表示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阻断垂体与下丘脑血液联系的鱼,________(选“能”或“否”)通过饲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恢复其生殖功能。实际生产中不用雌激素来促进鱼类排卵的原因是 __________。
(3)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紧急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增加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的原因是 __________。
(4)切断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对胰岛素的影响_________(选“大”或“小”)研磨新鲜的胰腺不能提到胰岛素的原因是 _________。
【答案】(1) ①. 垂体 ②.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①. 否 ②. 使用雌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含量减少,长期会导致性腺萎缩
(3) ①. 神经—体液 ②.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
(4) ①. 小 ②. 胰腺外分泌部产生的胰蛋白酶会将胰岛素分解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则a为垂体,b为内分泌腺、c为下丘脑,此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
如果图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则a为垂体,b为甲状腺、c为下丘脑,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③甲状腺激素。
【小问2详解】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多肽,饲喂会被消化液消化水解,变性失活,不能用此方法进行补充,恢复其生殖功能;如果图表示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则a为垂体,b为性腺、c为下丘脑,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性腺激素、③性激素,此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使用雌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含量减少,长期会导致性腺萎缩,故实际生产中不用雌激素来促进鱼类排卵。
【小问3详解】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紧急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的原因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
【小问4详解】
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与垂体无关,切断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后,下丘脑仍然可以控制胰岛分泌胰岛素,即切断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对胰岛素的影响小;研磨新鲜的胰腺,会含有胰腺外分泌部产生的胰蛋白酶,将胰岛素分解,而提取不到胰岛素。
19. 2,4-D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甲图所示。
(1)与生长素相比,2,4-D具有_________等优点(答出2点)。
(2)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去除顶芽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
(3)根据甲图所示的结果,a、b两种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在a浓度的2,4-D溶液作用下,葡萄茎段侧芽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生长。
(4)进一步探究2,4-D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X(乙图)时,可将甲图实验称为这个实验的预实验,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
若浓度b>c,某同学在b、c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对葡萄茎段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参照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个实验中,你应该在_________(浓度范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进行实验,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5)该科研小组用一未知浓度的2,4-D溶液进行了上述实验,结果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为Y1,从图丙可以查到与Y1对应的两个浓度,及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2,4-D的真实浓度,该组成员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并重新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测得葡萄糖茎段生长量为Y2,请预测Y2与Y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若_________;若_______。
【答案】(1)容易合成、原料广泛和效果稳定
(2)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 ①. a>b ②. 能
(4) ①. 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②. c浓度之前
(5) ①. 若Y2小于Y1,则2,4-D的浓度为低浓度(A) ②. 若Y2大于Y1,则2,4-D的浓度为高浓度(B)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图甲中,a、b、c三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较,b、c浓度的侧芽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快,即具有促进作用,a浓度的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慢,即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可知,a浓度最高。
【小问1详解】
与生长素相比,2,4-D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和效果稳定等优点。
【小问2详解】
顶芽能产生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生长都浓度较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实验时,要去除顶芽,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小问3详解】
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通过a、b、c与空白对照相比,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是b、c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浓度,因此a、b、c三种浓度中,2,4-D溶液浓度最高的是a,即a浓度大于b浓度。在a浓度的2,4-D溶液作用下,葡萄茎段侧芽能生长,只不过生长速度低于空白对照组。
【小问4详解】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浪费。如图所示,b、c浓度在X浓度两侧有4种可能性,即b<c<X;b<X<c;X<c<b:c<X<b。若浓度b>c,某同学在b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说明b、c浓度和X浓度的关系为X<c<b。因此需在c浓度之前(或“小于c浓度或0~c浓度”)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进行实验,才能找出2,4-D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话浓度X。
【小问5详解】
由丙图分析可知,若是低浓度A,稀释80%后2,4-D的促进作用减弱,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减少;若是高浓度B,则稀释80%后2,4-D的促进作用增强,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增加。故若Y2小于Y1,则2,4-D的浓度为低浓度A;若Y2大于Y1,则2,4-D的浓度为高浓度B。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农谚“玉米套大豆,十年九不漏”是对我国目前大力推行的黄金搭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立体农业模式所带来的双赢效果的准确概括。我国用于种植的玉米和大豆种类繁多,各地适宜种植的品种也有所不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由若干生产单元构成,现行试点多采用每个单元两行玉米三行或四行大豆(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这种立体农业模式充分运用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原理,其意义是__________。
(2)研究发现,大豆根部有很多的根瘤,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玉米单作相比,氮肥施用量大大降低,原因是________。
为研究与之有关的某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用适量的无菌培养液培养该微生物并定期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其进行计数,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估算试管中的该微生物总数。
②为监测该微生物的活细胞密度,先用无菌水将培养液稀释100倍后,再取一定量稀释后的培养液用台盼蓝染液对其染色,并用25(中格)×16(小格)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计数室体积为0.1mm3),理论上计数的无色细胞的个数应不少于_______个,才能达到每毫升8×108活细胞的预期密度。
(3)在种植的总株数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的一行玉米套作一行大豆模式相比,前者大豆产量会更高。造成这两种模式下大豆产量不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
(4)我国多个地区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但不同地区的每个生产单元的宽度及种植大豆与玉米的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至少答两个方面)。
【答案】(1) ①. 空间结构(或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②. 有利于群落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2) ①. 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可以通过生物固氮(或固氮作用)增加土壤的含氮量 ②. 抽样检测 ③. 160
(3)光照强度、土壤中的水肥浓度
(4)不同地区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不同;不同地区存在气候差异;不同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玉米和大豆的品种不同
【解析】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立体农业主要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2、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及矿质元素等。
小问1详解】
立体农业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不同生物高低有别,有利于群落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小问2详解】
由于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可以通过生物固氮增加土壤的含氮量,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玉米单作相比,氮肥施用量大大降低。
①对培养液中微生物的进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②为监测该微生物的活细胞密度,先用无菌水将培养液稀释100倍后,再取一定量稀释后的培养液用台盼蓝染液对其染色,并用25(中格)×16(小格)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计数室体积为0.1mm3),活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经台盼蓝染色后,活细胞不会被染成蓝色,所以无色的是活细胞。设无色细胞的个数为a个,则一个计数室内的细胞数为a÷5×25=5a个,稀释前的细胞数为5a×100=500a,因计数室大小为0.1mm3=0.1×10-3ml,故500a÷(0.1×10-3)≥8×108时,才能达到每毫升8×108活细胞的预期密度,经计算可得a=160。
【小问3详解】
玉米属于浅根系农作物类型,大豆属于深根系作物类型,两者根系在土壤层中的扎根分布深度不同,故两者根系能够在不同深度的土壤层中吸收养分,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充分利用水肥条件,大豆和玉米之间有一定的株距,减少了玉米对大豆的遮光,而传统的一行玉米套作一行大豆的模式无上述优势,因此这两种模式下造成大豆产量不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肥浓度和光照强度。
【小问4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育才中学等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