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三年级上册6 肥沃的土壤教案设计
展开单元
研究土壤
课题
3.肥沃的土壤
课时
1-2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3岩石和土壤
③知道土壤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场所。⑤知道土壤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植物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科学思维
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探究实践
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态度责任
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连续五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 爱牛课件优化
学生:透明塑料袋、土壤、水、搅拌棍、果皮、蔬菜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我们将要继续研究土壤。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土壤为什么肥沃?
(一)观察比较土壤的颜色,探究表层土的形成。
1.师出示土层剖面图:仔细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表层土和下层土颜色不同。)表层土为什么比下层土的颜色黑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
3.老师带学生到指定地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4.师出示落叶腐烂过程的图片,小结:长年累月的落叶积攒下来,加上雨水的作用,压在最下面的落叶会慢慢腐烂掉,变成土壤的一部分,使得土壤发生改变。
5.明确“腐殖质”的概念: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设计意图】由测量热水的温度导入,让学生形成通过记录温度变化获得证据的意识,再通过观察冬天结冰的图片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聚集本课研究主题。
二、探索
(二)观看视频,探究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师:除了落叶,土壤中的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它们的这些活动对土壤的改变有影响吗?学生猜想、汇报。
2.观看视频,了解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
3.师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科学家通过辛勤工作,迄今已经从土壤中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它们为形成腐殖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吃和排泄食物,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预设20分钟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怎样使土壤变肥沃?
观察家乡贫瘠土壤照片,学习改良土壤。
1.师出示家乡某山区土壤照片:这些土地肥沃吗?学生汇报。
2.介绍家乡某地区土壤的特点,并分析原因: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3.土壤经过改良才能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你知道人们是怎么改良土壤的吗?学生汇报。如:施肥、换土、埋树叶、翻地等办法。
4.小结: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我们家乡的绿化来之不易,是多少人辛勒耕耘的结果,我们要爱护家园,保护土壤。
【设计意图】结合本地状况,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大自然中的多种资源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并且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预设12分钟)
四、拓展
我要让土壤变肥沃!
制作肥料袋,坚持观察记录。
1.师: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
2.教师结合课本P19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师:在做肥料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3.学生讨论、汇报。
如:选择香蕉皮、韭菜叶等容易腐烂的植物,并要记录好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
4.给学生分发透明塑料袋、土壤,学生拿出实验器材制作肥料袋。
(1)学生将土壤和自己带来的一些果皮、菜叶等装进塑料袋。
(2)用小棒将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
(3)往肥料袋里均匀洒一点水,扎好塑料袋。
(4)填写好标签内容,并在肥料袋上贴上自己的标签。
(5)将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
5.师巡视、指导。
6.小结:肥料袋制作好了,同学们要记得经常翻动肥料袋,并坚持观察五个星期,同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从而验证假设。因此在动手前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的时间,看做这项活动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周全,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老师反复强调要坚持长时间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持久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水稻喜( ),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
A.高温、潮湿B.高温、干旱
C.低温、潮湿D.低温、干旱
2.土壤保水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黏质土、壤土、沙质土,水稻适宜生长在( )。
A.黏质土B.壤土C.沙质土D.岩石
3.土壤中常见的生物不包括( )。
A.蚯蚓 B.猫 C.蚂蚁 D.西瓜虫
4.能改良土壤,并使土壤肥沃的小动物是( )
A.蚯蚓 B.蜗牛 C.蚂蚁 D.蜘蛛
5.下列关于生物对土壤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为生物提供了养料
B.生物的活动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C.生物从土壤中获得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
D.土壤为动物提供居住场所
二、判断题
6.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
7.植物都适合生长在黏质土中。( )
8.花生喜欢生活在壤土中。( )
9.黏质土的渗水性和透气性最好,适宜种植芝麻和花生。( )
10.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B
6.√ 7.× 8.× 9.× 10.√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注:爱牛组织老师在课堂实践后的反思,大部分是使用了爱牛配套材料,部分观点仅代表反思老师人个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在进行《肥沃的土壤》这一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在上一课《了解土壤》的学习中,已经通过实验,研究和了解了土壤的基本成分,知道了土壤的三种类型的分类。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土壤肥沃的原因是由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决定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土壤里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而植物则给人类和动物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通过观察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腐殖质是由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的最终成了土壤的一部分。而土壤里腐殖质含量少就贫瘠,为了使贫的土壤变肥沃,人们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和修筑梯田的办法达到增强土壤肥力的目的。通过对比的图片和植株,学生会发现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且枯黄,而肥沃土壤中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
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根据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实验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理念,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为目标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从而解放孩子的眼睛 通过让他们做一个肥料袋,解放孩子的双手 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说一说实验结论,解放孩子的嘴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制作肥料袋的实验过程,让他们进一步观察植物变成腐殖质的过程。在肥料袋中放入蚯蚓,让学生看到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从而明白人们为什么把虹蚓称作“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通过观察虾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和习性,学生知道断蚓在肥料袋中变化的作用,确立土境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学生在制作和观察肥料袋,并做好记录土壤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既要自己动手操作,还要长期观察,坚持不懈的记录,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有始有终的完成实验,收获科学结论和成果。
6 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4.能够制作肥料袋。
5.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6.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制作肥料袋并连续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
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讲授新课
1.了解土壤
在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你观察到土壤里有什么?
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2.了解腐殖质
仔细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你发现了什么?
表层土的颜色较深。
什么是腐殖质?
腐殖质: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3.了解土壤的分层
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
小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4.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回归初始问题: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交流讨论:
(1)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来沤肥的。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2)多施农家肥: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它们的粪便可以用来沤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3)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落叶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
5.实践活动:做一个肥料袋
过渡:大家帮助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是太厉害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帮忙看一看。
出示小葱图片:这里有一盆小葱,可是长得不大好,怎样给小葱增加营养的呢?
介绍制作肥料袋的步骤:
(1)在装有土壤的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儿的水。
(3)封紧袋口,翻动一下。
(4)把肥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建议播放视频:【教学实验】制作肥料袋,【科学博览】做个堆肥箱)
三、课堂反馈
1.下列方法不能增加土壤肥力的是( D )
A.种植绿肥 B.粪便沤肥 C.收集落叶 D.种树
2.土壤层次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 C )
A.表层土 下层土 B.表层土 岩石层
C.表层土 下层土 岩石层 D.表层土 岩石层 下层土
四、课堂小结
腐殖质: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多施农家肥;收集果蔬垃圾,做堆肥。
6.肥沃的土壤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3课。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活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 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等。
【教学过程】
了解土壤
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
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
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既然我们找到了原因,那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了解腐殖质
1.过渡:在我们校园里有没有肥沃的土壤?
2.采集土壤:待会儿我们去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
3.注意事项: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①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掉队,不伤害任何物体。
②选择合适的地点,不挑拣里面的东西,采集原始的土壤。
③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再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④记得把坑填好,恢复原样。
4.室外活动: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东西?(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6.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
7.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8.过渡:其实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不仅仅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在生命结束后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动植物遗体落到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腐烂变黑)
9.了解腐殖质: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三、了解土壤的分层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刚刚去百果园采集土壤的时候,有没有小组挖的很深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2.出示土壤分层图:你看到了什么?(在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3.引发思考: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
4.小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1.回归初始问题: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都比较贫瘠。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2.交流讨论:
①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来沤肥的。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②施农家肥: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它们的粪便可以用来沤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③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落叶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
五、实践活动:做一个肥料袋
1.过渡:大家帮助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是太厉害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帮忙看一看。
2.出示小葱图片:这里有一盆小葱,可是长得不太好,怎样给小葱增加营养呢?
3.我们自己也可以帮植物增加营养:做一个肥料袋。
4.制作步骤:
(1)在装有土壤的透明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
(3)封紧袋口,翻动几下。
(4)把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菜叶等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肥沃的土壤
观察土壤层
土壤中的动物
动植物遗体 腐殖质
种植绿肥,覆盖农田
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施农家肥
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
做一个肥料袋
《肥沃的土壤》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分解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小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制作肥料袋”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持久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枯树叶、土壤里生活着蚯蚓和蚂蚁等小动物。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三年级孩子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学习目标
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会制作肥料袋,能够坚持长期观察;
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难点:连续五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水、搅拌棍、果皮、蔬菜叶等。
六、教学过程
◎土壤为什么肥沃?
(一)观察比较土壤的颜色,探究表层土的形成。
1.师出示土层剖面图:仔细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表层土和下层土颜色不同。)表层土为什么比下层土的颜色黑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
3.老师带学生到指定地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4.师出示落叶腐烂过程的图片,小结:长年累月的落叶积攒下来,加上雨水的作用,压在最下面的落叶会慢慢腐烂掉,变成土壤的一部分,使得土壤发生改变。
5.明确“腐殖质”的概念: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意图解析】用画面导入,提出问题,目标明确,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孩子愿意亲近自然,让他们走出教室去看一看,挖一挖,再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推测表层土形成的原因,这样容易形成对土壤丰富的感性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二)观看视频,探究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师:除了落叶,土壤中的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它们的这些活动对土壤的改变有影响吗?学生猜想、汇报。
2.观看视频,了解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
3.师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科学家通过辛勤工作,迄今已经从土壤中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它们为形成腐殖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吃和排泄食物,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意图解析】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对土壤的影响,充分展现他们对问题的思索。让学生从观察中学会推理,从推理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视频资料为学生的学习打开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怎样使土壤变肥沃?
观察家乡贫瘠土壤照片,学习改良土壤。
1.师出示家乡某山区土壤照片:这些土地肥沃吗?学生汇报。
2.介绍家乡某地区土壤的特点,并分析原因: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3.土壤经过改良才能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你知道人们是怎么改良土壤的吗?学生汇报。如:施肥、换土、埋树叶、翻地等办法。
4.小结: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我们家乡的绿化来之不易,是多少人辛勒耕耘的结果,我们要爱护家园,保护土壤。
【意图解析】结合本地状况,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大自然中的多种资源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并且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我要让土壤变肥沃!
制作肥料袋,坚持观察记录。
1.师: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
2.教师结合课本P19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师:在做肥料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3.学生讨论、汇报。
如:选择香蕉皮、韭菜叶等容易腐烂的植物,并要记录好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
4.给学生分发透明塑料袋、土壤,学生拿出实验器材制作肥料袋。
(1)学生将土壤和自己带来的一些果皮、菜叶等装进塑料袋。
(2)用小棒将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
(3)往肥料袋里均匀洒一点水,扎好塑料袋。
(4)填写好标签内容,并在肥料袋上贴上自己的标签。
(5)将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
5.师巡视、指导。
6.小结:肥料袋制作好了,同学们要记得经常翻动肥料袋,并坚持观察五个星期,同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意图解析】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从而验证假设。因此在动手前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的时间,看做这项活动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周全,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老师反复强调要坚持长时间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持久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板书设计
肥沃的土壤(课题)
腐殖质 改良土壤
肥沃
6.肥沃的土壤
【教材分析】
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 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了解土壤
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
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
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既然我们原因找到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贫困山区粮食欠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肥沃的土壤。]
了解腐殖质
1.过渡:在我们校园里有没有肥沃的土壤?
2.采集土壤:待会我们去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
3.注意事项: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①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掉队,不伤害任何物体。
②选择合适的地点,不挑拣里面的东西,采集原始的土壤。
③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再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④记得把坑填好,恢复原样。
4.室外活动: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东西?(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残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6.了解土壤动物。
7.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8.过渡:其实这些土壤动物不仅仅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在生命结束后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动植物遗体落到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腐烂变黑)
9.了解腐殖质: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设计意图:通过采集并观察肥沃的土壤,发现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析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的变化,知道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黑色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三、了解土壤的分层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刚刚去百果园采集土壤的时候,有没有小组挖的很深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2.出示土壤分层图:你看到了什么?(在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3.引发思考: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
4.小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土壤表层与下层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分层。通过分析土壤的分层,认识到正是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这也是表层土壤比较肥沃而且颜色更深的原因。]
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1.回归初始问题: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2.交流讨论:
①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来沤肥的。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②多施农家肥: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它们的粪便可以用来沤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③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落叶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
[设计意图:在明晰腐殖质的概念的前提下,学生回归初始问题情境。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山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五、实践活动:做一个肥料袋
1.过渡:大家帮助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是太厉害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帮忙看一看。
2.出示小葱图片:这里有一盆小葱,可是长得不大好,怎样给小葱增加营养的呢?
3.是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帮植物增加营养:做一个肥料袋。
4.制作步骤:
(1)在装有土壤的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儿的水。
(3)封紧袋口,翻动一下。
(4)把肥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蔬菜果皮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通过持续5个星期的观察任务,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六、畅谈收获
1.过渡: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肥沃的土壤,从西部大山一直到叶卓淏家的小葱,不知不觉中解决了很多问题,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呢?
2.小结:是啊,科学知识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期待同学们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板书设计】
6.肥沃的土壤
动植物遗体
腐殖质
【课后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中的第3课。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课以贫困山区小朋友吃饭难的问题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聚焦到本课的研究主题肥沃的土壤。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带领学生到校园里采集肥沃的土壤,学生对于室外活动兴致很高。在采集土壤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真切地观察到在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动植物遗体,而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表层土壤和底层土壤有何不同,也为后续了解土壤的分层做好铺垫。在探究肥沃的土壤的秘密时,学生能自主发现肥沃土壤的关键物质——腐殖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增加土壤的肥力并运用所学制作一个肥料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制造成就感,体会到科学知识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爱。
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2 河流与湖泊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2 河流与湖泊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