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自然灾害第1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教师用书
展开第一节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一、气象灾害
1.洪涝灾害
定义 | 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的现象 |
影响因素 | 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 |
危害 | 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等;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
我国的洪涝灾害 |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
2.干旱灾害
(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
世界 |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
我国 |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
(4)危害: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台风灾害
定义 | 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
危害 | 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
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 |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 |
我国台风灾害 | 地区: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
时间:多发于夏秋季节 |
4.寒潮灾害
(1)定义: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
世界 |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
我国 | 冬半年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
(3)危害:引起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二、地质灾害
1.地震
(1)定义: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
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弧线DE为等震线。
(3)震级和烈度。
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烈度的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4)分布。
①世界: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5)危害:房屋倒塌,破坏道路;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2.滑坡
定义 | 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
条件 |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
危害 |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
3.泥石流
定义 | 山区沟谷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
条件 |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
危害 | 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
考点一 气象灾害
(2022·浙江1月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
(1)分析甲地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2)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思维培养】
知识储备 | 材料信息 | 文字: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 |
图像:甲地纬度接近48°N,位于山脉的西侧 | ||
调运知识 | 图示区域冬季的盛行风向,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 |
思维路径 | 第(1)题 | |
第(2)题 |
【我的解答】
答案:(1)冬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降雪日数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时间长。
(2)牲畜冻伤、冻死,牲畜圈(棚)舍受损或倒塌;饲草供给困难;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牧草产量。
主要气象灾害
类型 | 分布 | 形成条件 | 影响 |
热带气旋 |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 | 广阔的暖洋面(热带、副热带);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 | 吹倒房屋,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
干旱 | 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 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小 | 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影响畜牧业;引发水资源短缺;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
寒潮 |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 | 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1.时间分配规律
2.空间分布规律
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影响
1.主要自然因素
因素 | 影响 | ||
流域 状况 | 降水 |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 |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
地面坡度 | 地面坡度大 | ||
土壤含水率 | 土壤含水率高 | ||
植被 | 植被覆盖率低 | ||
水系 状况 | 支流多少 |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
河道曲直 | 河道弯曲 | ||
河谷坡度 | 纵向坡度小 | ||
入海口 | 入海口狭窄 |
2.主要人为因素
因素 | 影响 |
破坏植被 |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
围湖造田 |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
占用河道 | 发生洪水时,排泄不畅 |
占用分洪区 |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
气象灾害的相关性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考向1 洪涝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图2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为( )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 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 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1.D 2.B 解析:第1题,黄浦江沿岸地区纬度低,蒸发量大,①错。河网密度小,汇集地表径流少,不易发生内涝,②错。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洪水下泄不畅,容易发生内涝,③对。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导致短时间内流量增大,形成内涝,④对。第2题,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使得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高;黄浦江流经地区地势低平,含沙量较小,河流淤积少;在短时间内,陆地构造不会发生明显抬升;地下水位升高与防汛墙没有关系。
考向2 台风及其影响
(2022·潮州模拟)2020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无台风生成,是1949年以来首次7月“空台”。下图为2020年副热带高压和常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对比图。据此完成 3~5题。
3.西北太平洋全年都有台风活动,一般发生频率最高的月份是(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4.关于我国7月出现“空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入夏以来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弱、位置偏东
B.入夏以来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位置偏南
C.西北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偏高
D.我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气温异常偏高
5.推测7月“空台”可能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 )
A.东北、华北地区旱情严峻
B.长江流域梅雨开始晚、强度小
C.黄河流域面临凌汛威胁
D.华南地区持续晴热、高温少雨
3.C 4.B 5.D 解析:第3题,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台风出现最多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8月份洋面气温最高,容易生成台风。第4题,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南,使得台风生成源地——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极大抑制,使其缺少最关键的环境条件,挤压了台风生存空间,从而导致“空台”现象,B正确,A错误。海域水温升高,有利于台风生成,C错误。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发生条件包括水温、广阔的洋面,“空台”与内陆气温无关,D错误。第5题,“空台”是副热带高压偏强的结果,副热带高压偏强更易引发北涝南旱,故东北、华北地区“空台”之后可能会面临较为严峻的汛情,长江流域也会因为副热带高压偏强而入梅偏早、降水偏多,A、B错误;华南地区因持续受强高压控制而晴热、高温少雨,D正确;黄河流域的凌汛发生在冬半年,与“空台”无关,C错误。
考点二 地质灾害
(2022·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图2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
图1
图2
两地所在区域均位于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析其自然原因。
【思维培养】
知识储备 | 材料信息 | 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地所在区域河流较多;两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 |
调运知识 | 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候、地形、地表组成物质等自然条件 | |
思维路径 |
【我的解答】
答案:那波利和蒙特雷所在区域地处板块交界附近,有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有大量松散的冲积物;山地降水集中。
震级和烈度的对比
项目 | 震级 | 烈度 |
定义 |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等级 | 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
影响因素 |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到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质量的影响 |
分类依据 |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 根据人们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
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1.产生原因
相同点 | 不同点 |
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是松散物﹐体积小;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
2.时空分布
考向1 地震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通常指百年左右),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地震的最大烈度,称为地震基本烈度。通常对大区域的地震基本烈度进行鉴定,称为地震烈度区划。下图为我国台湾岛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据此完成 1~2题。
1.台湾岛地震基本烈度( D )
A.花莲小于台北 B.台东小于新竹
C.台北大于嘉义 D.嘉义大于高雄
2.台湾岛地震基本烈度最大的区域及其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C )
A.南部—受洋流影响大
B.西部—地形平坦
C.东部—距板块边界近
D.中部—海拔高
考向2 滑坡
2017年7月1日,四川省雷波县锦城镇白沙埂村附近发生山体滑坡。此次滑坡落差达400多米,造成部分公路、农田被掩埋,少量房屋被损毁。下图为此次滑坡堆积体颗粒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此次滑坡的方向是( )
A.由西南滑向东北 B.由东北滑向西南
C.由西北滑向东南 D.由东南滑向西北
4.垂直方向上钻探发现,细小颗粒碎屑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下层,主要原因是( )
A.细小颗粒碎屑质量轻,运动距离长
B.细小颗粒碎屑数量多,堆积范围广
C.细小颗粒碎屑黏度小,摩擦作用强
D.细小颗粒碎屑受震动,沿孔隙沉降
3.B 4.D 解析:第3题,结合图中方向信息、挡土墙分布可知,滑坡方向主要为东北—西南走向,C、D错;滑坡时巨石受重力的影响,向下滚落的距离远,结合图中滑坡范围信息可知,此次滑坡的方向应为由东北滑向西南,A错,B对。第4题,细小颗粒碎屑质量轻,运动距离更短,A错;堆积范围的大小与细小颗粒碎屑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下层关系不大,B错;同理,摩擦作用的强弱与细小颗粒碎屑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下层关系不大,C错;细小颗粒碎屑的粒径较小,受震动影响,沿孔隙沉降,使其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下层。
考向3 泥石流
(2022·黄石模拟)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由于地形突然开阔,坡度变缓,挟带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泥石流扇。天摩泥石流扇伸入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导致帕隆藏布江江岸位置变动,泥石流扇上下游附近河段冲淤交替,318国道因此改道。下图示意天摩泥石流扇附近帕隆藏布江的冲淤形势。据此完成5~6题。
5.天摩泥石流扇形成后,其下游附近河道冲淤交替,主要是因为泥石流扇改变了局部河流的( )
A.流速 B.流量
C.局部落差 D.主流方向
6.与原318国道相比,对改道后的新318国道威胁增强的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洪水 B.崩塌
C.泥石流 D.地震
5.D 6.B 解析:第5题,天摩沟泥石流堵塞主河后,改变河流流向,主流呈折线冲向对岸,由此形成横向连锁反应,原来相对较为窄深的单一河道逐渐发育成宽阔游荡的辫状河道;河道形态的改变,没有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流速、流量没有变化,该河段的落差也没有变化。第6题,318国道向上改道,位于山坡(不在峡谷口处),离江岸更远,但离后方山坡更近,地势变高,坡度更陡,垂直落差大,更易受到崩塌的威胁;新318国道离河更远,洪水威胁小;原道路接近河流凹岸,降水较大时路基容易向河流汇水形成泥石流,新道路离河流形成的边坡沟谷更远,泥石流威胁变小;地震对两条道路的威胁没有差别。
二十三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3·长沙模拟)江淮气旋通常是指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锋面气旋,其形成与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密切相关。当其进入黄海和东海后会影响渤海海域,使渤海海域产生风暴潮。下图为江淮气旋的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江淮气旋最为活跃的季节是( )
A.冬季和初春 B.春季和初夏
C.夏季和初秋 D.秋季和初冬
2.图示时间,甲、乙、丙、丁四地受渤海风暴潮影响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江淮气旋使渤海海域产生风暴潮,与其相关性最小的是( )
A.海湾的形状 B.气旋移动方向
C.风力的大小 D.海水温度变化
1.B 2.D 3.D 解析:第1题,江淮气旋的发生与锋面雨带的移动有关;冬季,该地区主要受陆地冷高压控制,降水少;春季,陆地升温快,冷暖气团交汇频繁;6月份,雨带移到江淮地区,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本地受副高控制,晴天多、降水少。第2题,由图可知,甲地吹离岸风,乙、丙、丁三地吹迎岸风,但丁地附近等压线密集,风速大,故受风暴潮影响最大。第3题,渤海湾的半封闭形态有利于江淮气旋带来海水的能量聚集,从而加大风暴潮的势力;江淮气旋的移动方向直接影响渤海海域的风向,从而影响风暴潮的势力;江淮气旋的势力强弱直接影响渤海海域的风力大小,从而影响风暴潮的势力;江淮气旋主要通过风力、风向以及渤海特殊的海域形态影响风暴潮,与海水温度变化关系最小。
某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据此完成4~5题。
4.此时我国( )
A.昆明气候寒冷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北京和成都均受强大高压控制
D.上海、三亚沿海可能遭遇风暴潮
5.下列关于该日气温状况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亚高于西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成都高于上海,气候的大陆性强
C.上海低于成都,海洋性强、降水多
D.成都高于西安,山脉阻挡冷空气、纬度低
4.C 5.D 解析:第4题,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是位于云贵高原,纬度较低,气候四季如春,被称作“春城”,但是此日受寒潮影响,气温降到-4℃,天气较为寒冷,而不是气候;该日亚洲东部大部分地区受高压脊控制;被高压或者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形成降雨或者降雪;受高压影响,上海、三亚沿海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不会遭遇风暴潮。第5题,三亚与西安相比,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主要受纬度影响;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和大巴山的阻挡,寒潮难以影响,而上海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较大,因此,成都气温高于上海。
(2022·温州模拟)下图为四川省地质灾害易发生等级分布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示反映出四川省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是( )
A.川西南干旱河谷地区
B.九寨沟地区
C.川东北地区
D.川西北地区
7.下列因素对诱发滑坡灾害的发生影响不明显的是( )
A.地势起伏 B.植被覆盖率
C.地层结构 D.土壤肥力
6.A 7.D 解析:第6题,从图示可以看出,川西南干旱河谷地区的地质灾害易发等级最高,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第7题,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地层结构与滑坡的发生有关。土壤肥力与滑坡灾害的发生关联性不大。
(2023·保定模拟)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貌类型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在气候及地质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该区域内泥石流、崩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图1为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图2为各分区不同规模地质灾害分级统计图。据此完成8~9题。
图1
图2
8.分区Ⅰ小型、中型地质灾害的主要动因是( )
A.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变
B.道路建设破坏沿途坡面的稳定
C.人口增长带来的过度垦殖
D.超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9.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在( )
A.地质地貌复杂、山高谷深地带
B.岩层深厚坚硬、对称分布地带
C.石灰岩面积广、溶洞发育地带
D.火山喷发活跃、内能释放地带
8.B 9.A 解析:第8题,综合分区Ⅰ主要包括横断山区南部地区及青藏高原南部区域,人口密度高于综合分区Ⅱ和Ⅲ,道路的修建密度和强度高于综合分区Ⅱ和Ⅲ。该区因山高谷深,河流纵贯,降水集中多暴雨,修建道路会破坏山坡的植被和水系,进而破坏坡面物质的稳定性,最终酿成小型及中型地质灾害。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变不大,人口增长带来的过度垦殖在三个分区都存在,综合分区Ⅰ没有超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第9题,地质地貌复杂、山高谷深的地方,山坡陡峻,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松散物质多,重力作用显著,易促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岩层深厚坚硬不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石灰岩面积广、溶洞发育地带地质灾害点不集中;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没有火山喷发。
下图是某不稳定地区的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地最容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A.泥石流 B.洪水
C.地震 D.滑坡
11.对该地区的开发活动中,最不易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A.发展林业
B.房屋附近修建鱼塘或小水库
C.开采山坡上的矿藏
D.山坡处的房地产开发
10.D 11.A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破坏面之上的土体不稳定,容易出现滑坡,D项正确。泥石流的发生与多暴雨天气有关,材料中并未体现,A项错误。洪水不属于地质灾害,B项错误。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图中并未体现,C项错误。第11题,该地区破坏面之上土体不稳定,在此之上进行基建和开采都会加剧不稳定。发展林业,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保持水土。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3月14日夜间开始,我国北方出现近10年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多地沙尘弥漫,3月15日傍晚沙尘天气逐渐减弱。此次沙尘天气影响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千米,沙尘主要源于蒙古。下图示意两个不同时刻的沙尘分布区域。
(1)判断与往年相比,蒙古2021年3月中旬之前的天气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沙尘的来源,推测此次华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形成过程。
(3)有人认为,沙尘暴不可能通过人类治理而消失。你是否赞成?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疏松裸露的地表可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沙源。“2021年3月14日夜间开始,我国北方出现近10年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说明此次沙尘天气强度大;“此次沙尘天气影响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千米”说明影响范围广;蒙古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沙尘主要源于蒙古”说明蒙古3月中旬以前表土大量解冻、干旱缺水且疏松裸露。因此,与往年同期相比,沙源地气温偏高,蒸发强,降水偏少。第(2)题,根据题干可知,此次沙尘主要源于蒙古,且势力强,说明蒙古受锋面气旋的影响,气流上升,地表沙尘随上升气流被卷入高空,在冷锋影响下,沙尘由西北向东南被输送到华北地区。第(3)题,赞成:沙尘暴的形成有其自然规律;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原生荒漠,沙源充足;人类也无法改变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因素。或不赞成: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破坏植被导致植被减少是沙尘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防风固沙,消除沙尘暴及其危害。
答案:(1)疏松裸露的地表可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沙源。此次沙尘天气强度大、影响范围广,说明沙源地(蒙古)3月中旬以前表土大量解冻、干旱缺水且疏松裸露。因此,与往年同期相比,沙源地(蒙古)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2)受(锋面)气旋的影响,沙源地(蒙古)气流上升,地表沙尘随上升气流被卷入高空,在冷锋(偏北风)影响下,沙尘由西北向东南(由西向东)被输送到华北地区。
(3)赞成。沙尘暴的形成有其自然规律;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原生荒漠,沙源充足;人类也无法改变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或不赞成。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沙源地和影响区域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防风固沙,消除沙尘暴及其危害。
13.(2023·厦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翁错冰湖位于西藏嘉黎县,是受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终碛湖(冰碛物为冰川挟带的松散堆积物),冰川前端伸入湖内且裂隙发育。该湖长度约1.81千米,平均宽度约0.32千米,面积约0.5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5米。终碛堤鞍部坝高约46米,地表灌丛植被茂盛,孔隙间有少量腐殖土,密实度较好,鞍部沟槽为常年径流通道。2013年以前,滑坡位置侧碛堤(即冰舌两旁表碛不断由冰面滚落到冰川与山坡之间堆积起来,有一部分则是由山坡上的碎屑滚落到冰川边缘堆积而成的)与母体冰川垂直接触,冰川体通过压脚护坡作用增加了侧碛堤岸坡的稳定性。吉翁错冰湖溃决发生于2020年6月26日,晚于侧碛堤滑坡6日。吉翁错冰湖溃决成灾过程包括冰川退缩、侧碛堤滑坡、冰湖溃决、支沟泥石流水和主河洪水5个主要阶段。下图为吉翁错冰湖溃决模式图(即平面与剖面示意图)。
(1)在上图的剖面中绘制滑坡前水位(用虚线)和滑坡后水位(用实线),并分析吉翁错冰湖的形成过程。
(2)说出2013年后冰舌前缘退缩对侧碛堤岸坡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3)吉翁错冰湖溃决时间晚于侧碛堤滑坡时间,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解析:第(1)题,滑坡体进入吉翁错冰湖,使得湖泊水位上升,当水位超过终碛堤时,就会产生吉翁错冰湖溃决。吉翁错冰湖的形成过程,可从湖盆的形成和湖水的来源分析,冰川侵蚀地表前端并挟带大量碎屑物,因冰川融化而堆积,阻塞沟谷,形成相对封闭的洼地,吉翁错冰湖的湖盆形成;从湖泊水来源的角度看,冰雪融水汇入,积水成湖,吉翁错冰湖最终形成。第(2)题,冰川对于两岸具有支持作用,冰川后退就使得岸坡失去了冰川压脚护坡作用,抗滑阻力锐减;冰川后退使得湖水入渗,导致冰碛物孔隙水压增大,冰碛物变得松散;冰雪融水为滑坡体提供了水源条件,增加了重力,使得侧碛堤稳定性大幅度降低,极易产生滑坡。第(3)题,湖泊溃决需要湖泊水位超过岸堤,需要一定的时间使水量汇入,因而吉翁错冰湖溃决时间晚于侧碛堤滑坡时间。从湖泊水位角度分析,冰湖滑坡断面处水深较小,滑坡入湖体积较小;从湖泊面积较大角度分析,滑坡演进传播至下游终碛堤的距离较长,产生时间差异,冰湖面积略大,滑坡入湖导致冰湖水位上涨,难以直接冲刷坝体发生瞬时溃决,需要汇入一定水量才会决堤;从终碛堤稳固性角度分析,终碛堤植被茂盛,坝体结构较为密实,抗冲刷能力较强,不会立刻发生溃决。
答案:(1)绘图如下:
形成过程:冰川侵蚀地表前端并挟带大量碎屑物,因冰川融化而堆积,阻塞沟谷,形成相对封闭的洼地;冰雪融水汇入,积水成湖。
(2)影响:侧碛堤稳定性大幅度降低。原因:岸坡失去了冰川压脚护坡作用,抗滑阻力锐减;湖水入渗,导致冰碛物孔隙水压增大;冰雪融水为滑坡体提供了水源条件,增加了重力。
(3)冰湖滑坡断面处水深较小,滑坡入湖体积较小;滑坡演进传播至下游终碛堤的距离较长;冰湖面积略大,滑坡入湖导致冰湖水位上涨,难以直接冲刷坝体发生瞬时溃决;终碛堤植被茂盛,坝体结构较为密实,抗冲刷能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