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 (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10讲 水循环(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10讲 水循环(含解析),共9页。
第10讲 水循环
【基础知识梳理】
一、水循环的种类和环节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1、水循环含义
水循环指水通过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作用,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作的过程。
2、三种水循环比较
水循环类型 | 发生领域 | 水循环环节 | 作用 |
海陆间循环 | 海洋和陆地之间 |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或下渗→地下径流)→海洋 | 是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到更新,是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 |
陆上内循环 |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 政法、植物蒸腾→降水 | 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 |
海上内循环 |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 蒸发→降水 | 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
3、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其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循环,参与环节最多的是海陆间大循环。
4、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蒸发(含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含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其中与人类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有关的环节是地表循环,植树造林会增加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
5、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①风力大小,风力大携带水汽就多
②距海远近,距离海洋近携带水汽就多
6、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①降水量,短时间降水量大地表径流量会增大
②地表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多地表径流变小
③流经地区的地貌,流经喀斯特地貌和沙质土壤区,河流易下渗严重地表径流小
④人类活动,沿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使得水量变小。
二、 水循环的意义
(1)联系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的主要纽带。
(2)环节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 塑造了地表的形态。
三、河流的常考知识点
1、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1)河流的水文特征
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
(2)河流的水系特征
河流长短,流向;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河网密度大小;河道曲折状况;落差
2、河流含沙量分析
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因素:
(1)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差则含沙量高,反之则低。
(2)土质,土质松则含沙量高,反正则低。
(3)降雨强度,降雨强度大则含沙量高,反之则低。
(4)地势,地势落差大则含沙量高,地势平缓则含沙量低。
(5)地形地貌,平原地区一般含沙量低,山地,丘陵区则相对高。
3、河流补给类型
五种类型:降水补给;永久性冰川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
4、河流的开发利用价值
灌溉;航运;发电;旅游·;水产养殖
5、河流的航运价值分析
自然原因:河流宽阔平直落差小;水量大水位平稳;结冰期和汛期;含沙量小。
社会经济:沿岸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客货贸易量大。
6、河流的汛期问题
凌汛:①河流有结冰期②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春汛:东北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补给河流。
夏汛:我国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导致河流水位抬升。
【本节高考核心考点】
1、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题秘籍:修建水库: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下渗量,可增加库区的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水的空间分布,增加蒸发量。
植树造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
砍伐树木: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
城市道路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导致内涝。
2、 河流的相关问题考查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的开发利用价值;河流的航运价值;河流的汛期问题。
【同步经典练习题】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有关专业人员探索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取得良好效果。低影响开发指的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变化与径流污染的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下图示意一般城市和海绵城市雨水排放系统。完成1-2小题。
1.下列城市建设属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是( )
A.拓宽下水道,增加主干道坡度 B.路面铺设透水材料,绿色屋顶蓄水
C.裁弯取直河道,改变河流流向 D.道路旁修建水渠,校园操场塑胶化
2.与一般城市相比,海绵城市的水体排放量占比较低,主要原因是( )
A.雨季回灌,地下水储量增加 B.枯枝落叶积存,地表径流缓慢
C.热岛效应缓解,降水强度降低 D.土地硬化面积减少,雨水下渗增加
【答案】1.B 2.D
【解析】1由材料可知,低影响开发雨水指减少城市中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变化与径流污染的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核心是尽量不改变水文。B选项中,增加透水材料,绿色屋顶蓄水就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术语低影响开发雨水,因此选B.
2、海绵城市的地表雨水主要下渗较多,因此地表排放量就会变少,因此D正确,答案选择D。
下图为“某测站测得的某河流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3-4小题。
3.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大气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4.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早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答案】3.A 4.C
【解析】3题中由图可知当降水量大的时候流量也会增加,由此确定该河流的主要补给应该为大气降水补给,因此A正确。地下水补给全年比较稳定因此排除C,湖泊和河流在丰水期时应该时河流补给湖泊,河流水位会下降,因此排除B。该地区1和2月都有较少的降水,因此不应该是冰川补给,答案选A。
4题中,由图可知同一条河流不同时间,1的径流量明显比2平稳,说明1时期已经修建了水利工程对河流径流进行调整,因此选择C.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5-6小题。
5.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6.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
①减少内涝发生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5.D 6.A
【解析】5题中过滤储水增加了下渗量,因此影响水循环的主要的环节是下渗,选D
6题中建设雨水银行增加了下渗量,减少了地表径流,因此可以缓解内涝发生,涵养更多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因此1和2对。地表径流减少江河水位下降3错,减缓了热岛效应选择A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7-8小题。
7.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下降
②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③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
④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8.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
①海陆间大循环 ②跨流域调水 ③增加水汽输送的数量 ④增加了地表径流的数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7.B 8.D
【解析】7.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地表径流,使下游地区径流量变化幅度变小;库区地表水增多,增加下渗,提高地下水水位;水汽蒸发增多,空气湿度增加;水比热容较大,冬季水面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容易产生降水。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8.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在F处建立海水淡化厂,加剧了水汽的蒸发,使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增多,水汽输送至陆地,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9-10小题。
9.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区
10.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9.C 10.D
【解析】9.在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于7、8月份,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该区域为半湿润地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A、B、D错,C为正确选项。
10.甲、乙两河位置相邻,汇水面积相等,同属一个气候区,同为2009年雨季,降水量相同,不可能没有降水,故A错。植被截留降水,但不可能完全吸收降水,仍有地表径流入水库,故B错。降水大量下渗,但仍有部分地表径流,故C错。只有人为的拦截径流,才会使甲水库无水量入库,D正确。
11.读“某地地形地质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A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哪种水循环过程?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怎样?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8分)
(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①输水量很大?(6分)
(3)如果A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可能的影响?(4分)
【答案】11.(1)海陆间大循环。 西部平原地区双向互补,东部山区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单向)。 地表径流。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
(2)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好。
(3)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5讲 环境保护(含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4讲 旅游地理(含解析),共8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1讲 世界地理(亚洲)(含解析),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