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六自然灾害及其防御
展开(2023·江西萍乡模拟)1986年第16号台风“韦恩”侵袭我国台湾、海南等地区,其运动轨迹形成多个封闭的圈,存活时间长达20天(8月16日至9月6日),打破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存活长度的记录。在更早的1972年,台风“丽塔”于7月上旬在西北太平洋发育,路径的复杂程度逊于台风“韦恩”。下图示意两次台风的路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台风“韦恩”的海上路径比起“丽塔”更加难以预测,与之相关性较弱的是( D )
A.副热带高压位置西移 B.北方冷锋南下干扰
C.其它热带气旋的干扰 D.多岛屿山地的阻挡
2.与台风“韦恩”相比,“丽塔”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主要是因为( D )
A.海水温度更高,台风强度更大
B.登陆时间更长,灾害持续更久
C.摩擦力更小,风力更加强劲
D.影响地区的防灾设施落后
3.图中台风路径的预测、台风灾害的监测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D )
A.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B.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C.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D.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韦恩”发生时间在8月16日至9月6日之间,此时副热带高压位置西移,推动台风向西移动,相关性较强,A错误;夏季我国多形成冷锋,冷锋势力强劲时南下至南海,干扰台风路径,相关性强,B错误;此时太平洋海域台风形成数量多,不同热带气旋之间干扰,会影响台风路径,C错误;由题图观察可得,台风“韦恩”在经过岛屿山地时方向没有大幅度改变,故岛屿山地的阻挡与台风路径变化莫测相关性较小,D正确。第2题,台风“韦恩”形成于8月,而“丽塔”形成于7月,北半球海洋在8月时达到最高温,故“丽塔”形成时海面温度更低,A错误;台风“韦恩”一直在南海周边地区游荡,且打破了太平洋台风存活时间记录,持续时间更长,B错误;“丽塔”和“韦恩”形成时摩擦力差异较小,C错误;由题图可知,“丽塔”主要影响1972年时的北方地区,由于北方地区台风灾害发生频数少,防灾意识较弱,相关防灾设施落后,会放大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D正确。第3题,台风路径的预测,需要搜集信息并进行处理分析,属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台风灾害的监测是遥感系统(RS)的功能,D正确。
(2023·江西赣州模拟)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根据图表回答4~5题。
4.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B )
A.风力 B.降水
C.河流 D.气温
5.造成武汉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 )
A.夏季受副高控制 B.秋季晴朗少雨
C.春季气温快速回升 D.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 第4题,干旱等效频度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读图可知开封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多,开封地处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变率大于南方;而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比开封丰富,B正确。第5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武汉的降水相对变率在7~8月份最大,说明武汉夏季旱灾严重,武汉夏季7~8月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所以旱灾严重,A正确。
(2023·河北唐山模拟)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人们最早发现阿尔卑斯山脉的焚风效应最为显著,同一时间意大利米兰大雨如注,而瑞士卢塞恩却呈现出“山前山后两重天”的景象。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山位置。据此完成6~7题。
6.推测阿尔卑斯山山麓焚风效应较强的坡向及影响因素( D )
A.南坡 海陆位置 B.北坡 海陆位置
C.南坡 大气环流 D.北坡 大气环流
7.阿尔卑斯山山麓焚风效应夜晚强于白天的主要原因( D )
A.白天,背风坡坡面增温慢,气流沿山坡上升抑制焚风
B.夜间,背风坡坡面降温慢,气流沿山坡上升,加强焚风
C.白天,背风坡坡面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抑制焚风
D.夜间,背风坡坡面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加强焚风
【解析】 第6题,阿尔卑斯山位于中纬度地区,影响阿尔卑斯山的是盛行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坡地处迎风坡,北坡地处背风坡,北坡是大气环流影响下的背风坡形成的焚风效应,D正确。第7题,夜间,山坡相比山谷,坡面降温速度快,气温低,吹山风,风从山坡吹向山谷,气流沿山坡下沉加强焚风,D正确、B错误。白天山地坡地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A、C错误。D正确。
(2023·广东一模)2023年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其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13时24分(北京时间18时24分),再次发生里氏7.8级地震,此后,该区域附近又发生数十次余震。据当地媒体报道,地震影响区域内6日出现降雨雪等恶劣天气,可能影响救援工作进行,截至2023年2月10日,强震已致土耳其、叙利亚超2万人死亡。当地时间2023年2月15日晚上7点38分,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附近发生了里氏6.3级强震,本次地震的震中在库克海峡,震源深度48公里,属于强烈地震。此次地震没有引发海啸威胁。目前没有报告显示造成人员伤亡。据此完成8~9题。
8.土耳其和新西兰地震的形成表现为( B )
A.土耳其地震是板块张裂
B.新西兰地震是板块消亡边界
C.均与亚欧板块运动有关
D.均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9.与新西兰地震相比,土耳其地震死亡人数较多,最重要的自然原因有( D )
A.震级高,震源深 B.两大板块运动速度快
C.同一断裂上两次强震 D.发生时间与次生灾害
【解析】 第8题,土耳其在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为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A错;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地震的地区,B对;土耳其地震的形成与亚欧板块运动有关,C错;新西兰地震的形成是大洋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D错。第9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耳其当地时间凌晨4时17分发生地震,多数人还在睡梦中,发生地震后逃生时间比较短,很多人来不及逃脱就被倒塌的房屋掩盖;且地震影响区域内6日出现降雨雪等恶劣天气,可能影响救援工作进行,增加了伤亡的几率,与新西兰地震相比,土耳其地震死亡人数较多,最重要的自然原因有发生时间与次生灾害,D对;与新西兰地震相比,土耳其地震震级高,震源较浅,A错;新西兰地震属于强烈地震,土耳其地震是双强震加多次余震,都可能使死亡人数增多,但与发生时间与次生灾害比不是最重要的自然原因,C错;板块运动速度是较慢的,B错。
(2023·江苏南通二模)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藏东南帕隆藏布江流域是我国冰川泥石流的多发地区,近些年来,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增加。下图示意帕隆藏布江流域某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河道的影响。据此完成10~11题。
10.影响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D )
A.人类活动 B.地壳运动
C.植被变化 D.气候变化
11.与河口三角洲相比,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的沉积物( C )
A.粒径较小 B.分选性好
C.棱角分明 D.多粉砂质
【解析】 第10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受气候变化影响,近些年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冰碛物出露,松散物质增多,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地表径流量增加,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易发生冰川泥石流,D正确。第11题,风和流水作用由于能量减小,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好,而冰川作用的沉积物分选性差,因此冰碛物多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分选性和磨圆性较差,与入海口三角洲相比,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多粒径较大的砾石,粉砂质沉积物较少,棱角分明、大小混杂,磨圆度和分选性差,C正确。
(2023·河北高三校联考)金沙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沿岸发育了一系列古滑坡,目前整体较稳定的巧家县古滑坡是该流域迄今发现的最大古滑坡。该滑坡体顺坡发育了多条深而长的泥石流沟,沟坡沿岸发育大量次生滑坡及崩塌,滑坡体前缘被保存完好。下图示意该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岩层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B )
A.②③④ B.④②③
C.③②④ D.③④②
13.与上部基岩山地相比,古滑坡体内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C )
A.地形较为陡峻 B.降水变率大
C.堆积物较松散 D.植被覆盖率低
14.目前巧家县古滑坡整体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D )
A.河流剧烈侵蚀滑坡体前缘
B.地质构造运动相对较平稳
C.区域性暴雨频次显著减少
D.滑坡体受侵蚀已基本解体
【解析】 第12题,根据断层线附近运动方向可知,岩层④相对上升,岩层②相对下降,故未发生断层前岩层④位于水平岩层②的下部,故岩层④形成早于岩层②;岩层③为碎石土尚未形成沉积岩,形成最晚,故图中岩层发育的先后顺序是④②③,B正确。第13题,上部基岩山地,岩体形成整体,地表碎屑物较少,而古滑坡体地表存在大量碎石土,堆积物较松散,泥石流物质来源较多,C正确。第14题,河流剧烈侵蚀滑坡体前缘会造成滑坡体不稳定,且材料已说明“滑坡体前缘被保存完好”,A错误;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运动并不平稳,B错误;区域性暴雨频次应该不会显著减少,题干中材料也未说明,C错误;该滑坡体为古滑坡,故受长期侵蚀已基本解体,D正确。
(2023·山东临沂模拟)滑坡的发生受地形、水文、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山地是新疆地区的降水中心,水动力条件充足,高山区的滑坡多发生在5—6月份。下图示意新疆某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15~16题。
15.新疆5—6月份的滑坡多发生在( D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6.导致新疆5—6月份滑坡水动力主要来自于( B )
A.雨水 B.积雪融水
C.冰雪融水 D.冰川融水
【解析】 第15题,根据材料可知,新疆5—6月份滑坡多发生在高山区,丁处海拔高、坡度陡,且为高山垫状和稀疏植被区,新疆冬半年以固态降水为主,高海拔地区固态降水的时间更长,积雪量更大,5—6月份高山区大量的积雪融化,水动力充足,引发滑坡,D正确。第16题,新疆冬半年以固态降水为主,高海拔地区固态降水的时间更长,积雪量更大,5—6月份高山区大量的积雪融化,水动力充足,所以,导致新疆5—6月份的滑坡的水动力主要来自积雪融水,B正确;新疆永久性积雪和冰川带因海拔更高,大量融化的时间在7、8月份,新疆5—6月的山地雨水也较少,A、C、D错误。
二、综合题(共2大题)
17.(2023·山东烟台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气候原因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条件的变化,其发生、分布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形成山地特有的自然灾害垂直带谱。近东西走向的天山是新疆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其南北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由气候引发的主要灾害类型有12种,分别集中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图示意天山山地自然灾害垂直带谱。
1.暴雨性水毁;2.塌方;3.暴雨型泥石流;4.融雪水型水毁;5.涎流冰;6.冰川泥石流;7.冰湖溃决;8.热融沉陷;9.中山冬季雪崩;10.中山冬季风吹雪;11.高山风吹雪;12.高山夏季雪崩
材料二 冰川泥石流是发育在现代冰川和积雪边缘地带,在持续高温的作用下,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洪水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下表为纵贯天山的独库公路三岔河处冰川泥石流暴发情况。
(1)推测能够建立自然灾害垂直带谱模式的地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2)指出天山山地自然灾害垂直带谱应划分的带谱数量,并说出引发各带灾害的主要因素。
(3)总结独库公路三岔河处冰川泥石流暴发的主要特点。
【解析】 第(1)题,本小题可从山地自然灾害垂直带谱的含义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由气候原因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条件的变化,其发生、分布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可知,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自然灾害垂直带谱的前提条件是山体高度大,如天山山体海拔较高(7 435.3米)。由材料“其南北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由气候引发的主要灾害类型有12种,分别集中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可知,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自然灾害垂直带谱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山体两侧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如天山南北坡气候差异很大,可以充分反映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自然灾害垂直带谱的不同。第(2)题,观察图像中显示的天山南北坡的12种灾害分为三个高度段,依次可分为基带(海拔较低处的低山带)、中带(半山腰处的中山带)、上带(海拔较高处的高山带),1暴雨性水毁、2塌方、3暴雨型泥石流位于中低山为基带,这三种灾害都与突发性的降雨有关;中带主要有4融雪水型水毁、5涎流冰、6冰川泥石流、7冰湖溃决、8热融沉陷、9中山冬季雪崩、10中山冬季风吹雪,七种灾害都同温度的变化相关,并且材料二中关于冰川泥石流的原因分析中特别说明了“夏季持续高温”;上带两种灾害11高山风吹雪、12高山夏季雪崩是积雪运动导致的。第(3)题,通过表格观察可知,泥石流暴发的日期集中在6、7月(夏季);每天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时至24时,即多发生在每日19时以后;分析路面堆积量和堆积量全年占比可知,泥石流暴发形成的堆积物堆积量大;引发的原因主要是高温。
【答案】 (1)山体高度大;山体两侧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2)可分为3个带谱。基带(低山带):由突发性的降雨引起的;中带(中山带):同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上带(高山带):由积雪运动造成的。
(3)多出现于6~7月;多发生在每日19时以后;泥石流路面堆积量大;引发的主要原因是气温高。
18.(2023·湖北荆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陕北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季风边缘地区,年平均降水量300~600毫米,且多暴雨。农作物一年一熟,4~9月是农作物的生长期。该地区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心及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旱灾是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下图示意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发生的空间差异,下表示意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旱灾的季节分布。
(1)描述陕北地区旱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
(2)分析陕北地区夏季易发生旱灾的原因。
(3)为减少陕北地区旱灾发生的次数,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 第(1)题,直接获取图表信息即可得出答案,注意空间事物分布可从分布均衡性、分布差异或趋势角度描述。可以从材料中得出,旱灾时空分布不均;总体来说东北地区多,西南地区少;结合表格可知,夏季发生次数最多,冬季发生次数最少。第(2)题,可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角度分析,供应包括降水、地表储存水,以及夏季蒸发损失的水分;需求可从夏季正是农作物生长期而需水量大等方面分析。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季风边缘地区,降水量少,且年际变化大;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散失多;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涵养水源能力弱;4~9月是农作物的生长期,农业需水量大。第(3)题,可从农业结构、农作物结构调整、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节水措施(喷灌、滴灌)、生态恢复等角度分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培育耐旱作物,改良农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发挥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 (1)时空分布不均;东北多,西南少;夏季发生次数最多,冬季发生次数最少。
(2)陕北地区降水少,且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量变化大;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散失多;黄土高原地带土质疏松,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弱;农作物生长旺盛,农业需水量大。
(3)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改良农作物品种(培育耐旱作物);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加强生态植被的恢复与保护;兴修水利设施。城市
4~5月
7~8月
全年
开封
0.47
0.35
0.20
武汉
0.27
0.56
0.19
泥石流暴发时间
路面堆
积量/m3
堆积量占
全年百分
比/%
引发
原因
日期(年·
月·日)
时间
1984.6.1
19时~
21时
3 500
32.71
暴雨
20时~
23时
2 000
18.70
气温高
8时~
次日4时
3 200
29.90
气温高
20时~
次日2时
1 000
9.35
气温高
1985.7.1
20时~
24时
2 000
26.75
气温高
1985.7.2
19时~
24时
4 000
53.30
气温高
季节
春
夏
秋
冬
旱灾/次
29
57
29
5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十一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十一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八产业区位因素: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八产业区位因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十二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十二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