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散文二篇》教案(定稿)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散文二篇》教案(定稿),共7页。
课题
《散文两篇》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
3.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
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
复备栏
自学先行:
1.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永久的生命》
导入: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两位作家是怎么说的。
一:预习交流
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情况,教师从字音、字形、词义方面检测。
二:听读课文
听:1.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2.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读:1.吐字准确、有力、清晰流畅;2.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3.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三: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据此来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1)先谈生命的易逝;(2)再谈生命的永久;(3)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四:文本理解
课文标题为《永久的生命》。生命本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和题目矛盾吗?
明确: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不矛盾。这是伏笔,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2.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明确:作者先以恺撒与亚历山大为例,指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指出人们对生活的偏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用“是,……而不是”形成强烈对比,既观点鲜明,又有节奏和气势使读者容易接受,又沁入心灵。
3.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1: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从外在现象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2:第3段以生命本体的流转从生命的内部特征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3:第4段议论现实从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4.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5.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语言赏析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明确:“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体。“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精神。
六:合作探究
1.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2. 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的认识?
明确: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延续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小结: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导入: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
一:预习交流
字词检测。(PPT)
二:听读课文
通读课文思考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明确: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三:文本理解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明确: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2.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
明确:作者从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三个方面追求知识。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3.读第4段,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明确: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4.如何理解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话?
明确: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他胸怀正义和良知,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惜,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全人类。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的三种感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与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
提示:爱情——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系。知识——开阔眼界,使精神富足。 同情心——博爱。
2.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作者罗素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3.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明确: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4. 读了两篇短文,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明确: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编号:19
《散文两篇》达标检测
班级: 姓名: 等第: 日期: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洗涤(dí) 松懈(jiě) 兴味(xìng)
B.牛犊(dú) 点缀(zhuì) 茸毛(róng)
C.遵循(xún) 凋谢(tiáo) 卑微(bēi)
D.不朽(xiǔ) 震颤(zhàn) 蔓延(mà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
(1)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 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2)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 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3)想到耶稣为 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
(4)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 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A.遏制 非要 背负 虽然 B.遏制 只要 背负 即使
C.遏止 非要 承受 即使 D.遏止 只要 承受 虽然
3.下列句子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
A.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B.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C.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D.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4.赏析第三段句子“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拟人。把“生命”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生命的永无休止,生生不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5. 《永久的生命》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6.《我什么而活着》中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云霄”与“尘世”分别指什么?
云霄: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或作者理想中的世界。尘世: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7.赏析“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8.下面是本文另一版本译文的最后一段,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孟宪忠译)本文的译文,比较简洁,口语色彩较浓,这使得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干脆利落、发自肺腑。
或:另版译文,书面色彩较浓,句子较长,语气较为舒缓,这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仿佛是深思熟虑所得,表现得更为沉稳厚重。