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单项版)含答案
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单项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单项版)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神经调节
一、选择题
1.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B.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
C.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D.脑神经和脊髓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解析:选C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A错误;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组成,故B错误;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都含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中枢,故C正确;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故D错误。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C.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解析:选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2022·济南一模)河豚毒素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为探究河豚毒素对神经纤维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实验:将分离得到的神经纤维分为A、B两组,A组使用生理盐水处理,B组使用等量溶于生理盐水的河豚毒素溶液处理,然后用微电极分别刺激神经纤维,测得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的设置是为了排除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中的神经元被微电极刺激后产生兴奋是因为Na+内流,此时细胞外Na+浓度小于细胞内Na+浓度
C.河豚毒素可能会作用于Na+通道,抑制Na+内流,从而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
D.在医学中,河豚毒素可作为镇静剂或麻醉剂,但是需要严格控制好使用剂量
解析:选B A组使用生理盐水处理,B组使用等量溶于生理盐水的河豚毒素溶液处理,A组作为对照组,目的是为了排除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该实验中的神经元被微电极刺激后产生兴奋是因为Na+内流,此时细胞外Na+浓度大于细胞内Na+浓度,B错误;由图可知,河豚毒素处理后,不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是Na+内流,故推测河豚毒素可能会作用于Na+通道,抑制Na+内流,从而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C正确;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河豚毒素可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故河豚毒素可作为镇静剂或麻醉剂,但是需要严格控制好使用剂量,D正确。
4.(2022·滨州二模)视杆细胞是视网膜中的一种感觉神经细胞。黑暗中,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内流,此时K+通道同时开放,使视杆细胞的膜电位为-40 mV,可持续释放神经递质。光照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无明显变化,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视杆细胞膜上Na+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B.光照时视杆细胞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C.视杆细胞可将外界光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D.视杆细胞须产生动作电位才可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细胞
解析:选D 视杆细胞膜上Na+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ATP,A正确;光照时,Na+通道关闭,膜外电位升高,视杆细胞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正确;由图可知,光照会引起视杆细胞释放神经递质,说明视杆细胞可将外界光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C正确;由图可知,视杆细胞在光照条件(会产生静息电位)和黑暗条件下(会产生动作电位)都会释放神经递质,说明视杆细胞不用产生动作电位也能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细胞,D错误。
5.(2022·滨州期末)将小鼠放入设置有甲、乙两杠杆的箱子内,当它按压甲杠杆时,就会有食物掉进箱子供其食用,按压乙杠杆则没有。一段时间后,小鼠按压甲杠杆的频率明显高于乙杠杆。当按压甲杠杆不再有食物掉落时,一段时间后,小鼠按压两杠杆的频率不再有明显的差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鼠按压两杠杆频率的差异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B.小鼠按压甲杠杆后获得的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
C.按压两杠杆的频率不再有明显的差别表明条件反射已消退
D.小鼠行为的变化属于大脑皮层参与下的学习过程
解析:选B 据题意可知,“一段时间后,小鼠按压甲杠杆的频率明显高于乙杠杆”,小鼠按压两杠杆频率的差异是条件反射的结果,A正确;小鼠按压甲杠杆后获得的食物属于条件刺激,B错误;条件反射需要不断给予非条件刺激(食物),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按压甲杠杆),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食物),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因此,按压两杠杆的频率不再有明显的差别表明条件反射已消退,C正确;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动物学习的过程,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小鼠行为的变化属于此学习过程,D正确。
6.(2022·烟台、德州一模)乙酰胆碱(ACh)的受体有M、N两种类型,位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与ACh结合后,激活K+通道,引起K+外流;位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与ACh结合后,激活Na+通道,引起Na+内流。筒箭毒碱是N受体阻断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支配心肌细胞的神经应属于交感神经
B.ACh可以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C.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类型有关
D.临床静脉注射筒箭毒碱可使肌肉松弛
解析:选A 支配心肌细胞的神经主要有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等,A错误;位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与ACh结合后,激活Na+通道,引起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Ch与M和N结合所引发的效果不同,C正确;筒箭毒碱是N受体阻断剂,使ACh不能正常与N结合,从而不引起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达到使肌肉松弛的效果,D正确。
7.(2022·济宁一模)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主要与黑质损伤、退变和多巴胺合成减少有关。甲图是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脑内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其中“-”表示抑制,乙图是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之间相互抑制,为负反馈调节
B.静止性震颤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过多导致的
C.黑质通过神经元a释放的多巴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D.使用该特效药后,多巴胺的合成、分泌增多,乙酸胆碱的合成、分泌减少
解析:选A 图甲中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之间相互抑制,故为正反馈调节,A错误;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是兴奋的表现,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B正确;据图可知,黑质通过神经元a释放的是多巴胺,多巴胺对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C正确;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和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D正确。
8.(2022·泰安一模)某些种类的毒品通过干扰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从而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危害。如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重吸收,使人产生较长时间兴奋与愉悦感
B.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或重新吸收回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
C.神经递质先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再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
D.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
解析:选C 该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不能回收,从而使组织液中神经递质含量增加,而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故人在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兴奋,A正确;神经递质在作用后会被灭活或是通过转运蛋白回收回突触小体或者是扩散离开突触间隙,B正确;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作用,没有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C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长期吸毒会导致受体蛋白减少,因此为获得同等愉悦感,需不断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D正确。
9.(2022·菏泽一模)图1表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现将一示波器的两极连接在D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用同种强度的电流分别刺激A、B、C,不同刺激方式(Ⅰ表示分别单次电刺激A或B,Ⅱ表示连续电刺激A,Ⅲ表示单次电刺激C)产生的结果如图2所示。(注:阈电位表示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三种刺激方式下在突触前膜处均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神经元A、B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元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C.单个突触连续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
D.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同时刺激A和B,示波器上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
解析:选D 图1中三种刺激方式下都使突触后膜发生了膜电位变化,说明突触前膜都释放了神经递质,因此在突触前膜处均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刺激A、B均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值变小,说明神经元A、B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B正确;单独刺激A不能形成外负内正动作电位,而连续刺激A,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可说明单个突触连续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C正确;根据C项分析可知,单个突触连续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但该实验不能说明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同时刺激A和B,示波器上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10.(2022·日照一模)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B.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
C.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解析:选A 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A错误;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B正确;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C正确;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某人无意间右脚踩在了铁钉上,右腿迅速抬起,左腿迅速蹬直,并“情不自禁”出声尖叫。如图为钉刺反应的反射弧示意图(字母A~E代表不同的神经元,m和n代表反射弧上的位点)。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当铁钉刺入右脚皮肤时,引起右腿抬起和左腿蹬直,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痛觉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
(2)兴奋时m点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引起膜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兴奋由神经元B传向C时,突触后膜将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兴奋由神经元C传向D时,突触后膜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到铁钉刺激时,此人右腿抬起的时间早于左腿蹬直的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钉刺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的神经中枢兴奋后,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而产生痛觉。(2)m点未兴奋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m点兴奋时膜上的Na+通道打开,在短时间内大量Na+内流,引起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3)由图分析可知,神经元C属于抑制神经元,当神经元B传来兴奋时,神经元C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加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4)因为突触间存在突触延搁,突触数目越多,传递时间越长,兴奋从感受器传到右腿经过的突触(神经元)比传到左腿少,故受到铁钉刺激时,此人右腿抬起的时间早于左腿蹬直的时间。
答案 (1)脊髓 大脑皮层 (2)外负内正 Na+内流 (3)兴奋 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
(4)兴奋从感受器传到右腿经过的突触(神经元)比传到左腿的少
12.(2022·潍坊一模)双极细胞是视网膜的一种中间神经元,它向内、外各伸出一个突起:向外为树突,末端分枝较多,与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轴突构成突触,接收信号输入;向内为轴突,整合信息后传递至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示意图。
(1)在反射弧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作为________________接受光信号。与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形成突触时,双极细胞膜属于突触____________(填“前”或“后”)膜。
(2)据图分析,甲通过分泌谷氨酸可将兴奋传递给乙,而不能传递给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乙对甲分泌谷氨酸存在负反馈调节,该过程中乙细胞产生的内源大麻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很多眼科疾病共同的病理损伤过程,如青光眼、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等。大鼠RIRI会促进IL1β的合成,从而造成神经节细胞损伤。藏红花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目前已经发现其药理成分藏红花素具有神经保护、心肌保护、增强记忆的功效。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藏红花素对RIRI大鼠的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正常大鼠若干只,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手术设备,藏红花素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生理盐水,注射器,IL1β检测仪等。
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反射弧的结构包括五部分,其中感受器可以感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故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作为感受器接收光信号;据图可知,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形成突触时,双极神经细胞膜属于突触后膜,其上有受体,可以与神经递质结合。(2)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具有特异性,由图可知,乙细胞表面存在谷氨酸受体,而丙细胞不存在,故甲通过分泌谷氨酸可将兴奋传递给乙,但不能传递给丙。据图可知,内源大麻素能与甲膜上受体结合后抑制Ca2+通道开放,同时又能与丙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甘氨酸释放,该过程中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3)大鼠RIRI会促进IL1β的合成,从而造成神经节细胞损伤,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藏红花素对RIRI大鼠的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即药物藏红花可以减少IL1β的合成,则实验的自变量为藏红花的有无,因变量是IL1β的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根据题干及所给材料用具,故实验思路为: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正常大鼠若干只,通过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手术制备RIRI模型大鼠。将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注射适量的藏红花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用IL1β检测仪检测大鼠体内IL1β的数量。
预测结果:由于红花素对RIRI大鼠的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RIRI会促进IL1β的合成,故实验结果为注射藏红花溶液的A组大鼠体内的IL1β量明显低于B组。
答案 (1)感受器 后 (2)乙细胞表面存在谷氨酸受体,而丙细胞不存在 内源大麻素能与甲膜上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同时又能与丙膜上受体结合,抑制甘氨酸释放
(3)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正常大鼠若干只,通过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手术制备RIRI模型大鼠。将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注射适量的藏红花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用IL1β检测仪检测大鼠体内IL1β的数量 A组大鼠体内IL1β的数量低于B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 作业含答案,共17页。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通过激素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作业(单项版)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体液调节作业(单项版)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