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034483/0-170106011919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少年闰土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034483/0-17010601192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少年闰土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034483/0-170106011931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案
展开课 题
少年闰土
1.内容分析
本文是鲁迅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第一课时:
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初步感知鲁迅的语言特点,读通全文。(重点)
感知小说内容,梳理人物关系及变化。(重难点)
梳理小说情节,感知闰土所讲的“新鲜事”。(重点)
3.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认识鲁迅,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了解鲁迅名字
(1)出示视频,认识鲁迅
资料1:鲁迅相关视频(杭州警察厅抓周树人,鲁迅反问抓周树人跟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躲过追捕)
提问:同学们,视频中的这个人是谁呢?鲁迅是谁?周树人又是谁?
点拨:这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所以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也就是写文章时候用的名字。周树人是鲁迅的原名。
(2)了解笔名,探究来由
过渡:同学们,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用到我们现在的学习中,老师想说:读其书,识其文,不知其人可乎?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文学作品,要先了解作者本人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不去了解作者的话,就读不懂他的文章作品,也就难免出现前面视频中的笑话。那我们今天就要先来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其人。
引导:在中国文学史上,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当首推鲁迅先生。根据学者的不完全统计,鲁迅先生一生用过的笔名约有一百四十多个,而“鲁迅”这个笔名是他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上课前,同学们也查找了资料,关于“鲁迅”这个笔名由来的说法有很多,谁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说法?
预设1:我找到的说法是——鲁迅的母亲叫鲁瑞,鲁迅的小名儿叫迅哥儿,取了母亲的姓氏,加上自己的小名,就有了这个“鲁迅”这个笔名。
预设2:我找到的说法是——鲁迅觉得自己比较愚鲁、笨拙,做事情便更需要勤奋补拙、迅速飞奔,有笨鸟先飞的意思。所以他起了“鲁迅”这个笔名来警示自己,愚鲁便要迅行。
齐读:鲁迅。
搜集资料,了解鲁迅著作
过渡:鲁迅这个笔名是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鲁迅先生用这个笔名写下了不少著作。
引导: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过的资料,来说一下关于鲁迅用这个笔名写过的作品。
提问:鲁迅用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什么?
预设: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
提问:鲁迅用这个笔名还发表过哪些著名的小说?
预设:《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
提示:《呐喊》和《彷徨》是小说集。《故乡》和《阿Q正传》等收录在《呐喊》中;《祝福》等收录在《彷徨》中。
点拨:鲁迅用这个笔名还写了一系列散文诗,比如我们下篇文章要学到的《好的故事》
了解《故乡》,揭示本课题目
引导:鲁迅在1921年创作了短篇小说《故乡》,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截取自《故乡》,编者给这个片段起了个名字叫——
齐读:《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
预学反馈,了解白话文
检查字音,读准生字词,小组互查。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小组合作读一读以下生字词,注意红色字的读法,互查读音情况。
郑重 祭拜 收租 厨房 毡帽 害羞
撒下 束缚 刺猬 伶俐 逃窜
学生质疑,了解白话文,读通文章。
引导: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写于1921年,距离现在已经约有100年的时间了。一个世纪前,人们说话写文的语言,跟我们现在有点差别。同学们,请你找到文中语言文字上的差别。
(1)质疑“错别字”
质疑:《少年闰土》里有很多错别字,比如“项带银圈”中的“带”,应该是戴帽子的“戴”。
提问:有没有同学找到其他类似的字呢?
交流:师生问答,并出示以下“错别字”。
“错别字”
项带银圈 戴
检贝壳 捡
希奇的事 稀
月亮地下 底
尽力的刺去 地
提示:鲁迅先生写作的时代,的、地、得在当时是不作区分的;
他、她、它在当时也常常部分,大都写作“他”。
点拨:鲁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文言文写作和白话文写作交替的重要时期。有的人写作还是用文言文,鲁迅先生这时候已经开始用尝试用白话文写作。所以他的小说当中,会留有一点文言文和当时白话文的印迹。现在我们看起来是错别字,在当时这样写都是正常的。
了解“方言字”
引导:除了这些“错别字”,你们还发现有什么字读起来不太顺口吗?
交流:师生问答,并出示以下“方言字”。
出示:
“方言字”
手捏一柄钢叉 握
日里到海边 白天
仿佛年纪 差不多
便是现在 即使是,就算是
无端的觉得 没来由,无缘无故
点拨: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在他用白话文写的文章中,往往会带有绍兴方言的意味。我们在读鲁迅的作品时,就需要多读。
整体感知,探知人物关系
过渡:也希望同学们多读一读读这篇《少年闰土》,现在大家先来齐读一下课文的题目。——齐读《少年闰土》
出示自学要求,阅读小说,想一想两个少年之间的关系
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和闰土这两个少年,在相识时、相识后、分别时的关系,并用笔在小说中画出关键的依据。
学生交流,老师引导点拨。
(1)“我”和闰土相识时的关系。
预设:“我”和闰土最开始认识的时候,是主仆关系。(板书:主仆)
依据:第二段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我家只有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时,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提示:
了解“少爷”的含义——旧时(解放时期以前),官宦人家、书香世家、有钱人家的儿子。
了解“忙月”的含义——参考课文中的解释。
点拨:初识时,“我”的身份是主人家的少爷,闰土的身份是“我”家忙月的儿子,属于我家的仆人。“我”和闰土属于主仆关系。
(2)“我”和闰土相识后的关系。
预设:“我”和闰土相识后,成了朋友。(板书:朋友)
依据:第四段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点拨:少年闰土见到别人都很害羞,但唯独不怕“我”,常与“我”说话,不到半日,就和“我”很熟悉了,说明我们之间说了很多话。
(3)“我”和闰土分别时的关系。
预设:“我”和闰土分别时,亲如兄弟、难舍难分。(板书:亲如兄弟)
依据:最后一段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点拨:正月过去后,“我”与闰土不舍得分别,两人都哭,分别后两人还互送礼物。
“我”和闰土关系的变化
过渡:随着故事的发展,小说中人物的关系会发生变化,读小说时,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变化。
引导:“我”和闰土从“主仆关系”到“朋友关系”用了多长时间?——不到半日。
引导:“我”和闰土从“朋友关系”到“亲如兄弟”用了多长时间?——一个月(正月)。
点拨:整篇小说,“我”和闰土从“主仆关系”到“朋友关系”,再到“亲如兄弟”,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亲如兄弟,少年鲁迅和闰土之间一定说了很多的话,做了很多事。
梳理情节,探究“新鲜事”
过渡:“我”与闰土这一个月说了这么多话,做了这么多事,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主要记述了闰土说的令“我”难忘的四件新鲜事。
合作探究,梳理“新鲜事”
出示共学要求,探究闰土给“我”讲的“四件新鲜事”。
共学要求:再读课文,找出闰土给“我”讲的“四件新鲜事”,读相应的句子,并用四个字概括每件“新鲜事”的内容。
学生交流,老师引导点拨。
事件一: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指名朗读:读一读第一件事。
交流新鲜:找一找哪里新鲜。
①鸟儿新鲜,都是一些没见过、没听过的小鸟——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②事件新鲜,这是一些平常未曾遇到过的事情——闰土在雪地里捕捉鸟雀。
概括事件:雪地捕鸟。(板书:雪地捕鸟)
(4)写法提示:(学生尝试学一学闰土捕鸟)同学们听了这段话,一听就能够按照闰土的方法进行“雪地捕鸟”,是为什么?——因为鲁迅用了一系列动词写清楚了闰土捕鸟的方法。圈画动词:扫、支、撒、缚、拉、罩。
再读文段。
事件二: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指名朗读:读一读第二件事。
交流新鲜:找一找哪里新鲜。
贝壳新鲜,都是一些没见过、没听过的贝壳——鬼见怕、观音手。
概括事件:海边捡贝。(板书:海边捡贝)
事件三: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他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指名朗读:读一读第三件事。
交流新鲜:找一找哪里新鲜。
①动物新鲜,都是一些没见过、没听过的动物——獾猪、猹。
②行为新鲜,现在看来正常的、之前不是这样——管西瓜一般要管贼,但这里过路的人摘西瓜不算偷,不管贼,管畜生。
③事件新鲜,这是一些平常未曾遇到过的事情——闰土在西瓜地用胡叉刺猹。
概括事件:瓜地刺猹/看瓜刺猹。(板书:瓜地刺猹)
事件四: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指名朗读:读一读第四件事。
交流新鲜:找一找哪里新鲜。动物新鲜,是没有见过的鱼——跳鱼儿。
拓展:跳鱼儿,常常出现在滩涂(潮水退后的泥泞地)。
概括事件:看跳鱼儿(板书:看跳鱼儿)
齐读: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瓜地刺猹、看跳鱼儿
自主探究,品读“瓜地刺猹”
过渡:这篇小说主要写了闰土讲给“我”听的四件新鲜事,对“我”来说,闰土的新鲜事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新事物的大门。那么,哪一件事在“我”印象中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让我永远也忘不了?
出示自学要求,探究对“我”最深的那件“新鲜事”。
自学要求:
从四件“新鲜事”中,找出令“我”印象最深的那件“新鲜事”;
在文中找到依据,说一说,为什么这件事令“我”印象最深。
学生分享,老师引导点拨。
事件:瓜地刺猹
预设1: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期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点拨:一提到闰土,鲁迅脑海里就浮现出闰土在瓜地刺猹的画面。
预设2: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他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点拨:相较于其他三件事,“瓜地刺猹”这件事写得更详细,在闰土讲述的时候,“我”的两次打断也表现了“我”的强烈兴趣。
预设3: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点拨:鲁迅在写完这件事后,对这件事写出了自己议论和感慨。四件事情中,只有这一件事是危险的,因为猹是要咬人的。
借助插图,品读“瓜地刺猹”。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他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借助插图,分析人物动作。
分析:站着讲故事的是——少年闰土;坐着听故事的是——少爷鲁迅。
点拨:听闰土讲故事时,少爷鲁迅的动作——坐在凳子上托腮听,表示他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角色扮演,指导学生朗读。
总结:少年闰土言语中的新鲜事——瓜地刺猹,让少年的“我”十分感兴趣,这样危险、冒险的经历,是“我”所没有过的,但是却十分向往的。
语文人教部编版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品读语言,分析闰土形象,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导入,了解闰土形象,品读感悟,体会“我”眼中的闰土,拓展延伸,激发写作欲望,巩固练习,提高朗读能力,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部编版少年闰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少年闰土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重点段落品读,作业布置,结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