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优秀同步训练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优秀同步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反复诵读,该课可以用两条线贯穿全课,教学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蜀道难》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建议
1.反复诵读
2.该课可以用两条线贯穿全课:一是从掌握节奏、理解内涵、把握情感三个层进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并鉴赏诗作;二是从诗作的句法表现手法、主旨情感上感受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二)教学示例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2)品味李白诗作的艺术风格
(3)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3.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法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李白诗歌的“气象”,介绍李白的飘逸之风。
叶燮说:“李白天才自然,出类拔萃;……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也。……苟有气以鼓之,如弓之括力至引满,自可无坚不摧。此在彀率之外者也。……历观千古诗人,有大名者,舍白之外,孰能有是气者乎!”
李白诗歌: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有气骨,有气象,有气势
二、诵读诗作,美读入境,从音韵中感受李白诗歌之气象
要求:1.参照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正音
2.学生就字词质疑,学生相互解答,教师作修正和补充
内容参见“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重点字词”部分。
3.师生共同探讨诗歌的节奏和读法,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初步感受意境美
1.重点字词
(1)虚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于
①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表处所
得复见将军于此。
③表对象
故燕王欲结于君。
何
①副词,表示程度深,“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②表反问“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用作疑问代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④作宾语,“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①危乎高哉 古:高 现:危险
②但见悲鸟号古木 古:只 现:表转折 但是
③尔来四万八千岁 古:那 现:你,如此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 相隔 现:到
(3)通假字 【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匪” 通“非” 不是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①调朱颜。
调,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②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③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④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作状,向西。
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5)特殊句式
①介宾短语后置句 【倒装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省略句 【省略句】
不与秦塞通人烟。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问题一:在诵读你能感受到李白诗作怎样的“气象”?
明确:发语突兀,大起大落,疾徐变化,起伏跳跃
三、小组合作,梳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在诗意里感受李白诗歌之气象
要求:概括各段落大意,理清诗作结构
问题一:梳理诗作结构
明确:开篇:主旨句一现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
可 畏 山水险峻
中间:主旨句二现
三叹 战事之烈 剑阁险恶
申诫
结尾:主旨句三现
问题二:从内容和结构上你你能感受到李白诗作怎样的“气象”?
明确:重章叠唱 情感强烈
第二课时
一、 捕“象”会“意”,品“境”悟“情”,细部感受李白诗歌之气象
要求:立足诗作结构,捕捉意象,形成画面,把握意象特征,由景及意,概括意境,初步推断诗情。
问题一:李白一开篇而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为何而难?诗人又缘何而叹?
明确:
一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高危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雄奇险峻 奇丽峥嵘)
一叹 叹蜀道高险,抒入蜀难行之意
问题二:李白紧承一叹而再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叹蜀道又为何而难?诗人又缘何而叹?
明确:
二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惊险 景物悲凄
可畏 山水险恶 (空旷可怖 惨淡悲凉)
二叹 叹蜀道可畏,劝游者何苦冒险入蜀
问题三:李白末章三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叹蜀道又为何而难?诗人又缘何而叹?
明确:
三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凶险 剑阁险要
申诫 杀人惨象 (凶煞艰险 惊险惨烈)
三叹 叹人事艰险,劝友人蜀地不可羁留
二、小组合作探究,体悟诗作艺术特色,总结李白诗歌之气象
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清人沈德潜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请结合文本为两位古人的评价找到文本支撑。
内容参加“文本解读”板块“写作特色”部分。
写作特色【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诗歌有不少夸张语句)。
(3)奇异独特的夸张.
(4)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明确:
重章叠唱 情感强烈
夸张极度 想象瑰丽
气象雄奇 奔放恣肆
三、拓展延伸,探究诗作主旨,完成个性解读
历来对《蜀道难》的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宋诗醇》中说“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请参见“寓意诸说”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再次契合文本,领悟诗情,对《蜀道难》进行言之成理的个性化解读。内容参加“文本解读”板块“写作背景”部分。
写作背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就有多种猜测,现留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这首诗是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二是认为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三是认为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据考证,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一二种说法明显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评论家认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教师提供个人看法:
- 抒发对壮丽山河的深挚热爱,是盛唐气象的外化;
- 寄寓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3(蜀道难 *蜀相)3.1 蜀道难精品当堂检测题,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3.1 蜀道难综合训练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综合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课时训练,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