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作业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综合素养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展开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综合素养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3页。
第二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而“中华传统君子人格”主要是指儒家的做人理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做人仍有深刻的启示。
“身心和谐”是自我和谐,是指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君子的基本素质。在儒家看来,做一个身心和谐的君子应该以仁为本,礼乐为用。一个人如果身心和谐,学习、工作自然能够做好。君子之心常驻仁德,恻恒恺悌,爱意充盈,生意盎然。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乃是因为心情乐易和平;小人常忧愁,乃是因为成了欲望的奴隶,焦虑窒息,生机全无,君子心灵是一个自足的无须外求的幸福世界。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求人知,人知我,不喜;人不知我,不愠。君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内在足够强大,其心灵世界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君子处理人际关系,讲求一个“义”,也就是适宜、合宜。传统君子人格要求处理好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扩展开来,构成古代一切的社会伦理关系。父子关系,讲求父慈子孝,作为父亲的职责,对于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将他们抚养成人,更要重视子女教育。身为子女,对父母长辈要恭行孝悌之道。孝顺并非指无原则地顺从,愚孝是君子所反对的。儒家主张君与臣之间相处要有一个适宜的度,这就是所谓君臣有义。君对待臣子要有一定的礼数,给予一定的尊重;臣为君办事,要忠于王事,尽心尽力地完成国君交办的任务。君臣关系是旧时代的政治架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个人与国家关系还在。君子处理这些关系,有些原则现在还可以适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思想,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必备境界。在儒家看来,“道之大原出于天”这个“天”主要是指人的天性和自然性,不仅指头上的那片天空。所以儒家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与道家更重视人的自然性不同,主要指道德的天赋性;人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一体,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君子知天,“天”有天然之意。儒家所谓君子知天,主要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探究天象,而是为了了解道德是从哪里来的。从而更好地实践道德。在孟子看来,好逸恶劳、追求肉体享受,“君子不谓性也”。传统儒家的天人关系,是追求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人要实践天或者实践大自然赋予人这个物种的道德理性,人能实践仁义礼智,就是发挥了人所特有的天性,使天性得以张扬,就是天人合一了。
(摘编自武道房《试论中华传统君子人格》)
材料二:
“君子”概念在中国早期文明中业已广泛流传。《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己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
人性问题是横亘于人类面前的一道千古难题。在天下纷争的年代,严酷的社会现实,激发孔子深切的生命关怀,执着于“为人求本”。善为至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务本,就是确立“人性本善”的原则——遵循“善”的原则即为君子,违背“善”的原则便是小人。在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孔子通过“人性本善”的经验陈述,奠定了“君子人格”的人文情怀,开通了中华民族人性理解的文化之旅。
“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贴和关爱。“仁”是孔子给出的“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孔子通过“仁”的阐释,娓娓道出他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事理在人与人关系中生成,在人与人关系中发展。如果人与人在互动中能够互示其诚、互尽其仁,则天下可治。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道德意义的层面,“仁爱”是人性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在赤裸裸的暴力社会,由于“仁爱”充满着“平等”的意蕴而被普遍接受——仁爱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谭嗣同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孔子以“仁爱”为基本道德品性,打通了政治与伦理的隔阂。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人性的检验;不论何许人也,都要担负道德的责任。孔子曰:“为改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编自徐平《君子文化符号的当代理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君子”不仅是儒家做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B.君子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所以他学习、工作都能够做好,内心常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C.儒家遵循的君臣有义原则,在今天对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D.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认为君子应以善为本。
【解析】 “所以他学习、工作都能够做好,内心常洋溢着生机和幸福”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君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内在足够强大,其心灵世界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君子主张父亲应供养子女并重视其教育,然后子女才对父亲恭行孝悌之道。
B.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主要强调道德的天赋性,认为人若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合一。
C.“君子”的概念流传已久,因为时间的流逝,君子形象已经从社会身份转向了文化符号。
D.孔子认为“仁”不仅是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与核心理念。
【解析】 A项,“然后子女才对父亲恭行孝悌之道”错,强加条件关系,君子主张父慈子孝无先后顺序。C项,“因为时间的流逝”错,原文是“《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不是因为时间的流逝。D项,“不仅是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与核心理念”错,原文为“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前后内容无递进关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3分)( B )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
D.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解析】 材料一主要讲中华传统君子人格。A项,能体现君子与人相处的原则。B项,是说学习方法的,与材料一无关。C项,体现孝道的观念。D项,体现君子本性。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答案】 _①论证结构:采用总分论证结构,先指出儒家君子思想在今天对我们做人仍有意义,然后从“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天人合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严谨。②论证方法:运用道理论证,如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君子内心强大,不因别人的不理解而生气;运用对比论证,如引用孔子的话对比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论述了君子内心充盈,常驻仁德。__
5.《大学之道》中说“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 _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和庶人都应以修身为本,强调修养自身品德的重要性;②做人要有健全的人格,注重身心和谐,不要被欲望束缚住;③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讲求“义”,做到适宜、合宜,相处要互相体贴、关爱,平等待人;④做人要有道德,实践仁义礼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发挥人的天性。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广陵散①(节选)
陈翔鹤
在魏朝最末一个皇帝,少帝曹奂的景元二年(公元261年)的某一个初冬早晨,当时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同他十三岁的女儿阿凤,八岁的儿子阿绍和婢女阿勤,正在他住宅外院里打铁。这个小小的铁工场,就设在那棵枝条茂密,绿荫几乎遮遍半个院子的巨大的柳树下面。铁砧墩的旁边不远就是一口深井。井旁边有个石水缸,正好作为打铁时“淬火”或“退火”之用。一到夏天,嵇康还喜欢将井水汲起来,灌注到那围绕着大柳树的沟渠里去。这一泓清汪汪的沟水,使人看了觉得十分凉爽。而烧铁炉和附带的一个鼓排(风箱),以及煤滓铁块、大锤小锤等物,统统被安置在靠柳荫的一个墙角落间,上面还搭有席篷,看来倒有点像间小屋子。
时间虽然已到初冬,但洛阳的天气却并不怎样寒冷,柳树也还没有脱叶,因此嵇康此刻只露髻、短褐、马裤、赤脚草履,正挥动着大锤,在被阿凤用长铁钳子紧紧夹着的一块红铁上,一锤一锤地直打了下去。在起初几锤,铁花子还几乎如浪涛般飞奔四散,不过愈到末后,铁花子便愈加减少了,嵇康的锤下得也并不如以前的有力。这时阿凤才如释重负似地轻轻地吐了一口气。
“怎样,不行了吧?我就是在开头的几大锤上,特地需得人帮忙,并且也就只有觉得开头的几大锤有意思。阿凤,你看,这有多好啊:铁滓子好像流星一般四下乱溅,这一锤一锤的,简直就像打在自己的心尖尖上一样,多有意思!阿凤,现在好啦,你站过一边,就让我自己一个人打吧!”
嵇康说罢,便将阿凤手中的铁钳子接了过来,另外换上一个手锤,自己一下一下地继续去打那块已不大冒火花的红铁,看来他是想把这块铁打成一个锄头的毛坯子。阿凤站在一旁注视着她父亲的动作,有时用手去拢一拢自己额上掉下来的头发,或者擦一擦汗珠。这个发育得比她实际年纪还要健壮高大的女孩,身材的窈窕均匀颇有点像她的母亲,可是因为自来就娇生惯养的,所以在神气上却总不免要时常带着几分娇纵直憨之气。但对于打铁,她倒也很感兴趣,算得是嵇康的一个好助手,不过体力有些不及阿勤罢了。
“姐姐,你去看看,阿勤总是爱在炉子里边乱翻乱抄的,她动得,就不许我动!向家叔叔又不来,他来了就不要阿勤管啦!”阿绍走了过来,面带严肃地说。这个身穿绀青色绢袄子的八岁小孩,头上梳着两个丫角,平时总不大轻于言笑,身体却并不比他姐姐健康。他脸色有点苍白,而且经常带着一种严肃而又很自信的表情。因此,全家人都叫他“小大人”。
“好啦,好啦,不用你管,你去玩吧。”嵇康扬起头来说。
“真是,阿秀叔叔许久都不来啦,讨厌!……”阿凤说时,还用娇憨的语气“呸”了一口。
“这不好。小孩家可不准这样!拿去,换一块新的来。不要紧,没有阿秀,我们也可以办得了!”嵇康认真地说。
于是阿凤便将那块现在已经发黑的铁夹了过来,送到火炉里面,去换阿勤已经烧好了的另外那一块。
他们父女和站在炉边烧铁的婢女阿勤,就像这样地继续工作着,大约有一个多时辰之后,大家都静默无声,严肃而且兴味盎然。这期间,只偶然可以听见从嵇康口中发出来的嗬嗬的声音。这就算是他在工作中的一种表情,而且也算是他对于铁和火花的一种礼赞!
关于朝廷的中散大夫嵇康爱打铁的特殊嗜好,在当时国都洛阳城,特别是在诸名士中间,固然早就流传开,而且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了。不过流传得最快,而且被当时人视为美的,却在嵇康与贵公子钟会两人之间的关系上。据说有一天,嵇康正在家里打铁,他的好朋友向秀还在一旁“鼓排”。这时正为大将军司马昭所宠信的贵公子钟会便带着一大批宾从,声势煊赫、人呼马拥地到嵇康家里来了。他本来是想来同嵇康交朋友的。不想嵇康却毫不理睬他,竟至旁若无人似的各自挥锤不顾。向秀也仍旧鼓自己的排,同嵇康一样连头都不抬一抬。
等到钟会碰了一鼻子灰,起身要走时,嵇康才忽然问了他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那个来客也回答得很好:“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以后,他们两家便再也不曾见面,大约算是决裂了。
“了不起!这一问一答都很好,真可谓一语破的,旗鼓相当,盛名之下,话不虚传啊!”
“也只有像嵇康这样的名流,才敢于得罪钟会这样的当权得势的阔人啦!一般人哪里敢呢!”
“打铁不好,这很有失中散大夫的身份。而且也因此会得罪人。”
“他们两家不会因此便‘兴怨’‘修怨’吗?嵇中散也太纵情任性啦,予人以难堪,这实在是太不应该的。”
当时洛阳城里的人们,就这样纷纷评论着这个在嵇、钟两人之间所发生的特殊事端。
【注】历史小说《广陵散》发表于1962年10月,叙述建安文学之后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阮籍、嵇康及嵇康被杀的经历。小说共四部分,选文为第一部分,后几部分中主要描写了嵇康与向秀对饮、夫妻分别、临刑顾日弹琴等几个场面。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嵇康住宅外院的铁工厂打铁设施齐全、安排得当,与后文“朝廷的中散大夫嵇康爱打铁的特殊嗜好”相照应。
B.阿绍向阿凤埋怨阿勤乱动却不许他动,阿凤埋怨向秀叔叔许久不来,两个孩子虽然个性不同,但同样纯真可爱。
C.阿凤负责夹换铁块,阿勤负责在炉边烧铁,嵇康负责出力气打铁,分工明确合宜,侧面说明了打铁是家中常事。
D.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比如写嵇康打铁生活就比较舒缓自然,而写嵇康与钟会见面时的冲突就比较紧张激烈。
【解析】 “嵇康与钟会见面时的冲突就比较紧张激烈”错,文章描写嵇康与钟会的见面从钟会的随从场面和嵇康的毫不理睬开始,以一问一答结束。并无制造激烈的冲突场面。
7.关于文中钟会登门拜访嵇康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嵇康与向秀不能接受钟会的行事作风,二人对他的无视是无言的排斥。
B.嵇康与钟会的一问一答如出一辙,说明二人具有清高自傲的相同品性。
C.嵇康与钟会决裂,表面上是二者相见的不快,实则是二者志趣的不同。
D.洛阳城中人们对此事的评论,真实而生动展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解析】 “二人具有清高自傲的相同品性”错,嵇康狂放不羁、清高自傲;钟会是大将军司马昭所宠信的贵公子,煊赫一时,当权得势,原文未体现钟会的性格清高自傲。
8.请结合文章中洛阳城里人们对嵇、钟两人之间所发生的特殊事端的评论,简要分析嵇康的性格特点。(6分)
【答案】 _①清高自傲、久负盛名;②不慕名利、鄙视权贵;③纵情任性、洒脱不羁。__
9.胡适认为,短篇小说的写作应当追求“经济”二字。所谓“经济”,就是“不可增减,不可涂饰,处处恰到好处”。陈翔鹤的《广陵散》已经臻于“经济”境界,结合小说,谈谈“经济”一词在文中的体现及其作用。(6分)
【答案】 ①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既充分表现了人物,又做到了言简意赅;②情节构思方面:叙事简洁不拖沓,伏笔照应相结合;③环境描写方面:简洁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解析】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D项。“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据此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解析】 “百姓……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说法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解析】 “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理解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13.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4分)
译文: _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分)
译文: _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__
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_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龚深之①
秦 观
深巷茅檐日渐长,卧看花鸟竞朝阳。
惜无好事携樽酒,赖有邻家振烛光。
尚友颇存书万卷,封侯正阙木千章。
错刀锦段②相仍至,小子都忘进取狂。
注:①龚深之:龚原,字深之,自幼师从王安石,曾任国子直讲,退居广陵,与秦观结识。②“错刀”,王莽时铸造的货币;“锦段”即锦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联写春日渐长,诗人居住在深巷中的茅屋里,横卧着欣赏花、鸟在阳光中的形态。
B.颔联委婉地道出诗人当时的生活境况比较清贫,但幸好邻居在自己需要时总会帮忙。
C.颈联运用典故,赞赏友人藏书万卷,才华横溢,正是封侯拜相一展宏图的大好年华。
D.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了友人与自己深厚的情谊,言浅意深。
【解析】 C项,不是写友人正是封侯拜相一展宏图的大好年华,而是写诗人想要封侯却缺少财物。
16.诗人发出“小子都忘进取狂”感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 _①诗人年轻气盛,渴盼建功立业,发出想要封侯的狂言(曾以为功名可以轻易获得);②但是家境清贫,想要迈入仕途却需要经济支持;③幸好友人赠与财物,多加帮助,给了诗人敢发狂言的自信。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 _自见者不明__,__自是者不彰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应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 _见贤思齐焉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
(3)《大学之道》中,用“ _物有本末__,__事有终始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它,来自三千年前的古蜀,从泥土中__①__地被翻找出来,它被选定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它,就是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成都金沙遗址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太阳神鸟金饰就是从金沙遗址出土的“国宝重器”,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只有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才能欣赏到这件__②__的国宝。它不过手掌大小,整体呈圆形,上面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由四只首尾相连的飞鸟构成,朝逆时针方向飞行。被这四只飞鸟环绕着的,是12条弧形齿状芒饰,像是顺时针旋转着的太阳。两层图案均采用镂空的方式呈现,如同一幅技巧精妙的现代剪纸作品,令人联想起“金乌负日”的美丽传说。太阳神鸟金饰为什么能从众多国宝中__③__,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介绍,造型精练线条流畅构图严谨极富美感并具有较好徽识特征和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的太阳神鸟金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_①大费周折__②独一无二__③脱颖而出__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 _太阳神鸟金饰造型精练,线条流畅,构图严谨,极富美感,具有较好的徽识特征。它有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__
20.文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_以“太阳神鸟金饰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呢?”提出问题,引起读者对所提问题的思考,突出太阳神鸟金饰的特点和精神寓意,及其在众多国宝中的特殊地位。使语段行文避免平铺直叙,富有波澜。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野骆驼是隐秘的世外隐居者。它们的外套跟沙漠混在一起,它们自由自在,神出鬼没。它们在浩瀚的腾格里沙漠游荡,裹着风沙奔跑。它们不会冬眠,__①__,就那么不知疲倦地朝着目标坚定前行。你要问,一群穿越整个腾格里沙漠的野骆驼知道些什么?那要告诉你,__②__。它们能找到沙漠植物、水源和栖身的沙湾。
你以为它们只挑鲜嫩青草吃吗?错啦。我亲眼看见过野骆驼吃又老又硬的沙枣树叶子,还有满身是刺的大蓟。它的舌头卷住大蓟,连刺吞下去,眼神看起来还挺愉快。野骆驼的饥饿感只对某些沙生植物存在,这是它和沙漠的一个古老誓约,不能违背。它们是孤独的,远离尘嚣。__③__?才不呢。它们在沙漠里游荡,快活着呢。野骆驼是浪漫主义者,遵循它们的原则,只吃祖先留给它们的植物,管它有刺没刺。倘在干旱季节,野骆驼会去哪里呢?没有人知道,只有它们自己知道。它们循着祖先留下的密码,隐秘地出没。
21.下列各项,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解析】 原文:比喻,将“野骆驼”比作“世外隐居者”。A项,夸张,写人在山上可以摸到星辰。B项,比喻,将“月光映照在花林上的景象”比作“霰”。C项,比拟,赋予桃花以人的动作、神态。D项,反问,“何不”反问。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 _①不会迷失方向__②它们什么都知道__③但是它们真的孤独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古语有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英国诗人雪莱也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材料二:房间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是一句英文谚语,原意为房间里出现了一头大象,大家却对如此显而易见的事物避而不谈;后来引申为在公共空间中,大众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刘瑜教授在为《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一书作序时写道:历史上无数的悲剧,源于集体沉默。
阅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综合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一中“沉默”的概念内涵:反躬自省,不论人非;深邃睿智,不肤浅喧闹。可见,这是从个人修身角度来谈的。“常思己过”“莫论人非”是儒家提倡的内省律己,外和慎言。雪莱的浅水、深水对比性比喻,形象阐述沉默的人比话多的人更有内涵,更有深度。这则材料是同类互补,提取相同点,形成观点:沉默于个人修身有重要作用。
材料二中“沉默”的概念内涵:对显而易见的事沉默;集体沉默,避而不谈;沉默造成悲剧。可见,这是从社会现象角度来谈。“房间里的大象”是定义,刘瑜的话是观点。同类型材料互补,提取相同点,形成观点:对显而易见的社会现象的集体沉默是大众的悲剧。
【参考立意】
(1)从材料一可得立意:沉默是修身美德。可赞成,也可反对。
(2)从材料二可得立意:集体沉默,不可以苟且,要敢于去主动打破。
(3)结合材料要求综合立意:先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再在沉默中爆发改变社会。
(4)如何打破集体沉默,可以作为文章加分项。集体沉默,不能只依靠个人去打破,要建立公众意识,大家一起破,大家都敢于打破沉默,社会乱象才会越来越少。
【优秀例文】
沉默的人,沉没的文明
鲁迅曾言:“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所幸,中华民族一直有如鲁迅那般敢于叫醒“铁屋子中熟睡的人”的勇士,使中华文明依旧焕发生机。但纵观世界史,另外三大文明古国已然是灭亡了,还有无数细小的文明之舟,履于历史长河。他们的人民,也化作沉默的沙土,无声地凝视这个世界。
何谓沉默?其含义为不说话,引申为对于周围事物麻木,缺乏对错误的指出。往大处延展开,如果一个社会人人沉默,则国家与民族将对种种威胁置于脑后,使文明陷入衰落之境况。
那么,沉默因何产生?
外因便是世界存在闭塞性,群体具有对外物沉默的特质。正如“房间里的大象”这句英文谚语,当房间里出现了一头大象,大家却对如此显而易见的事物避而不谈,进而将消息淹没在沉默之中。因而,在公共空间中,大众对某类触目惊心的事实保持集体沉默,追本溯源,是人们总相信有些现象显而易见,因而心照不宣。
对于“房间里的大象”这一显而易见的事物避而不谈,内因是人们安于现状,甘于接受,为了远离不必要的纠纷而保持缄默。雪莱曾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诚然,胸怀宽广,能够容纳清浊百川,造就了个人的“无言”,这是沉默的境界。但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人群之中,若人人皆“莫论人非”,人人皆“莫谈国事”,他人默不作声,自己也就跟着沉默,现有的问题只会愈发严重,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观如今,知网因版权费与高校续订费问题卷入风波,作为中国最大文献资料付费数据平台,其早已备受诟病,但上至高校,下至老师学生,之前都鲜有发声,这便是集体沉默最合适的例证。每个人都保持沉默,换来的却是知网愈发肆意抬价,过度逐利。
何以破局?
追溯过往,破局之人皆为勇士,无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发声的革命家们,还是曝光问题的记者,以及现在起诉知网的赵德馨教授……他们发现问题,同时敢于发声,破除集体沉默,进而引起更多人发声,激发群体“从众效应”。当然,根植于他们心底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对家国的热爱,而不是借众人之浪潮,泯然于众人间。
所幸,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敢于发声的勇士,也不乏有想法和头脑的人民,因而中华文明终未消亡,而是越发辉煌。前路漫漫,依旧有无数的问题等待着,让我们做敢于发声的人,这样的中华民族将永远有希望!
点评:文章从“人”的个体到“文明”的普遍,从“沉默”现象到“沉没”结果,揭示了“沉默”的深刻意义和深远后果。主线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递进式结构展开,不仅分类讨论了“沉默”的外因和内因,而且从历史和现实方面探讨了破局之道,最后发出呼吁——“让我们做敢于发声的人,这样的中华民族将永远有希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磅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