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种群和群落-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6 种群和群落-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共59页。
9. (云天化中学2022届高三摸底测试)我国西北内陆降水较少,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人们结合当地实际,通过退耕还草、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了很多食用菌基地、养殖场和沼气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生态效益逐步体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连年过度放牧,使草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严重,群落中植被的类型发生了变化,这属于群落的_____演替。停止放牧后的草原能逐渐焕发生机,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稳定性。退耕还草、植树造林使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提高了_____。
(2)食用菌基地中植物秸秆的碳元素以_____的形式传递给食用菌。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蛇和鹰的存在,一般不会发生鼠害。草原上的鼠、蛇和鹰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在_____(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灰鼠、蛇、鹰的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_____的作用。
【答案】 ①. 次生 ②. 恢复力 ③. 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④. 有机物 ⑤. 分解者 ⑥. 群落 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主要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3)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有:①生物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连年过度放牧,使草原群落中植被的类型发生了变化,这是在基本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停止放牧后的草原能逐渐焕发生机,这表明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具有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即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退耕还草、植树造林使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食用菌基地中植物秸秆的碳元素主要存在于有机物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食用菌。食用菌能够把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草原上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鼠、蛇和鹰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灰鼠、蛇、鹰的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垂直结构的意义、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4. (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提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B区的优势植物为芦苇,芦苇长势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海拔高度不同的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 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原生演替
D. 人为干扰下该湿地环境明显提升,改善后的湿地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为一个既有水域生态系统也有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从A到D四个区域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水分、土壤、光照环境从而影响了生物群落的差异。
【详解】A、芦苇为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正确;
C、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改善后的湿地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D错误。
9.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2020年初起源于东非的蝗灾使世界多国遭遇严重影响,一则“绍兴鸭子将出征巴基斯坦治理蝗灾”的新闻一度引起广泛关注,但这一新闻也引来不少争议。中国自古就有“牧鸭治蝗”,但效果有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巴基斯坦地区蝗虫种群密度短时间内急增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法。
(2)在“作物→蝗虫→鸭”这条食物链中,蝗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鸭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养鸭灭蝗肥田”的原因是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成分)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生长。
(3)稻田中引入鸭子防治蝗虫方法属于___________防治;此外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也可以防治害虫,这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将鸭子引入稻田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该地区蝗虫的迁入率增大 ②. 样方 ③. 一 ④.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⑤. 分解者 ⑥. 生物 ⑦. 信息传递 ⑧.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详解】(1)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蝗灾起源于东非,巴基斯坦地区蝗虫种群密度急增的直接因素主要是迁入率增大;调查蝗虫幼苗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2)蝗虫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蝗虫的同化量,其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在这条食物链中,鸭处于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稻田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生长。
(3)引入鸭子防治蝗虫属于生物防治。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田引入鸭子的意义是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
26.. (陕西省榆林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题4图
A.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b段,该种群的增殖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 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对;
B、“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错;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 C正确;
D、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10. (湘豫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考试生物试题)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为地控制饲养鸡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 在果园中适当养殖鸡、鸭等家禽,可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丰富度
C. 水杉林中不同高度的水杉,能显著提高群落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D. 在农田中采用黑光灯诱捕法,可估算某种避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不会影响种群死亡率,A错误;
B、果园中适当增加家禽种类,群落中的物种数增加,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B正确;
C、不同高度的水杉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C错误;
D、在农田中采用黑光灯诱捕法,可估算某种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B。
19. (湘豫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考试生物试题)研究表明,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此“平衡说”可用如图说明,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的有物种灭亡,也不断的有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替代补偿灭亡的物种。其中“远”“近”表示的是距离大陆的距离,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岛屿上各种生物可形成一个群落,对该群落研究时应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演替情况、空间结构等方面
B. 随着留居种数加大,物种的迁入率就下降,灭亡率则相反,留居种数越多,灭亡率也越高
C. 当灭亡和迁入的速率达到相等时,物种的数目就处于平衡稳定状态
D. 达到平衡时的物种数,与岛屿大小和距大陆的距离有关,据图可知,距离较近的小岛可维持相对最大的种群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岛屿面积越大且距离大陆越近的岛屿,其留居物种的数目最多;而岛屿面积越小且距离大陆越远的岛屿,其留居物种的数目最少。
【详解】A、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生物的总和,在群落研究中可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演替情况、空间结构等方面,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随着留居种数加大,物种的迁入率就下降,灭亡率则相反,留居种数越多,灭亡率也越高,B正确;
C、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故当灭绝和迁入的速率达到相等时,物种的数目就处于平衡稳定状态,C正确;
D、达到平衡时的物种数,与岛屿大小和距大陆的距离有关,最大种群数应出现在距离近的大岛,D错误。
故选D。
29. (湘豫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考试生物试题)澳大利亚山火从2019年9月开始到2020年2月才结束,山火燃烧持续了5个多月。此次山火焚毁大片林地,造成栖息在森林中的考拉等上亿只动物的大量死亡,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山火结束后不久,许多植物重现生机。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山火过后,欲调查某地区桉树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法,采用此方法进行调查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火过后该地区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随着时间推移,山火过后该地区会形成很多不同的群落,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
(3)山火过后该地区植被仍能恢复,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稳定性。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速度逐渐加快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样方 ②. 随机取样
(2) ①. 次生演替 ②. 群落的物种组成
(3) ①. 恢复力 ②. 消费者和分解者随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小问1详解】
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故调查按树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要随机取样。
【小问2详解】
澳大利亚山火过后的地区仍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故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小问3详解】
山火过后的地区植被仍能恢复,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逐渐增加,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食物网越复杂,从而逐渐加快了物质循环。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长春市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一))31. 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那每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合理的解释是( )
A. 出生率下降 B. 死亡率上升 C. 迁入率下降 D. 迁出率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这是出生率下降导致的,A正确。
故选A。
(长春市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一))32.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B.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C. 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D.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群落亦称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详解】A、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空气、水没有生命,不属于群落,A错误;
B、群落的物种组成。 组成生物群落的种类成分是形成群落结构的基础,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
C、根据起点不同,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C正确;
D、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D正确。
故选A。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12.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由图可知,甲可能为草本植物,乙可能为灌木,丙可能为乔木。
2、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现象,造成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植物:光照强度;动物:食物、栖息场所等。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详解】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
B、甲、乙、丙之间有重复的生态位,所以有竞争关系。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退耕还林后群落一般会有以下发展:低矮的草本藤本植物----中等高度的草本乔本灌木----高大的乔本植物。但是在这个演替过程中,只有谁更占优势,而没有谁灭绝谁的问题。由图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开始乙丙两群落没有出现的时期之外,其他时候三个群落都是共存的,C错误;
D、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稳定性越来越高,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D正确。
故选C。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2. 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
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9. 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
B.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C. 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题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详解】A、S型曲线是自然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因此,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A正确;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即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B正确;
C、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数量仍在增多,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K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
故选C。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30. 蚜虫又称蜜虫,是一种体型微小,在多种蔬菜叶背面或幼叶上集群分布的害虫。研究人员调查了白菜叶片上的蚜虫的种群增长情况,记录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天数
8
15
22
29
36
43
种群密度(只/叶)
4
17
24
31
34
34
A. 集群分布是蚜虫种群的空间特征
B. 在蔬菜叶背面的蚜虫种群会呈现“J”型增长
C. 上述表格中,第15~22天蚜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受食物和空间资源以及天敌的限制,大多数种群的增长为S型,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称为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足的理想条件下,生物可以以指数形式增长,称为J型,其增长率是一定的。
【详解】A、集群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A正确;
B、蚜虫种群先增长,后达到稳定,呈“S”型增长,B错误;
C、计算表格中相关数据可知,第8~15天种群数量增加最多,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
D、蚜虫体型微小、集群分布,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故选A。
(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测试)27. 关于种群和群落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 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 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D.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答案】C
【解析】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详解】A、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最终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
C、在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正确;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C。
(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测试)
11.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入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生态学家选用了相等数目的大草履虫分别和双小核草履虫,袋状草履虫进行了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竞争是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配偶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B.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存在竞争排斥,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竞争共存
C. 可选用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验证竞争排斥
D. 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答案】A
【解析】
【分析】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或死亡。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详解】A、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同种个体之间才会争夺配偶,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两幅图中的两种草履虫都为竞争关系,其中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存在竞争排斥(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失败了),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竞争共存,B正确;
C、右图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表现为竞争排斥,可选用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验证竞争排斥,C正确;
D、竞争包括竞争排斥和竞争共存等,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 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D正确。
故选A。
11.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田鼠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动物,为防治农田鼠害,科研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稻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稻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
A.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决定
B. 与曲线Ⅰ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
C. 猛禽同化量的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
D. 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详解】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A正确;
B、与曲线n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设桩距离小,猛禽栖息场所多,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B正确;
C、猛禽同化量的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猛禽在生态系统中一般是最高消费者,其同化量不会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
D、b点以后由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导致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D正确。
故选C。
12. (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学附中高三月考(一)生物试题)生物学家研究某草原中西北狼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人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杀,则调查值偏低
B. 该西北狼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 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D. 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标志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计算方法:N表示种群数量,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中标记数,M表示初次捕获标记数,N=(n÷m)×M。
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北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杀,则调查值偏高,A错误;
B、据图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则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西北狼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R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6 种群和群落-2021届山东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6月刊),共25页。
这是一份专题16 实验与探究-【新题速递】2023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全国卷区),共85页。
这是一份专题16 基因工程-【新题速递】2022届江苏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4月刊),共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