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展开名优设计 | 张璐:晓事、明情、悟心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原文: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元曲。元人周德清称它为“秋思之组”;王国维更誉它为“纯是天籁”。《天净沙·秋思》像是一幅山水画,寥寥几笔,便把一幅苍茫萧瑟秋郊日暮羁旅图展现在人们眼前,并且让一个游子和一匹瘦马出现在这样一幅图景之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在外漂泊游子的凄苦酸楚之情。这是在古今骚客大量的悲秋以及羁旅之作中堪称最好的一首,艺术感染力极强,既承袭了前人的悲秋情怀,又在表现手法上有突破和创新。选编此散曲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羁旅游子的愁苦之情,学习诗人运用于其中的表现手法,在感受散曲的艺术魅力,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有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散曲比较陌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比较薄弱,对于散曲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愁苦情感没有解读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该学段学生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也有“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全曲,能够背诵全曲,每个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每个学生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每个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言语实践,在言语实践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每个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在诗歌的品析中,突破凄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每个学生通过散曲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掌握诗人的写作方法。
难点:每个学生在感受诗人的凄苦的同时,对作品有创新性的解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初读知面
【设计内容】:情境导入,唤起诗意。课堂开始之前,教师给同学们播放一首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细心聆听,在美妙的曲子中,同学们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
【设计意图】:用钢琴曲带入,设置诗意情境,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整体感知秋天,引发学生的秋思。
(教师播放钢琴曲)
(答案预设:学生也许会想象到这样的画面:1.看到秋天满地的落叶,道路是金黄色的,十分漂亮。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曲子婉转,又是秋日,想到李商隐的诗,看到了一幅关于思念的画面。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感觉到一种孤单寂寥的忧愁情绪。4.“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秋天有一种清冷的感觉。教师评价: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情入诗,能在音乐中感受诗情,用诗句描绘意境,点出同学们的诗意之心,鼓励同学们自由地表达对诗歌的感觉。发现学生们敏感而细腻的心灵,通过一首钢琴曲唤起学生对秋日的情绪,并且学会诗意的表达。)
二、初步感知
【设计内容】:(环节过渡)有一位诗人,喜欢在秋日吟诗作曲,那么他的秋天里含着怎样的情绪呢?让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1)在同学们走进诗人的秋天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这里的题目是什么?(秋思)
(2)那么前面的“天净沙”是什么呢?(曲牌名)
(3)“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才是真正的题目。所以,我们今天学的既不是诗,也不是词,而是……(曲)
(4)老师也在课外增长了一些元曲的知识,发现元曲可以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可以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是指一首单调的词;套数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那么《天净沙·秋思》是属于元曲中的哪一类呢?(小令)
(5)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元曲的基本知识,既然“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那我们可以猜一猜,这首诗会主要了什么呢?
(答案预设:秋天的景物以及诗人在秋天的思念。诗人在秋天的所念所想,对朋友、亲人的想念。)
(6)那么同学们究竟猜对了没有呢?请同学们跟着配乐,一起朗读这首小令,并且结合旁边的注释,想象一下,你觉得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想象。答案预设:一个人,在夕阳之下行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7)言语实践:同学们试着以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来完成下列填空。
夕阳之下,仅有一个身影
这个人
他周边的一切都是
干枯的树藤好像一个没有生机的老人就静静地盘扎在那儿
(8)同学们觉得这幅画面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呢?
(答案预设:冷清、寂寥、孤单、寂寞的感觉。)
【设计意图】:明确体裁,从知识体系层面解读此曲,引导学生在感受秋天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将知识教授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言语实践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此曲,在感知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并且引导学生找寻此曲中的物象。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积累与语感,学生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是语感层面。
三、再读晓事
【设计内容】: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这首小令中描绘的各种景物,也谈了自己读完的感受,相信同学们对整首小令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结合注释理解内容的时候,你们有试着给这首曲划分一下节奏吗?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品读出来的感情朗读,并且划一划节奏。(同学们自由朗读,划分节奏)
(1)大家已经划好了吗,有没有同学主动愿意说一说的?
(答案预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看来同学们将之前我们所讲的东西掌握得非常好,节奏划分按照我们之前所找的景物,非常准确。让我们一起按照这种节奏划分再来读一读。
(学生全体朗读)
(3)刚刚同学们都分享说,这首小令给你们一种孤单、冷清、寂寞、萧条的感觉,但是整首小令中没有一个“孤”字,也没有一个“悲”字,那么,你们的伤感是从何而来呢?
(答案预设:从题目中的“秋”,故人通常伤春悲秋,所以秋天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4)秋天的确给人悲凉之感,那么更具体地说,主要是秋天的哪些东西体现这种秋的悲凉呢?这种伤感,主要是哪几个字传达给你的呢?
(答案预设:枯藤、老树、昏鸦,感觉这些东西没有一点儿生命力,非常伤感。是“枯、老、昏”这三个字中所传递的。)
(5)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演绎一下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预设: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好像在做最后的生命的挣扎,那树木被枝藤牢牢地禁锢着,像一只被剪去双翼的鸟儿,再也没有自由的天空,周边是那凋零了的黄叶,一阵秋风起,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更显得苍白和无力,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似最后的哭泣。)
(6)一个“枯”,一个“老”,一个“昏”,让我们感受到一幅萧瑟的秋景图,诗人的描写的确是细致入微,独具特色。请同学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诗人也是用相同的方式写的?(古道西风瘦马)
(7)道路是普通的道路,风是日常的风,马是平常的马,但是诗人用了……(古、西、瘦)
(8)这样的三个字,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了,那么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景象联结而成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学着自己演绎。
(预设:泥泞的道路不知有多少人来来往往,不知印着多少人来来回回的足迹,记着多少人心酸哀婉的故事,古道旁边的落叶随着西风缱绻,最终带着风清冷的呼吸与湿润的泥土融为一体。萧瑟的秋风中,寂寞的古道上,一个穿着单薄外衣的人骑着瘦弱的一匹马,就这样慢慢地走着,走着,那匹老马直不起身子,伛偻着身躯骨骼显得更加清晰,那个人,也没有任何的精神,好似与这萧条的秋景融为一体了。)
(9)这首小令都是给人寂寥、伤心的感觉吗,有没有人有不同的感受的?
(预设:“小桥流水人家”,我觉得这一句写得特别美,让人感觉暖洋洋的。
引导同学们从多角度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培养文本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小桥下的流水带着人家里的暖意也流进了同学们的心里,都说“小桥流水人家”是我们江南最柔情的风景,生活在江南的我们,对这样的景致也最为熟悉。)
(10)言语实践:完成下列填空
小小的木桥,潺潺的流水
屋檐上又升起了袅袅炊烟
是家人们聚一堂共享丰盛的晚餐
是
这木桥沟通了亲情
是情感的桥梁
这流水
我仿佛可以看到木桥上相互搀扶的老人
我仿佛可以听到
那流水旁也有
【设计意图】:该环节节奏划分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体会此曲所描绘的景象,进而体会学生的情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积累语感,积累此曲中一组体现凄清愁苦的词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还有一组色彩比较明丽的词语:小桥、流水、人家,并且通过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此曲描绘的景象进行想象,在演绎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明确其中的关键词“枯”、“老”、“昏”,在教师示范演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习得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将学生所积累的词语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将已经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
四、三读明情
【设计内容】:
(1)这是我们印象里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是我们生活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充满着生活的暖意,让人倍感亲情的温馨。那诗人在这里也是像我们一样的感觉吗?他能在“小桥流水人家”里感受到温暖吗?
(预设:不能,因为诗人是散落在天涯的“断肠人”,他不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也不能感觉到亲情的温暖。)
(2)同学们觉得这个“断肠人”他可能是什么人呢?(在外漂泊的游子)
(3)言语实践:完成下列填空。
小小的木桥,潺潺的流水
屋檐上又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但若我是散落在天涯的断肠人
我在炊烟里看到的是
我在流水旁听到的是
这不仅是小桥也不仅是流水
是游子的孤独
是
是家人对在外游子的思念
是
(3)“小桥流水人家”就如之前学生所说,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啊,但在游子的眼里,却是最深的思念,是他最深的孤独。这样优美的景色与诗人孤独的情感之间形成……(对比)
(4)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更让你感觉到什么?
(预设:更加感觉到诗人的孤独寂寞,人家家里越温暖,诗人在外面就越感觉到孤单清冷。)
(5)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对比,叫做“以乐景衬哀情”。乐景愈乐,哀情愈哀。那么诗人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倍感孤独寂寞的时候,你觉得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回家)这其中庆祝完了诗人满满的……(思想之情)
(6)言语实践:请同学接着完成以下的句子
在这头,是笑语盈盈共享亲情之暖;在那头,是孤独寂寞仅剩形单影只。
在这头, ;在那头, 。
在这头, ;在那头, 。
(7)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刚才同学说那个“断肠人”可能是在外漂泊的游子,觉得非常孤独寂寞,有想要归家的思乡之情,这是他的一种看法,还有没有人从这个“断肠人”中解读更多的,觉得他可能因什么而“断肠”,还可能是什么人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致远写这首小令时的背景,帮助同学们打开思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ppt展示马致远写作《天净沙·秋思》时的背景)
(预设:因为没有考取功名而“断肠”,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断肠人”。诗人想要回家而又不能回家,因为还没有考取功名,没有获得成就。诗人的心情是非常矛盾,非常无奈的。)
(8)对于古代的文人志士而言,有一个功名是很重要的,而诗人一生碌碌无为,漂泊在天涯,没有回家,或许是因为他还没有考取一个功名。所以其中,在“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中,诗人倾注的不仅仅是思念家乡的情感,还有什么情感呢?
(预设:诗人不得志的郁闷之情/诗人满腹才华但是没有可用之处的失意、落魄之感/想要归家却有不敢归家的无奈之情。)
(9)这首小令中没有“思乡”这个词语,但却饱含思乡之情,没有“失意”这个词语,但却能品出诗人的郁郁不得志。通过领略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万千情绪。所以这里的枯藤难道只是枯藤,老树只是老树,昏鸦只是昏鸦吗?难道古道只是古道,西风只是西风,瘦马只是瘦马吗?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言语实践:
枯藤缠绕着老树
黄昏时候连乌鸦也开始还巢
但是孤单的我还漂泊在天涯
那藤蔓是我的乡愁
那老树
昏鸦还巢也希望能带走
黄叶眷恋着古道
就像我
西风吹不散
但是我只能牵着瘦马
行走在天涯
这条路是我
这条路是我
(1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心中的万千情绪是融入在他所描绘的景物之中的,所以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式?
(预设: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这首小令中,诗人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九个景物,再用一抹夕阳,就给了我们一幅情景交融的秋思图。)
(11)秋景图中尽是秋思,一匹瘦马配上荒凉寂静的古道和寒冷萧瑟的秋风,自然让人生发出许多清冷和惆怅,但若是“瘦马走在阳光满地的康庄大道”上,此时,你感觉到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预设:还是愁苦的心情。因为诗人仍旧是一个“断肠人”,所以即使是在阳光中,他的内心还是凄凉的。阳光给人温暖、希望的感觉,我的心情也是愉悦的,所以在阳光下,即使是瘦马,也是充满希望的瘦马。)
【设计意图】:言语实践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的“小桥流水人家”和诗人的“小桥流水人家”建立联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走入文本,进而体会诗人“小桥流水人家”中所蕴含的情感。在这样的过程中,教授学生对比衬托、以乐景写哀情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更加深沉的思乡之情。基于有效的认知体系,设计言语实践,让学生具体运用对比衬托的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多得。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的整合与语用,通过两组不同的词语,对两组词语进行整合,通过相应的言语实践进行符合语言规律的表达,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训练表达能力的同时,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见景象,其实都是内心情感的外化,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景象本身的。该曲写作背景的补充,是为了达到“知人”的目的,从而走进诗人的生平,从诗人的写作背景出发,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马致远在写此曲中运用的是比较式,而这里的设计可以采用混合式,将瘦马和古道做重新的组合,通过这种变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五、四读悟心
【设计内容】:
(1)席慕蓉有诗:“我们总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诗人马致远因为自身理想抱负没有实现,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之下,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漂泊在天涯的“断肠人”。那么你们呢,在你们的记忆深处,过去有没有一个时刻,让你们觉得自己也是那个“断肠人”呢,或者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会不会有可能有一个时刻,自己会成为“断肠人”?
(预设:1.别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好成绩,但是我的成绩不好,我觉得是一个“断肠人”。2.放学的时候,别人都被爸爸妈妈接回家了,我一个人在教室等爸爸妈妈来接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断肠人”。3.未来如果我也像诗人马致远一样在外面漂泊打拼,也会遇到生活的不如意,也会思念家乡,那个时候,会感觉自己也是“断肠人”。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体会与想法,与老师、同学交流。)
(2)那么,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呢?(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保持乐观。)
(3)那么这首小令有没有给你们启发呢?让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小令,看看能不能从小令中找寻让你应对“断肠”的事的方法。
(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小令)
(4)请同学们看苏轼的《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未消长也。”苏轼觉得不断逝去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其实并没有增减。自然的景物是永恒的,读了这首小令,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这里也有自然的景物是永恒的,像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古道西风。)
(5)自然的景物很多都是永恒的,那么什么是会消失的呢?(游子会消失,那个“断肠人”会消失,他的生命会终结。)
(6)在自然面前,生命是那么渺小,所以,就像同学们说的之前在生活中面对的和在之后可能会面对的不如意,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做?
(预设: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自然和生命面前,这些都太渺小了,我们应该把握和珍惜生命中更有价值的一些东西。)
(7)请同学们完成本堂课最后一个言语实践。
言语实践:
如果我们能够穿过历史的尘埃
再去看看那幅秋郊日暮图
那枯藤还是缠绕着老树
那流水还是依傍着小桥
但是那个散落在天涯的断肠人
早已经不知去向了何方
我突然发现
那些 是永恒存在的
但是 是转瞬即逝的
所以
我愿意
我愿意
【设计意图】:人文的情怀体系,全曲的情感是充满着凄苦的,其中是诗人的满腔愁绪,这是学生的感动点,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注入教师的人生体验,对“断肠人”的创新性解读,可以让学生有乐观豁达的情感体验。此外,还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的交流与语境。学生分享自己的“断肠”时刻,又在乐观豁达的语境之下进行更近一步的表达,幻化成学生个性化的语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文本定位,设计理念,目标定位,教学环节,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第1课时初步认识比热容pptx、加热水和煤油mp4、比较水沙石的比热容mp4、比较金属的比热熔冰mp4、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对比mp4、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对比swf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