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 (部编版).docx
    • 解析
      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 (部编版).docx
    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 (部编版)第1页
    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 (部编版)第2页
    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 (部编版)第3页
    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 (部编版)第1页
    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 (部编版)第2页
    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 (部编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8练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文件包含第18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第18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②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①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②意:估计。
    1.下列各项中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 置二小儿沙上(放)
    B.念鬼(考虑,思索) 虎自山上驰来(跑)
    C.斟酌损益(更加) 虎亦寻卒去(离开)
    D.凡三往,乃见(总共) 威亦无所施欤(威风)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至以首抵触(用)
    B.意虎之食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而儿痴(表转折)
    D.浣衣于水者(表比较)
    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B.从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选文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天真的、没有踏入过俗世的人对外界的事物毫无戒心,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或许能够避免一场危险。
    D.选文给我们的深层启迪很多,如:对所有艰难困苦、挫折磨练,都不应该望而生畏,自伤锐气,应当无所畏惧,这样才能成功有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答案】1.C
    2.D
    3.B
    4.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
    【解析】
    1.C. 斟酌损益(好处)。
    故选C。
    2.D. 浣衣于水者(到)。
    故选D。
    3.B. 从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这句话可以看出:把妇人和孩子最对比,突出孩子的无知无畏。
    故选B。
    4.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熟:仔细。以:用。
    【点睛】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泰然自若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竟然还是不知道害怕,老虎于是就离开了。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可是对于不害怕老虎威风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处士好画
    (宋)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所宝以百数
    (2)尤所爱
    (3)安敢轻吾射
    (4)卿言多务,孰若孤
    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今 乃 掉 尾 而 斗
    7.翻译句子。
    (1)处士笑而然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8.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本文后得到的启示。
    【答案】5.(1)动词,珍藏
    (2)特别
    (3)轻视,看轻
    (4)谁,哪个
    6.今/乃掉尾/而斗。
    7.(1)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的是对的。
    (2)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
    (3)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8.①做事应该尊重事实;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所以画错了;②要注意观察生活;牧童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③要谦虚,乐于接受意见。
    【解析】
    5.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
    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1)句意: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宝:动词,珍藏;
    (2)句意:他特别喜爱。尤:特别;
    (3)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轻:轻视,看轻;
    (4)句意: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孰:谁,哪个。
    6.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如今,(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今”是时间,作状语,“乃”表示转折,“而”是连词,表示顺承。故断为:今/乃掉尾/而斗。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然,认为……是对的;
    (2)重点词:上,长到;入,映入;
    (3)重点词: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8.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谈启示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戴嵩画画时没有注意牛斗时尾巴的位置,导致所画之图与事实不一致;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去做事情;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谬矣”可知:牧童了解牛的习性,是牧童发现画作的瑕疵;启示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像牧童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处士笑而然之”处士面对牧童的笑,并没有生气,而是赞同牧童的观点,想到古人之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点睛】
    《杜处士好画》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吴起守诺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9.下列虚词“之”字与例句“起不食待之”中的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B.久之C.因往晓之D.下车引之
    10.下列解释加点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返而食 期:约定B.方与之食 方:正
    C.起之不食以俟者 俟:等待D.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担心
    11.翻译句子
    ①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②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12.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答案】9.B
    10.B
    11.①从前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就留老朋友吃饭。
    ②他像这样守信用,应该他能使军队信服了吧?
    12.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
    【解析】
    9.
    考查虚词“之”的意义与用法。题目中的“起不食待之”中“之”是代词,代他。而B项“久之”是过了很长时间。“之”是补足音节。其它ACD三项都是代词。故选B。
    1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方与之食”的意思是: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不是“正”。故选B。
    11.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昔(从前)、故人(老朋友)、食(吃饭)”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为(做,这里是坚守)、若(像)、宜(应该)、服(使……信服)”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2.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本文主要讲述了吴起诚实守信,不等到朋友不进食的故事,展现其诚实守信的品格。所以本题围绕着“做人诚实守信”来谈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约定回来就(一起)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①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②学。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③勒④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藉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季父: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最小的叔叔称“季父”。②竟:完成。③部:部署。④勒:约束。
    1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剑,一人敌,不足学(够,足够)B.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略微,大概)
    C.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D.濯清涟而不妖(水波)
    14.下列虚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项梁怒之
    A.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15.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划两处)。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16.翻译句子。
    (1)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17.楚汉战争中,原本拥有极大优势的项羽却失败,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项羽本身具有的优势在哪,他失败的自身原因有哪些?
    【答案】13.A
    14.A
    15.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16.(1)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对抗万人!
    (2)“不要胡乱说话!这是要灭族的!”项梁因为这件事认为项籍很不一般。
    17.项羽的优势:远大的理想;力有扛鼎,才气过人;失败的自身原因:浅尝辄止,缺乏恒心。
    【解析】
    13.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辨析。
    A.错误,句意: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足”的意思是“值得”;
    故选A。
    14.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中的“之”为代词,代指项籍;
    A.代词,代指陈尧咨射箭;
    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C.结构助词,的;
    D.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A。
    15.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三原则:①字句意思要讲通;②内容要符合情理;③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这句话的意思是“项氏几代都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氏世世为楚将”句意完整,不能分开;“封于项”是因,“故姓项氏”是果,先因后果,之间要断开,故而断句为: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1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第一个“足”,能够;敌,对抗;第二个“足”,值得。
    ②毋,不要;妄言,胡乱说话;族,灭族;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17.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短文,根据第①段语句“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可知,项羽本身具有的优势有:祖上是楚将,季父项梁亦有成就;
    根据第②段语句“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可知,项羽本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根据第②段语句“彼可取而代也”可知,项羽胸怀大志,有抱负有理想。
    根据第第②段语句“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知,他年少学习时,学书、学剑都不成,轻视学习,学兵法也没有坚持到底,可见他学习浅尝辄止,性情粗疏,学不专一。这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
    【点睛】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当初起兵反秦时,年纪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放弃,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对抗万人!”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领)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梁与项籍一起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乱说话!这是要灭族的!”项梁因为这件事认为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多,(以他的)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也全都畏惧项籍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朗每以识度①推华歆。歆蜡日②尝集子侄燕饮③,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④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⑤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摘录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识度:见识和度量。②蜡(zhà)日:古代年终合祭众神之日。③燕饮:燕,通“宴”,设宴聚饮。④形骸:指人的形体躯壳。⑤辄:立刻。
    18.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⑴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 尝:
    ⑵去之所以更远 去:
    ⑶王欲舍所携人 舍:
    ⑷遂携拯如初 初:
    19.理解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
    ⑴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 之:
    ⑵歆辄难之 之:
    20.句子翻译。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2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朗很推崇华歆的学识和人品,经常效仿华歆的一些行为。
    B.张华认为王朗尽管努力效仿华歆,但是仍与华歆差距很大。
    C.华歆虽然担心帮助求助者会招来强盗,但还是主动出手相助。
    D.王朗和华歆对待避难途中所遇的求助者时,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答案】18.⑴曾经 ⑵离、距离 ⑶舍弃(丢下) ⑷初始(先前)
    19.⑴之:的;⑵之:求助者。
    20.王朗说:“幸好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21.C
    【解析】
    18.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蜡祭时,华歆曾经把子侄召集到一起宴饮。尝:曾经。
    (2)句意:因此反而离华歆越来越远。去:离,距离。
    (3)句意: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舍:舍弃。
    (4)句意: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初:初始,先前。
    19.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功夫。之:结构助词,的。
    (2)句意:华歆(对救助求助者)感到很为难。之:代词,代指“求助者”。
    20.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朗曰:王朗说;幸:恰好,幸好;宽:宽敞;何为:为何,为什么。
    21.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C.阅读文章,由“歆辄难之”和“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可知,华歆并没有主动出手帮助求助者,所以本项理解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参考译文:
    在识见和气度方面,王朗总是推崇华歆。蜡祭时,华歆曾经把子侄召集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着这么做。有人跟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功夫,因此反而离华歆越来越远。”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22.(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①日与水居也 ( ) ②夫没者岂苟然哉 ( )
    ③则十五而得其道( ) ④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 )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故北方之勇者”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陋室铭》) B.但微颔之 (《卖油翁》)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D.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故 北 方 之 勇 者 问 于 没 人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2)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5.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案】22.(1)①每天 ②难道 ③发现、掌握 ④所以
    (2)D
    23.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
    24.(1)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着的。
    (2)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25.告诉人们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或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意对即可)
    【解析】
    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每天跟水打交道。日:每天;
    ②句意: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做到这样的吗。岂:难道;
    ③句意:十五岁就能掌握水性了。得:发现,掌握;
    ④句意: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故:所以。
    (2)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题干中的“之”是结构助词,意思是“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
    B.助词,无实义,补足音节;
    C.这样;
    D.结构助词,的;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停顿应为: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
    2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以下词语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以(根据)”,“言(话)”,“之(到)”,“未(没有)”,“溺(淹没)”;
    (2)“无他(没有别的奥妙)”,“但(只)”,“尔(罢了)”。
    2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必须在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作答。这篇文章讲南方人会游水,是因为天天和水打交道,因而南方多会游泳的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即“实践出真知”。
    【点睛】
    参考译文:南方能潜水的人很多,每天跟水打交道。七岁能趟着水走,十岁能在水面浮游,十五岁就能潜水了。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做到这样的吗?必定是懂得水性的。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岁就能掌握水性了。生来就不识水性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见船也害怕。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打听他们能够潜水的道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着的。所以凡是想不通过下水刻苦实践而只掌握潜水理论的人,他的结果和北方潜水的人是一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裴令公度性好养犬,凡所宿设燕①会处,悉领之,所食物余者,便和碗与犬食。时子婿李甲见之,数谏②。裴令曰:“人与犬类,何恶之甚?”犬正食,见李谏,乃弃食以目视李而去。裴令曰:“此犬人性,必仇于子,窃虑之。”李以为戏言。将欲午寝,其犬乃蹲而向李。李见之,乃疑犬仇之。犬见未寝,又出其户。李见犬去后,乃以巾栉③安枕,多排衣服,以被覆之,其状如人寝。李乃藏于异处视之。逡巡④,犬入其户,将谓李已寐,乃跳上寝床,当喉而啮。啮讫⑤知谬,犬乃下床愤跳,号吠而死。
    【注】①燕:通“宴”。②谏:劝说。③巾栉:毛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④逡巡:顷刻,不久。⑤讫:完结,终了。
    2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①便和碗与犬食_____________
    ②乃疑犬仇之_____________
    ③将谓李已寐_____________
    ④当喉而啮 ______________
    27.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乃疑犬仇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B.久之,目似瞑(《狼》)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D.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28.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时 子 婿 李 甲 见 之
    2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与犬类,何恶之甚?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30.裴令说“此犬人性”,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这只狗通人性。
    【答案】26. 吃 仇恨或以……为仇 睡觉 咬
    27.D
    28.时/ 子 婿 李 甲 /见 之
    29.(1)人和狗相类似,你为什么对它特别厌恶呢?(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浅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0.①李甲反对裴令与它一只碗吃饭,它丢下食物,仇视着李甲离开。②它想趁李甲午睡报复李甲,看到他没有睡觉,就离开了。③它认为李甲已经睡觉了就跳上床咬他。④它发现上当后,嚎叫着气急而死。
    【解析】
    26.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食”,动词,吃;“仇”,动词,仇恨;“寐”,动词,睡觉;“啮”,动词,咬。注意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
    27.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代词,他。
    A.之:结构助词,的;
    B.之:助词,无实义,补充音节;
    C.之: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间,和缓音节;
    D.之:代词,他。
    故选D。
    28.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他的女婿李甲看到这种情况。“时”是前置状语,需要停顿;“子婿李甲”是主语,“见之”是谓语部分,中间需要停顿。故正确停顿为:时/子婿李甲/见之。
    29.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翻译需注意:
    (1)类:类似;何:为什么;恶:厌恶;
    (2)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险:古今异义,轻薄;治:修养。
    3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犬正食,见李谏,乃弃食以目视李而去”可知狗看到李甲反对裴令与它一只碗吃饭,它便丢下食物,仇视着李甲离开;根据“将欲午寝,其犬乃蹲而向李”“犬见未寝,又出其户”可知,狗想趁李甲午睡报复李甲,看到他没有睡觉,就离开了;根据“犬入其户,将谓李已寐,乃跳上寝床,当喉而啮”可知,狗认为李甲已经睡觉了就跳上床咬他;根据“啮讫知谬,犬乃下床愤跳,号吠而死”可知,狗发现上当后,嚎叫着气急而死。综上就是狗通人性的表现,据此用自己的话作答即可。
    【点睛】
    译文:裴度令公特别喜爱养狗。凡是他所留宿或设置宴会的场所,全都带着他的狗,他所吃剩下的食物,就和着自己的碗一起拿给他的狗吃。当时,他的女婿李甲看到这种情况,几次劝说(不要这样)。裴度回答:“人和狗相类似,你为何对它特别厌恶呢?”这条狗正在吃裴度碗里的饭,看到李甲来劝说裴度,就丢下食物,用眼睛瞪着李甲(愤怒地)离去。裴度说:“这条狗通人性,肯定对你产生了仇恨,我私下很担忧这个事情啊。”李甲以为裴度在开玩笑。李甲正准备睡个午觉,发现那条狗正蹲着并且面向着李甲。李甲发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怀疑这条狗要来找自己报仇。那条狗看到李甲没有睡觉,就又离开了李甲的房间。李甲看到狗离去之后,就假装用头巾帽子放在枕头上,用很多衣服排列堆在床上,并且用大被子盖起来,形状就像是一个人睡在床上。而李甲本人则躲在其他地方偷偷监视这边的情况。不久,那条狗跑进房间里来了,以为李甲已经睡觉了,就跳上床,对准床上人的喉咙撕咬下去。等咬下去才知道不对,那条狗跳下床愤怒地跳跃,嚎叫着死了。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3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或虚词的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吾穿井得一人/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及其家穿井/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D.有闻而传之者/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①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③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33.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先表澭水(表,作标记。)B.遽契其舟(契,刻。)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困惑。)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任,任意。)
    3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5.有人说,【甲】文与【乙】①文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31.A
    32.(1)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2)像这样寻找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33.D
    34.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5.同意。甲文先讲述“丁氏凿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的故事,然后得出“为获得真知灼见,不应该道听途说”的观点。乙①文先讲述“荆人按记号渡河”的故事,然后得出“不与时俱进造成失败”的结论。两者均属于“先叙后议”。
    【解析】
    3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词性辨析。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狼;
    B.动词,得到/动词,得到;
    C.代词,他的/代词,它们的;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A。
    3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道,谈论;之,代词,代指这件事;闻,使……听道。
    (2)第一个“闻”,名词,消息;第二个“闻”,听到,引申为知道。
    33.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D.句意: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任:对待。
    故选D。
    34.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也”“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此……也”是判断句,其前面应断开。故断句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5.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同意。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由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先讲述“丁氏凿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的故事,由“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然后得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不能道听途说的道理。
    由乙①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可知,先讲述“荆人按记号渡河”的故事,由“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可知,然后得出“不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思想和做法,最终就会招致失败”的道理。
    故两者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人的有一千多人。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于是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动了,但剑没有动,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36.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
    B.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及,不如)
    C.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D.相委而去(舍弃)
    37.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助词,的)
    B.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C.未若柳絮因风起(否定副词,不、没有)
    D.则是无信(副词,就)
    3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白雪/纷纷/何所似
    C.君与家君/期日/中D.元方/入门/不顾
    3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雪日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书香气,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B.【甲】文中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C.【乙】文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乙】文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陈元方的聪慧,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
    40.把以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答案】36.A
    37.A
    38.C
    39.D
    40.(1)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解析】
    【分析】
    36.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错误,句意: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儿女:古今异义词,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故选A。
    37.
    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A.错误,王凝之是一个完整的人名。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
    故选A。
    38.
    考查朗读节奏的理解。
    C.错误,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君”与“家君”是并列结构,一起做主语,之后应断开,“日中”意思是正午时分,不能分开,正确停顿为:君与家君/期日中;
    故选C。
    39.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有误,乙文由“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知,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主人公陈元方的聪慧,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D。
    40.
    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何所似,像什么。其中,“何所似”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所似何”。
    ②句中重点词:时,当时;戏,玩耍;门外,在门外。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与家人在一起聚会,他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4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非宁静无以致远:走到远方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丧失
    C.非学无以广才:增加、增长
    D.此即日习于傲矣:习惯
    4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B.险躁则不能治性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C.夫君子之行 尔与诸弟戒之
    D.为人谋而不忠乎 家无井而出溉汲
    43.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
    B.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
    C.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
    D.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
    44.用现代汉语翻译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4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平心静气”,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答案】41.A
    42.B
    43.C
    44.(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京城子弟变坏,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奢”、“傲”这两个字。
    45.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中所说的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到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解析】
    41.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是: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远:达到远大目标,选项解释有误;
    B.句意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去:消逝,逝去,选项解释正确;
    C.句意是: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选项解释正确;
    D.句意是:这样就一天天地习惯傲慢了。习:习惯,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42.
    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
    A.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依靠、凭借;
    B.都表承接,译为“就”;
    C.结构助词,的/代词,这,那;
    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因果,就;
    故选B。
    43.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该题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看见乡下的人就讥笑人家粗俗鄙陋,见到雇的工人就随意支使人,这样就一天天地习惯傲慢了。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子的“见”是译为看见,作谓语前应该有停顿,“此”译为这样,作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见乡人”“见雇工”这两种行为“此”前用作停顿,因此正确断句应为: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
    故选C。
    4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要通读全句,把握意思,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翻译句子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
    (1)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2)京师:首都,京城;由于:因为。
    45.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题时要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出答案。由“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可见,[乙]文是从日常小事谈起,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侈,只要是衣服到处都是,出则车马随从跟随,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因此要注意这些小事。可见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注意节俭,培养“俭”的习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世家的子弟最容易犯“奢”字、“傲”字。不一定是华美的衣食才称为“奢”的,只要是皮袍呢褂到处都是,乘车骑马跟着随从仆人习以为常,这样就一天天地接近奢侈了。看见乡下的人就讥笑人家粗俗鄙陋,见到雇的工人就随意支使人这样就一天天地习惯傲慢了。京城子弟变坏,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奢”“傲”这两字的。初五晚上,又接到弟弟的信,我本来就怕弟弟焦躁。我前年之所以那么颓废松弛,也是因为焦躁。一旦焦躁,心情就不好,做事就不能办妥帖。弟弟应该要保持平心静气。你与各位弟弟要引以为戒,注意注意!

    相关试卷

    第12练 教育类文言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12练 教育类文言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文件包含第12练教育类文言文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第12练教育类文言文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7练 史铁生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7练 史铁生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文件包含第7练史铁生主题阅读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第7练史铁生主题阅读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5练 语言得体及文言文中的敬辞谦辞-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5练 语言得体及文言文中的敬辞谦辞-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文件包含第5练语言得体及文言文中的敬辞谦辞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第5练语言得体及文言文中的敬辞谦辞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