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二 文化常识-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二 文化常识-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二 文化常识-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二 文化常识-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二 文化常识-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7页。
[对点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解析:C [“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沿海一带。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C [“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对人的鄙称,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解析:B [“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的。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C [“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解析:D [“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A [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钦差大臣主持。]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解析:C [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指任命官职,“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解析:D [“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解析:D [“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解析:B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韦绶,字子章,京兆人。少有至性,丧父,刺血写佛经。初为长安县尉,遭朱泚之乱,变服乘驴赴奉天。入朝为工部员外郎,转屯田郎中。元和十年,改职方郎中,充太子诸王侍读,再迁谏议大夫。
时穆宗在东宫,方幼好戏。绶讲书之隙,颇以嘲诮悦之。尝密赍家所造食,入宫饷太子。宪宗尝召对,绶奏曰:“太子学书,至‘依’字,辄去旁‘人’。臣问之,太子云:‘君父以此字可天下奏事,臣子不合全书。’”上益嘉太子之贤,赐绶锦彩。绶无威仪,时以人间鄙说戏言以取悦太子。太子因入侍,道绶语。宪宗不悦,谓侍臣曰:“凡侍读者,当以经义辅导太子,而绶语及此,予何望耶?”乃罢侍读,出为虔州刺史。
穆宗即位,以师友之恩,召为尚书右丞,兼集贤院学士,甚承恩顾,出入禁中。绶以七月六日是穆宗载诞节,请以是日百官诣光顺门贺太后,然后上皇帝寿。时政道颇僻,敕出,人不敢议。久之,宰臣奏古无生日称贺之仪,其事终寝。绶在集贤,遇重阳,赐百官曲江宴;绶请与集贤学士别为一会,从之。
帝尝问:“禳灾祈福,其可必乎?”绶对曰:“昔宋景公以一善言而法星退之三舍,此禳灾以德也。汉文帝除秘祝,每于祠祭,尽敬而已,言无所祈,以明福不可以求致也。而二君卒能变已变之灾,享自致之福,著于史传,其理甚明。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时人主失德,绶因以讽之。
二年十月,检校户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辞日,请门戟十二,自将赴镇。又诉家贫,请赐钱二百万。又面乞授子元弼官。上皆可之。绶御事无术,洎临戎镇,庶政隳紊。二年八月卒,赠尚书右仆射。博士权安请谥为“缪”,竟不施行。
(《旧唐书·韦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
B.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
C.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
D.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
解析:D [“灾消”作“祈”的宾语,意思是“祈求灾难消除”,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福至”作“祈”的宾语,意思是“祈求福祉到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句子翻译为:若有缺失德行来祈求灾难消除,靠讨好神灵来祈求福祉到来,神明如果有知,应当借机来给以惩罚,这不是祈福消灾的方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员外郎,唐代工部下设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各司主官为郎中,次官为员外郎。
B.再迁,两次升迁。其中的“再”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含义完全相同。
C.退之三舍,意思是退让或回避。舍,古时行军计程单位,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则是九十里。
D.门戟,唐宋时庙社、宫殿、府州、贵官私第等门前陈列的戟。数目各有定制,用来表示威仪。
解析:B [B项“其中的‘再’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含义完全相同”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是“第二次”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
A.韦绶在回答唐宪宗的问题时,举出太子读书时写“依”时的做法,目的是为自己赢得皇帝的赞誉和赏赐。
B.太子入朝奉侍唐宪宗时,说了些跟韦绶学的粗鄙语言,宪宗对此非常不高兴,于是罢免了韦绶侍读的职务。
C.韦绶借用宋景公和汉文帝的事例,回答穆宗如何进行消灾祈福的问题,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借此委婉讽谏。
D.韦绶出京做节度使时,提出携带十二门戟赴任、请求赏赐钱财、乞授儿子官职等种种要求,穆宗全都应允。
解析:A [A项“目的是为自己赢得皇帝的赞誉和赏赐”错,根据原文“太子学书,至‘依’字,辄去旁‘人’。臣问之,太子云:‘君父以此字可天下奏事,臣子不合全书’”,是为太子赢得赞誉而非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密赍家所造食,入宫饷太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绶御事无术,洎临戎镇,庶政隳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赍:携带;所造食:所字结构,制作的食物;饷:赠送。
(2)御事无术:治事无方;洎:等到;隳紊:败坏而紊乱。
(1)(韦绶)曾经秘密携带家中制作的食物,进入宫中赠送给太子。
(2)韦绶治事无方,等到亲自治理军镇时,各种政务败坏而紊乱。
5.用“缪”作谥号,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恶评,当时的博士权安为什么建议朝廷追谥丰绶为“缪”?
解析:根据“绶无威仪,时以人间鄙说戏言以取悦太子”得出“没有庄重仪表,用粗鄙语言来取悦太子”。
根据“绶以七月六日是穆宗载诞节,请以是日百官诣光顺门贺太后,然后上皇帝寿。时政道颇僻,敕出,人不敢议。久之,宰臣奏古无生日称贺之仪,其事终寝”得出“为皇上祝寿时不能遵守古制,建议偏颇”。
根据“二年十月,检校户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辞日,请门戟十二,自将赴镇。又诉家贫,请赐钱二百万。又面乞授子元弼官”得出“外出赴任时,给皇帝提出种种条件”。
根据“绶御事无术,洎临戎镇,庶政隳紊”得出“缺少治理政事的才能”。
答案:①没有庄重仪表,用粗鄙语言来取悦太子。②为皇上祝寿时不能遵守古制,建议偏颇。③外出赴任时,给皇帝提出种种条件。④缺少治理政事的才能。
[参考译文]
韦绶,字子章,京兆人。少年时就有纯厚的品性,父亲去世后,刺破手指用血书写佛经。初出仕时做长安县令,遭遇了朱泚的叛乱,遂化装乘着驴赶赴奉天。后进入朝廷做了工部员外郎,转任屯田郎中。元和十年,改任职方郎中,充任太子及各皇子的侍读官,两次升迁做了谏议大夫。
当初穆宗在东宫时,正值年少喜欢戏耍。韦绶讲授经书的间隙,频频用嘲弄讥诮的话取悦他。曾经秘密携带家中制作的食物,进入宫中赠送给太子。唐宪宗曾经召见他对答,韦绶上奏说:“太子学习书法,到依字,总是去掉偏旁‘人’。我询问太子,太子说:‘父皇用此字来处理有关天下人的奏事,臣子不应该全笔画书写它。’”皇上更加赞赏太子的贤能,赏赐韦绶锦缎丝绸。韦绶没有庄重的仪表,时常用民间粗鄙的开玩笑的话来取悦太子。太子入朝奉侍(宪宗),学说了韦绶那些话。宪宗不高兴,对侍奉的大臣说:“所有的侍读官,应当用经书的义理辅佐引导太子,但韦绶说这种话,我还指望他什么呢?”于是罢免他的侍读官,让他出京做了虔州刺史。
穆宗登基后,因韦绶有师友之恩,召令他做了尚书右丞,兼任集贤院学士,还特别受到恩宠照顾,可以随时出入宫中。韦绶因为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奏请在这天文武百官到光顺门恭贺太后,然后向皇帝祝寿。当时施政方略偏颇,敕令出来,人们不敢议论。过了很久,宰相上奏古代没有在皇上生日当天贺寿的礼仪,这件事终于搁置。韦绶在集贤院,遇上重阳节,(皇上)赏赐文武百官在曲江亭宴饮,而韦绶请求跟集贤院的学士在另一处宴会,(皇上)答应了他。
皇上曾经问:“消除灾祸祈求赐福,这一定能灵验吗?”韦绶回答说:“从前宋景公因为一句好话而让主管惩罚的法星退避三舍,这是用德行来消除灾难。汉文帝废除秘祝一职,每次在祭祀时,只是敬意罢了,语言上没有任何祈祷,来表明福佑不能够靠祈求得到。但是二位君主最终能改变已经发生的灾异,享受自己招来的福气,这都在史传中记载着,这里面的道理很明确了。若有缺失德行来祈求灾难消除,靠讨好神灵来祈求福祉到来,神明如果有知,应当借机来给以惩罚,这不是祈福消灾的方法。”当时君主缺失德行,韦绶因此用这种方式委婉讽谏。
二年十月,韦绶被任命为检校户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辞别当天,他请求朝廷给他十二门戟,自己带着前往镇守。又申诉家中贫苦,请求赏赐二百万钱。还当面乞求授予他儿子韦元弼官职。皇上都同意了。韦绶治事无方,等到亲自治理军镇时,各种政务败坏而紊乱。二年八月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博士权安请求追谥为“缪”,最终没有施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点六 压缩语段-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一 文言文断句-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5页。
这是一份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