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不定项)含答案
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不定项)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作业(不定项)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微练(二十四) 神经调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晚上独自一人行走在昏暗且冷清的街道上,忽感有异物划过颈部皮肤,顿时心跳加速,突然身体一跃,跳到路旁,回头定睛一看发现是片树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感觉有异物到跳到路旁这一系列活动属于条件反射活动
B.上述活动中大脑、脊髓等多个神经中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C.该过程反应迅速,不需要体液调节的参与
D.此人一周后仍对此事记忆犹新,表明记忆不经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解析 从感觉有异物到跳到路旁这一系列活动是人体应对危险而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活动,是非条件反射,A项错误;该活动中需要大脑、脊髓等多个神经中枢参与并发挥作用,B项正确;该过程反应迅速,有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和调节活动,有体液调节的参与,C项错误;此人一周后仍对此事记忆犹新,表明记忆经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D项错误。
答案 B
2.(2023·牡丹江期末)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够保持协调与稳定。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B.脑神经和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感觉神经,其作用通常相反
D.当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迅速眨眼,这是由大脑中的中枢参与的眨眼反射,不需要脑干参与
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A项错误;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属于周围神经系统,B项正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其作用通常相反,C项错误;当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迅速眨眼,这是由脑干中的中枢参与的眨眼反射,D项错误。
答案 B
3.(2023·广东惠州模拟)因鉴定出了辣椒素的受体TRPV1,朱利叶斯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RPV是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的简称,大约有28种,其中TRPV1能被45 ℃以上的温度激活,允许细胞膜外阳离子(如Ca2+、Na+等)进入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激活的TRPV1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转运Ca2+、Na+
B.皮肤、黏膜上的温度感受器上有TRPV1分布
C.机体接受辣椒素刺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相应的感觉
D.辣椒素与适度高温均能激活TRPV1,可解释“辣热同感”
解析 TRPV是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的简称,激活的TRPV1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转运Ca2+、Na+,A项错误;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TRPV1能被45 ℃以上的温度激活,推测皮肤、黏膜上的温度感受器上有TRPV1分布,B项正确;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产生,C项正确;辣椒素、45 ℃以上的温度均能激活TRPV1,使人“辣热同感”,D项正确。
答案 A
4.视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能接受光刺激,并将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传给大脑皮层形成视觉。视锥细胞分布于视网膜中央,对强光和颜色具有高度的分辨能力。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周缘部,对光的分辨率低,色觉不完善,但对暗光敏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形成视觉的过程不是完整的反射过程
B.相同强度的光对不同视细胞的影响不同
C.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不同视细胞形成动作电位的方式不同
解析 形成视觉的过程只涉及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的过程,不是完整的反射过程,A项正确;分析题意可知,视锥细胞分布于视网膜中央,对强光和颜色具有高度的分辨能力。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周缘部,对光的分辨率低,色觉不完善,但对暗光敏感,故相同强度的光对不同视细胞的影响不同,B项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项正确;不同视细胞形成动作电位的方式相同,都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造成的,D项错误。
答案 D
5.咳嗽反射是一种防御性反射。当喉、气管或支气管的黏膜受到刺激时,兴奋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咳嗽中枢,接着声门紧闭,呼气肌强劲收缩,使胸肺内压和腹内压上升,随后声门打开,气体以高速冲出形成咳嗽反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喉、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存在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
B.迷走神经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将兴奋传导到咳嗽中枢
C.咳嗽反射的效应器为呼气肌,呼气肌收缩前发生氯离子内流
D.咳嗽有利于使黏附在气管、支气管壁的分泌物或异物脱落并咳出
解析 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题中的喉、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受到刺激时能将兴奋经迷走神经传入神经中枢,说明其中存在感受器,A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而迷走神经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据此可推测迷走神经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将兴奋传导到咳嗽中枢,B项正确;咳嗽反射的效应器为呼气肌,呼气肌收缩前发生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最终完成咳嗽反射,C项错误;咳嗽有利于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咳出,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活动,D项正确。
答案 C
6.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支配猫尾巴竖毛肌(平滑肌)的交感神经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跳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跳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猫支配尾巴竖毛肌的交感神经末稍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
B.刺激猫支配尾巴竖毛肌的交感神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交感神经末稍释放的化学物质与心肌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了加速心跳的作用
D.刺激猫支配尾巴竖毛肌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中有生物膜的更新
解析 根据题意,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A项正确;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因此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项错误;根据题意,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能调节加速心脏活动,该过程需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C项正确;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会通过胞吐释放化学物质,该过程中有生物膜的更新,D项正确。
答案 B
7.用虎皮鹦鹉进行如下主题研究:是否聪明能干的雄鸟更能吸引异性。每组包括1只雌鸟、2只雄鸟,共同完成以下流程。
雌鸟在优选区停留时间较长一侧的雄鸟称作雌鸟的“青睐者”,另一只称作“落选者”
①将雌鸟带离训练区。对“落选者”进行为期一周的开箱取食训练。②一周后,雌鸟观察“落选者”和“青睐者”雄鸟取食过程
将3只虎皮鹦鹉再次移入初选装置,雌鸟在“落选者”一侧优选区停留时间显著高于“青睐者”
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初选时,“青睐者”可能在毛色、花纹、鸣叫声等方面比“落选者”更具吸引力
B.在初选时应将两只雄性鹦鹉的位置每天更换一次,且对“青睐者”进行训练
C.再选实验时两侧的食物应当一致,以排除“食物差异对雌性鹦鹉的吸引力不同”对实验的影响
D.“落选者”雄鸟经过培训后能够打开箱子取出食物,这属于条件反射
解析 初选时,“青睐者”可能在毛色、花纹、鸣叫声等方面比“落选者”更具吸引力,雌性虎皮鹦鹉选择毛色、花纹更漂亮、鸣叫声更有吸引力的雄性虎皮鹦鹉,有利于子代具有更多优良性状,这种选择是长期进化的结果,A项正确;分析题意可知,雌鸟在优选区停留时间较长一侧的雄鸟称作雌鸟的“青睐者”,另一只称作“落选者”,故在实验过程中将两只雄性鹦鹉的位置每天更换一次的原因是排除位置原因对雌鸟选择的影响,且为保证单一变量,“青睐者”不进行训练,B项错误;“落选者”经过“再选”后重获青睐也可能是因为雌鸟看中了它得到的食物,即再选实验并不能排除雌性鹦鹉因被食物本身吸引而导致“青睐者”落选,为了排除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两侧的食物应当一致,C项正确; “落选者”雄鸟进行技能培训后,可以打开箱子取出食物,这是经后天学习行为获得的,属于条件反射,D项正确。
答案 B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8.在外界压力刺激下,大脑“反奖励中心”脑区中的神经元胞外K+浓度下降,引起神经元上N、T通道蛋白活性变化,使神经元输出抑制信号,抑制大脑“奖赏中心”的脑区活动,从而产生抑郁,具体机制如图所示。研究发现,适量的氯胺酮可以阻断N通道的开放,从而缓解抑郁症。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奖励中心”脑区的神经元可以电信号的方式向“奖赏中心”脑区输出抑制信号
B.神经元胞外K+浓度下降引起膜电位变化可能引起N和T通道蛋白开放
C.外界压力刺激使“反奖励中心”脑区神经元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K+通道数目减少
D.T通道蛋白的激活剂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解析 比较正常状态和抑郁状态的神经胶质细胞可知,外界压力刺激使“反奖励中心”脑区神经元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的K+通道蛋白数目增加,引起K+外流增加,使脑区中的神经元胞外K+浓度下降,同时N、T通道蛋白打开,使细胞输出抑制信号增强,A、B两项正确,C项错误;由图可知,抑郁状态时,N、T通道蛋白打开,根据题目信息,适量的氯胺酮可以阻断N通道的开放,从而缓解抑郁症,所以N通道蛋白的抑制剂和T通道蛋白的抑制剂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D项错误。
答案 CD
9.科学研究发现,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后,囊泡膜既能以“完全坍塌”的方式融入突触前膜,也能以“触—弹”的方式迅速脱离突触前膜回到轴浆,并装载神经递质成为新的突触小泡,这两种方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是生物大分子,只能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
B.以“触—弹”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后的囊泡可循环利用
C.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均能使下一神经元兴奋
D.通过检测突触前膜的膜面积变化,不能区分神经递质的两种释放方式
解析 神经递质一般是小分子,如乙酰胆碱、氨基酸类等,以胞吐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后,“触—弹”方式中囊泡能迅速脱离突触前膜回到轴浆,并装载神经递质成为新的突触小泡,故推知以“触—弹”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后的囊泡可循环利用,B项正确;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C项错误;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完全坍塌”方式中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后,囊泡膜融入突触前膜,则突触前膜的膜面积增大,“触—弹”方式中的囊泡释放完神经递质后,迅速脱离突触前膜回到轴浆,则突触前膜的膜面积不变,所以,通过检测突触前膜的膜面积变化,可以区分神经递质的两种释放方式,D项错误。
答案 B
10.某实验小组取4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蛙的心脏,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使之保持活性。其中心脏A1和A2保留副交感神经,心脏B1和B2剔除副交感神经,该实验小组进行如表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实验一
刺激A1的副交感神经,从A1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1的营养液中
B1心脏
跳动变慢
实验二
不刺激A2的副交感神经,从A2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2的营养液中
B2心脏
正常跳动
A.该实验证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
B.副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产生了一种使心脏跳动变慢的化学物质
C.副交感神经只有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才能调节心脏的跳动
D.对实验一持续观察,B1的心脏跳动速度始终比B2慢
解析 神经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A项正确;实验一中刺激A1的副交感神经,从A1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1的营养液中,B1心脏跳动变慢,说明A1的副交感神经产生了使心脏跳动变慢的物质,B项正确;从实验二可知,A2的副交感神经不接受适宜刺激,B2的心脏正常跳动,说明副交感神经只有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才能调节心脏的跳动,C项正确;对实验一持续观察,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分解,心脏跳动会变快,D项错误。
答案 ABC
11.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模式Ⅰ 模式Ⅱ 模式Ⅲ
A.模式Ⅰ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也兴奋
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同时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该反射发生时神经元⑥从③处获得神经递质后,突触后膜表现为外负内正
解析 模式Ⅰ中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项正确;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③、⑤都兴奋,③为抑制性神经元,接受④传来的兴奋后③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⑥抑制,B项正确;⑦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使⑨兴奋,而⑧兴奋后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⑦释放神经递质,导致⑨不兴奋,C项正确;在屈肘反射中,肱二头肌兴奋的同时肱三头肌受到抑制,说明同时进行并没有时间的先后性,属于模式Ⅱ的调节模式。该反射发生时神经元⑥从③处获得抑制性神经递质后,突触后膜表现为外正内负,D项错误。
答案 ABC
三、非选择题
12.(2023·辽宁模考)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元,能够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K+外流,从而造成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图1是与膝跳反射有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细胞或结构)。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 (填图1中序号)是传出神经。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 (填“单向”或“双向”)传递。
(2)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在膝跳反射过程中,A点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为甲曲线,其中EF段形成的原因是 ,F点时膜电位表现为 。
图2
(3)图1中 (填图中序号)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 (填“甲”“乙”或“丙”),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 (填“甲”“乙”或“丙”)。
(4)若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理论上正确的操作是 (填选项字母)。
A.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N点
B.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感受器
C.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N点
D.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
解析 (1)根据A上有神经节,确定③是传入神经,同时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由此推断④和⑧为传出神经。膝跳反射涉及两个神经元,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所以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单向传递。(2)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EF段表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发生反转,F点时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3)发生膝跳反射时,屈肌⑦舒张,表示未兴奋,故图1中⑤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处神经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⑥细胞兴奋,出现屈肌⑦舒张,故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甲,⑥接受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不产生兴奋,故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乙。(4)完成膝跳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同时M点兴奋会发生膜电位的变化,故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理论上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观察指针的偏转,D项正确。
答案 (1)④和⑧ 单向 (2)钠离子内流 外负内正
(3)⑤ 甲 乙 (4)D
13.(科学探究)冠心病是指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前区疼痛,导致心率加快,可通过受体阻断药来治疗。预防冠心病,要注意低脂饮食。
(1)研究发现,高血脂沉积在损伤内皮下形成斑块,斑块长大甚至破裂,使血管完全堵塞导致心梗,产生胸痛感甚至心搏骤停,产生胸痛感的中枢位于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血管 ,改善心脏供血进行临时急救。
(2)心率活动的调节如图所示,属于 调节方式。NE是 (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
(3)为证实神经—心肌突触传递的是化学信号,进行如下实验:取蛙保持活性的心脏A和B,并切除心脏B的副交感神经,将二者置于相同的营养液中;刺激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后,其心率变化是 ;取适量心脏A的营养液注入心脏B的营养液中,推测心脏B的心率变化是 。
(4)受体阻断药可选择性结合受体,阻止相应信号的作用。现以狗为实验对象,据题(2)图选择作用于心肌细胞的受体阻断药(假定给药过程不影响心率),通过检测心率证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率的调节具有抗衡作用。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 。 解析 (1)人体的所有感觉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血管壁平滑肌松弛会导致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大,进而改善心脏的供血。(2)由题图可知,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通过Ach、NE这些神经递质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而肾上腺素(Adr)的调节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所以心率活动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据图可知,刺激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会产生Ach,经N1、M3受体依次识别,使心肌收缩减弱,心率减慢。Ach是神经递质,要从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所以心脏A的培养液中含有Ach,因此将其注入心脏B后也会导致心脏B心率减慢。(4)验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率的调节具有抗衡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分别刺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因变量是心率的变化。由于题干要求使用受体阻断药来控制自变量,又因图中M3受体为副交感神经反射弧中的激素受体,α和β型受体为交感神经反射弧中的激素受体,所以用适量M3受体阻断药处理代表阻断副交感神经,用等量α和β型受体阻断药处理代表阻断交感神经,检测心率变化即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副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减缓,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加强,可以预测甲组因副交感神经被阻断,心率升高,乙组因交感神经被阻断,心率降低。
答案 (1)大脑皮层 扩张 (2)神经—体液 兴奋性
(3)减慢 减慢 (4)取大小、年龄一致,生理状态相似的甲、乙两组狗,先测定正常安静状态下的心率,然后甲组用适量M3受体阻断药处理,乙组用等量α和β型受体阻断药处理,再分别检测心率并进行比较 甲组心率升高,乙组心率降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细胞的增殖作业(不定项)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体液调节作业(不定项)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与环境作业(不定项)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