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苏教版
展开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带来1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出示照片)可爱吗?这是我们家宝宝的照片,我想把它洗出来,可照相馆老板说照片太小了,怎么办?(放大)老板也这么说,他还提供了3种方案给我选择,你能帮我选一下吗?(第一张只有长变大,第二张只有宽变大了,第三张正常的放大)为什么选第三张?(其他的变形了)
怎样才能变大不变形呢?其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
出示:第一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张照片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提问:照片放大前后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
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板书:按2: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追问:这里的2: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
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
给出三组图片请同学判断是不是放大
①整数倍的扩大
②小数倍的扩大
③不成比例的变大
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
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2的意思。
2.讨论思考
想一想,怎样判断一个比是将原图放大还是缩小呢?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明发现的规律。
3.快速口答
4.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画在书上。
观察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2.试一试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在书上画。
问: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动手量一量。
3.练一练
课件出示,学生动手完成,指名学生在书上画,并讲解自己的想法。
考考你
把图中的正方形分别按2:1的比和3:1的比放大,比较3个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每个小正方形面积表示1平方厘米)
5.你知道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四.全课小结
师: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形状不变,大小变化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要做一个善等的老师 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汇报。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由于给学生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没有什么亮点。
我仔细了反思这其中的原因,怎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呢?探究活动怎样设计呢?经过交流讨论及吸取别人的经验,具体的操作活动如下:
同时探究放大和缩小
1.提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有的按照比放大和缩小(至少3幅),有的进行不规则放大(长和宽的拉大比例不同),有的则变形成了平行四边形(角度发生变化)。让学生在众多的图形(至少提供6个)中选择你喜欢的图形,说说你的的理由。(让学生在这一环节通过眼睛观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喜欢的图形,即没有变形的图片,让学生在这里理解大小变了,图形不变)
2.找出没有变形的图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由于选择原图是有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的,因此两个图形既可能是对原图放大,也可能是对原图缩小。这样汇报之后就可以在对比中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了,也更能体现放大和缩小之间的相对关系了。这种探究活动学生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放大和缩小同时进行探究,就更应该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将会体现的更加充分。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二)用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素材
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面对课堂不少学生缺少了低年级学生的冲动,课堂上突显被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要逐步完善一下几点: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1.放慢语速,让学生更好的听明确。
2.注重激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要照顾学困生,不能集中一部分同学。
4.善于等,等待学生的发现,等待学生的补充,等待学生的完善。自学提示
1.选择其中两张图片,将一张设定为原图,研究另一张图片和原图之间的关系。
2.思考:图形与原图形之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同桌交流:第二张图片的长和原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新课讲授,课堂作业,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_苏教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_苏教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四 快乐足球——比例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四 快乐足球——比例尺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闯关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