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教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19319/0-17005765053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教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19319/0-17005765054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教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19319/0-170057650545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展开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熟练背诵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结合自身,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虚词、实词。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文体知识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字音字形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三省吾身(xǐnɡ) 曲肱而枕(ɡōnɡ)
笃志(dǔ) 箪(dān) 愠(yùn) 罔(wǎnɡ) 殆(dài)
基础积累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
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
(4)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
(6)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7)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3.一词多义
(1)为
①可以为师矣动词,做,成为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2)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3)而
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可译作“却”
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的
②人不堪其忧代词,这样的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
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5) 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重点实词与虚词
(1)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4)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5)四十而惑迷惑,疑惑
(6)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爱好
(11)曲肱而枕之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文中指胳膊
(12)于我如浮云介词,对,对于
(13)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14)不舍昼夜舍弃
(15)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
(16)博学而笃志坚定
(17)切问而近思恳切
(18)仁在其中矣仁德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学习前6章。配乐朗读,注意语调、停顿等。
2.分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第1—6章的内容。教师逐章提问学生翻译的情况。重、难点的翻译,教师进行补充、强调或评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交流点拨】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交流点拨】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了解并顺应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能顺从意愿,做事而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交流点拨】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一味地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交流点拨】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3.课文前6章中的成语有哪些?
【交流点拨】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
深层领悟
1.在前6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的?
【交流点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应该怎样看待曾子的话?
【交流点拨】曾参反省的这三个方面是从他的个人经历和认识提出的。能够经常地反省检查自己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有些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我们都应该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3.如何评价“温故而知新”这种学习方法?
【交流点拨】“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古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是一种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孔子是如何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
【交流点拨】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仍有其价值。
5.孔子对颜回的夸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追求?
【交流点拨】孔子在文中连续两次称赞颜回,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会自得其乐。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6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6章中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抽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背诵情况。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一起朗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3.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后6章的翻译。理解不了的字词圈点,在组内讨论或查阅相关工具书。
4.全班交流,学生逐章翻译,教师进行点评。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交流点拨】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交流点拨】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交流点拨】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5.后6章中的成语有哪些?
【交流点拨】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疏饮水。
深层领悟
1.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把学习当作乐趣。因为“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而“乐之”才能完全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有所成就。
2.通过第8章可以看出孔子对待荣华富贵的态度如何?
【交流点拨】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甘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过这样清苦的生活也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坚决不接受的,这些东西对他而言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没有意义。
3.如何看待“博学”与“笃志”的关系?
【交流点拨】“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知识渊博,犹如一颗好的种子,志向坚定好像肥料,培养出花和果来。如果没有一个坚定而正确的方向,知识越渊博,思想则越混乱,所以“博学”与“笃志”是相互作用的。
4.《论语》距今两千多载,今天读来同样获益匪浅。请结合文中选段,举例谈谈在当今社会学习《论语》的意义何在?
【交流点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以学习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则告诉我们不能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向我们提出了要求。《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晶,即使在当今社会仍然使我们受益无穷,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
5.课堂小结
(1)请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为人三方面归纳这十二章《论语》。
【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修身为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通过本文的学习,请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点拨】(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和学习。(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四、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学习方法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修身为人 (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知识链接,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课文一章一章进行赏析,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论语十二章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论语十二章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说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预习作业,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课时,课时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设计亮点,资料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