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807012/0-169396909041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807012/0-16939690904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807012/0-169396909047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精品同步练习】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2 透镜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2 透镜一课一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边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cm,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看到( )
A. 缩小的实像 B. 放大的实像 C. 缩小的虚像 D. 放大的虚像2.(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尽量选择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
B. 组装器材时,将蜡烛放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
C. 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D. 实验中,物距要始终大于二倍焦距3.(3分)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距凸透镜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处,在凸透镜的另―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的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等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4.(3分)如图所示,将焦距为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刻度线处,此时在光屏中心已成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B. 若蜡烛移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
C. 若蜡烛移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D. 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将光屏左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5.(3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在离凸透镜厘米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 厘米 B. 厘米 C. 厘米 D. 厘米6.(3分)如图所示,是创新小组的同学们自制的照相机。在较暗的教室内,让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在半透明膜上可看到室外实验楼清晰的像,若想在半透明膜上成实验楼更大清晰的像,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相机向前移,纸筒向前伸 B. 相机向后移,纸筒向后缩
C. 相机不移动,纸筒向后缩 D. 相机和纸筒的位置均不变7.(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首先需调整蜡烛(末点燃)、凸透镜和光屏,使实验时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以下情形属于已经调好的是( )A. B.
C. D. 8.(3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距凸透镜8厘米时,所成的像( )。A. 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 一定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 一定是放大的像9.(3分)教室里有许多与光学有关的知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教室内的投影仪镜头是凹透镜
B.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C. 一体机屏幕上显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遥控器利用紫外线来控制一体机10.(3分)(2021汉阳三中)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蜡烛在光屏 8 16 24 32a/cm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变,只移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30cm处,再向左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照相机
B. 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14cm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投影仪
C. 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5cm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放大镜
D. 蜡烛在光屏上已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11.(4分)如图所示,纸筒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一个简易照相机,这个模型照相机的______相当于真实照相机的镜头,______相当于真实照相机的底片。为了得到清晰的相,应把端朝着______,端朝着______选填“较暗的室内”或“明亮的室外”
12.(4分)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如图所示,考古家用焦距为的放大镜观察出土的青铜器件,他看到的是正立、______的 ______选填“虚”或“实”像,此时,该物件与放大镜的距离应 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3.(4分)小梅去商场购物排队结账时前面的墙壁上有一面镜子,在靠近镜子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结账时小梅采用”刷脸”支付,支付过程中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______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实像。14.(4分)小王研究微距相机的成像情况。他先把相机调整到焦距为的普通模式,改变物体与镜头的距离,相机内感光元件上的成像情况如图所示。由于物体距镜头太近时,感光元件上无法成像,因此他将相机切换到微距模式,调整焦距为,再将物体置于距镜头非常近的位置,此时在感光元件上能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①分析比较图与可知:同一镜头成实像时,物距变小,______。
②观察图可知:微距模式下相机成的像是 ______的选填“放大”或“缩小”,据此可判断微距模式下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此时相机的焦距______普通模式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5.(4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向水透镜内注入适量的水,调节蜡烛、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______的实像。保持蜡烛位置不动,向水透镜内继续注水,将光屏向靠近水透镜的方向移动,又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这一过程模拟了 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形成。
16.(4分)南京玄武湖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被誉为“金陵明珠”。深秋周日的早晨,小丽一家来到玄武湖游玩,拍下了很多美丽的照片,如图所示。
阳光下,小丽发现自己在地面留下了影子,这可以用光的 ______ 知识来解释;看到金黄的树叶,是因为树叶 ______ 选填“反射”或“吸收”黄色光的缘故。
在湖边漫步,小丽发现水中的鱼儿在凉亭的倒影间穿行,看见的凉亭的倒影是光的 ______ 形成的像,看见的水中的鱼儿是光的 ______ 形成的像。
小丽爸爸用无人机进行了空中摄影,此时相机中成倒立、 ______ 的实像,为了拍到玄武湖的全景,无人机需要飞得更 ______ 选填“高”或“低”一些。三 、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17.(6分)某小组做“探究凸遗镜成像规律”实验,进行如下操作:
实验前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______ 。
如图所示,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实像,利用该原理可制成 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将蜡烛移到光具座刻度线处,此时蜡烛将 ______ 选填“成实像”、“成虚像”或“不成像”。
如图所示,该兴趣小组将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为使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蜡烛 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若将图示中的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像的 ______ 选填“倒正”或“大小”发生变化,前后两次像距之差______ 。18.(6分)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安装好器材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三者中心在 ______ 。
实验时,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刻度处,蜡烛和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光具座 ______ 刻度处,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 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的像,生活中 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将一个凹透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向 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像又变得清晰了,用这种方法可以矫正 ______ 选填“近视”或“远视”。
实验中蜡烛燃烧变短,烛焰的像离开了光屏的中央,将凸透镜向 ______ 移动,烛焰的像就可以重新回到光屏的中央。19.(6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华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按图甲所示操作,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 ;
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______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若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保持不变,将凸透镜移动到处,光屏上的像模糊不清,这与 ______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相似。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略
2.【答案】A;【解析】略
3.【答案】A;【解析】解: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时,太阳的平行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最小最亮的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物体放在距此透镜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
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时,太阳的平行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最小最亮的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本题先求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4.【答案】B;【解析】解:、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故A错误;
B、蜡烛移至刻度线处,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变大,并将光屏向左移动,像距变小,像变小。故B正确;
C、若蜡烛移至刻度线处,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没用像,故C错误;
D、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近视镜是发散透镜,对光线由发散作用,成的像要远离凸透镜,故将光屏右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
A、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B、想使蜡烛在光屏上所成像变大,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
C、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近视镜是发散透镜,对光线由发散作用。
该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特点的应用,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关键。
5.【答案】A;【解析】解:由题意可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像,说明成的像是实像,此时有两种可能,则:或;解得,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故选:。
由题意:“离凸透镜厘米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像”可知,根据凸透镜成像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和成放大倒立的实像,解像距的不等式求得焦距。
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根据成像特点,列不等式求得焦距,因此接答此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6.【答案】A;【解析】解:、相机向前移,纸筒向前伸,即物距减小,像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近像远像变大,故正确;
、相机向后移,纸筒向后缩,即物距增大,像距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远像近像变小,故错误;
、、相机不动,即物距不变,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不变,凸透镜成像大小不变,故、错误。
故选:。
在该模型中,凸透镜是照相机的镜头,半透明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根据选择项中提到的操作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加以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在判定其成像情况时,可根据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来判定: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制成的,此时凸透镜成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7.【答案】C;【解析】略
8.【答案】D;【解析】略
9.【答案】B;【解析】解:、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故A错误;
B、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光可以射向各个方向,故B正确;
C、一体机屏幕上显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而不是红、黄、蓝,故C错误;
D、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控制一体机的,故D错误。
故选:。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控制用电器的。
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对校园内我们身边与光现象有关的一些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10.【答案】A;【解析】略
11.【答案】凸透镜 半透明纸 较暗的室内 明亮的室外;【解析】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模型照相机中用半透明的纸做光屏,被照的物体和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倍焦距,在胶片上能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应该对着端向筒内观察而不是对着端向内方向观察,让光线从纸筒通过凸透镜才可以看到、看清楚物体的像;
为使半透明纸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要成像的物体就应该在明亮的地方,所以应该把模型照相机的朝着室外面,端朝着较暗的室内。
故答案为:凸透镜;半透明纸;较暗的室内;明亮的室外。
照相机利用了物距在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为了既能承接像,又能观察到像,应用半透明纸做光屏。
在本题的模型照相机中在纸筒的右端为凸透镜,纸筒的左端的半透明纸就相当于真实照相机的底片,在半透明纸上所看到的就是凸透镜前方的景物通过凸透镜所生成的像。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并且明白照相机中每一种应用中的元件和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是对应的情况。
12.【答案】放大 虚 小于;【解析】解:因放大镜成像时,须将物体放在焦点之内,焦距为,物距要小于,此时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放大;虚;小于。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之一: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之内时,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13.【答案】不变 缩小;【解析】解:小梅靠近镜子的过程中,由于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则他在镜中的像将不变;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位于其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不变;缩小。
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当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14.【答案】像变大 放大 u<v 小于;【解析】解:①分析比较图与可知,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了,像变大,所以结论为:同一镜头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变大;
观察图可知,此时的像是放大的,即微距模式下相机成的像是放大的;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微距模式下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是:,由于像距不变,此时的像是放大的,所以相机的焦距变小了,即相机的焦距小于普通模式的焦距。
故答案为:像变大;放大;;小于。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
15.【答案】缩小 近视眼;【解析】解: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保持蜡烛位置不动,向水透镜内继续注水,则水透镜的焦距变短,成的像像距变短,光屏需向靠近水透镜的方向移动,故这一过程模拟了近视眼的形成。
故答案为:缩小;近视眼。
凸透镜成实像时,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近视眼的晶状体前后径过长,焦距变短,看远处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
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动态应用,难度较大。
16.【答案】直线传播; 反射; 反射; 折射; 缩小; 高;【解析】解: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射向地面的太阳光被身体挡住,就在地面上形成了光线照不到的阴暗区,即影子;
太阳光照在金黄的树叶上,是因为树叶反射黄光而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所以呈现黄色;
凉亭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
看见的水中的鱼儿是由于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偏折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镜头里能出现更多景色,需要将像拍摄小些,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知,需要无人机飞的高些来增大物距。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反射;折射;缩小;高。
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的颜色来决定的;
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所成的像是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
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我们看到湖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即可判断。
本题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与反射、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7.【答案】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投影仪 成实像 靠近 大小 5;【解析】解: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由图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制成投影仪。根据题中信息可得焦距范围为:
;,
解得:
故将蜡烛移到光具座刻度线处时,物距为,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若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成的像将远离凸透镜,为使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蜡烛应该靠近凸透镜。
图中的像距为,对调后像距为,则前后像距之差为:。
故答案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投影仪 成实像;靠近;大小 。
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与像在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将前后两次像距做差,得出像距之差。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18.【答案】同一高度 65 缩小 照相机 右 近视 下;【解析】解: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刻度处,蜡烛和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此时的物距为,像距为;物距小于像距,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光具座刻度处,此时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将一个凹透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由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推迟光线会聚,所以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向下运动,所以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右;近视;下。
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物距大于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照相机;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
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以及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此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用心,仔细审题,并不难。
19.【答案】10.0 放大 近视眼;【解析】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由图可知,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若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保持不变,将凸透镜移动到处,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成在了光屏的前方,与近视眼的成因相似。
故答案为:;放大;近视眼。
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然后可知其焦距;
根据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的成像性质进行判断;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据此分析。
了解焦距的概念和实验的调节要求。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的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掌握:,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一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苏科版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复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