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49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第36讲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第37讲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讲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规范练一、选择题1.(2023山东教共体入学检测)陶寺遗址典型陶器具有山东、河南、江汉、西北和关中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因素;玉琮、玉璧和大型厨刀继承了良渚文化的传统;兽面玉佩受到江汉地区后石家河文化的影响;铃和齿轮形器等铜器则受到西北地区的影响。由陶寺显贵阶层的特大型墓葬中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的仪式用品可知,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文化基因是 ( )A.“整体思维,天人合一”B.“祖先崇拜,以人为本”C.“追求秩序,稳定执中”D.“有容乃大,和谐共存”答案D解析陶寺遗址的典型器物分别具有龙山时代文化因素、良渚文化传统,还受到江汉地区后石家河文化与西北地区的影响等,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在交流中吸收、互鉴的特点,所以其文化基因是“有容乃大,和谐共存”,故选D项。2.(2023湖南名校联合体高三联考)考古学界在考察姜寨遗址墓地时,发现其早期的墓地多为单人葬,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只有成年男女才能葬在氏族墓地。后期的墓地积累成上下两层,下层仍保持单人葬传统,但已不如早期整齐,上层则为男女老幼合葬。据此推断,姜寨后期( )A.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动摇B.母系氏族规则根深蒂固C.私有制度取代公社公有D.贫富分化带来墓葬差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姜寨遗址前后期的墓葬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原本制度严谨的状态被打破,反映社会结构有所变动,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女性群体的墓葬有不同之处,无法看出母系氏族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随葬品的差异,不能明确是否产生私有制,排除C项;材料只介绍了墓葬形式的差异,并未探究原因,排除D项。3.(2022天津和平高三上期末)下列关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导致社会分工发生变化,这属于生产力提高,伴随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发生改变,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国家雏形形成,故选D项。4.(2022广东湛江模拟)在儒家经典中,尧舜间的继承过程被称为禅让,显得彬彬有礼,体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准。然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竹书》云,舜囚尧。战国后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鲧因反对舜继位而被杀。上述记载的差异最能说明(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考究B.综合多种文献记述即可得出历史真实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甄别真伪D.历史记载必须通过考古成果加以证实答案C解析题干所述为古代史料对尧舜禹禅让制度的不同记载,因此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甄别真伪,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5.(2023湖南三湘名校高三联考)禹会村遗址发现了经过精心设计营建、面积达2 000平方米的大型而别致的T形坛和以祭祀为主的器物组合。这一考古成果显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或为真实历史事件。这说明( )A.禹会村已经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B.文化中心已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凝聚力C.禹会诸侯于涂山真实性毋庸置疑D.夏朝已经实现了对全国各地的有效控制答案B解析禹会村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大禹时代确实有过一次大规模的会盟活动,出土文物显示出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表明会盟者来自不同区域的氏族部落,说明会盟召集方的影响力广泛,且具有强大吸引力,已经形成一个文化中心,故B项正确。6.(2022广东深圳高三一模)下图为一组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 ( )文字:己巳王卜贞,【今】岁,
商受年。曰:吉。
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A.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B.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C.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D.出现了古代最早的文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可知商代记录东、南、西面统治区域的收成,佐证商代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故选C项;材料中未反映各地收成情况,无从得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收入类别的对比,无法说明田赋是主要收入,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甲骨文是古代最早的文字,排除D项。7.(2022江苏南京盐城二模)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体现了华夷观的形成与发展C.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D.促进了商民对西周的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公要求康叔明德慎罚,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有助于取得殷商遗民的认同,故选D项;儒家学派在春秋时期产生,材料时间是西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商民不属于少数民族,所以没有体现华夷观,排除B项;众星拱月指的是分封制本身的作用,但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统治者对殷商故地的统治策略,排除C项。8.(2023广东汕头高三上期中)周人灭商以前以丰镐一带为中心,是为“宗周”。周公二次东征后,以洛邑为王城,是为“成周”,“卒营筑,居九鼎焉……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据此可推知,定鼎洛邑旨在( )A.不断扩大西周王畿范围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促进南北之间文化交流D.构建天下共主的正统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可知成周作为就近管控殷商故地及其遗民的王城,定鼎洛邑,其政治意义在于以此表明周王膺受天命,代商而为天下共主的合法与正统,故选D项。9.(2022湖南长沙一中测试)有学者指出,周灭商后,有许多不同的族群跟随西周贵族前往东方建立了一些非姬姓的诸侯国;这些族群的祖先是夏、商乃至戎或夷,在封国内始终保留着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据此可知,分封制( )A.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B.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C.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D.推动了家国一体观念的兴起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西周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国,诸侯王接受西周的统治,同时保留对自己祖先的祭祀,这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A项正确;异姓诸侯国保留对自己祖先的祭祀,不能表明分封制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在于异姓封国传承自己的文化,排除C项;家国一体观念的出现要早于西周分封制,排除D项。10.(2022广东汕头高三一模)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国人谤之”“国人围之”“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国人逐之”“礼于国人”“盟国人于亳社”“国人助之”等记载。这表明( )A.西周至春秋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B.当时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国人”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势力D.西周已出现了民主思想萌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国人皆咎公”“国人谤之”“国人围之”“国人逐之”“礼于国人”“盟国人于亳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国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势力,故选C项。11.(2023广东深圳高三模拟)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对“礼”的论述。由此可知,先秦礼制( ) 论述出处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春秋左传》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记·经解》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A.形成了缜密的官僚体系B.强化了周天子专制统治C.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D.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答案D解析题干所示为先秦有关礼的内容,强调了礼制对人们行为规范的要求,这些规定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形成官僚体系,排除A项;先秦时期尚未形成专制统治,B项错误;先秦礼制有利于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但能否缓和还受其他因素影响,“缓和了”说法欠妥,排除C项。12.(2022河北邯郸一模)商代青铜器铭文中有很多赏贝、赐贝的记载,贝作为原始货币也出现在墓葬群中。在考古发掘中,大型墓葬群除了大量天然海贝之外,考古发现还有石贝、骨贝、蚌贝,甚至还有铜贝;小型墓葬群除一座墓出土贝近百枚外,其他墓也大多有一定数量的贝出土。这一现象( )A.表明贝主要为贵族使用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凸显了青铜工艺的进步D.促进了长途贸易的繁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代出现了不同材质的贝,这些货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商代小型墓葬也出土了大量的货币,这表明当时平民大量使用贝,故排除A项;青铜工艺的进步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C项;商代“贝”的使用,可以促进长途贸易发展,但限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长途贸易达不到繁荣的阶段,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3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是2003年济南出土的甲骨文(局部)。经过对已经发掘出的8片有文字的甲片进行清洗缀合,7片构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龟腹甲,上面有25个清晰的甲骨文字。据考证,这25个文字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图2是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秦代封泥中的两块,分别是四川太守印和左丞相印。图3是唐咸通九年(868年)的敦煌雕版印经——《金刚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此卷于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从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盗至伦敦,现藏于大英图书馆。图1图2图3出土文物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图片,就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参考答案示例一:选取图1。论题:出土实物可用于研究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阐述:商朝把祭祀和军事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祭祀是重要的国家活动。祭祀的对象有很多,主要是祖先和上天,而祭祀的目的是祈求,期望得到祖先或者上天的庇护和指示。在国家层面上能够要求进行祭祀的只有商王和祭司,因此神权在商朝有重大影响力。图1甲骨文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的问题,反映了商王对祭祀先祖的重视,也体现了商政权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具有与原始宗教结合的特征。因此,出土实物可用于研究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示例二:选取图1、图2、图3。论题:中国汉字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阐述: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伴随着中华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图1甲骨文为象形文字,笔画简约,注重表意,带有早期文字的特征。秦统一全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图2封泥上的文字贴近小篆,相比甲骨文更为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都已完备。隋唐时期的字体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图3中唐代《金刚经》上的文字排列整齐,属于楷书,比小篆更为规范、实用。综上可知,上述出土的实物可以反映出中国汉字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14.某历史研究小组搜集了有关夏朝存在的重要材料,并据此断定夏朝是真实存在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国号曰夏后。”“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帝桀之时……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续表《竹书纪年》(系据西晋时期出土的战国墓竹简的记载整理而成的史书)“禹都阳城……益干启位,启杀之……(启)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遗址位于众多文献记载的“夏墟”范围之内,目前已发现文化遗存近百处。在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居民区、制陶和铸铜作坊,及窖穴、墓葬等遗迹, 由此可见其宫殿建筑形制和结构都比较完善。据同位素测年法得知,这些遗迹所处的年代相当于公元前20至前16世纪 辨析上述材料,并据此阐述该研究小组持论的依据。参考答案《史记》属于传世文献,司马迁著史注重秉笔直书,其记载可信度较高;《竹书纪年》也属传世文献,春秋战国时期记载,西晋时期出土成书,未经秦火,史料价值较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属考古遗迹(实物史料),对研究夏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史记》和《竹书纪年》基于前代文献或传说,都记载了夏朝的重大事件,反映了时人有关夏朝的历史记忆,为研究夏朝历史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二里头遗址考古中发现的宫殿区等遗存则能够证明当时存在着早期政权,且其在年代学和地域学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相吻合,据此推断它可能就是夏朝遗存,继而为证实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证据。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说明夏朝是真实存在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5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3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2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