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集锦—资源类、人口类-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3)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集锦—资源类、人口类-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自然资源的特征, 资源状况评价, 某地资源短缺的原因, 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 某地区缺水的原因与应对措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某地建设核电站的区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资源类48. 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或储量)(是否丰富)、种类(是否齐全)、人均占有量、资源结构或组合状况(是否合理)、分布特征(是否均匀及主要分布地)、开采条件(是否容易开采)、利用状况(技术水平和利用率的高低、是否存在浪费)、发展趋势(是否面临枯竭)等。【例】中国矿产资源的特征。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短缺形势严峻;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等。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但人均占有量较少;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49. 资源状况评价总量(或储量)多少、种类(是否齐全、配置是否合理)、开发情况(是否破坏环境)、利用状况(是否充分合理和存在浪费)、发展趋势(能否满足需求,是否短缺)等。50. 某地资源短缺的原因1)该地资源的数量(或储量)少;2)资源的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3)资源利用不合理(科技水平低,浪费与污染严重)。51. 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措施:1)加强勘探,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2)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和渠道。3)发展科技,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措施:1)增强节约意识,节约资源或能源。2)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减少浪费。3)寻找替代品。4)跨区域调配资源。5)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52. 某地区缺水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原因:一)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较少,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大。2)河流和湖泊少,地表径流量较少,储存的水量少;3)春夏季农作物的需水量大。二)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2)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 措施:1)“开源”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适度开采和利用地下水、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循环利用水资源、人工降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等,以提高供水能力。2)“节流”措施:增强节水意识,制定法律法规,珍惜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源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分质供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喷灌、滴灌和管灌等)、种植耐旱作物,提高水价,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注】缺水的原因:1)降水稀少(水资源总量不足):如中东地区、中亚地区等。2)地狭人稠(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如新加坡等。【例】华北地区的缺水(或春旱)原因及对策。原因:一)自然原因:属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森林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二)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对策:1)南水北调;2)修建水库;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提高利用率;5)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6)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7)提高水价,树立节水意识;8)海水淡化等。【例】东北无春旱的原因。1)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春季气温较低,蒸发较弱;2)春季的大量积雪融水可缓解旱情。广东“冬旱”的原因。1)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2)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3)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云贵高原和广西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的原因。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2)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下渗成为地下水。海南省水资源缺乏的原因。1)海南省虽降水丰富,但陆地面积小,储水量小。2)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5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调出区:1)某种资源的储量(或数量)丰富,产量(或潜在产量)巨大;2)区内因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资源消费量小于生产量(供大于求),能够大量调出。资源调入区:1)人口较多,经济发达,某种资源的消费量巨大;2)区内资源的储量或产量难以满足消费的需求(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调入。54.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影响1)对东部:增加能源供给总量,缓解能源紧张;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改善大气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对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变西部能源消费结构,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缓解因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压力)。55. 某地建设核电站的区位因素1)该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的需求量大。2)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缺乏。3)核能具有能量巨大、原料运输量小、地区适应性强、发电成本低等优点。56. 建设煤炭能源基地的影响1)有利影响: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2)不利影响:开矿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破坏地下水资源,部分地区出现地面下陷;煤炭发电会导致大气污染。57. 能源短缺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自然原因1)常规能源缺乏(种类少、储量小);2)地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1)消耗量大;2)利用率低(浪费);3)能源消耗快速增加;4)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5)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应对措施1)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完善和优化能源结构,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稳妥发展核电;跨地区调配能源。2)建立和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实施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加大勘探和开采力度,增加能源产量。3)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4)加强宣传和管理,增强节能意识,实现产业升级,控制发展高能耗工业。 【例】我国目前能源短缺的原因。1)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大;2)高耗能工业发展快,加剧能源紧张;3)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4)能源的勘探和开采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5)国际石油价格上涨;6)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等。上海成为调入常规能源最多地区的原因。1)上海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缺乏。2)人口众多,工农业等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巨大。【例】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对哈萨克斯坦而言,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中国而言,可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促进石油进口多元化;使中国获得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输油管道位于亚洲内陆,运输安全;运输距离较短,运费较低。【例】我国西南地区能源输出省出现能源紧张的原因。1)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小,水能发电受到限制。2)经济发展加快,能源需求增加。【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意义:1)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2)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大气质量;3)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影响:管道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注】我国南方农村解决生活能源的措施。1)推广生活用煤。2)推广省柴灶。3)大力发展沼气。4)营造薪炭林。5)开发小水电。6)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等)。58. 东北地区能大规模发展风能的主要自然原因1)东北地区离亚洲高压较近,风力大;2)地势平坦开阔。59. 大力利用太阳能的意义1)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2)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对环境无污染。3)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4)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60. 区域的资源状况1)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可开垦土地等。2)气候资源——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风力等。3)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磷、硫等(种类和储量)。4)生物资源——农业生产基地、经济作物基地、林业基地、水果基地、特色农业等。5)水资源——降水量、河流、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等。【例】美国和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大于中国的原因。1)地形:美国和印度的地形较平坦,平原占国土面积比重大;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比重小。2)气候:美国和印度的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中国的干旱区所占面积较大。61. 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1)资源条件:储量、分布范围、种类、质量等。2)开采条件:能否露天开采;如不能,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方面分析。3)市场条件: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矿区距市场远近等。4)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的方式、便捷程度等。62. 沼泽的成因1)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地表水容易汇集。2)气候:地势高或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3)土层:地下常形成冻土层,阻隔地表水下渗。4)河流:有凌汛或河水泛滥漫溢,低洼地常被水淹没。 【注】湿地的成因一般从降水量(影响水位及其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方面分析(“水源足,蒸发少,难下渗,排水慢”)。【例】简答我国主要湿地的成因。湿 地成 因三江平原① 气候较湿润,气温低,蒸发微弱;② 河流较多,植被茂密;③ 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④ 地下有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导致地表易积水。青藏高原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 冰川积雪融水较多;③ 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④ 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长江中下游平原① 降水丰沛;② 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③ 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63. 湿地退化(或萎缩)的原因和危害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湿地中的沉积物长期积累。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土壤侵蚀加剧,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河流截流、改道,环境污染等。危害:1)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2)局部地区气候恶化;3)植被覆盖率下降;4)生态平衡被破坏;5)生物的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6)土壤侵蚀加剧等。64. 保护湿地的措施1)制定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意识。2)退耕还湿(如还湖还沼等)。3)植树造林,保持水土。4)禁止滥捕滥猎,防治湿地水污染。65. 森林的生态价值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动物提供栖息地;降低噪声,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护海岸、农田、道路和草地等。七、人口类66. 人口状况分析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地区分布、人口结构(如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结构等)、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人口增长模式及变化趋势、人口迁移方向和原因等。67. 居民特征居民的数量、密度、分布、人种、民族、种族、文化(语言和宗教等)、年龄结构等。68.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基础性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和资源(如水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经济、交通、城镇和开发历史等。【例】同为30°N穿过的地区,东亚人口稠密而北非人口稀疏的原因。原因:东亚受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而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了沙漠气候,不利于人类居住。【例】世界主要人口稠密区的形成原因。东亚、南亚: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优越。2)社会因素:是古老的文化中心,历史悠久。西欧: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较优越。2)社会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工商业发达;是重要的工业地带。北美洲东部: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较好;2)经济因素:工业、金融和贸易发达。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地区差异悬殊。1)东南部人口众多,西北部人口稀少;2)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3)耕作区人口多,林牧业地区人口少;4)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多,开发较晚的地区人口少;5)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区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
原因:东南部地势低平,平原广阔,土地肥沃,临近海洋,降水丰沛,是重要耕作区,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城镇众多,人口密集。西北部深居内陆,多山地和高原,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稀少,大多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交通不便,城镇较少,人口稀疏。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部的原因。1)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适于人类居住和耕作;广大内陆和西部炎热干燥,东北湿热,沿海大堡礁不利于港口建设和航运,尚未开发。2)东南沿海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3)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东南沿海,开发历史较早。4)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69. 人口问题的类型(或表现)指人口在数量、增长速度、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低下、人口分布不均等。70. 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影响:人口性别比偏高(男多女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破坏正常的性别平衡,造成未来男性婚配困难,导致婚姻、家庭和社会不稳定,对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妇女地位,消除社会性别歧视现象;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婚育观念;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71. 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带来的问题1)人均资源不足,粮食等供应困难;2)就业问题严重;3)人民生活贫困化;4)妨碍人力资源形成;5)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72. 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问题和对策问题: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防兵员不足;社会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精神孤独等。对策:发展中国家——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延迟退休年龄;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关心和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等。发达国家——鼓励生育;接纳侨民回国;接收海外移民等。
73. 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增加大量劳动力;促进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利——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2)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等的交流和联系;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导致部分劳动力和人才外流,出现“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和土地抛荒问题等。【注】上海成为大量人口迁入地的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交通便利等。74.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和社会经济秩序。75.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利: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76. 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1)城乡收入差距大;2)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3)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77. 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提供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例】美国人口(尤其是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的原因。1)自然原因: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南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环境优美。2)社会经济原因:北部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南部环境质量较好,西南部发展了新兴工业,就业机会多。78. 我国实施三孩政策的意义1)实行三孩生育政策,是我国在新的人口形势下对人口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是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2)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结构,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6)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集锦—环境保护类、综合类-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荒漠化的原因与治理措施,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 赤潮的原因与危害, 影响大气质量的因素, 大气污染源的类型, 改善大气质量的措施, 酸雨的危害, PM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5)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集锦—城市类、自然灾害类-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改善城市交通条件的措施, 解决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的措施, 城市道路网, 城市化特征, 卫星城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4)高中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集锦—经济类、交通类-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农业生产特征, 农业区位因素,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某地农业区位远离市场的原因, 海洋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 生态农业的优势, 灌溉农业的区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