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 教案,共3页。
16 *最苦【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4.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1.引导学生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2.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课时一、导入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资料助读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中外纪闻》。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三、初步感知1.生字注音。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2.生词注解。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3.初步感知。(1)“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2)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5)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四、合作探究 (一)探究文本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得罪了人没有赔礼”,对于他人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分析,点明了二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4.参考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6.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7.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二)写作特色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负责任”(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2.凝重的语言风格。首先,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其次,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3.巧妙地运用排比。本文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自然流畅。本文中作者对于排比的运用,不仅多,而且用得巧妙灵活:不强求句式的表面整齐,而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三)走进主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遵守纪律、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等等)。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应该勇于尽责,就让我们在尽责任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 六、板书设计 eq \a\vs4\al(\x(最苦与最乐)\b\lc\{\rc\}(\a\vs4\al\co1(\a\vs4\al(\a\vs4\al\co1(人生最苦的事, (1~3)))\b\lc\{\rc\}(\a\vs4\al\co1(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a\vs4\al(背负未,来的责任),\a\vs4\al(人生最乐的事, (4~5))\b\lc\{\rc\}(\a\vs4\al\co1(处处尽责任,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时时快乐))责任尽完了,\a\vs4\al(人应勇于负责,(6))\b\lc\{\rc\}(\a\vs4\al\co1(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不应逃避责任))\a\vs4\al(负责任是最大的痛苦) \a\vs4\al(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
16 *最苦【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4.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1.引导学生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2.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课时一、导入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资料助读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中外纪闻》。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三、初步感知1.生字注音。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2.生词注解。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3.初步感知。(1)“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2)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5)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四、合作探究 (一)探究文本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得罪了人没有赔礼”,对于他人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分析,点明了二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4.参考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6.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7.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二)写作特色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负责任”(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2.凝重的语言风格。首先,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其次,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3.巧妙地运用排比。本文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自然流畅。本文中作者对于排比的运用,不仅多,而且用得巧妙灵活:不强求句式的表面整齐,而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三)走进主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遵守纪律、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等等)。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应该勇于尽责,就让我们在尽责任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 六、板书设计 eq \a\vs4\al(\x(最苦与最乐)\b\lc\{\rc\}(\a\vs4\al\co1(\a\vs4\al(\a\vs4\al\co1(人生最苦的事, (1~3)))\b\lc\{\rc\}(\a\vs4\al\co1(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a\vs4\al(背负未,来的责任),\a\vs4\al(人生最乐的事, (4~5))\b\lc\{\rc\}(\a\vs4\al\co1(处处尽责任,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时时快乐))责任尽完了,\a\vs4\al(人应勇于负责,(6))\b\lc\{\rc\}(\a\vs4\al\co1(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不应逃避责任))\a\vs4\al(负责任是最大的痛苦) \a\vs4\al(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