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练习题 试卷 8 次下载
-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8 次下载
-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练习题 试卷 5 次下载
-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 试卷 6 次下载
-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练习题 试卷 7 次下载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本章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展开本章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中①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②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的河漫滩,③为相对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的,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下列最可能属于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条件是( )
A.泥沙大量堆积 B.地壳下降
C.河流流量减小 D.冰碛物堆积
2.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深度解析)
A.河流瀑布处 B.河流V形谷处
C.河流中游河曲处 D.河流入海口处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4.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喀斯特作用
C.海蚀作用
D.风化和风蚀作用
下图为空中鸟瞰的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5.该地貌的名称是( )
A.沙丘 B.沙滩
C.三角洲 D.冲积扇
6.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搬运 B.流水堆积
C.海浪堆积 D.风力堆积
7.该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出山口 B.滨海平原
C.大河入海口 D.干旱地区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左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下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风影沙丘的形成是因为( )
A.沙丘在移动时遇灌丛阻挡不断增长
B.灌丛后的沙地因风力侵蚀弱而逐渐高于周边
C.风沙在灌丛向风一侧被拦截、堆积
D.风沙在灌丛背风一侧因搬运减弱而堆积
9.若因过度樵采导致灌丛被破坏,则风影沙丘将( )
A.向西南方向移动 B.向东南方向移动
C.几乎不会变化 D.增长速度加快
下图中的甲图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是台湾东北海岸最著名的海岸怪石“女王头”。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0.“玉玲珑”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的独特形态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喷出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岩浆侵入作用
11.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地质作用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下的钙华沉积地貌景观。下图为九寨沟钙华沉积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形成九寨沟钙华沉积地貌景观的岩石为( )
A.石英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13.九寨沟钙华沉积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溶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
B.生物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冰川搬运—冰川堆积
D.流水堆积—生物搬运—生物沉积
下图示意浙江兰溪某喀斯特溶洞断面。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水平溶洞规模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溶洞是(深度解析)
A.① B.② C.③ D.④
15.该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时期为 ( )
A.①形成时期 B.②形成时期
C.③形成时期 D.④形成时期
宜兰县位于台湾岛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又称为“宜兰浊水溪”。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图Ⅰ示意台湾岛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图Ⅱ示意宜兰县风频。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Ⅰ
16.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连绵沙丘,其沙源及沙丘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
B.河流带来泥沙,海浪搬运堆积
C.海浪带来泥沙,河流搬运堆积
D.盛行风吹来泥沙,风力堆积
17.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 )
A.东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小
B.东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大
C.西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大
D.西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小
18.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连绵沙丘对兰阳平原的主要影响是( )
A.尘沙飞扬,沙尘暴盛行
B.阻挡海风,降水减少
C.排水不畅,多沼泽分布
D.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渍化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数百米长的流线型小丘,是冰川前进过程中,底部砾泥物质翻越凸起的基岩后,冰川搬运能力减弱,砾泥物质堆积而成,下图为某地鼓丘平面示意图,闭合曲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9.塑造图示地貌形态的冰川移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西南向东北
20.该地最可能位于(易错)
A.青藏高原
B.闽南丘陵
C.东欧平原
D.安第斯山脉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A图表示的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 地貌。(2分)
(2)B图是 地貌(地貌名称),往往形成于我国 地区。(2分)
(3)C图所示①②③④是 地貌(地貌名称)演化过程,图中石钟乳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石林的形成原因为 作用。(3分)
(4)简要分析说明C图所示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4分)
2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 ,乙图是 ,两者都是河流 地貌。(3分)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 处分布,乙在 处分布。(2分)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挟带的泥沙会堆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堆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堆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2分)( )
A.黏土 砾石 粉砂 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 D.砾石 黏土 粉砂
(4)根据甲图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2分)( )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喀斯特岩溶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广西的地苏地下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的地下河,天窗、溶洞、峰丛等各类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形成了“一河、百窗、千山”的地貌形态。图Ⅰ示意地苏地下河流域天窗的分布,图Ⅱ为地苏地下河地区喀斯特地貌。
图Ⅰ
图Ⅱ
(1)说明地苏地下河流域内天窗的分布特征。(2分)
(2)“岩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机制之一,阐释其形成的具体过程。(4分)
(3)分析当地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4)为该地开发利用地下河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24.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内的沙脊规模大、形态典型。研究表明沿岸沙脊的沙源主要为滦河入海泥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右图为沙脊局部等高线图(单位:米),绘制图中A、B两点间沙脊的地形剖面图。(5分)
(2)从分布、形态和物质组成等角度描述该地区沙脊地貌景观的特征。(5分)
研究者对沙脊中典型沙丘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研究区海岸线自2004年至2007年向陆蚀退,沙丘向内陆迁移,海滩宽度减小,沙丘发育转入衰亡阶段。
沙丘高度变化(单位:米)
沙丘坡度变化(单位:°)
| 向海坡 | 背海坡 |
2004年10月 | 18.28 | 27.9 |
2005年5月 | 12.01 | 26.36 |
2006年10月 | 11.85 | 26.29 |
2007年5月 | 11.02 | 26.26 |
2007年10月 | 9.74 | 25.98 |
(3)依据材料说出该沙丘进入衰亡阶段的表现,对衰亡的原因提出假设并加以分析。(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 2.C | 3.B | 4.D | 5.C | 6.B | 7.C | 8.D |
9.A | 10.C | 11.A | 12.D | 13.A | 14.C | 15.A | 16.A |
17.D | 18.C | 19.C | 20.C |
|
|
|
|
一、选择题
1.A 泥沙大量堆积,会导致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A项正确;地壳下降,不可能使河漫滩发育为阶地,B项错误;河流流量减小,泥沙堆积减少,不能使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C项错误;冰碛物堆积属于冰积地貌,不是河漫滩,D项错误。
2.C “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中游河曲处,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C项正确;河流瀑布处、河流V形谷处水流急,以下蚀为主,一般不会形成“不对称河谷”,A、B项错误;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地貌,D项错误。
(1)河流上游一般位于山区或高原,以侵蚀作用(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多为V形谷。(2)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侵蚀作用(侧蚀)减弱,以河流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为主。(3)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谷宽阔、平坦,以河流的堆积作用为主,多形成沙洲和冲积平原。(4)河口段位于河流的终段,为河流与海、湖水体相互作用的河段,多形成三角洲。
3.B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4.D 埃及狮身人面像所在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风化、风蚀作用较强,受其影响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
5.C 图中所示地貌名称为三角洲,河口处断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洲,C项正确。
6.B 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口处,水流速度骤减,河流挟带泥沙能力下降,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的结果,B项正确。
7.C 该地貌多位于大河入海口,C项正确。
8.D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前进途中如果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便沉落、堆积下来,就会形成沙丘。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灌丛的叶子较小,且并不是密不透风,沙粒会穿过灌丛,风沙在灌丛背风一侧因搬运减弱而堆积。根据“风影沙丘”几个字来判断,应该是在背风处形成的,D项正确、C项错误;风影沙丘属于固定沙丘,不是沙丘在移动时遇灌丛阻挡形成的,A项错误;灌丛后的沙地是因风力搬运减弱而堆积形成,不是因风力侵蚀弱而堆积形成,B项错误。
9.A 风影沙丘是在背风处形成的,灌丛所在方位应该为上风向。从图中所给的方向标来看,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若因过度樵采导致灌丛被破坏,则风影沙丘将向西南方向移动,A项正确。
10.C 注意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玲珑剔透的独特形态”,由于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溶蚀的作用下,其形态会逐渐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11.A “女王头”位于沿海地区,由海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A项正确。
12.D 钙华是富含碳酸氢钙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导致碳酸钙沉积形成的,因此形成九寨沟钙华沉积地貌景观的岩石是石灰岩。
13.A 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水”沉淀析出的碳酸钙所形成的景观叫钙华。故九寨沟钙华沉积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流水溶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A项正确。
14.C 读图可知,③处的溶洞处在初期发育阶段且该处地势较低,大量地下水可汇集到此处,因此溶蚀作用较强;①②处的溶洞目前规模已经较大,且①②处地形坡度较大,水体不易积存,水体溶蚀作用较弱,后续扩张速度缓慢;④是地下河道而不是溶洞,故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溶洞是③,C项正确。
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受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溶解后的物质,被地下水带走,会使溶洞越来越大,因此与地下暗河接触的溶洞,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15.A 读图可知,①第一层溶洞规模最大,说明溶蚀作用最强,因此该时期该地下河水量最大。
16.A 根据材料可知,兰阳平原是兰阳溪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入海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沙滩分布范围广。当地盛行风向是东风,在风力堆积作用下,沿海地带形成连绵沙丘。故A项正确。
17.D 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东侧是迎风坡,坡度小,西侧是背风坡,坡度大,B、C项错误;迎风坡粒径小的颗粒物被风吹走,留下的颗粒物粒径较大,A项错误;背风坡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小,D项正确。
18.C 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连绵沙丘对兰阳平原的主要影响是阻挡径流入海,使其排水不畅,多沼泽分布,C项正确。兰阳平原位于湿润区,降水较多,沙尘暴天气少,A项错误;沙丘海拔低,阻挡海风作用不大,降水不会减少,B项错误;该地降水多,不会出现土壤盐渍化,D项错误。
19.C 根据图中等高线延伸方向和指向标可知,冰川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故C项正确。
20.C 读图可知,该地鼓丘的海拔小于190米,应属于平原地区,青藏高原、闽南丘陵和安第斯山脉海拔较高,东欧平原海拔低,故C项正确。
很多学生会误选B。解题时要结合图中的等高线数值。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流水堆积 三角洲
(2)风成(风积) 西北内陆
(3)喀斯特 流水沉积 流水溶蚀
(4)不利影响:土层薄,肥力低,不宜农耕;地下多溶洞,不宜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地形崎岖,不宜铺设交通网络。
有利影响:适宜发展旅游业。
解析 (1)A图表示的是河流在入海口,因水流受海水顶托,流速变缓,泥沙不断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地貌。(2)B图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往往形成于降水少、风力作用强的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等。(3)C图表示的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的过程。图中石钟乳是在流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石林是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4)C图所示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其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从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22.答案 (1)洪(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
(2)B A
(3)C
(4)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地貌轮廓和位置可以判断,甲图是洪(冲)积扇,乙图是三角洲,二者都是河流堆积地貌。第(2)题,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的入海口形成三角洲。丙图中B处为山前河流出山口,A处为河流的入海口处。第(3)题,堆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堆积物颗粒大;下游坡度和流速均较小,堆积物颗粒小。故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砾石、粉砂、黏土,C项正确。第(4)题,由甲图可以看出,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与B符合。
23.答案 (1)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
(2)地下水沿着裂隙溶蚀岩石,形成溶洞(地下河);继续溶蚀,溶洞不断扩大,顶部塌陷,形成天窗。
(3)地表崎岖,土壤易被侵蚀,耕地少;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多季节性河流),灌溉水源缺乏。
(4)利用天窗抽水灌溉;利用地下河落差发电;利用天窗、地下河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题,从图Ⅰ中可看出天窗的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第(2)题,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溶蚀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溶蚀作用越强,溶洞越大,顶部塌陷,形成天窗。第(3)题,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对水源的储存和土壤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第(4)题,对地下河的合理利用可从引水灌溉、发电、发展旅游业等方面进行分析。
24.答案 (1)如下图:
(2)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坡较缓、西坡较陡,高度为5~30米,由沙粒组成。
(3)表现:高度降低、坡度减小。
假设及分析:略。(此问题为开放性试题,合理即可)
解析 第(1)题,第一步:确定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纵坐标表示海拔,横坐标数值的单位根据等高线中的水平比例尺获得,纵坐标的数值和单位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数值及单位获得。注意在横坐标两侧标注方向东、西(或A、B)。第二步:定点。把A、B两点间的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按海拔及水平距离标注到图中。第三步:连线。用平滑的曲线把图中标注的各点连接起来即可。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分布上来看,沙脊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形态上来看,东侧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西侧等高线较密,坡度较陡,高度为5~30米;从物质组成来看,主要为滦河入海泥沙,由沙粒组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度呈降低的趋势;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坡度呈减小的趋势。衰亡的原因可结合材料进行假设,主要从来沙量和海水的侵蚀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叙述即可,如水土保持工作使河流含沙量减小;河流水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导致海水的侵蚀作用加强;等等。
|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风成地貌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风成地貌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该景观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9克/米2,图中所示景观最佳观赏时间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本章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本章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