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后元丰行①
王安石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②,龙骨③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④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⑤小舟。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注] ①后元丰行: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十年后农业取得较好收成时写的。他还写了另一首《元丰行示德逢》,所以此首加“后”以示区别。②稌:糯稻。③龙骨:也称“翻车”,灌溉农具。④堑:挖掘。⑤杙(yì):系,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化用“五风十雨”的典故,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气象。
B.“千里”“没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麦苗和黍稠密茂盛、长势喜人的景象。
C.荻笋胜过牛乳,百钱才够买酒,从侧面写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百姓的富庶生活。
D.这首以神宗年号为题的诗,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富于理想色彩。
解析:C [是“正面描写”。]
2.简要概括诗中老翁的形象特点,并分析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
答案:老翁形象:悠闲惬意,淳朴率真,对生活心满意足。用意:用老翁形象以点带面(用老翁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面展现国富民安的社会景象,歌颂新法所取得的成果,表达诗人心系天下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送相里造①入京
李 颀
子月过秦正,寒云覆洛城。
嗟君未得志,犹作苦辛行。
暖酒嫌衣薄,赡风候雨晴。
春官含笑待,驱马速前程。
[注] ①相里造:曾任河南少尹,赠礼部侍郎。②李颀,祖籍为赵郡(今河北赵县),开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中年后,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归隐于颍阳(今河南登封)之东川别业。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简单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点明当时寒冷的天气,为下文作了铺垫。
B.颔联借友人之口发出慨叹,表达相里造对作者辛苦漂泊却仕途不顺的深切同情。
C.颈联中,“嫌衣薄”照应“寒云”,既交代了喝酒的缘由,又暗示了友人的境遇。
D.尾联中,“春官”为礼部的别称,“前程”语带双关,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B [B.“颔联借友人之口发出慨叹”“表达相里造对作者……”错。由“嗟君”二字可以看出,颔联是作者对友人发出慨叹。故选B。]
4.请根据诗歌内容,简析诗人的感情变化。
解析:首联“子月过秦正,寒云覆洛城”点明送别的时间和环境。“寒云覆洛城”以送别时寒云压城的压抑景色暗喻友人的仕途不顺,心情压抑苦闷;颔联“嗟君未得志,犹作苦辛行”,“未得志”概括了友人的不幸遭遇,“苦辛行”表达了对友人辛苦奔波境遇的同情;一个“嗟”字表达出对友人的惺惺相惜之感和诗人的苦闷心情;颈联“暖酒嫌衣薄,赡风候雨晴”,前句照应首联中的“寒云”,也照应了题目中“送”,为友人送别,自然免不了喝酒,诗人殷勤劝酒,莫要嫌衣服单薄不能抵御寒冷,喝杯酒暖暖身子,总能够找到对抗寒冷的办法;后句即景抒情,借眼前的大风劝慰友人,你看风如此之大啊,不久就会把阴云刮跑,马上就会雨过天晴。诗人以“暖酒”和“候雨晴”来劝勉友人在“衣薄”和风雨的不利中看到希望,诗人的心情有所好转,情感基调由低沉向明丽过渡;尾联“春官含笑待,驱马速前程”,“春官”为古官名,以大宗伯为长官,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这里为礼部的别称。“春官含笑”则预示着友人会得到重用;“速前程”意为“赶紧奔赴前程”,此句祝愿友人此去京城受到重用,前程似锦,诗人心情振奋,精神昂扬。
答案:①以寒云覆城来喻指友人仕途不顺、辛苦奔波的境遇,表达出对友人的惺惺相惜之感和诗人的苦闷心情;②以“暖酒”和“候雨晴”来劝勉友人在“衣薄”和风雨的不利中看到希望,诗人的心情有所好转,情感基调由低沉向明丽过渡;③以“春官含笑待”和“驱马速前程”祝愿友人此去京城受到重用,前程似锦,诗人心情振奋,精神昂扬。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注]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 黄庭坚被贬戎州时,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图,黄庭坚为此而作了这首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中“吐”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第三、四句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在雷霆之下,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
C.第五、六句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D.第七、八句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超。
解析:B [B项,由“雷不惊”可知诗句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第四句中“公与此君”是指黄斌老和竹子,前一句的“雷不惊”与后一句的“俱忘形”相互映照,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刚直不阿和不屈不挠。]
6.黄斌老笔下的竹子在全诗的情感抒发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分析题干。题干并不是直接问“竹子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而是问“竹子在全诗的情感抒发中起了什么作用”,二者回答的要点不同。前者只需要明确竹子中蕴含的情感,后者则要先把诗中对竹子的具体描写提取出来,再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时,要先答出黄斌老所画的竹子的特点,表达对黄斌老画竹技艺的赞美,然后深入竹子代表的傲岸不屈的精神气度中,最后表达对具有同样精神气度的诗人的称赞。
答案:①所画竹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表达了诗人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赏之情。②借咏竹子傲岸不屈、处变不惊的形象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对时局难以平复的不平与愤懑,政治上遭受打击后不屈不挠的坚韧气度。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反对派阻挠,王安石被罢免,出知江宁府,本诗是他到江宁任上后所作。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一场大雨让百姓开颜欢笑,暗示这是一场盼望已久的喜雨。
B.颔联言大地希望得到好收成,但这要靠老天来帮忙,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界。
C.颈联描写雨后清凉宁静的景象,反衬了作者因被罢免而内心忧愁。
D.本诗是一首咏物诗,看似写雨,实际吟咏的主角却是浮云,以浮云喻己。
解析:C [C项,根据尾联,作者在整首诗中没有表现自己内心的忧愁,而是表达了自己对救国救民的渴望和像浮云一样知进退的愿望。本诗是以雨后清凉宁静的景象烘托作者内心的悠闲之感。]
8.诗歌最后两句中的“浮云”与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中的“浮云”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要重点关注本诗和李诗的写作背景。本诗是咏物诗,李诗是一首送别诗,两首诗中虽出现同一意象,但其含义有区别。本诗写于一场大旱之后,浮云恰逢其时地带来雨水,然后又退去,浮云的知进退象征着作者也愿意如此,在变法给百姓带来好处后就功成身退。李诗主要写送别友人,作者选取浮云飘忽不定的特点来象征友人以后的行踪,表达的是对友人远去的不舍之情。
答案:两个“浮云”的含义不同。本诗中的“浮云”在给人间带来美好的甘霖后便隐退到群山深处了,表达了作者对“浮云”的赞美;“浮云”的知进退象征着作者自己也愿同浮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而李诗中的“浮云”则是象征友人行踪的飘忽不定,表达的是对友人远去的不舍之情。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9~10题。
诉衷情
晏 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
青楼画幕无重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9.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诉衷情》中三、四两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常,一个“恼”字,承上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诉衷情》中“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也与“眉叶细,舞腰轻”照应。
C.《玉楼春》中三、四两句,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玉楼春》最后两句中,变实为虚,将抽象的感情写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解析:D [D项,“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两句中,作者从缱绻深情写到满载着忠贞情意的图画,这是变虚为实。]
10.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与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柳”的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的作用。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先审读题干,题干涉及三个方面,“柳”的形象特点、人物形象特点、“柳”的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的作用。两首词中的“柳”都出现在首句,作者都围绕“柳”描绘了一幅春景图,根据词意,《诉衷情》描绘了一个闺中女子,《玉楼春》描绘了一个离别居家的女子;《诉衷情》中的“柳”代表着春天,《玉楼春》中的“柳”则指“留”,象征着离别的不舍;作者描绘的“柳”的形象都是为塑造词中人物形象服务的,“柳”也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
答案:《诉衷情》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作者借“柳”所描写的清新春景将女子的离情怨思烘托得更加强烈,此处是乐景衬哀情。《玉楼春》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却留不住,作者借“柳”的形象将女子的不舍之情表达出来。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梅花
陈 亮①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②,东君正主张③。
[注] ①陈亮,南宋人,胸怀大志,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为抗金奔走呼号,反对议和。②三弄:笛曲有《梅花落》,又称《梅花三落》《落梅花》。③东君:司春之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出梅花的形态:疏枝横玉,写已开的梅花;小萼缀珠,写未开的梅萼。
B.“横”写出梅枝之情态,“玉”写出梅花之晶莹剔透,“瘦”写出梅花之清姿。
C.梅花转瞬即谢,自怨花期苦短,诗人也以“玉笛休三弄”寄寓自己惜花之意。
D.陆游《卜算子·咏梅》着重抒情,以情韵胜;这首诗则情中寓理,情理交融。
解析:C [“梅花转瞬即谢,自怨花期苦短”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人们不要吹奏“梅花三落”了,梅花自有自己的命运,司春之神正为梅花安排呢。梅花本身并没有“自怨花期苦短”之意。]
12.这首咏梅诗以梅喻人,写出了诗人的气质和性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抓住诗歌中“物”与“人”的精神契合点。考生可从诗中梅的自然属性如早开、耐寒、洁净等入手,然后将自然属性人格化为坚韧、敢为人先等精神风貌,同时还要结合注释中作者的经历。
答案:①敢为人先,品行高洁。梅花先于百花绽放,不与百花争春;而诗人力主抗金,行高于众。②无私奉献,坚韧不拔。梅花不怕被雪深埋,傲雪绽放,为人间带来春的信息;而诗人为抗金奔走呼号,也体现了无私奉献、顽强坚韧的精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三 分析概括形象-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人评价铁凝的散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点六 压缩语段-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二 文化常识-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