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41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1现代文阅读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节散文阅读考点练透4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1结合语境培养语感__识别标志巧断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3定准区间善用比对__文意概述巧辨析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1现代文阅读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节散文阅读考点练透5鉴赏表达技巧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4抓得分点字字落实__文言翻译要精准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2勤于积累巧于判断__对照教材考实词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2勤于积累巧于判断__对照教材考实词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复习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练透2 勤于积累,巧于判断——对照教材考实词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2022年高考,对于词语的考查,已经完全突破文化常识的范围,扩大到所有文言实词的范畴。在考查形式上,开始文本与课本结合考查,在文本语境和课本语境中,考查对该词语的认识,并加以比较分析。这种考查,既能考查出对该词语的认知程度,又打通了考试与教材的联系。对于与课内文言词语的比较,我们既要加大对课本的回归力度,更要注意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综合把握,特别对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认知,经常做文言实词的归纳总结。
一、掌握五类文言实词理解方法1.一词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2方法”准确理解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词:分“形”辨义“3方法”巧解古今异义
3.活用实词:找出规律,语法判定词类活用:明特点,辨“角色”
4.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3方法” 解答通假字
5.偏义复词(含同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判定偏义复词词义“3法”
二、掌握文言实词5大推断技法1.语境推断法(1)阐释: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2)例析:
2.联想推断法(1)阐释: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大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联系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实词的含义。(2)例析:
3.句式推断法(1)阐释: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2)例析:
4.语法推断法(1)阐释: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法,明确文言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5.通假推断法(1)阐释:当遇到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的特点推知本字。(2)例析:
三、推断文言实词题解答3步骤第一步:联系积累初判断联系平时的文言实词积累,对选项表述作出初步判断,确定正确表述,判定错误表述。第二步:结合语境解疑点对初步判断存在疑问的表述,要回归原文,结合语境进一步分析判断,排除疑点。第三步:依据要求定答案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选项。
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状元支招/第一步:联系积累初判断C项,联系积累可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为“蒙蔽”,对“蔽”在文中的含义的解说需要验证。第二步:结合语境解疑点对C项中存在的疑点,须结合文本语境进行验证。由“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可知,C项“‘为赵蔽’的‘蔽’指屏障”正确。故“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第三步:依据要求定答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该题正确答案为C。
短板 不联系具体语境理解实词含义
针对突破 注重用好语境推义法理解实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在语境中理解实词含义,准确率才会提高。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整体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时,绝不能只是将解释代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而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
分析:①句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分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很多人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解析】B项,“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误。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
2.(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欲北发幽州突骑”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北”字的含义不同。B.“让之曰”与“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字的含义相同。C“诸将鲜能及者”与“芳草鲜美”(《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鲜”字的含义不同。D.“汉躬被甲持戟”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被”字的含义相同。
【解析】D项,前者是“披”“穿着”的意思,后者是“披散”的意思;A项,前者是“向北”的意思,后者是指“败北的士兵”;B项,都是“责备”的意思;C项,前者是“少”的意思,后者是“新鲜”的意思。
3.(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引”字的含义不同。B.“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与“将数百之众”(《过秦论》)两句中的“将”字的含义相同。C“笃于事上”与“而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的含义相同。D.“不起巷第”与“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中的“第”字的含义不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7比较阅读鉴赏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2空间处理上,3抒情方式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5鉴赏技巧要有据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3鉴赏形象要到位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