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49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0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2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3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5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5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5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时规范练一、选择题1.(2022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族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与纺织;藏族保存了古代佛学著作;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也受少数民族影响而形成。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而成B.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C.以汉族文化为主体D.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成就,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2.(2022天津南开一模)“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该材料反映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提升个人修养B.宣传“敬天保民”的思想C.强化基层教化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过礼乐既能维护“和”的氛围也能体现长幼尊卑,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规范社会关系,而不是个人素质,排除A项;“礼义立,则贵贱等矣”指人类社会的贵贱有序,与“敬天保民”无关,排除B项;“同则相亲,异则相敬”首先指的是贵族,是统治阶级,而不是平民,排除C项。3.(2022山东淄博高三4月阶段性诊断考试)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解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大意是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这是孔子自言其志,“修己以安人”意思是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二者都重视完善人的品德,故选A项;坚持个人独特性格与“修己以安人”不符,且孔子强调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排除B项;突破礼制束缚与“修己以安人”“养浩然之气”不符,排除C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的是人格精神,而不是反抗专制暴政,排除D项。4.(2022湖南高三11月联考)孟子提出“仁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遇到灾荒可以避免死亡。孟子这一主张 ( )A.竭力维护了奴隶制度B.顺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C.违背了孔子仁的思想D.指导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答案B解析“民有恒产”即民众有自己的土地,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B项;“民有恒产”不是维护奴隶制度,排除A项;“仁政”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孟子的话体现了安居乐业主张,不是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5.(2023广东佛山高三摸底测试)朱熹曾自述:“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个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基于此,他主张( )A.个性自由 B.存天理,灭人欲C.格物致知 D.致良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可知朱熹主张通过探究和观察获得对世界万物本原的认知,体现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朱熹反对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制度对人的个性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对人性的遏制和对人自然欲求的扼杀,与“灭人欲”不符,排除B项;致良知是王阳明的观点,排除D项。6.(2022北京门头沟模拟)宋代用于幼儿教育的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以识字教育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小儿语》《续小儿语》;专门为女童编写的《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主流地位B.宋代活字印刷行业蓬勃发展C.儒学发展趋向社会化世俗化D.蒙学开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都贯穿了儒家思想,利用这些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教材,宋代理学家们将儒学的思想原则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社会化世俗化,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宋代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蒙学教材的内容,但没有明确印刷的技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蒙学教材的内容,但没有明确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排除D项。7.(2022山东临沭高三上期末)明代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影响较大。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他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他把人们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当作“道”,说“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亦不可得也”。王艮的这种思想( )A.打开了理学禁欲主义的缺口B.吸取了孔孟和佛道思想的营养C.规范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D.反映了对平等发展个性的思想答案A解析王艮的思想打破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禁忌,故选A项;佛道思想强调禁欲,与王艮思想相悖,排除B项;“规范了”不符合史实,应为“冲击了”,排除C项;王艮的思想并非追求平等发展个性,排除D项。8.(2022北京朝阳一模)利玛窦被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天主教会评价他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且“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将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下列对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认识中准确的是( )A.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B.成为淡化中国民族意识的手段C.丰富了中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D.推动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利玛窦来华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利玛窦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华而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要到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表现,故“成为淡化中国民族意识的手段”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启蒙思想17世纪左右在法国达到高潮,传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利玛窦来华时期启蒙思想无法在中国传播,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9.(2022四川雅安模拟)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D.借用中国学术成为近代西方风潮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伏尔泰和亚当·斯密二人均对中国文化进行借鉴,说明的是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A项正确;B项错在“普适性”,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错在成为风潮,排除。10.西周时,重要档案均“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后历代藏书之制莫不仿于此。随着“蔡侯纸”问世,档案进一步发展。两宋时,律法规定档案要按期逐级上送;《大明律》规定:“若弃毁官文书者,杖一百。”这表明,中国古代档案的发展( )A.源于汉字成熟及书写载体演进B.种类数量进一步扩大C.反映了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传统D.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重视档案的保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传统,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传承,没有体现出汉字成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档案的种类数量扩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11.北宋时期,曾出现东京(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三地国子监并存的局面,而由国子监刻印的书籍——监本,则大多出于杭州。这可以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C.活字印刷已经普及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中所说的三地国子监均在北方,但由国子监刻印的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说明了当时南北文化交流比较频繁,B项正确。12.朱熹曾言:“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事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隽于场屋者耳。”此后,诸多学者发动了一场绵延数十年之久的书院建设运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书院建设运动意图( )A.在民间推广私学教育B.改进科举考试机制C.确立理学的正统地位D.修正官学教育不足答案D解析朱熹认为官府举办的太学教育仅是声利之场,无法真正为国育才,因此这一时期兴起的书院建设运动主要是为了修正官学教育不足,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22重庆南开中学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腊日已成为合家欢聚的重要民俗节日,每到腊日,朝廷都要“纵吏民宴饮”,还要发放钱物作为腊祭之费,地方吏卒也有腊钱、腊肉。人们在腊日期间休息、团聚,放松一年紧张的生活,“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感受家庭的温暖……腊祭是岁终祭祀祖先及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神灵的活动。“腊祭百神”中最重要的是祖先神。崔寔《四民月令》曾描绘岁终祭祖的过程:正旦,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进酒降神,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气氛温馨欢乐。——摘编自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之风在中国逐渐兴起,科举不再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读书人逐渐放弃了对文昌神的信仰。1905年废除科举,文昌神不再流行,甚至无人信奉。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颁布了一系列办法、条例以限制社会中的迷信活动,并督警察机关践行。在此基础上,许多迷信活动随政府禁令而得到控制,贵州仁怀“奉文禁革,其习渐息”,辽宁凤城自设巡警后“不时捕治,巫风渐息矣”。——摘编自赵英兰等《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腊日成为重要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民间信仰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作用。参考答案(1)主要原因:腊日具有阖家欢聚、放松身心、团聚宗族等社会功能;汉代统治者凝聚人心、维护大一统的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宗法观念及封建伦理秩序的影响。(2)变化:诸神信仰与封建迷信活动减少。作用:助推西学东渐,促进科学的传播和科技的进步;破除封建迷信,具有开启民智的作用;促进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14.(2022北京西城二模)“中西会通”材料 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摘编自康宇《理性的启蒙 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思想发展管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参考答案示例明末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指在明末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吸收西方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并借之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明末出现“会通”热潮的原因,一是《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著作的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是中国所缺乏;二是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西学东渐”的必要条件;三是受经世致用的“实学”的影响;四是明代学者努力寻找中国传统数学的出路。此次“中西会通”折射出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反映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盲目排外、志向高远,引进西学补中学不足,对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一是丰富数学知识和方法,更新数学观念;二是推动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中国人开始用比较、演绎、归纳等方法整理传统学术。但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此类会通现象未能持续,与欧洲近代科学的差距拉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3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2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