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含答案)第1页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含答案)第2页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含答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优秀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优秀课时作业,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数词的使动用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面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像声词,指管弦杂乱的声音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接近)固不在战矣(所以)
    B.秦人不暇自哀(空闲)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断定)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如果)破灭之道也(规律)
    D.斯用兵之效也(效仿)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3.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考虑,含有不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B.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戍卒叫,函谷举
    D.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族秦者,秦也 ②六王毕,四海一
    B.①朝歌夜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燕、赵之收藏②可怜焦土
    D.①辇来于秦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B.直走咸阳 走:通达
    C.矗知其几千万落 矗:通“直”,简直
    D.尽态极妍 妍:美丽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①⑤⑦ C.③④⑤ D.⑥⑦⑧
    8.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洎牧以谗诛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二.默写(共2小题)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认为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   ”。
    (2)《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将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   ,   。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以“   ,   ”两句回忆了六国先辈们开辟事业的艰辛。
    (4)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句子是:   ,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   ?
    (2)《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3)《阿房宫赋》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呜呼,   ,   。
    三.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2.阅读《阿房宫赋》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炬:火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秦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主要因此处崤山地势险要、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中国古代军事争夺的焦点之一。
    B.六国,指崤山以东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与六国对峙,六国连合抗秦,但最终六国破灭。
    C.城,在古代既有城墙也有城市之意,在文中指城市,“城”与“郭”并称时,“城”指外城,“郭”指内城。
    D.祖父,古文中一般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是指父亲的父亲。现在称“先祖父”是称已经去世的祖父,与文中的“先祖父”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叙述了孝公在商鞅的辅助下内外兼修,国力逐渐强大,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获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B.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并不是武器不好,不善于打仗,而是贿赂秦国,即使没有贿赂的国家也会因贿赂而受影响。
    C.材料二中,作者陈述了秦国接收贿赂获取的土地比通过战争获取的土地多得多的事实,得出了不希望打仗是秦国最想采取的获取土地的方式的观点。
    D.材料一、二分别论述了秦国逐渐走向统一和六国走向衰亡的原因,两则材料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面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像声词,指管弦杂乱的声音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解答】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错误,“锱铢”,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情。
    ⑤“独夫:孤单的人”错误,“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
    ⑦“楚人:指刘邦”错误,“楚人”,指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
    故选:B。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接近)固不在战矣(所以)
    B.秦人不暇自哀(空闲)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断定)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如果)破灭之道也(规律)
    D.斯用兵之效也(效仿)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解答】A.“固不在战矣”中的“固”,应译为“本来”,句意为:本来就不在战争。
    B.正确。
    C.“诚不得已”中的“诚”,应译为“实在”,句意为:实在是不得已的事。“破灭之道也”中的“道”,应译为“原因,途径”,句意为:(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D.“斯用兵之效也”中的“效”,应译为“作用,功效”,句意为: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故选:B。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3.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考虑,含有不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B.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戍卒叫,函谷举
    D.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解答】A.对偶,“六王”对“四海”,“毕”对“一”;
    B.比喻,把“钱财”比作“泥沙”;
    C.对偶,“戍卒”对“函谷”,“叫”对“举”;
    D.对偶,“爽籁发”对“纤歌凝”,“清风生”对“白云遏”。
    故选:B。
    【点评】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族秦者,秦也 ②六王毕,四海一
    B.①朝歌夜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燕、赵之收藏②可怜焦土
    D.①辇来于秦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解答】A.①族,灭族,名词作动词;②一,统一,名词作动词。
    B.①弦,弹琴,名词作动词;②鉴,以……为鉴,意动用法。
    C.①收藏,收藏的珠宝,动词作名词;②焦土,变成焦土,名词作动词。
    D.①辇,乘辇车,名词作状语;②北,从北边,名词作状语。
    故选:D。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B.直走咸阳 走:通达
    C.矗知其几千万落 矗:通“直”,简直
    D.尽态极妍 妍:美丽
    【解答】A.正确。
    B.正确。
    C.“矗知其几千万落”中的“矗”,应译为“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句意为: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
    D.正确。
    故选:C。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①⑤⑦ C.③④⑤ D.⑥⑦⑧
    【解答】①古今同义,不能够。
    ②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古义:至:到;于:至,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④古义:两个词,智,智谋;力,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⑤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⑥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际上。
    ⑦古今同义,数量不多。
    ⑧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故选:C。
    【点评】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8.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洎牧以谗诛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解答】A.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翻译为: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B.被动句,意念被动,翻译为:(这些国家的)土地天天被削减,月月被割让,而走向灭亡。
    C.被动句,意念被动,翻译为: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诛杀。
    D.不是被动句。翻译为:还有可以用不贿赂国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态势。
    故选:D。
    【点评】被动句式有四种情况: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解答】例句:被动句,无标志词。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A.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亡国的原因。
    B.状语后置句,应为“赵尝于秦五战”。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C.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D.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皆”表判断,介宾短语“于秦”作状语后置修饰形容词“弱”,译文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却比秦国弱。
    故选:C。
    【点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二.默写(共2小题)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认为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至丹以荆卿为计 , 始速祸焉 ”。
    (2)《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将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洎牧以谗诛 , 邯郸为郡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以“ 暴霜露 , 斩荆棘 ”两句回忆了六国先辈们开辟事业的艰辛。
    (4)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句子是: 奉之弥繁 , 侵之愈急 。
    【解答】故答案为: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重点字:嬴)
    (2)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重点字:谗)
    (3)暴霜露 斩荆棘(重点字:露)
    (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重点字:繁)
    【点评】《六国论》名句积累: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 , 用之如泥沙 ?
    (2)《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覆压三百余里 , 隔离天日 。
    (3)《阿房宫赋》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 , 非秦也 。
    【解答】故答案为:
    (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重点字:覆)
    (3)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重点字:秦)
    【点评】《阿房宫赋》名句积累: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2.阅读《阿房宫赋》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炬:火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解答】(1)B.代词,代珠宝。其他都为助词,的。
    (2)D.语气助词。其它都为判断句的标志。
    (3)D.炬:燃烧,放火。翻译: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4)C.更后的人。其余都为后来人。
    (5)①心,心思;纷奢,繁华奢侈;人,别人;念,顾念。 译文: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秦朝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
    ②使,假使;爱,爱护;人,老百姓;递,传递;为君,做君王;得,能够。译文: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他们的)族呢?

    答案:
    (1)B
    (2)D
    (3)D
    (4)C
    (5)①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秦朝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
    ②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他们的)族呢?

    译文: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秦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主要因此处崤山地势险要、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中国古代军事争夺的焦点之一。
    B.六国,指崤山以东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与六国对峙,六国连合抗秦,但最终六国破灭。
    C.城,在古代既有城墙也有城市之意,在文中指城市,“城”与“郭”并称时,“城”指外城,“郭”指内城。
    D.祖父,古文中一般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是指父亲的父亲。现在称“先祖父”是称已经去世的祖父,与文中的“先祖父”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材料一中,作者叙述了孝公在商鞅的辅助下内外兼修,国力逐渐强大,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获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B.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并不是武器不好,不善于打仗,而是贿赂秦国,即使没有贿赂的国家也会因贿赂而受影响。
    C.材料二中,作者陈述了秦国接收贿赂获取的土地比通过战争获取的土地多得多的事实,得出了不希望打仗是秦国最想采取的获取土地的方式的观点。
    D.材料一、二分别论述了秦国逐渐走向统一和六国走向衰亡的原因,两则材料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解答】(1)“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句式对称,前后断句,据此可以排除BCD三项,故选A。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2)C.有误,“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3)A.“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获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分析有误,原文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意思是“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4)①爱:吝惜;以:来、用来;致:招纳;相与:共同、一道。译文: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②惜:爱惜;举:拿;予:送;草芥:小草。译文: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答案:
    (1)A
    (2)C
    (3)A
    (4)①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②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参考译文:

    (一)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于是,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二)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精品测试题,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阅读《阿房宫赋》,完成问题,认真阅读《阿房宫赋》,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9 说“木叶”精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9 说“木叶”精品随堂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作者作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6* 哈姆莱特(节选)优秀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6* 哈姆莱特(节选)优秀课时作业,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填空,《哈姆莱特》组织严密,节奏紧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