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优秀第二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导学案
科目 | 语文 | 年级 | 六 | 课题 | 25.少年闰土 | 主备人 |
| 课时 | 2 |
辅备人 |
| ||||||||
【学习目标】 1.基础性目标:背诵第1自然段。 2.挑战性目标: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3.拓展性目标: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 |||||||||
【学习重难点、关键】 1.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2.在感受闰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 |||||||||
【课前预设】 本节课教学策略:把握小说的特点及文章的“回忆”特质,在感受闰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 |||||||||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 【课上生成】 | ||||||||
【自主学习】 一、问题一:语段对比,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1.读课后练习第三题中的三句话,体会三句话是写“我”内心感受的。 2.标注出这三句话在文中的位置。 3.比对读。 这三句话与文中闰土介绍新鲜事的语句比对着读一读,感受“我”的孤陋寡闻与闰土的见多识广,体会“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4.理解关键句“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5.拓展阅读资料。 带着问题“他们长大以后变成什么样了呢”读《故乡》(节选),更深入地体会“我”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如此描写少年闰土,就是为了与成年闰土进行对比,从而表达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6.补充小说《故乡》写作背景资料,再阅读单元篇章页上的资料,感受鲁迅文学成就。 《故乡》写作背景: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二、问题二:积累表达,描写生活瞬间 1.背诵第1自然段。 ①抓关键词“深蓝、金黄、碧绿”“捏、刺”,有感情地朗读。 ②区分闰土讲新鲜事详略,回读场景描写。 ③带着鲁迅心中美好回忆回读并背诵。 2.小练笔。 梳理场景描写方法,选一张照片,尝试仿照第1自然段,写好照片上的场景,再现美好瞬间。 【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发现课后第三题这三句话穿插在闰土讲新鲜事的过程中。带点词语的反复出现,使闰土和“我”形成了强烈对比。 2.引导学生理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其实是说“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空间的有限,从而体会“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 3.借助插图,合作朗读第6~18自然段,体悟“我”对闰土那丰富多彩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4.引导学生梳理场景描写的方法: ①写出当时的环境 ②细致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展示交流】 1.背诵第1自然段。 2.对比读。 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三句话与文中闰土介绍新鲜事的语句比对着读。 3.展示读小练笔(摘自网络,有改动)。 ①一个百天的婴儿,头戴雪白的棉帽,胖嘟嘟的小脸上嵌着溜黑的大眼睛,在白帽的陪衬下显得更可爱了。旁边站着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穿着妈妈亲手缝制的虎头鞋,手扶着那婴儿坐的椅子。——就是这样一张黑白的照片。 ②在一张照片前,许多同学从那儿走过都会抬驻足品位一番,那便是好友陈秋宜在海南精彩刹那。天湛蓝湛蓝的,海和天连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再加上那金色的沙滩与她灿烂的笑容,好不漂亮! 【达标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1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24.少年闰土 “我” —— 闰土 │ │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海边 (向往、不满) |
| ||||||||
【课后反思】
|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精品第二课时练习题: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精品第二课时练习题,共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灯光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灯光精品测试题,共6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优秀第一课时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优秀第一课时同步测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