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展开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如图示是葫芦藓、肾蕨、苏铁和水稻的分类,其中乙、丙所代表的植物分别是( )
A. 葫芦藓、肾蕨 B. 肾蕨、葫芦藓 C. 苏铁、水稻 D. 水稻、苏铁
2.下列几组生物中,细胞中都有成形的细胞核的一组是( )
A. 酵母菌、痢疾杆菌 B. 根霉、鬼笔鹅膏
C. 结核杆菌、T4噬菌体 D. 草菇、乳酸菌
3.如图各种生物都很微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都可能致病,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测
B. ②可通过分裂生殖快速繁殖,可用于酿制米酒
C. ①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D. ③属于细菌,可以通过出芽的方式进行生殖
4.如图是由三个圆所构成的相关概念间包含关系图,符合这种所属关系的是( )
A. Ⅰ蠕虫动物Ⅱ腔肠动物Ⅲ线形动物
B. Ⅰ脊椎动物Ⅱ鸟类Ⅲ节肢动物
C. Ⅰ种子植物Ⅱ孢子植物Ⅲ被子植物
D. Ⅰ微生物Ⅱ细菌Ⅲ病毒
5.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校园内发现了桃树、侧柏、三叶草、油松、月季、杉树等多种植物,他们将这些植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桃树、三叶草、月季,一类是侧柏、油松、杉树,请问他们的分类依据是( )
A. 根的形态 B. 茎叶形态 C. 有无种子 D. 种子外有无果皮
6.千姿百态的动物王国里,有些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有些动物则没有。在下列生物中,都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
A. 家鸽、乌龟、青蛙 B. 蝗虫、蚯蚓、蜈蚣
C. 鲫鱼、家兔、金龟子 D. 蚂蚁、蜜蜂、蛇
7.下列生物体的功能与其价值不匹配的是( )
A. 树林防尘降噪——间接价值 B. 银杏叶可入药——潜在价值
C. 培育研发玉米新品种——潜在价值 D. 肉鸡为人类提供食物——直接价值
8.东台西瓜种植基地里有早春红玉、8424、京欣系列、特小凤等多个西瓜品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物种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环境多样性
9.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一样,其他生物也需要有舒适的环境,保护好生物的生存环境,下列自然保护区与其主要保护对象相对应错误的是( )
A.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 B.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
C.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东北虎 D.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
10.下列属于我国二级保护植物的是( )
A. 水杉 B. 金花茶 C. 荷叶铁线蕨 D. 珙桐
11.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米勒实验证明:有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B. 原始大气含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气体
C. 地球刚形成时,温度很高,熔岩横流,不会有生命存在
D. 高温、紫外线、雷电为有机物的形成提供了能量
12.如图所示,对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生物化石的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 甲层生物数量一定比丙层生物数量多
C. 乙层生物一定都是陆生的
D. 这些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丙、甲、乙
13.“进化树”可以直观的表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从如图所示进化树中我们可以推测( )
A. b、c、d、e、f五种生物共同祖先是a B. 较b和c而言,c和f的亲缘关系更近
C. 环境因素是导致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D. c一定比e高等
14.关于生物进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
B. “始祖鸟”化石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C. 有些蛾类幼虫的体色鲜艳,并长有毒毛,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趋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着地变成只有中趾发达并唯一着地
15.从南方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早能够两足直立行走和食用熟食的阶段分别是( )
A. 南方古猿、直立人 B. 能人、直立人 C. 能人、能人 D. 直立人、智人
16.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枯叶蝶拟态形成的原因是( )
A. 遗传→自然选择→适应 B. 遗传→变异→进化
C. 变异→遗传→适者生存 D. 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17.家鸽和蚯蚓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为( )
A. 奔跑、蠕动 B. 飞行、攀缘 C. 飞行、蠕动 D. 跳跃、爬行
18.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①骨绕关节转动 ②相应的骨受到牵引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 ③④②①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④①②③
19.“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下列关于诗中所述生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生物体内都有脊柱 B. 鹰用气囊完成气体交换
C. 尾鳍能控制鱼的前进方向 D. 它们都具有适应各自环境的结构
20.人在狂笑时用力过猛,使上下颌不能合拢,这是由于( )
A. 关节腔内有滑液 B. 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
C. 关节软骨发生病变 D. 关节头从关节囊中脱出
21.关于“蚯蚓走迷宫实验”中蚯蚓的行为,说法错误的是( )
A. 与“猴子骑车”属于同一种行为 B. 该行为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C. 该行为能让蚯蚓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D. 该行为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2.下列全部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
A. 蜘蛛结网、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B. 猫捉老鼠、尺蠖拟态、鹦鹉学舌
C. 狗辨主客、黄牛耕地、老马识途 D. 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
23.黑尾胡蜂遭受到袭击时,群蜂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分析,其行分别属于( )
A. 防御行为和领域行为 B. 攻击行为和社会行为
C. 觅食行为和防御行为 D. 防御行为和社会行为
24.金水区北边有条贾鲁河,下列关于贾鲁河的叙述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清澈透亮的贾鲁河水 B. 河水中灵动的鱼儿
C. 美丽怡人的贾鲁河 D. 岸边摇曳的杨柳树
25.如图是乡村振兴项目所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对该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桑树和蚕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 蚕能促进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 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只包括鱼塘中的全部植物和动物
D. 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桑树→蚕→蚕粪→鱼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26.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昔日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又重现在田埂之间。如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 ______ 和非生物成分。
(2)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 。
(3)若该生态系统中的青蛙被大量捕杀,会使昆虫的数量在短时期内 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
(4)如下表是生态学家为研究三种蜘蛛捕食叶蝉(水稻害虫)的能力,用含有铕元素(这种元素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的泥土培育水稻,然后测定稻田中三种蜘蛛体内的铕含量。从表中数据可知, ______ 捕食叶蝉的能力最强。
每百头蜘蛛鲜重中的铕含量(微克)
锥腹肖蛸
拟水狼蛛
食虫沟瘤蛛
10.436
20.172
3.21
27.分析下面的谚语或诗句,请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暗含的食物链补充完整:树→ ______ ,如果黄雀被大量捕杀,那么在一定时间内蝉的数量将 ______ 。
(2)“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在强调 ______ 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 能够将花瓣中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物质并供植物重新利用。
(4)“沧海桑田”是指 ______ 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变,其寓意是世事变化很大。
(5)“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水多它能吞,水少它能吐,”是指 ______ 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6)请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暗含的食物链补充完整:浮游植物→ ______ 。如果大鱼被大量捕杀,那么在短时间内虾米的数量将 ______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7)“黄鼠狼给鸡拜年一没安好心”。黄鼠狼没安好心的原因是黄鼠狼和鸡之间是 ______ 关系。
28.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是通过______完成的。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______;这一过程指的是植物的______。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____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填写),都指的是______。
(4)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______和_____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
29.如图图一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请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食物网中共有 ______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 。
(2)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 ______ 。
(3)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在图一内积累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
(4)图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 ______ 开始的。
(5)如果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一种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那么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 ______ ,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是 ______ 。
(6)若图一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补充的生物成分是 ______ 。
(7)图一中的水生植物为其它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它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 。
(8)图一中鱼与鹭的关系是 ______ 。
(9)A、B、C、D、E构成了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字母表示) ______ ,此食物链中,能量最终来源是 ______ 。图一中与A对应的生物是 ______ 。
(10)当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严重时,会造成多种生物数量的锐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______ 能力是有限的。
30.如图是与运动有关的形态结构图,请分析回答:
(1)动物的运动有许多不同形式。如:鱼类可依靠躯干部与尾部的摆动进行 ______ ;昆虫多依靠翅飞行,有的还能 ______ ;鸟类的前肢进化成了【 ______ 】 ______ ,可自由飞行,后肢适于行走、奔跑或攀援等。
(2)动物的运动器官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如:①多具有发达的肌肉,能为运动提供 ______ ;②多具有牢固的支持和附着结构,如昆虫体表的 ______ 、鸟类的龙骨突、人体四肢的骨骼;③多具有便于灵活运动的分支和节点,如蝗虫的足分节、人的四肢有许多【 ______ 】 ______ 。
(3)动物的运动器官与生存环境形成了很好地适应,如大多数鱼类的【 ______ 】 ______ ;鸟类的翼等都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划水游泳或扇动空气飞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由图可以看出:乙和丙属于种子植物,乙的果皮裸露属于裸子植物,丙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属于被子植物。在葫芦藓、肾蕨、苏铁和水稻中,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肾蕨属于蕨类植物,苏铁属于裸子植物,水稻属于被子植物,所以乙是苏铁,丙是水稻。
故选:C。
(1)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
裸子植物,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
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熟练掌握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仔细分析图中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结合分类索引即可解答。
2.【答案】B
【解析】解:A、酵母菌属于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痢疾杆菌属于细菌,细菌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A不符合题意。
B、根霉、鬼笔鹅膏属于真菌,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B符合题意。
C、结核杆菌属于细菌,细菌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T4噬菌体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C不符合题意。
D、草菇属于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乳酸菌属于细菌,细菌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据此解答。
理解掌握细菌和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细菌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
3.【答案】C
【解析】解:A、①病毒、②细菌、③酵母菌都可能成为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看到病毒的,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A错误。
B、②可通过分裂生殖快速繁殖,③酵母菌可用于酿制米酒。B错误。
C、、①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只要离开寄主,就会变成结晶体,C正确。
D、③酵母菌属于真菌,可以通过出芽生殖,D错误。
故选:C。
图中①病毒、②细菌、③酵母菌。
理解掌握病毒、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4.【答案】D
【解析】解:A、蠕虫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等三大类,不包括腔肠动物,故不正确;
B、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鸟类和爬行类;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故不正确;
C、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故不正确;
D、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故正确。
故选:D。
观察分析得出:Ⅰ与Ⅱ、Ⅲ是包含关系,Ⅱ、Ⅲ是并列关系。
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在植物的分类中,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常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如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这一形态结构,我们可以把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题干中的柏、油松、杉树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属于裸子植物,可归为一类;桃树、三叶草、月季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属于被子植物,可归为另一类。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植物分类的依据: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因为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稳定,生存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小。
植物分类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理解和掌握,能灵活地对植物进行分类。
6.【答案】B
【解析】解:A、家鸽、乌龟、青蛙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错误;
B、蝗虫、蚯蚓、蜈蚣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正确;
C、鲫鱼、家兔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而金龟子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错误;
D、蚂蚁、蜜蜂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蛇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错误。
故选:B。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
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树林防尘降噪是间接价值,不符合题意;
B、银杏叶可入药是是它的药用价值,属于直接价值,符合题意;
C、培育研发玉米新品种,是潜在价值,不符合题意;
D、肉鸡为人类提供食物是直接价值,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潜在价值是指潜藏的、一旦条件成熟就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
解答此题要掌握生物的多样性的价值。
8.【答案】B
【解析】解: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东台西瓜种植基地里有早春红玉、8424、京欣系列、特小凤等多个西瓜品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遗传)多样性。
故选:B。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9.【答案】C
【解析】解:A、黑龙江省建立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A正确。
B、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主要的保护对象是藏羚羊,B正确。
C、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是黔金丝猴,C错误。
D、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大熊猫等生物,D正确。
故选: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据此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熟知我国主要的自然保护区及其保护对象。
10.【答案】C
【解析】解:水杉、金花茶、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又叫荷叶金钱草、铁线草,是铁线蕨科铁线蕨属下的一个中国特有的品种,是多年生的蕨类,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故选:C。
1996年9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保护的野生植物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又分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二级保护植物有很多种,例如西伯利亚冷杉,原始观音座莲,伯乐树,云南梧桐,荷叶铁线蕨,胡桃,酸豆,绵刺,香果树,蚬木,琼棕,鹅掌楸,蕉木,峨眉含笑,金铁锁,木瓜红,独叶草,合柱金莲木等等。
解答此题要掌握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知识。
11.【答案】A
【解析】解:A、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错误。
B、原始大气含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气体,没有氧气,B正确。
C、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没有生命存在,C正确。
D、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其中高温、紫外线、雷电为有机物的形成提供了能量,D正确。
故选:A。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要重点掌握。
12.【答案】D
【解析】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不是唯一证据,错误。
B、由图知,丙位于较古老的地层,甲位于较晚近的地层,即物种甲比物种丙出现的较晚,说明甲的结构比丙的结构复杂、高等。但是不能说明物种甲比物种丙数量多,错误。
C、乙所处的地层距今最近,但是不能确定乙层生物一定都是陆生的,错误。
D、图中丙所处的地层最古老,乙所处的地层距今最近,甲位于二者之间,因此,结合分析可知,这些地层中的化石按从简单到复杂排列的应该是丙、甲、乙,正确。
故选:D。
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化石的分布规律。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和生物的进化相一致,即平行关系。
13.【答案】A
【解析】解:A、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b、c、d、e、f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a进化而来,但亲缘关系远近不同,A符合题意。
B、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以发现b和c,e和f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B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进化,C不符合题意。
D、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b、c、d、e、f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a进化而来,也就意味着b、c、d、e、f都比a更复杂、更高等、陆生的可能更大,但我们却不能确定b、c、d、e、f之间谁高级谁低等,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读懂生物的进化树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A
【解析】解:A、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按照达尔文的理论,病菌抗药性是这样产生的:细菌个体中存在着对抗生素抗药性的变异,在抗生素使用时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其抗药性状遗传给后代;随着抗生素的频繁使用(滥用),细菌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导致病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抗生素;对病菌起到了选择作用,A错误。
B、始祖鸟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具有鸟类的特征,这说明始祖鸟化石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之一,B正确。
C、有些蛾类幼虫的体色鲜艳,并长有毒毛,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马的进化趋势:体形由小变大,多趾着地逐渐变为中趾发达并唯一着地(趾数减少),四肢越来越长,D正确。
故选:A。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对具体生物现象的解释。
15.【答案】A
【解析】解: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南方古猿,约600万年前,现代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即人类的起源。最早出现在非洲大陆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动物,开始直立。此后,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分离出来。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用火烤制食物来吃,使食物易于吸收,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
故选:A。
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结合人类进化的历程了解在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16.【答案】D
【解析】解: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对生物有利的可遗传的变异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通过选择,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并把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
故选:D。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解:家鸽属于鸟类,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运动方式是飞行;蚯蚓是环节动物,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运动,运动方式是蠕动。
故选:C。
此题考查的是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飞行、游泳、爬行、奔跑等
运动是动物的主要特征,各种动物的运动器官不同,运动的方式也不同。
18.【答案】A
【解析】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因此,“做任何一个动作时”,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②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①骨绕关节转动。
故选:A。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9.【答案】B
【解析】解:A、鱼和鹰的背部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B、鹰属于鸟类,体内有气囊,能进行双重呼吸,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在肺部,而不是气囊,符合题意。
C、鱼的运动器官是鳍,其中尾鳍具有控制鱼的前进方向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D、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如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运动器官是鳍等,而鹰则具有与空中飞行相适应的特点,如体形成流线型、前肢变成翼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鱼类和鸟类的主要特征,可以鱼和鹰的结构特征进行解答。
生物一般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0.【答案】B
【解析】解:关节面: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狂笑过猛,上下颌不能合拢,是一种脱臼现象。
故选:B。
此题考查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关节囊里面、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关节腔内还有滑液,从而使关节既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21.【答案】D
【解析】解:A、“蚯蚓走迷宫实验”与“猴子骑车”属于同一种行为,都是学习行为,正确。
B、“蚯蚓走迷宫实验”行为是后天性行为,需大脑皮层的参与,正确。
C、后天性行为能让蚯蚓适应更复杂的环境,正确。
D、“蚯蚓走迷宫实验”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错误。
故选:D。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22.【答案】D
【解析】解:A、蜘蛛结网、公鸡报晓都是先天性行为,惊弓之鸟是学习行为;
B、猫捉老鼠是学习行为、尺蠖拟态是先天性行为、鹦鹉学舌是学习行为;
C、狗辨主客、黄牛耕地、老马识途,都是学习行为;
D、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都是先天性行为。
因此全部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
故选:D。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23.【答案】D
【解析】解: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它们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防御行为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对动物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延续种族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黑尾胡蜂受到袭击时,群蜂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角度说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从群体角度说,是动物的社会行为。
故选:D。
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进行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要注意:攻击行为发生在同种动物的个体之间,防御行为是不同种动物之间的行为。
24.【答案】C
【解析】解:A、清澈透亮的贾鲁河水只有环境,没有生物,不是生态系统。
B、河水中灵动的鱼儿,只有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环境,也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也不是生态系统。
C、美丽怡人的贾鲁河既有环境,也包括了池塘中所有的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生态系统。
D、岸边摇曳的杨柳树只有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也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也不是生态系统。
故选:C。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既包括某一地域的全部生物又包括环境。分析答题。
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既包括环境又包括环境中所有的生物。
25.【答案】B
【解析】解:A、桑树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蚕是动物以桑树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错误。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动物体内的物质经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排出体外,同时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的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利用,所以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鱼塘中的全部植物和动物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C错误。
D、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桑树→蚕→鱼,D错误。
故选:B。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
26.【答案】分解者 水稻→昆虫→蜘蛛→鸟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增加 拟水狼蛛
【解析】解:(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图示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图中食物链有:水稻→昆虫→青蛙,水稻→昆虫→鸟,水稻→昆虫→蜘蛛→鸟,所以最长食物链为:水稻→昆虫→蜘蛛→鸟。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3)若该生态系统的青蛙被大量捕杀,昆虫天敌减少,会使昆虫的数量在短时期内增多。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6)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三种蜘蛛体内的铕含量拟水狼蛛最高,说明拟水狼蛛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水稻→昆虫→蜘蛛→鸟;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增加。
(4)拟水狼蛛。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4、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7.【答案】蝉→螳螂→黄雀 减少 水分 分解者 海洋 森林 虾米→小鱼→大鱼 减少 捕食
【解析】解:(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由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即: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因此,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组成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因为黄雀捕食螳螂,所以如果黄雀被大量捕杀,那么螳螂会因为天敌减少,数量增多,从而造成在一定时间内蝉的数量将减少。
(2)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在强调水分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
(3)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将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能将花瓣中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物质并供植物体重新利用。
(4)沧海桑田中的桑田为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因此,“沧海桑田”是指海洋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变。
(5)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持“碳—氧平衡等作用。”“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水多它能吞,水少它能吐。”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6)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暗含的食物链补充完整:浮游植物→虾米→小鱼→大鱼。如果大鱼被大量捕杀,在短时间内,小鱼的数量就会增加,小鱼的食物虾米就会减少。
(7)黄鼠狼与鸡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
(1)蝉→螳螂→黄雀;减少。
(2)水分。
(3)分解者。
(4)海洋。
(5)森林。
(6)虾米→小鱼→大鱼;减少。
(7)捕食。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28.【答案】分解者 大气中CO2库指向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 B C 呼吸作用 CO2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解析】解:(1)A过程是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了。
(2)
如图可知,绿色植物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之间是双箭头,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同时呼吸作用还能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E表示光合作用,C表示呼吸作用。图中缺少大气中CO2库指向绿色植物,这一过程指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2)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促进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由图可知:图中A、B、C过程都是表示生物体的呼吸作用。
(4)自然界中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又释放到大气中,一部分通过食物链进入到消费者体内,再通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循环始终与能量流动结合在一起进行。
(5)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大气中CO2库指向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3)B C;呼吸作用
(4)CO2;能量流动
(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始终与能量流动的过程。
29.【答案】4 水生植物→蟹→鹭 鹭、蟹和虾 鹭 水生植物 增强 生物圈 分解者 生产者 捕食和竞争 D→A→B→C→E 太阳能 浮游动物 自动调节(或自动调节)
【解析】解:(1)(2)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图中的食物链有4条:水生植物→蟹→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鹭,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生植物→蟹→鹭。所以,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鹭、蟹和虾。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在图一内积累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鹭。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水生植物)开始,一般情况下,随着营养级的升高,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这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如果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一种位于第二营养的生物”,生物种类增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增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7)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它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8)鱼与鹭的关系中,鹭以鱼为食,为捕食关系;鱼与鹭都有以虾为食,是竞争关系,所以鱼与鹭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9)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低,数量越多,所含的能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数量越少,所含的能量越少,所以,在图二中的A、B、C、D、E构成了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D→A→B→C→E,此食物链对应图一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鹭,此食物链中,贮存能量最少的生物是E,图二中的A按数量的多少可以看出,A属于第二营养级,对应的是图二中的浮游动物。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个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制的,超过了这个限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当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严重时,会造成多种生物数量的锐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或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
(1)4;水生植物→蟹→鹭。
(2)鹭、蟹和虾。
(3)鹭。
(4)水生植物。
(5)增强;生物圈。
(6)分解者。
(7)生产者。
(8)捕食和竞争。
(9)D→A→B→C→E;太阳能;浮游动物。
(10)自动调节(或自动调节)。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题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相关知识。
30.【答案】游泳 靠足爬行或跳跃 5 翼 能量 外骨骼 8 关节 3 鳍
【解析】解:(1)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大相径庭,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与动物的结构相适应的。鱼类生活在水中,可依靠躯干部与尾部的摆动进行游泳;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具有三对足,一般生有两对翅,为昆虫的运动器官。因此,昆虫多依靠翅飞行,有的还能靠足爬行或跳跃;鸟类的前肢特化成5翼,翼是许多鸟类的飞行器官。鸟儿用翼飞翔,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鸟的后肢适于行走、奔跑或攀援等。
(2)动物的运动器官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①动物产生运动时,需要肌肉收缩产生动力。可见,生物多具有发达的肌肉,能为运动提供能量;②多具有牢固的支持和附着结构,如昆虫体表的外骨骼、鸟类的龙骨突、人体四肢的骨骼;③多具有便于灵活运动的分支和节点,如蝗虫的足分节、人的四肢有许多8关节,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三部分。
(3)鱼的运动器官是3鳍,共5种7个,其中腹鳍和胸鳍的数量是2个,其余为1个,分别为:尾鳍、臀鳍、腹鳍、胸鳍和背鳍,其中胸鳍和腹鳍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游泳;靠足爬行或跳跃;5;翼
(2)能量;外骨骼;8;关节
(3)3;鳍
1、题图中:1口,2鳃,3鳍,4翅,5翼,6胸肌,7肱二头肌,8关节。
2、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明确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骨骼肌、骨、关节三者在运动中协调配合是解题的关键。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共6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