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四类表达技巧-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四类表达技巧-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四类表达技巧-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四类表达技巧-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四类表达技巧-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登鹳雀楼
[唐]畅 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登高饮酒以见气势。诗人与友人列坐酌饮,酒后豪兴大发,偕友人恣情登楼。极力赞美城楼的高峻,又借饮酒场面表达了豪爽之情。
B.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鹳雀楼高临飞鸟之上,登楼俯瞰像超出人世。既实写了鹳雀楼之高耸,又虚写出作者远离世俗和尘凡的避世情趣。
C.颈联写极目远眺之景。“围”形象地写出了“天势”欲将整个大地包围的形貌;“断”则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巨大力量。
D.尾联借意象点明其事。从重阳节“菊花事”来下笔,笔墨富有诗意,“今年”突出了别于往年的特殊情景,“并是”点明此次登临之意。
解析:B [B.“远离世俗和尘凡的避世情趣”错,应是“超尘脱俗、清高俊逸的人生志趣”。故选B。]
2.畅诸与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都借“山”与“河”表达旨意,各尽其妙,“畅诗以情取胜,王诗以理取胜”。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阐述。
解析:畅诸所写的《登鹳雀楼》借景抒情。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
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以诗明理。写出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答案:①畅诗颈联“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表现出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阔远景象,彰显黄河万里奔腾,滔滔向前的浩大气势,重在表达诗人开阔高远的胸襟和激越奔放的豪情。尾联借重阳登高赏菊的旧例,点明登楼主题——送别,既有殷殷惜别之情,又隐喻自己的高洁脱俗的情怀,不落俗套,且无伤感之意。以此借景抒情。
②王诗首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依山尽”写出了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的壮阔景象,“黄河入海流”状写出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的磅礴气势。尾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顺势转入深邃哲思之中,借“登楼”“极目”阐明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就要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进行的道理。以此状明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归园田居·(其二)
[东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 ①轮鞅:泛指车马。②墟曲:乡野。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人事”指官场上交结往来之事,“杂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语带贬义。
B.作者紧闭柴门,在空寂幽静的屋子里隔绝一切尘俗的杂念,也不和任何人来往。
C.庄稼生长旺盛、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广令作者喜悦,但作者又时时担心辛勤劳动毁于霜雪。
D.全诗叙述了作者村居日常生活的片段,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与官场生活截然不同的感受。
解析:B [B项,曲解文意。诗歌第三、四两句是说作者“隔绝一切尘俗的杂念,也不和任何人来往”,但结合第五、六两句可知,作者很愿意和农人乡邻来往,作者只是不愿意接触过多的“人事”。]
4.全诗无“静”字却处处都透着“静”,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明确题干的意思是分析诗歌中表现“静”的手法,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诗歌中表现“静”的内容,要关注表现“静”的手法。诗歌前四句通过描绘当前的村居生活环境来表现“静”,后八句则以外面的“动”来衬托作者内心的“静”,并由外在环境引申到内在心境。同时用与农人乡邻交往和亲事农桑的愉悦生活与诗歌开头的“人事”对比,表现作者现在生活的安静。
答案:①前四句正面写静。作者的村居生活,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幽静的居室把尘世的喧嚣远远隔绝,生活环境安静。②中间四句以动衬静。作者与乡邻共话桑麻,披草往来,关系友好,外在的“动”衬托出作者乡居生活内心的“静”。③最后四句进一步以动衬静。对庄稼盛衰的喜忧,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单纯澄澈,以心之“动”进一步展示了心之“静”。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连州腊日观莫徭①猎西山
刘禹锡
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
日暮还城邑,全笳发丽谯②。
[注] ①莫徭:即现时瑶族。②丽谯:城门更楼。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题目即已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一个“观”字统领起全诗。
B.猎场围合钲停敲,旌旗四处摆动,既紧张更有序,与开篇时的人声鼎沸杂乱喧嚣不同。
C.诗人并未直写所获猎物多少,但透过箭头余血和鞍旁雄羽便可推知一二,反更有韵味。
D.本诗写观猎不只表现瑶民围猎的欢乐,更有对这一民族勇敢豪放精神的讴歌与颂扬。
解析:B [“嚣”并非“杂乱喧嚣”,而是“强悍”之意。开篇大处着墨,极力渲染出猎时的气势和热烈紧张的气氛。]
6.本诗写景极具画面感,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视听结合:钲声、犬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红叶黑土,大旗猎猎,色彩鲜明。②动静结合:围猎时的旗摇钲鸣、犬跃鹰飞,人奔鹿跳;猎后还城时,日暮人寂清笳起。二者巧妙融合,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瑶民集体节日围猎图。
四、阅读下面这首南朝梁诗,完成7~8题。
饯谢文学①离夜诗
沈 约
汉池水如带,巫山云似盖。
瀄汩②背吴潮③,潺湲横楚濑。
一望沮漳水,宁思江海会。
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
[注] ①谢文学,谢朓,当时皇室内部矛盾斗争已日趋激化,随王萧子隆代鱼复侯萧子响为使持节;翌年春随王“亲府州事”,谢朓随行奔赴荆州。②瀄汩,水流激荡貌。③吴潮,暗指伍胥潮。传说伍子胥被杀后投入浙江,化为潮神。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比喻和想象,描绘出汉江绿水如裙带、巫山云形如车盖的秀美景象。
B.“瀄汩背吴潮,潺湲横楚濑”,意为远离水流激荡的吴潮,渡过水流缓慢的楚水。
C.“一望沮漳水,宁思江海会”,虚实结合,“一望”实写绘景,“宁思”虚写抒情。
D.尾句表达出作者寄心于江水、随着友人到千里之外的情意,极言别后相思情深。
解析:C [“一望”是虚写想象。]
8.本诗是怎样层层铺垫,表达词人离别关心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首联以流水行云来比喻人生之漂泊无定,为下文写离别作铺垫。②颔联运用典故,避却吴潮急流,横渡缓慢的楚水,担心友人卷进政治风浪。③颈联言情愿想着江海汇合,暗示不敢奢望,以水之交汇喻人情翻覆,关心溢于言表。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①
[南北朝]谢朓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②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③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注] ①新亭:在今南京市南。零陵,南齐郡名,今湖南省零陵县北。②张乐:相传古时黄帝曾在洞庭奏《成池》之乐。潇湘:水名。娥皇、女英曾追随舜前往南方而死于湘水。③广平:指晋人郑袤做广平太守有政绩,为百姓所爱,临去,百姓恋慕涕泣。茂陵句:汉司马相如谢病居茂陵,武帝遣人往求其书,及至,已卒。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写暮云去野,江水回流,既写去留两地之间美景,同时又回应前句,空间流转间牵带着情感慢慢流出。
B.五、六两句一写诗人自己岸边立马,怅然若失;一写友人在江中放下船桨,犹豫不舍,场面描写具有画面感。
C.七、八句分别用郑袤和司马相如的典故,前者表达对友人官途的祝福,后者则流露出对个人遭遇的伤感,情感深沉。
D.结尾两句写诗人怅然独立新亭,望着滔滔江水,皆系友人的万般“心事”,此刻全都消散,以此凸显别离之痛的深刻。
解析:D [D项,理解片面。“皆系友人的万般‘心事’”错误。结合“茂陵将见求”一句可知,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司马相如那样受到赏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愁,故结尾中的万般“心事”不仅有对友人离去的不舍,还有对自身遭遇的伤感等,内涵比较丰富。]
10.有评论说:一般送别诗都是从此地遥想彼地,从现实憧憬将来,而此诗皆反其道而行之,结构奇特。请从“时空”角度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以及情感表达效果。
答案:作者在时空上安排了一大逆转:时间上,从古代写起,再慢慢收束回到与友人送别之时;地域上,从友人将往之地写起,再悄悄拉拢过来,顺流一直到离别之此地。这样由远及近、由景入情,抒发怀友之思和惜别之情,表现出诗人构思上的精巧和诗篇结构上的独造。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送房明府①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②自趋丹陛,明年鸡树③亲。
[注] 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②要:应该。③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恩泽之广大。
B.“未满”句写房明府任期未满而求退,“归闲”句写他要归家过闲居生活。
C.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借清新之景衬托凄恻别情。
D.本诗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解析:C [C.“衬托凄恻别情”错误,本诗虽是送别诗,但并没有过多地写别情,而是重在表达对房明府的赞美和期望。全诗的情调较为欢快,别情并不凄恻。第三联的写景,景色优美,是对送别之地周围环境的描写,它衬托的应该是较为欢快的情绪,含有对房明府的祝福。故选C。]
12.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颈联“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这句内容上是写景,而前两联“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的内容却是记叙和议论,所以这是一转。“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表达的是对朋友的赞美,而“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通过对送别之地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达对房明府的不舍和祝福,这是又一转。
效果:“转”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制造一些波澜,为表达主题准备。可从这几个角度分析。如由上文的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来含蓄地表达情感,使表达情感含蓄而鲜活生动。
答案:变化:①表达上,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②情感上,由上文对朋友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福。
效果:①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②融情于景,含蓄动人,使诗意鲜活生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专题二 考点五 赏析表达技巧-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5页。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点五 语言表达连贯-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句复位,语句排序,语句补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点六 压缩语段-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