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打包53套)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防灾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师用书
展开第二节 防灾减灾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防灾减灾
1.防灾减灾手段
(1)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工作的内容。
①灾害监测: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
②灾害防御: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③灾害救援与救助。
④灾后恢复: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2.自救与互救
(1)灾前准备。
①洪涝、台风等: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②地震: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
洪涝 | 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
地震 | 如条件允许,及时、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
泥石流 | 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
(3)灾后自我保护: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RS)
(1)定义: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优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防灾减灾应用: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形成过程,准确预报、预警;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影响范围,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支持。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1)定义:是一种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
(2)组成: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组成。
(3)应用和特点: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适用于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4)防灾减灾应用:精确定位,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3.地理信息系统(GIS)
(1)定义: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功能:空间查询与分析,数据叠加分析。
(3)防灾减灾应用: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考点一 自然灾害的防避
(2022·浙江6月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下图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
材料二 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思维培养】
知识储备 | 材料信息 | 文字:干热风形成的时间和地点;冬小麦的生长特点 图像: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 |
调运知识 | 等值线图的判读方向,黄淮地区春季的气候特点和水资源状况 | |
思维路径 | 第(1)题 | 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同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
第(2)题 |
【我的解答】
答案:(1)位于西北(北)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地震灾害的防避
1.防灾减灾措施: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加强地震灾害的管理等。
2.自救与互救
滑坡和泥石流的防避
1.防灾减灾措施
(1)防御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林等。
(2)具体措施:①滑坡:在滑坡体外设置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
②泥石流:修筑排导槽,将泥石流物质疏导到特定位置。
2.自救
滑坡发生时 | 迅速向滑坡两侧逃离;遇到高速滑坡或滑坡体下滑时,若无法逃离,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
泥石流发生时 | 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逃离 |
洪水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类型 | 措施 | 作用 |
工程 措施 |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 | 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
修筑堤坝 | 防止洪水漫溢 | |
疏浚河道 | 加快泄洪速度 | |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 缓解泄洪压力 | |
非工 程措 施 | 增强人们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洪减灾的意识 | |
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 ||
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 | ||
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 |
2.个人层面
台风和龙卷风的防避
1.台风灾害的防避措施
时间段 | 防避措施 | ||
台风 来临前 | 收听天气预报;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 ||
台风 来临时 | 在岸上 |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 |
在海上,不能及时靠岸 | “停” |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 |
“绕” |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 | ||
“穿” |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 ||
台风 袭击时 | 外出的人 | 应该尽快回家 | |
待在室 内的人 |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靠近向风的窗户,以免强风刮破窗户时对人体造成伤害 | ||
强风过 后不久 | 台风眼过境的地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来临 |
2.龙卷风的自救
(1)在接到龙卷风预报时,要立即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隐藏起来。
(2)如果在室内,适当将窗户留出来一些缝隙,平衡建筑物内外压力。
(3)如果在野外开阔地,可就近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考向1 地震灾害的防避
我国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区发生的一次强地震给当地造成了较大损失。地震后形成了多个堰塞湖,潜在威胁较大,需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监控。据此完成1~2 题。
1.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区位于( C )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东非裂谷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大洋海岭地震带
2.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正确的自救做法有( D )
①点燃柴火帮助搜救人员确定位置 ②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鼻以防吸入过多灰尘 ③大喊大叫不要错过搜救的黄金期 ④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能被救援人员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向2 洪涝灾害的防避
(2022·泉州模拟)长江流域拥有约占全国35%的水资源总量和40%的淡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长江中下游地区面临着洪水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解决。下图为2016—2020年长江干流(宜宾—上海段)水面月际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2016—202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年份是( )
A.2016年 B.2017年
C.2018年 D.2019年
4.防治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有( )
①在中下游建分洪、蓄洪工程 ②在源头修水电站
③在上中游营造防护林 ④在中下游整治水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A 4.C 解析:第3题,长江干流水面大,水位较高,说明洪水淹没区广;从图中可知,2016年7月长江干流水面最大,因而出现洪涝灾害最严重。第4题,为减轻长江洪涝灾害,要对全流域进行联动,在中下游地区利用湖泊、洼地建分洪、蓄洪工程;在上游及各支流修建水库,拦截洪水,而非源头建水电站;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护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泥沙淤积,从而减少洪涝灾害;在中下游整治水污染,可改善长江水质,但不能治理洪涝灾害。
考点二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1·浙江6月卷)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下图示意某区域相关要素评估值信息图层(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此次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 )
A.④⑦ B.⑤⑧
C.②③ D.⑥⑨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根据材料“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推断出在某次降水强度图层中④⑥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①地形图层:④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②植被图层:④⑥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③综合三个指标:④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 |
学科素养 | 综合思维 | 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的判断可以结合不同地块的降水强度、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等因素进行分析,GIS分析就是将图层叠加得出结论 |
【我的解答】A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类型 | 主要功能 |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
遥感技术 | 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 ①获取大气云图,监测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②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 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 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
地理信息系统 |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 |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提供精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能够进行定位和导航 | ①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帮助预报地震; ②精准定位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点; ③救灾中对救援车交通导航,以最快速度到达地点开展救援 |
考向1 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我国采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相结合的手段,构建了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系统。该系统可以在12小时内提供各县的受淹面积、受淹耕地专题图和统计表格等监测评估结果。据此完成1~2题。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洪涝属于( A )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
2.在洪涝灾害监测评估中,可以( C )
①利用RS获取受淹面积 ②利用GNSS获取受淹耕地质量信息 ③借助GIS输出灾情专题地图 ④通过RS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向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2·佛山模拟)甘肃黑方台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地区,年降水量约280 毫米。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大量库区移民被安置在黑方台的台塬(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上。此后,黑方台地区台塬边缘多发滑坡。据此完成3~5题。
3.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方台地区多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震多发 B.土质疏松
C.农业灌溉 D.夏季暴雨
4.黑方台地区滑坡具有明显的月份差异,下列月份中滑坡发生次数较多的是( )
A.2月 B.7月
C.10月 D.12月
5.某大学成功利用相关技术对甘肃黑方台地区即将失稳的滑坡发出紧急红色预警,有效避免了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该次预警主要利用的是( )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遥感
C.5G通信
D.物联网
3.C 4.B 5.A 解析:第3题,据材料信息“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大量库区移民被安置在黑方台的台塬”可知,滑坡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有较大关系。材料中没有明显信息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后地震多发,A错误;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长久以来的特征,不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B错误;夏季暴雨也是该地气候稳定、长久的特征,不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出现的,D错误;人类大量迁入,在台塬进行农事活动,进行农业灌溉时造成了滑坡,C正确。第4题,黑方台地区位于甘肃,甘肃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业灌溉频率大。两者综合,该区域滑坡发生次数较多的季节应是夏季。第5题,滑坡监测应用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指定位置放置接收器,连接到指挥中心,监测到有位置变化就报警,再跟踪查看,确认情况及时作出预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导航和定位,A正确;遥感是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对滑坡初期地表的微小变化不敏感,会导致预测不及时,可应用在滑坡后的地表状况变化对比,B错误;5G主要是移动通信技术,和滑坡无关,C错误;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与滑坡预测关联不大,D错误。
二十四 防灾减灾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2011—2015年旱灾、洪涝、台风三种气象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月际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旱灾、洪涝、台风三种气象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分别对应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2.③表示的气象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区域多分布在我国的(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西南云贵川地区
C.东北与华北平原 D.东南沿海地区
1.A 2.D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灾害①的救助应急响应在我国几乎每个季节都会出现,应为旱灾;灾害②的救助应急响应在夏季占比最大,而我国夏季降水最多,洪涝灾害多,故灾害②应为洪涝;灾害③的救助应急响应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出现时间较灾害②晚,应为台风。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表示的气象灾害为台风,而我国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地区为东南沿海地区。
3.(2022·浙江6月卷)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B 解析:模拟冰川移动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PS不具备这个功能; RS可通过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识别,因此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冰川监测可分析出冰川面积变化;冰面温度受大气成分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红外线测定,GIS不能实现对冰面温度的测定;VR即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不能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2023·长沙模拟)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12时左右,南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底火山发生剧烈喷发(下图),对当地及全球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据此完成4~5题。
4.用于及时监测本次火山喷发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
5.汤加火山爆发后,很多太平洋沿岸国家迅速发出了某类灾害预警,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风暴潮 B.地震
C.海啸 D.台风
4.A 5.C 解析:第4题,本次火山喷发,范围较大,因此需要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建立图层和数据;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精确定位;数字地球是利用以上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的数字化。第5题,材料显示,此次火山爆发属于海底火山爆发,因此易发生海啸灾害,对太平洋沿岸国家影响较大;风暴潮和台风属于极端的气象灾害;汤加火山喷发不会导致太平洋沿岸国家发生地震,可能导致汤加附近发生地震。
2019年3月15日18时05分,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卫生院附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卫生院、住宅楼等多个建筑物垮塌,直接经济损失达七百多万元。滑坡区地处黄土斜坡,高70米,坡度45°,在40米处存在一层粉质黏土,渗透性较差。本地区降水集中在每年5—10月份。下图是滑坡地区概览图。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此次滑坡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地形坡度较陡
②降水集中,黄土垮塌
③斜坡顶建筑物分布密集
④粉质黏土形成软弱面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在滑坡防御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 )
A.分析滑坡规律
B.监测滑坡体的移动并预警
C.获取某时刻滑坡图像
D.评估滑坡灾情
6.A 7.B 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滑坡区滑坡的坡度为45°,地形坡度较大;滑坡发生的时间为3月,本地区降水集中的时间是每年5—10月份,故本次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降水集中;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滑坡处卫生院、住宅等多个建筑物垮塌,可以推测此次滑坡坡顶的建筑物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密集;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滑坡区在40 m处存在一层粉质黏土,渗透性较差,会导致地表的下渗水在此处长期积压,引发滑坡。第7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职能为定位、导航。分析滑坡规律,评估滑坡灾情这些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精准监测滑坡体的移动并预警,可以由定位导航系统中的定位功能来获得;实时获取滑坡图像是遥感(RS)的功能。
2014年8月,云南省鲁甸县发生地震,山体塌方形成的堰塞湖导致金沙江支流上的红石岩水电站损毁,并引发险情。险情排除后,工程人员对堰塞湖进行除害兴利成库改造,建成新的红石岩堰塞湖水利工程。下图为红石岩堰塞湖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堰塞体形成后应及时( )
A.拆除原水库坝体扩大库容
B.腾空堰塞体上游水库库容
C.利用原引水涵洞进行泄洪
D.对堰塞体下游水库截水滞洪
9.堰塞湖除害兴利成库改造中应( )
A.不轻易改变堰塞体现状
B.对堰塞体进行整体拆除
C.对堰塞体进行加固防渗
D.废弃原水库的全部设施
8.C 9.C 解析:第8题,堰塞湖险情危急,需要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救灾措施。由图示可知,拆除原水库坝体无法有效解决堰塞体溃决的隐患,A错。需要提前做好应对堰塞湖溃决风险的准备,下游水库腾出库容可减轻溃决造成的危害,而不是截水滞洪;腾空堰塞体上游水库库容会增大堰塞湖水位,加剧堰塞体溃决风险,B、D错。利用原水库引水涵洞泄洪可快速排出少量堰塞湖内积水,降低堰塞体溃坝风险,C对。第9题,由“除害兴利成库改造”可推测,堰塞湖改造是把现有的堰塞体改造为拦水大坝,故应当对堰塞体进行防渗、加固改造,C对。不改变堰塞体现状,堰塞湖依然存在溃决风险,A错。由图可知,堰塞体体积巨大(远大于原水电站坝体),拆除难度大,成本高,且拆除堰塞体后容易使两侧塌方山体失去支撑,引发再次崩塌,B错。原水库的引水涵洞、发电厂房等设施没有被破坏,有继续利用的可能,D错。
(2021·北京卷)读喀麦隆简图,完成10~11 题。
10.喀麦隆( )
A.地处东非高原,最高峰超过4 000米
B.沿岸主要受寒流影响,多海雾
C.铁路线贯穿南北,与山脉平行
D.禁猎区数量多,加强物种保护
11.2018年9月,连接喀麦隆克里比和巴西福塔雷萨的国际直连海底电缆全线贯通。该电缆由中喀两国企业合作修建,全长约6 000 千米。为保证海底电缆安全运行,需重点防范( )
A.大西洋洋中脊地震
B.印度洋海啸
C.环太平洋火山
D.北冰洋浮冰
10.D 11.A 解析:第10题,据图可知,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西临几内亚湾,不在东非高原上,A错误;沿岸不受寒流影响,沿岸为几内亚暖流,B错误;图中铁路并没有横贯南北,C错误;图中有多个禁猎区分布,主要是为了加强物种保护,D正确。第11题,连接喀麦隆克里比和巴西福塔雷萨的国际直连海底电缆通过大西洋中脊,该区域为板块的张裂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A正确;不通过印度洋、太平洋和北冰洋,B、C、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冻是由降雪(或雨夹雪、小冰粒、冻雨等)或降雨后遇低温形成的积雪结冰现象。冰冻灾害是一种气象灾害。浙江省山地、丘陵占比大,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下图1示意1961—2010年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空间分布,图2示意1961—2010年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
图1
图2
(1)据图1,概括浙江省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2)从气候、地形等角度,推测浙江省A地冰冻灾害多发的可能原因。
(3)归纳1961—2010年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其成因。
(4)为减轻冰冻灾害造成的危害,浙江省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图1可知,浙江省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不断增加;西北地区受灾最严重,东南地区受灾较轻。第(2)题,气候方面,高纬度冷空气快速南下,气温低。地形方面,海拔高,气温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集聚。根据材料和图1可知,A地纬度相对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地处山地,海拔高,气温较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较多。第(3)题,读图2可知,1961—2010年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的变化有明显的波动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气温在波动上升。这与宏观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变暖也会带来灾害性天气多发;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大。第(4)题,从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天气预测和预报等角度作答。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不断增加;西北地区受灾最严重,东南地区受灾较轻。
(2)纬度较省内其他地区高,冬季气温较低;地处山地,海拔高,气温较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较多。
(3)变化特征:有明显的波动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成因:季风气候不稳定,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冬季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灾害性天气多发。
(4)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冬季低温、冻害的天气预测和预报;建立健全防冰冻灾害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提高日常防灾减灾意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2022年8月17日晚10时25分到8月18日凌晨,青海省大通县遭遇暴雨袭击,暴雨造成了该地区近些年的第一次山洪和泥石流灾害,山洪和泥石流造成河流改道外溢,使该县大部分地区受到山洪和泥石流影响,众多房屋被毁。青海省大通县地形较为特殊,大通县总体上呈现桑叶状,大通河贯穿该县全境,三面环山,东西较为狭长。下图是大通县8月8日至8月19日的降水量曲线图。
(1)分析此次大通县暴雨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的原因。
(2)说明大通县山洪和泥石流造成的危害较重的原因。
(3)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暴雨带来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提出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解析:第(1)题,此次大通县暴雨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的原因主要从地形与降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地形的角度来说,由于该地区位于山谷,所以降水容易汇聚,容易出现山洪,同时由于该地区有山坡,山坡受水的冲刷作用,容易发生泥石流。从降水的角度来说,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此次大通县降水强度大,并且降水的次数较多。第(2)题,大通县山洪和泥石流造成的危害较重的原因主要从影响范围与人口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由于大通县总体上呈现桑叶状,大通河贯穿该县全境,三面环山,东西较为狭长,所以大通县山洪和泥石流影响范围大,并且影响范围内人口较多,因此人员财产伤亡大,所以大通县山洪和泥石流造成的危害较重。第(3)题,针对暴雨带来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主要从做好预警,做好宣传与工程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做好预警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对于暴雨的监测,做好泥石流与山洪的相关预警。从做好宣传的角度来说,应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减少泥石流与山洪对人员造成的伤亡。从工程的角度来说,应注意修建固坡工程,减少山洪与泥石流的发生。
答案:(1)降水强度大并且降水次数多,山坡受水的冲刷作用,发生泥石流;该地区位于山谷,雨水汇聚,引发山洪。
(2)影响范围大,影响范围内人口较多,财产损失大。
(3)做好监测预警;做好安全宣传教育;修建固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