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测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测能力)第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测能力)第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测能力)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测能力)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测能力),共12页。
    第二单元(测能力)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A.瘫痪 絮叼 捶打 心绪B.淡雅 决别 烂漫 信服C.呕吐 沐浴 阴影 告诫D.警醒 覆盖 倾侧 荫敝2.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①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说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②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等无所不精。③就这样,父子俩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四个月的旅游生活。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则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⑤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⑥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A.②①⑥④③⑤ B.②①④③⑥⑤ C.①⑥④③⑤② D.①③④⑥②⑤3.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陈太丘友期行 儿女讲论文义B.下车引 思援弓缴而射C.元方门不顾 江春旧年D.白雪纷纷所似 澹澹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B.读《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D.这种方案可不可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形容说话啰唆)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1)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________向四周的墙壁。(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________着我的动静。(3)母亲__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4)母亲进来了,________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A.摔   B.扔   C.摔   D.丢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及相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金色花》通过叙述一个孩子与母亲嬉戏的过程,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B.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他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主要作品有《樱花赞》《园丁集》《飞鸟集》等。C.《荷叶·母亲》用触景生情、托物喻人的手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表现了母爱的力量和无私。D.冰心的代表作《繁星》《春水》以爱的哲学为核心,通过隽永的文字来赞美母爱、童心、自然。8.下列同学的做法中,无法达成学习目的的项是(   )2分)A.小金想拍摄一个关于“敬老爱幼”的微视频,他准备以莫怀戚《散步》中所写的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生活小事为素材。B.小语想做一期关于“母爱”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于是编选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冰心《荷叶·母亲》两篇作品。C.小文想写一篇关于泰戈尔诗作的读书报告,于是读了他的主要作品《新月集》《飞鸟集》等。D.小选想参加以“宋代儿童的智慧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于是从《世说新语》中搜集了谢道韫、元方等人的聪慧事迹。9.根据课文默写。6分)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______________。”兄女曰:“______________。”(《咏雪》)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子骂父,______________。”(《陈太丘与友期行》)10.仿写画框线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4分)孝心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着父母的疲惫;__________,_______;孝心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诠释着父母的情怀。二、阅读(44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甲】《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选自《韩诗外传》)【注】①镒(yì):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一说二十两为一镒。②馆:这里指家。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1)陈太丘与友(2)元方人门不(3)田子(4)孝子之亲也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母曰:“子安得此金?”13.【乙】文中,田母认为真正的“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14.请结合原文分析,【甲】文中的友人与【乙】文中的田子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特点。4分)阅读下面的散文诗,探究亲人之间真实、动人的情感。12云与波泰戈尔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道——“我们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终止;我们与黄金色的曙光游戏,我们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够上你那里去呢?”他们答道:“你到地球的边上来,举手向天,就可以被接到云端里来了。”A.“我妈妈在家里等我呢,”我说,“我怎么能离开她而来呢?”于是他们微笑着浮游而去。但是我知道一个比这更好的游戏,妈妈。我做云,你做月亮。我用两只手遮盖你,我们的屋顶就是青碧的天空。住在波浪上的人对我唤道——“我们从早晨唱歌到晚上;我们前进又前进地旅行,也不知我们所经过的是什么地方。”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加入你们队伍里去呢?”他们告诉我说:“来到岸旁,站在那里,紧闭你的两眼,你就被带到波浪上来了。”B.我说:“傍晚的时候,我妈妈常要我在家里——我怎么能离开她而去呢!”于是他们微笑着,跳着舞奔流过去。但是我知道一个比这更好的游戏。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我奔流而进,进,进,笑哈哈地撞碎在你的膝上。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我们俩在什么地方。(选自《生如夏花》,有删改)15.阅读全文,补充诗歌中所涉及的两个场景内容。4(1)云端有人在________(2)________有人在旅行16.小明认为画线的A句和B句,句末都应该用“?”,你认为呢?请作简要说明。6A.“我妈妈在家里等我呢,”我说,“我怎么能离开她而来呢?”B.我说:“傍晚的时候,我妈妈常要我在家里——我怎么能离开她而去呢!”17.为了进一步理解此诗,小明将它与《金色花》作了对比,发现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以下手法。请帮他任选一种手法,结合内容写出对比结果。2A.想象 B.比喻 C.衬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7八月又闻玉米香王文静①一进八月,暑气渐少,转眼之间就到了立秋。“立秋到,玉米香”,一进菜市场,一下子就被卖新鲜玉米的摊位吸引,脚步直奔只有乡下才有的农用车旁。满满的一车胖玉米,清香扑鼻而来,青嫩、可爱、诱人。靠近,用手捧起,层层剥开,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玉米粒,看着就那么亲切。恍惚间,我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出村,小村外,再穿过乡村公路,曲折的羊肠小路,两侧成片的青纱帐。挺拔葱绿的玉米棵,中间蹿长出一到两个又大又长的玉米棒子。在这些玉米大棒子将熟未熟的时候,最吸引村里孩子们的目光,那煮玉米、烤玉米的香味儿会让小孩子馋得直流口水。④记得小的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欢背着个柳编筐,成群结队地下地。他们编足了理由,说什么给家里的猪呀、羊呀、拉车的小毛驴呀去割草,其实割草不过是个由头,掰玉米回家烧着吃、煮着吃那才是真的。母亲对我们姐妹管教得很严,我们每次出门时她都大声吆喝:“筐里的草一根不能少,棒子只许掰咱自己家地里的!要是掰了人家地里的,让我这当妈的知道了,打折你们的腿!”⑤我们姐妹筐里的嫩玉米从来没有藏过掖过,清清白白地露在草筐外面,回家告诉母亲,临近渠口比较隐秘的地方有多少空棒秸,我和姐姐就掰了多少个大棒子。母亲把我们掰来的玉米足足地煮了一锅,熟玉米的香气顺着锅沿的缝隙飘逸出来,馋得一旁等着吃玉米的我直流口水。玉米煮好捞出了锅,顾不得烫手烫嘴,拿起一个张口就啃,那青嫩、香甜的玉米真好吃。⑥每次捧起母亲煮熟的嫩玉米,都会听到她厉害的大嗓门:“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那才是最踏实、最香甜的,我这辈子都要你们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二姐姐,还自创用竹签扎在玉米芯里,双手举着在灶膛边火苗上烤,玉米粒被烤到金黄金黄的,那真是美味。外焦里嫩的玉米,比煮熟的还好吃,吃了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⑦日子过得真快呀!我们姐妹的孩子,如今都长到了当年我们吃煮玉米的年纪。依然住在乡下的父母,总是惦记在八月立秋前后的那几天,进城把自家地里将熟未熟的胖玉米装满袋子送来,临走时还不忘提醒我们也给左邻右舍、同事朋友送上几个。⑧从乡下到城里,一路走来,有苦有甜,有悲有欢。即便真正走出家乡的那片庄稼地,内心深处依然深深藏着故乡的味道。八月玉米之香,在我的记忆中从未走远。每年的这个季节,这种味道都会从鼻尖蔓延到很远很远,从繁闹城市到故乡原野,从眼前到儿时少年,当然还有母亲那大嗓门的谆谆教诲。(选自《保定晚报》,有删改)18.本文围绕“八月玉米香”展开叙述。请提取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4(1)“我”被农用车上的玉米吸引,想起儿时往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依然住在乡下的母亲进城送玉米。19.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描写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分析。4满满的一车胖玉米,清香扑鼻而来,青嫩、可爱、诱人。靠近,用手捧起,层层剥开,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玉米粒,看着就那么亲切。20.请结合上下文,在第②段横线上补写一两句话,以体现本文“倒叙”的写法特点。321.下面两段材料,同样写母亲,但描写各有侧重,请简要赏析。6【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乙】每次捧起母亲煮熟的嫩玉米,都会听到她厉害的大嗓门:“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那才是最踏实、最香甜的,我这辈子都要你们堂堂正正做人!”(《八月又闻玉米香》)三、作文(50分)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生在世,懂得感恩,学会回报,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精彩。请以“回报”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絮叼”应为“絮叨”。B.“决别”应为“诀别”。C.正确。D.“荫敝”应为“荫蔽”。故选C。2.答案:A解析:②句总写泰戈尔的成就,接着分析父亲对他的巨大影响,①句总写父亲对泰戈尔的教育,⑥④③具体介绍父亲如何教育泰戈尔要“行万里路”,⑤句是总结句,条理十分清楚。3.答案:D解析:考查文言虚词。D项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何:代词,什么/副词,多么。A项,与:跟(和、同)。B项,之:代词,他,它。C项,入:动词,进入。4.答案:B解析:A.主宾搭配不当,句末加“之一”;B正确;C.语意重复,“大约”“左右”删掉其一;D.语序不当,“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应改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故选B。5.答案:B解析:烂漫:形容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这里指花朵的艳丽多姿。6.答案:C解析: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的角度来辨析。此题可用排除法。结合第一句的意思可知,“摔”字比“扔”和“丢”字更能表现当时“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故排除BD两项。“扑”和“挡”这两个动词,用在句中来刻画母亲的动作,说明母亲想得很周到细致,不想让儿子想起伤心的事,比“跑”和“站”更能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C。7.答案:B解析: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樱花赞》是冰心的作品。8.答案:D解析:D项,《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小选的学习目的是参加以“宋代儿童的智慧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故无法达成。9.答案:1俄而雪骤;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则是无礼10.答案:孝心是一席亲切的唠叨     分担着父母的痛楚解析:首先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找出二者的相同点,明确仿写要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的句式为“孝心是一……的……,……着父母的……”;然后进行仿写,注意比喻的喻体要恰当。11.答案:1)约定;(2)回头看;(3)做,担任(4)侍奉12.答案:(1)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2)母亲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13.答案:为官不贪,尽心尽责,不取不义之财,忠于国家。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乙】文中“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可知,母亲认为儿子像这个样子当官,并不是她所希望的,即告诫田子为官不能贪;从“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可知,母亲认为,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即应尽心尽责;从“不义之物,不入于馆”可知,母亲认为,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就不要拿进家门,即不取不义之财;从“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可知,母亲认为,如果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那么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即告诫田子要忠于国家。14.答案:共同特点: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知错就改。【甲】文依据:友人听了元方的批评后,“惭”“下车引之”;【乙】文依据:田子听了母亲的话后,“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作答时,首先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再找出共同点。15.答案:游戏;波浪上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从“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道——‘我们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终止;我们与黄金色的曙光游戏,我们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可概括出:云端上有人在游戏;从“住在波浪上的人对我唤道——‘我们从早晨唱歌到晚上;我们前进又前进地旅行,也不知我们所经过的是什么地方’”可概括出:波浪上有人在旅行。据此填空即可。16.答案:示例1:我赞同原文中的标点。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妈妈在家等“我”,“我”不能离开,表达对妈妈的依恋。第二句用叹号情感更强烈,表达更明确。面对妈妈的要求,“我”一定要留下来陪她,叹号更能体现出自“我”内心的坚定,与之前有程度上的递进。示例2:我赞同小明的看法,两句都应该用问号。第一句强调妈妈在家等“我”,“我”不能离开,用反问语气表达对妈妈的依恋;第二句强调妈妈要求“我”傍晚在家里不能随便离开,表现“我”特别听妈妈的话。用问号即反问语气,起强调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对情感的理解和标点符号的使用。此题答案不唯一,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即可。17.答案:示例1:A.想象。《金色花》中作者通过想象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观察母亲,悄悄陪伴母亲,依恋母亲的情景,表达了爱母之情和儿童的天真;《云与波》通过想象有人在云端做游戏和有人在波浪上旅行,但“我”都没有去,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示例2:B.比喻。《金色花》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金色花,象征孩子的天真以及母爱的圣洁。《云与波》中作者把自己比作云和波浪,把母亲比作月和岸,写出孩子与母亲关系的亲密和不可分割。示例3:C.衬托。《金色花》极力写母亲对孩子的担心、关心和疼爱,衬托孩子变成金色花后,悄悄陪伴母亲的童真和对母亲的依恋;《云与波》极力写云端上游戏的好玩以及波浪上旅行的有趣,但孩子却选择与母亲玩更好的游戏,衬托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写作手法。题干中已经给出了三种手法,任选一种,结合内容对比分析即可。18.答案:小伙伴们被香甜的玉米吸引,编足理由下地掰玉米母亲煮玉米,“我”和姐姐啃吃玉米,二姐姐自创烤玉米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要浏览全文,把意思相近的段落整合在一起,抓住关键句,简洁准确地概括。第①~③段,写“我”被农用车上的玉米吸引,想起儿时往事;第④段,写小伙伴们被香甜的玉米吸引,编足理由下地掰玉米;第⑤~⑥段,写母亲煮玉米,“我”和姐姐啃吃玉米,二姐姐自创烤玉米;第⑦段,写依然住在乡下的母亲进城送玉米。19.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的外形特点;从视觉、嗅觉角度进行描写,写出了玉米的香嫩诱人,表达了“我”对玉米的喜爱。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简洁准确地表述。由“胖玉米”“可爱”等词语可知,是把玉米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玉米的外形特点;“清香扑鼻而来”和“青嫩”“饱满、金黄的玉米粒”分别从嗅觉和视觉角度进行描写,表现了玉米的香嫩诱人,表达了“我”对玉米的喜爱之情。20.答案:又回到了故乡小村,回到了金秋八月处处充满玉米馨香的乡村时光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根据题目“八月又闻玉米香”和第②段横线前的“又”字可知,补写的语句应写出“八月处处充满玉米香”的意思;根据第③段开头“出村,小村外”可知,应写出回到农村或家乡。21.答案:【甲】段主要对母亲进行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的痛苦和焦急,母亲强忍悲痛,给儿子以温暖和鼓励,希望儿子能够好好儿活下去。【乙】段主要对母亲进行了语言描写,母亲用朴素的话语告诫孩子们要堂堂正正做人,写出了母亲的纯朴、教子有方。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甲】段中“扑”“抓”是动作描写,“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是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的痛苦和焦急,母亲强忍悲痛,给儿子以温暖和鼓励,希望儿子坚强起来,“好好儿活”。【乙】段中“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堂堂正正做人!”是语言描写,显示了母亲做人堂堂正正,写出了母亲的纯朴、教子有方。22.答案:回报终于到了周末,本该是让人美好开心的,可这个周末却多了道煞人的风景,那就是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给父母洗脚。说实话,听到这项作业,我的内心十分纠结,心里出现了两个声音,一个是:给父母洗脚有什么好怕的,有什么好害羞的,不就是洗脚吗!另一个是:长这么大,还给别人洗脚!从小到大还没这么做过呢,太没尊严了。然后,第一个声音又响起:怕什么,给自己的父母洗脚,那是幸福的……如此反复,两个声音此起彼伏。许久,我终于作好决定:晚上,我要为母亲洗脚。到了晚上,我按照计划,打来一盆温水,拿了一条毛巾,来到母亲卧室门前。隔着房门,我听见屋子里有关灯的声音,我慌了,忙喊道:“妈,您先别睡,我有事要说。”我听见了开灯的声音,然后屋内传来母亲疑惑的声音:“是不是要交什么费用?还是饭卡里没钱了?”听到母亲的话,我鼻子一酸,说:“不是。”房门开了,只见母亲穿着睡衣,赤着脚。可以想象,母亲一听到我说找她有事时,她是何等急切。我心中不禁一暖,但更多的是惭愧,想想我听说要给母亲洗脚时的纠结与母亲此时的急切,真是鲜明的对比啊!母亲见我端着一盆水,拿着一条毛巾,不解地问:“你这是要干什么?”我笑着对她说:“妈,我给您洗脚吧。”母亲一愣,笑笑说:“不用了,这么晚了,去睡吧。”最终,母亲在我的多次请求下,才答应了下来。我把母亲的裤脚挽高,把她的双脚轻轻地放进温水中,问了问:“舒服吗?”母亲说:“只要是你为妈妈洗,就是最舒服的。”我如同吃了蜜般,心中甜甜的。我拿着毛巾,为母亲擦洗着脚,母亲的脚很粗糙,有几处皲裂,我轻轻地抚摸着,心疼地问道:“妈妈,疼吗?”母亲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我抬头,看着母亲幸福的笑脸,顿时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既高兴,又懊悔,又酸楚……此时,我深深地明白:这不是一道作业题,这是我对母亲的回报。母亲,这么多年了,学费,学习,身体……我无时无刻不让您担心着,我……我一定要报答您,哪怕只是为您洗一次脚,只要您能幸福地笑,我就会很快乐。夜深了,我已经为母亲洗好了脚,抬头望着窗外闪闪发光的星星,我开心地笑了。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写作之前要读懂材料,理解题目内涵。生活中,我们会被许多爱包围,要懂得回报给予我们爱的人或物。回报不一定要用金钱、物质,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杯浓茶,一份宽慰……回报其实很简单,只要有心,轻而易举就能做到。要写好这篇文章,立意很关键。不要选择过大、过空的话题,这样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我们可以选择身边随处可见,却充满温暖与爱的事情作为材料进行创作。写明要回报谁、为什么回报、如何回报,用最朴实的文字、最动情的语言感染每一位读者。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