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学案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学案(不定项)
展开第23讲 神经调节[课标要求] 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3.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4.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5.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6.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中枢神经系统(2)外周神经系统(3)自主神经系统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神经胶质细胞①分布: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②数量: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③功能: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和反射弧①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②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③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易错辨析】(1)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2)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3)神经末梢位于树突和轴突的末端,分布在全身各处。(√)(4)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5)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6)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7)新冠肺炎患者伴有肌肉酸痛和头疼,产生这两种感觉的部位分别是四肢肌肉和大脑皮层。(×)【长句应答】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一般是相反的,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到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2.病人肌肉注射时,会感觉到疼痛,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产生不是(填“是”或“不是”)反射,原因是兴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3.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将脊蛙右后肢趾尖皮肤剥去后再刺激右后肢趾尖,该后肢不能(填“能”或“不能”)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感受器受到破坏,不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2.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考向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2022·南阳高三期末)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B.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D.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解析:选C 分析题表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A正确;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后心率降低的变化相对并不明显,即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B正确;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C错误;阻断交感神经和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下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D正确。2.(2023·辽宁模拟)如图为人体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3种神经元形态相似,都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组成,树突通常短而粗,用来接收信息并将其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B.3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样,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功能也相同C.3种神经元的轴突可聚集成束,外包包膜,构成一条神经D.3种神经元尽管突起数量不同,但末端形成的神经末梢分布于全身各处解析:选D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可以分成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由图可知,3种神经元形态不同,但都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树突用来接收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A错误;图中3种神经元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功能不相同,B错误;神经元的轴突先需要构成神经纤维,之后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最后外面包上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才成为一条神经,C错误;图中3种神经元尽管突起数量不同,但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神经末梢)分布到全身各处,D正确。考向二 反射与反射弧的结构分析3.(2019·海南卷)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解析:选D 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兴奋经过同一反射弧的传递过程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4.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解析:选B 排尿反射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望酶止渴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A错误;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反射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考向三 与反射弧功能有关的实验分析5.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一:用1%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实验二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D.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完成某些反射解析:选C 反射弧完整是出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即使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破坏脑只是排除高级中枢调控的干扰,C错误;根据实验一与实验三的对照可知,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的参与,D正确。6.(2022·南通期末)在人体骨骼肌受到牵拉而过度收缩时,会引起骨骼肌内的腱梭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受拉的肌肉舒张(如图),这种现象称为反牵张反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反牵张反射属于大脑皮层控制的条件反射B.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也会引起反牵张反射C.腱梭兴奋后,b、c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相同D.该反射能防止肌肉因过度牵拉而受到损伤解析:选D 据题干信息和图示可知,反牵张反射属于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A错误;由于没有通过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不属于反牵张反射,B错误;b是抑制性神经,c是传出神经,因此腱梭兴奋后,b、c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可能不同,C错误。[方法规律] 判断反射弧中受损部位的方法(1)判断传出神经是否受损:电位计位于神经纤维上,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若电位计不发生偏转,说明受损部位是神经纤维;若电位计发生偏转说明受损的部位可能是骨骼肌或突触。(2)判断骨骼肌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不收缩,说明受损的部位是骨骼肌。(3)判断突触是否受损:刺激骨骼肌,若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正常;然后刺激神经,若电位计偏转,但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受损的部位是突触。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这种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2)兴奋的传递过程(3)神经递质与受体(4)兴奋传递的特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易错辨析】(1)人体内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导。(×)(2)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形成与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有关。(√)(3)给某人踝关节局部喷涂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自主运动,则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可能是感受器。(√)(4)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5)K+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6)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再扩散到突触后膜均需要消耗能量。(×)(7)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8)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承担特定的功能,一个神经元通常只形成一个突触。(×)【长句应答】1.吸食可卡因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的原因是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机体为了适应过多的多巴胺,就会减少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的敏感度和数量,以抵消毒品带来的影响。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是否均可以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举例说明。提示:神经递质按其与受体作用后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效应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分别对突触后神经元起兴奋和抑制的作用。兴奋性递质及其受体的作用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兴奋易于扩散,如常见的乙酰胆碱、谷氨酸等;抑制性递质可以使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膜更加稳定。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等是主要的抑制性递质。另外,还有些神经递质的作用与发挥功能的部位有关。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的产生(2)动作电位的产生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3.兴奋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分析考向一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1.(2021·湖北卷)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胞外液约为4 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K+浓度为4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B.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