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教案第二章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6377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教案第二章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63778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教案第二章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63778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教案第二章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教案第二章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共15页。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描述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说出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和成因。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描述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类型及特点
(1)喀斯特溶蚀地貌
类型
特点
溶沟
地表水对岩石不断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溶斗
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2)喀斯特沉积地貌
类型
特点
石钟乳
从溶洞顶部向下发育
石笋
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
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相连
钙华
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
判断
1.喀斯特地貌大多形成在石灰岩地区。 ( √ )
2.孤峰是从峰林发育而来的。( √ )
3.溶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初期,地表平坦,易于通行。( × )
二、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及特点
(1)海蚀地貌
类型
特点
海蚀崖
海水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岩石,使上部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
(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堆积形成,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三、冰川地貌
1.冰川
(1)概念: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3)分布及特点
类型
分布
特点
大陆冰川
南极洲、格陵兰岛
面积大,冰层厚
山岳冰川
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发育在高山上
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
3.冰川地貌
类型
特点
冰斗
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冰川槽谷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角峰
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刃脊
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4.分布: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探究点一 喀斯特地貌
1.读图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⑤__________。
答案 峰林 溶蚀洼地 地下河
2.图1所示地貌在我国____________地区分布广泛。
答案 云贵高原
3.图2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
答案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4.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什么?
答案 不能。 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
地表喀斯特地貌与地下喀斯特地貌
类型
形态
作用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丛)、孤峰、残峰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溶蚀
落水洞
溶蚀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溶蚀
石钟乳、石笋、石柱
沉积
拓展提升 图解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
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地貌为( )
A.峰林 B.石柱
C.落水洞 D.溶蚀洼地
2.图中石钟乳、石笋等地貌形成的过程是( )
A.由碳酸钙沉积而成 B.由流水溶蚀而成
C.由流水搬运而成 D.由地面塌陷而成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①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峰林。第2题,石钟乳、石笋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是由水中的碳酸钙淀积而成。
探究点二 海岸地貌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是大自然赐予的珍宝。
1.以下文字是对上面四幅图的描述,请你选择合适的景观图片进行匹配。
①在海岸,向南眺望,可见一块突出海面的大块岩石,形似慈祥的老人。
②地处汪洋与大山之间,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直插大海,险峻壮观,令人赞叹。
③大海之滨,泥泞的地面上缓慢流淌着溪流,它带来的有机质滋养出丰富的生态系统。
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沙滩,海浪拍打着岸边,嬉戏的孩子在沙滩上追逐,在海水中畅游。
答案 ①—B;②—C;③—D;④—A。
2.分别写出形成A、B、C、D四幅景观的主导作用。
答案 A:海浪沉积,B:海浪侵蚀,C:海浪侵蚀,D:流水沉积。
海岸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景观图
地貌特点
海蚀
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崖
高出海平面的陡壁悬崖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被两侧的海蚀穴贯通
海积
地貌
波浪携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沙滩、沙坝、贝壳堤等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
沙坝
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
下图为“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地貌为( )
A.海蚀柱 B.海蚀平台
C.海蚀崖 D.沙堤
4.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
A.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B.海积地貌 河流地貌
C.风蚀地貌 海积地貌
D.河流地貌 海蚀地貌
答案 3.C 4.A
解析 由图可知,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②地貌为海浪沉积形成的沙滩。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答案 1.A 2.D 3.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漓江风光、②象鼻山、③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④溶洞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石钟乳、石笋、石柱主要是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呼呼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据此回答4~5题。
4.形成“鼓浪石”的作用力主要是( )
A.海浪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5.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根据题干可知,“鼓浪石”是海浪拍打形成的,为海水的侵蚀作用。第5题,海水堆积作用会形成沙滩、沙嘴、沙坝等地貌。
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读图,完成6~7题。
6.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 )
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
B.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相对稳定
D.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
7.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 )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地壳的升降运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
答案 6.D 7.C
解析 第6题,根据图中不同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第7题,海岸线是地壳运动和河流堆积、海浪作用的共同结果,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
8.读“我国局部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它位于A位置,此地区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黄果树瀑布从成因上看,是____________作用的产物。
(2)图中“桂林山水”位于________(省/区)。这里广泛分布________岩,且岩石的__________、________都很好;图示区域位于我国的________(干湿类型)区;桂林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________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答案 (1)喀斯特地貌 流水侵蚀 (2)广西壮族自治区 石灰 可溶性 透水性 湿润 有机酸
解析 (1)黄果树瀑布位于云贵高原上,根据云贵高原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2)桂林山水的岩石特性与流水特性等有利条件,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松恩峡湾是挪威最大的峡湾,也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湾,全长达204千米,最深处达1 308米。下图示意松恩峡湾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说明松恩峡湾的形成过程。
答案 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后因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国土资源部在广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世界地质奇观——乐业天坑群(如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乐业天坑”的主导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火山喷发
C.流水溶蚀 D.断裂下陷
2.图中各地貌形态与“乐业天坑”成因相似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该地区位于广西,该地区为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带,故判断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导作用为流水的溶蚀作用。第2题,根据图示的景观判断,①为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②为河口三角洲,它们属于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③为桂林山水,属于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④为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
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3~4题。
3.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类型是(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4.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冰川沉积 D.海浪沉积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碳酸钙是石灰岩的组成部分,故A正确。第4题,钙华梯田属于喀斯特淀积地貌,故B正确。
5.常见的冰川地貌景观有( )
①V形谷 ②U形谷 ③角峰 ④峰林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冰川地貌有冰川U形谷、刃脊、冰斗和角峰等。
6.台湾东北的“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不过在2011年4月勘察时,发现“豹头”被侵蚀掉,金钱豹已“一命呜呼”(见下图)。导致其发生的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答案 B
解析 该“金钱豹”岩石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可见,平时受海浪侵蚀作用强烈,导致“豹头”被侵蚀掉。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8.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古海岸线集中分布在天津南部并向东南方向推进,由此可判定,东南部地区地势较低,故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8题,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共四个位置,海平面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在②③古海岸线有贝壳堤,贝壳堤的形成过程说明当时海岸线较稳定,所以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0.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1.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9.C 10.B 11.D
解析 第9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第10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11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的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期中)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据此完成12~13题。
12.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炎热,降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13.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的( )
A.溶沟 B.洼地 C.石芽 D.孤峰
答案 12.B 13.C
解析 第12题,石灰岩在暖湿的环境中更容易被水溶蚀。云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天气炎热,降雨多,B对。第13题,据图可知,该景观为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是石芽,选C。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貌类型名称为________地貌,在我国的________高原分布广泛。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举两例)。
(2)下面两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理:
A:CaCO3+H2O+CO2―→Ca(HCO3)2
B:Ca(HCO3)2―→CaCO3↓+H2O+CO2↑
其中石钟乳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作用;溶洞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作用。
(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
(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喀斯特(或岩溶) 云贵 广西桂林山水 云南路南石林
(2)B 沉积 A 溶蚀
(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
(4)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芬兰被誉为“千岛之国”与“千湖之国”,全国约有18.8万个湖泊和17.9万个岛屿,深受第四纪冰期影响,多冰蚀湖和冰碛湖。
说明芬兰湖泊众多的自然原因。
答案 纬度高,第四纪冰期被冰层覆盖,冰川侵蚀使地表凹凸不平、支离破碎;冰川消融后洼地积水,形成冰蚀湖和冰碛湖。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描述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说出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和成因。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描述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类型及特点
(1)喀斯特溶蚀地貌
类型
特点
溶沟
地表水对岩石不断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溶斗
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2)喀斯特沉积地貌
类型
特点
石钟乳
从溶洞顶部向下发育
石笋
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
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相连
钙华
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
判断
1.喀斯特地貌大多形成在石灰岩地区。 ( √ )
2.孤峰是从峰林发育而来的。( √ )
3.溶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初期,地表平坦,易于通行。( × )
二、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及特点
(1)海蚀地貌
类型
特点
海蚀崖
海水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岩石,使上部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
(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堆积形成,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三、冰川地貌
1.冰川
(1)概念: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3)分布及特点
类型
分布
特点
大陆冰川
南极洲、格陵兰岛
面积大,冰层厚
山岳冰川
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发育在高山上
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
3.冰川地貌
类型
特点
冰斗
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冰川槽谷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角峰
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刃脊
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4.分布: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探究点一 喀斯特地貌
1.读图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⑤__________。
答案 峰林 溶蚀洼地 地下河
2.图1所示地貌在我国____________地区分布广泛。
答案 云贵高原
3.图2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
答案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4.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什么?
答案 不能。 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
地表喀斯特地貌与地下喀斯特地貌
类型
形态
作用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丛)、孤峰、残峰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溶蚀
落水洞
溶蚀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溶蚀
石钟乳、石笋、石柱
沉积
拓展提升 图解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
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地貌为( )
A.峰林 B.石柱
C.落水洞 D.溶蚀洼地
2.图中石钟乳、石笋等地貌形成的过程是( )
A.由碳酸钙沉积而成 B.由流水溶蚀而成
C.由流水搬运而成 D.由地面塌陷而成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①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峰林。第2题,石钟乳、石笋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是由水中的碳酸钙淀积而成。
探究点二 海岸地貌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是大自然赐予的珍宝。
1.以下文字是对上面四幅图的描述,请你选择合适的景观图片进行匹配。
①在海岸,向南眺望,可见一块突出海面的大块岩石,形似慈祥的老人。
②地处汪洋与大山之间,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直插大海,险峻壮观,令人赞叹。
③大海之滨,泥泞的地面上缓慢流淌着溪流,它带来的有机质滋养出丰富的生态系统。
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沙滩,海浪拍打着岸边,嬉戏的孩子在沙滩上追逐,在海水中畅游。
答案 ①—B;②—C;③—D;④—A。
2.分别写出形成A、B、C、D四幅景观的主导作用。
答案 A:海浪沉积,B:海浪侵蚀,C:海浪侵蚀,D:流水沉积。
海岸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景观图
地貌特点
海蚀
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崖
高出海平面的陡壁悬崖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被两侧的海蚀穴贯通
海积
地貌
波浪携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沙滩、沙坝、贝壳堤等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
沙坝
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
下图为“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地貌为( )
A.海蚀柱 B.海蚀平台
C.海蚀崖 D.沙堤
4.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
A.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B.海积地貌 河流地貌
C.风蚀地貌 海积地貌
D.河流地貌 海蚀地貌
答案 3.C 4.A
解析 由图可知,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②地貌为海浪沉积形成的沙滩。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答案 1.A 2.D 3.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漓江风光、②象鼻山、③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④溶洞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石钟乳、石笋、石柱主要是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呼呼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据此回答4~5题。
4.形成“鼓浪石”的作用力主要是( )
A.海浪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5.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根据题干可知,“鼓浪石”是海浪拍打形成的,为海水的侵蚀作用。第5题,海水堆积作用会形成沙滩、沙嘴、沙坝等地貌。
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读图,完成6~7题。
6.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 )
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
B.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相对稳定
D.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
7.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 )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地壳的升降运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
答案 6.D 7.C
解析 第6题,根据图中不同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第7题,海岸线是地壳运动和河流堆积、海浪作用的共同结果,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
8.读“我国局部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它位于A位置,此地区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黄果树瀑布从成因上看,是____________作用的产物。
(2)图中“桂林山水”位于________(省/区)。这里广泛分布________岩,且岩石的__________、________都很好;图示区域位于我国的________(干湿类型)区;桂林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________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答案 (1)喀斯特地貌 流水侵蚀 (2)广西壮族自治区 石灰 可溶性 透水性 湿润 有机酸
解析 (1)黄果树瀑布位于云贵高原上,根据云贵高原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2)桂林山水的岩石特性与流水特性等有利条件,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松恩峡湾是挪威最大的峡湾,也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湾,全长达204千米,最深处达1 308米。下图示意松恩峡湾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说明松恩峡湾的形成过程。
答案 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后因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国土资源部在广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世界地质奇观——乐业天坑群(如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乐业天坑”的主导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火山喷发
C.流水溶蚀 D.断裂下陷
2.图中各地貌形态与“乐业天坑”成因相似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该地区位于广西,该地区为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带,故判断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导作用为流水的溶蚀作用。第2题,根据图示的景观判断,①为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②为河口三角洲,它们属于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③为桂林山水,属于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④为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
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3~4题。
3.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类型是(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4.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冰川沉积 D.海浪沉积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碳酸钙是石灰岩的组成部分,故A正确。第4题,钙华梯田属于喀斯特淀积地貌,故B正确。
5.常见的冰川地貌景观有( )
①V形谷 ②U形谷 ③角峰 ④峰林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冰川地貌有冰川U形谷、刃脊、冰斗和角峰等。
6.台湾东北的“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不过在2011年4月勘察时,发现“豹头”被侵蚀掉,金钱豹已“一命呜呼”(见下图)。导致其发生的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答案 B
解析 该“金钱豹”岩石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可见,平时受海浪侵蚀作用强烈,导致“豹头”被侵蚀掉。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8.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古海岸线集中分布在天津南部并向东南方向推进,由此可判定,东南部地区地势较低,故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8题,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共四个位置,海平面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在②③古海岸线有贝壳堤,贝壳堤的形成过程说明当时海岸线较稳定,所以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0.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1.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9.C 10.B 11.D
解析 第9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第10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11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的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期中)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据此完成12~13题。
12.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炎热,降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13.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的( )
A.溶沟 B.洼地 C.石芽 D.孤峰
答案 12.B 13.C
解析 第12题,石灰岩在暖湿的环境中更容易被水溶蚀。云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天气炎热,降雨多,B对。第13题,据图可知,该景观为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是石芽,选C。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貌类型名称为________地貌,在我国的________高原分布广泛。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举两例)。
(2)下面两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理:
A:CaCO3+H2O+CO2―→Ca(HCO3)2
B:Ca(HCO3)2―→CaCO3↓+H2O+CO2↑
其中石钟乳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作用;溶洞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作用。
(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
(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喀斯特(或岩溶) 云贵 广西桂林山水 云南路南石林
(2)B 沉积 A 溶蚀
(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
(4)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芬兰被誉为“千岛之国”与“千湖之国”,全国约有18.8万个湖泊和17.9万个岛屿,深受第四纪冰期影响,多冰蚀湖和冰碛湖。
说明芬兰湖泊众多的自然原因。
答案 纬度高,第四纪冰期被冰层覆盖,冰川侵蚀使地表凹凸不平、支离破碎;冰川消融后洼地积水,形成冰蚀湖和冰碛湖。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