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5802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C [C项,“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分析错误,应该是:以动衬静。故选C。]
2.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结合诗中“寒灯”“独”“他乡”“雁”“孤壁野僧邻”等可知本诗主要写思乡、孤独等情感。“独”字在颔联的对句“寒灯独夜人”中,是“单独、只”的意思。这句意思是: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一个“独”字,写尽了诗人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而“久”字在尾联出句“寄卧郊扉久”之中,“久”的意思是“时间过了很久,或者说时间长”。“寄卧郊扉久”这句意思是: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一个“久”字,写诗人已寄居灞上多时,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通过“久”字率直道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楚和进身希望的渺茫。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独”和“久”这两个字是如何抒发诗人思乡、孤独、怀才不遇这些情感的。
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思乡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为国效力。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题润州多景楼①(节选)
刘过②
西风把酒闲来游,木叶渐脱人间秋。
烟尘茫茫路渺渺,神京③不见双泪流。
楼高思远愁绪多,楼乎楼乎奈汝何?
安得李白与王勃,名与此楼长突兀。
[注] 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东北北固山上。②刘过(1154-1206),字改之,南宋文学家。③神京:神州京师。此指北宋都城汴京。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叶渐渐黄落时,诗人乘闲登上多景楼远望,但是烟雾、尘沙弥漫天空。
B.诗人在第六句运用叠词的艺术手法和疑问句式,感叹此楼让人愁绪无限。
C.最后两句提到李白与王勃,突出他们名声之大,反衬诗人写不出优秀诗文。
D.诗人借登上多景楼后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才不遇、家国恢复无望的伤感。
解析:C [C.错在“反衬诗人写不出优秀诗文”。最后两句,诗人是在表达希望自己像李白、王勃一样名传千古。故选C。]
4.有学生读了刘过此诗后,询问道:“‘西风’是物,怎么能够‘把酒’呢?‘神京’是地名,怎么能够‘不见’呢?”请你结合对诗句的分析,为他解疑。
解析: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西风把酒”并非是西风拿着酒杯,而是在西风吹拂的情况下诗人拿着酒杯。这是省略了主语,代词“我”。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的情况,就应考虑是否倒装。“神京不见”应是“不见神京”的倒装,和“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样,为宾语前置。
答案:①“西风把酒”并非是西风拿着酒杯,而是在西风吹拂的情况下诗人拿着酒杯;“神京不见”不是神京看不见,而是看不见神京。②诗歌语言有其特殊之处,有时会省略,有时会倒装。“西风把酒”是省略,“神京不见”是倒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5~6题。
登剑南西川①门感怀
陆 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②。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③深思看太平。
[注] ①剑南西川: 治所在今成都市,陆游曾入蜀为地方官。②柴荆: 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③投老: 垂老,临老。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题, 交代诗人处境,叙写其登楼伤情, 思接千载, 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B.“吴京” 运用借喻, 把南宋都城比作古都南京, 抒发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C.颈联叙述诗人客居他乡,条件非常恶劣,疾病缠身, 叙事中流露出感伤和无奈。
D.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献策, 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解析:B [“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古都南京”错误,“吴京”一词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书写对南宋朝廷的牵挂,是借代。]
6.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写得精妙, 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表达精妙:见不到旧友的惆怅之情,和暮云四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归之情和春水上涨之景相融,情感表达含蓄蕴藉,饱满生动。②动词用得精妙: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云雾漫天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准确再现了春天冰雪消融,江河水涨的画面。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 嘏①
杜若②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③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④。
[注] 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7.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张本。
C.颈联作者极目远眺,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越发邈远,风浪的阻隔也使投递的书信愈加稀少。
D.尾联作者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解析:D [“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8.后人读此诗颔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
答案:虚实结合,今昔对比。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己身“雨雪霏霏”之风霜;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万山潭①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②,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 ①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②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稳坐磐石之上垂钓,心境仿佛与水性相通,将自我沉浸于周遭景物之中。
B.鱼儿和猿猴一低一高,相映成趣;作为动景,又恰与上联稳坐之“静”形成对照。
C.后两联借助典故,把自己游山的过程说成是在“寻访神女和玉佩”,浪漫而有趣。
D.诗人为传说而神往却求之不得,只得与当年的郑交甫一样心怀遗憾,郁闷而归。
解析:D [诗人虽求之不得,也并不沮丧,而是唱着歌乘兴归去。]
10.闻一多称此诗贵在“冲淡”,“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请结合诗句,对本诗“淡”的特点加以说明。
答案:①意象素雅清淡:诗中的万山潭水色彩清淡;石、鱼等意象也不着雕饰,清朗简洁。②情感闲适恬淡:诗人心境平和纯粹、安然自得,没有激烈的争斗之心、忧愁之情。③语言简洁淡雅:五言律诗文辞简洁,用词朴实,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明白如话。④结构自然冲淡:四联融诗人所为、所见、所想于一体,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①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②,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 ①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②《宋史·刘敞(字原甫)传》: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真,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更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敞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他的赞誉之情。
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
解析:B [“凄婉感伤”过重,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
12.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①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②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③抒情积极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点六 压缩语段-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三 分析综合题-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7页。
这是一份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二 文化常识-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7页。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