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学案(不定项)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学案(不定项)第1页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学案(不定项)第2页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学案(不定项)第3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学案(不定项)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学案(不定项),共33页。
    第1讲 种群及其动态
    课标解读
    核心素养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理解环境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4.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生命观念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
    科学思维
    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
    科学探究
    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社会责任
    归纳总结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提醒 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提醒 在孤岛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龄结构。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提醒 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即是通过破坏性别比例达到降低出生率的目的。
    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如调查山坡上的珙桐密度。
    (2)估算法。
    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②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项目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个体数
    (数量为M)


    重捕、计数捕获个体数n标记个体数m

    计算种群数量:
    N=M·n/m

    (3)抽样检测法。
    对于酵母菌等微生物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种群密度。
    正误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4)种群出生率升高,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5)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6)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7)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教材微点
    1.(选择性必修2 P2“图1-1”)黑光灯诱捕昆虫和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的原理相同吗?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何种信息传递?
    提示 不同。前者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后者利用了昆虫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原理。前者属于物理信息,后者属于化学信息。
    2.(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3.(选择性必修2 P6“生物科技进展”)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1.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注:“+”“-”分别表示增加、减少。
    “”“”分别表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2)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分析。

    3.种群数量变化的特殊实例。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4)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角度一 结合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内在联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1.(2023·长沙模拟)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⑤,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C.“三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⑥
    D.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②会下降
    解析 由图可知,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指的是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A项错误;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⑥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B项错误;“三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⑤年龄结构,而性别比例基本不变,C项错误;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②出生率会下降,D项正确。
    答案 D
    2.(不定项)(2023·济宁模拟)科研人员调查统计了某岛屿社鼠种群的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社鼠的繁殖高峰大约在春夏季之间
    C.秋冬季社鼠的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
    D.冬季传染病对社鼠增长抑制作用最强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据图判断社鼠的繁殖高峰大约在夏秋季之间,B项错误;据图可知,秋季社鼠的死亡率雄小于雌,冬季社鼠的死亡率雌小于雄,说明秋冬季社鼠的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C项正确;根据图示不能确定冬季传染病对社鼠增长抑制作用的强弱,D项错误。
    答案 BD
    角度二 结合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查科学实践能力
    3.(2021·山东卷)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 只/公顷
    解析 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则相当于第一次被标记的鼠为39-5=34,由此可以计算出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34×34÷15≈77(只/公顷)。
    答案 B
    4.(不定项)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
    捕捉
    306
    48
    (标记后放生)
    37
    (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
    捕捉
    298
    43
    (其中6只标记)
    32
    (其中8只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
    C.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计算统计结果应偏小
    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解析 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如果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项正确;标记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量,则灰喜鹊大约有48×43÷6=344只,画眉大约有37×32÷8=148只,B项正确;由上述计算方式可知,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C项错误;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项错误。
    答案 CD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提醒 数学模型一般以方程式、公式、曲线和柱形图等形式呈现。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S”形曲线。

    提醒 λ≠增长率
    ①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②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

    提醒 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
    ①种群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无单位。计算公式:
    增长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初始数量×100%。
    ②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有单位,如:个/年。计算公式: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提醒 ①K值是可变的。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增大,反之则减小。
    ②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温度、光照、降水会共同影响某种群的数量变化。
    ③根据某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是否与种群密度相关,可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4.种群研究的应用。

    正误判断
    (1)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
    (2)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调节的。(√)
    (3)不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固定不变。(×)
    (4)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6)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7)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8)在“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教材微点
    1.(选择性必修2 P9“正文信息”)(1)种群的增长率=(λ-1)×100%,对于“J”形曲线,增长率不变(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①λ>1时,种群密度增大;②λ=1时,种群密度稳定不变;③λ

    相关学案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酶与ATP学案(不定项):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酶与ATP学案(不定项),共37页。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及其演替学案(不定项):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及其演替学案(不定项),共32页。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体液调节学案(不定项):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体液调节学案(不定项),共3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