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及其演替学案(不定项)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及其演替学案(不定项),共32页。
第2讲 群落及其演替
课标解读
核心素养
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说明群落类型
3.理解群落的演替
4.探究·实践: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生命观念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
科学思维
构建种间关系的模式图,总结群落类型、群落演替的特点
科学探究
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图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提醒 ①种内关系包括种内竞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原始合作、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②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
3.群落的空间结构。
提醒 ①“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③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于垂直结构。
④其他群落也像森林群落一样具有垂直结构。
⑤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均有分层现象,决定因素不同。
4.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群落的季节性。
①影响因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②规律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生态位。
①概念、内容、形成与意义。
②动、植物生态位研究内容的不同。
正误判断
(1)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3)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4)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5)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6)玉米田中玉米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7)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则这两种鸟的生态位完全一样。(×)
教材微点
1.(选择性必修2 P28“与社会的联系”)四大家鱼的混养就是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2.(选择性必修2 P29“拓展应用”)“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蝉与树之间是寄生关系;蚕与桑树之间是捕食关系。
3.(选择性必修2 P32“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1.生物种间关系的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原始合作
寄生
种间竞争
捕食
数量
坐标图
甲
乙
丙 丁
戊
营养
关系图
无明确的
营养关系
2.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1)
(2)
提醒 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可能会因竞争力弱而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3)
(4)寄生与捕食关系的辨析。
①寄生者在宿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宿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宿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②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同生存。
角度一 结合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考查理解能力
1.(2021·山东卷)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L M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解析 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后,L中的甲藻数量减少,M中甲藻的数量增多,说明螺喜食甲藻;L中乙藻的数量增多后又降低,说明螺在后期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导致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L中的丙藻增多,说明螺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对丙的捕食数量也比较少,A项正确,C项错误;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的数量变化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项错误;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D项错误。
答案 A
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解析 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种间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
答案 B
角度二 围绕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相关辨析,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3.(2021·河北卷)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植
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
(头/叶)
天敌昆
虫多样
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解析 由单作转为邻作,种群中若虫所占的比例增大,成虫所占的比例减小,故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项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成虫在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的分布比例未发生明显改变,其空间分布类型未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植物类型由番茄一种变为番茄与玫瑰两种,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C项正确;玫瑰吸引了烟粉虱的天敌,使天敌昆虫的多样性增加,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项正确。
答案 B
4.(不定项)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B区的优势植物为芦苇,芦苇长势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海拔高度不同的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人为干扰下该湿地环境明显提升,改善后的湿地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
解析 芦苇为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项错误;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项正确;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项错误;改善后的湿地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D项正确。
答案 BD
角度三 通过生态位的判断与分析,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5.(2023·朝阳模拟)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阐述错误的是( )
A.物种x与物种y可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B.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环境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
C.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小,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D.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
解析 物种x与物种y因为生态位重叠,所以它们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A项正确;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B项正确;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大,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胜,C项错误;生态位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D项正确。
答案 C
6.(2023·广东佛山模拟)对某湿地中4种占优势的水鸟的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数量/
只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食物种类占比/%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
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
类
其他
绿翅鸭
2 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 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 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 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1)从觅食角度分析此表,4种水鸟彼此之间属于 关系,其中觅食生境范围最宽的水鸟是 。
(2)分析此表,觅食生境相同的两种水鸟生态位是否完全相同? 。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
(3)该湿地中每种鸟类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
解析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4种水鸟的觅食范围有重叠,即存在对食物的争夺,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其中觅食生境范围最宽的水鸟是青脚鹬,其在3种觅食生境中的出现率都较高。(2)觅食生境相同的两种水鸟生态位不完全相同,如绿翅鸭和鹤鹬,其觅食生境一样,但它们取食的食物种类大多数是不相同的。(3)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1)种间竞争 青脚鹬
(2)否 绿翅鸭和鹤鹬觅食生境一样,但它们取食的食物种类大多数是不相同的 (3)协同进化
生态位重叠:当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共同利用某些资源时,即出现了生态位重叠,如果资源供应不足,就会产生种间竞争,如果竞争激烈,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a)生态位移动(或分化)或(b)一个物种灭绝。
考点二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
1.群落的主要类型。
(1)
(2)陆地群落的类型、特点和生物种类(连线)。
答案 Ⅰ—③—b Ⅱ—①—c Ⅲ—②—a
提醒 陆地群落的分布规律
东部湿润地区:森林随处可见;内陆半干旱区:分布有大片草原;西部干旱区:出现荒漠群落。
(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①影响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水分、温度等因素。
②生物对群落的适应性。
a.生活在某一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b.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c.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2.群落的演替。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提醒 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提醒 自然界中存在因自然或人为原因而使群落发生与原来演替方向相反的演替现象。
正误判断
(1)草本阶段的群落中不会有地衣和苔藓。(×)
(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4)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6)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教材微点
1.(选择性必修2 P40“思考·讨论”)(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苔藓能取代地衣的原因是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取代了地衣。
(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优势取代(填“取而代之”或“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能(填“能”或“不能”)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3)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是否存在垂直结构?存在(填“存在”或“不存在”)。
2.(选择性必修2 P40“图2-12”)演替最终一定能形成森林吗?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原因: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长句突破
1.(生产实践)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对阳光和空间的竞争中处于弱势,逐渐被淘汰。
2.(生产实践)群落演替至森林阶段,其中还能找到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 能。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一些种群被另一些更占优势的种群取代,而不是完全消亡,即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3.(科学思维)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1.“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群落演替的相关分析。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往往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比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动态平衡时,就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演替不再进行。
(4)演替终点不一定是最高的乔木阶段。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乔木阶段。
角度一 围绕群落的主要类型,考查理解能力
1.(2023·威海期末)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也不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在草原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
B.森林群落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补给
C.森林、草原、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D.草原群落中的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
解析 一些动物既可以在草原生活,也可以在森林中生活,A项错误;生物群落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太阳,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能量,B项错误;森林、草原、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C项正确;荒漠群落中的植物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D项错误。
答案 C
2.分布在热带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中的梅花雀,雌雄在灌丛中活动的空间不一样,雄性个体偏好上层活动,雌性个体偏好下层活动。下列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热带地区四季温度较高,梅花雀所在的群落没有季节性
B.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可能是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引起的
C.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
D.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不利于它们繁殖后代
解析 热带地区虽然四季温度较高,但降水等仍有季节差异,因此梅花雀所在的群落仍有季节性,A项错误;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可能是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引起的,B项错误;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C项正确;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有利于它们繁殖后代,D项错误。
答案 C
角度二 通过对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考查理解能力
3.(2021·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解析 外界因素的改变,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可能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项正确;裸岩上没有土壤结构,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而弃耕农田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甚至保留了部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项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先后经历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等,但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植物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C项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只有遇到极端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时,群落结构会退化,稳定性降低,D项正确。
答案 C
4.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光裸的岩石从未被植被覆盖过,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过的地方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会有植物的繁殖体,该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光裸的岩石演替到具备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过程,而次生演替的起点即具备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率变快,且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考点三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许多土壤动物(鼠妇、蚯蚓、蜈蚣等)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
2.实验步骤。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4.实验结论: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丰富度就越高,群落结构就越复杂。
角度 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1.(2021·广东卷)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许多土壤小动物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属于分解者
B.土壤小动物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
C.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使用灯光来诱捕
D.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数目来估算其丰富度
解析 许多土壤小动物以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遗物为食物,属于分解者,A项正确;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是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B项错误;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等特性进行诱捕,C项错误;可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对土壤小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来估算其丰富度,D项错误。
答案 A
2.(2020·全国卷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解析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数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项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B项正确;题述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和CO2等,无机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C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绿色植物等利用从而进入生物群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项正确。
答案 A
1.(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解析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2.(2021·辽宁卷)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
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原理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解析 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错误;四种植物生活在水体—河岸带,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项正确;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遵循协调原理,C项正确;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项正确。
答案 A
3.(2020·海南卷)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解析 与一年生草本群落相比,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群落逐渐替代了一年生草本群落,A项正确;灌木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灌木群落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项正确;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亚灌木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项错误;该沙地演替最后主要为多年生灌木,因为其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项正确。
答案 C
4.(2018·江苏卷)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 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项错误;与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
答案 D
5.(2022·山东卷)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级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B
C
D
E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种。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选项字母)。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
解析 (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的数量较多,即乙的种群密度大,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故选ABCD。(4)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④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答案 (1)E 大 广 (2)200 (3)ABCD (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
相关学案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共24页。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及其演替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及其演替学案,共3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实例,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体液调节学案(不定项):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体液调节学案(不定项),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