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讲义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83843/0-17025985495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讲义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83843/0-170259854962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讲义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83843/0-170259854963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 专题复习讲义
-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1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梳理)-讲义 试卷 3 次下载
-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3 地球上的水(知识梳理)-讲义 试卷 3 次下载
-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4 地貌(知识梳理)-讲义 试卷 3 次下载
-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5 植被与土壤(知识梳理)-讲义 试卷 3 次下载
-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6 自然灾害(知识梳理)-讲义 试卷 3 次下载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讲义
展开这是一份【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讲义,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一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考点1 大气的组成
考点2 大气的垂直分层
知识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考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2 热力环流
考点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体系构建】
知识点一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体系构建】
考点1.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组成
干结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大气的三种成分及其主要作用
3.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影响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1)表现:在过去 80万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相对平稳。然而,从1740年到2011年,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超过40%。
(2)产生影响:二氧化碳增多,使气温升高。
(3)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会释放二氧化碳;毁林导致森林面积缩小,会减少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考点2.大气的垂直分层
1. 划分依据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 垂直分层
知识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体系构建】
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1)太阳短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
(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近地面大气吸收。所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地面为大地保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散射(有选择性)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使得大气增温,并产生了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为大气逆辐射,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地面昼夜温差大小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重点讲解】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相对而言,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考点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成因
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1)大气运动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
(2)温度不同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温度高处,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温度低处,大气收缩下沉。
(3)气压值不同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水高度上才可进行高、低气压的比较(垂直方向上总是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且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大气由水平方向上的高压流向低压。
下图中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为D>C>A>B
(4)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向高空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向地面的地方是低压区(凸高为高,凸低为低)。若地面受热均匀则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若地面受热不均匀,则等压面表现为上凸或下凹。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影响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考点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过程:地表受热不均 →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 形成水平气压梯度 → 水平气压梯度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 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 形成水平的大气运动,称为“风”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重点讲解】在等压线图中确定某点风向与判断风力大小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上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左右手定则”判断风向:
①北半球用右手,掌心朝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面或等压线),大拇指指向即为风向。如右图A、B两点风向的判断(单位:hPa)。
②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风向。
判读风力: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风力:A>B>C>D。
a.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b.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反之,比例尺越小,则风力就越小。
c.相同图幅、相同比例尺的地图相比,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数值差越小,风力就越小。
d.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课标要求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感知
理解
运用
1.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
√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
√
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热力环流原理
√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
组成
作用
干洁空气
氮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气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温室效应的重要气体
臭氧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运动形式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
对流运动显著
厚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平均厚度2千米,多天气现象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平流运动为主
下层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见,适合航空飞行。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
又称电离层,完成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流星体大多在此燃尽,极光也出现在该层,无明显上界。
作用形式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削弱的辐射
自然现象(示例)
吸收
有选择性
臭氧、氧原子
紫外线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二氧化碳
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性
大气中的尘埃、水滴和云层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①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②冰岛火山喷发时,白天宛如黑夜
散射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①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②旭日和夕阳、朝霞和晚霞呈红色
无选择性
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①阴天天空呈灰白色;
②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明亮;
③树荫下、房间中无阳光处仍然明亮
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形成
滨海地区白天陆地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陆地上近地面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晚上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陆地上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形成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地和盆地,使山谷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形成
市区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市区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
一般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区
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是风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使风向右偏,南半球使风向左偏
随纬度增大而增大,赤道为零
不影响风速的大小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
减小风速,与其他两个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斜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11 环境与发展(知识梳理)-讲义,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9 产业(知识梳理)-讲义,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8 乡村和城镇(知识梳理)-讲义,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